六妙法门(四)十乘观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妙法门(四):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最广大、最圆满的法门,它是在十境的观境上,用十法构成非常严
密的观行系统。
通过十法的修习,无论是哪一种根性,只要具备对诸法实相的圆解,都能
悟证道果。
现将十乘摄在六妙门的观门下,一方面是由于六妙门的圆通性,另一方面是使
学者通过最后这一道观法,能有更深的体验,得到亲切灵活的受用。
在论十乘观法前,先述十境,因为十乘观法均是在十境上立观的,所以一境有十观,
十境便有百观法,而且,境中有境,粗细深浅等各有差别,故境智观法便有无量了,这只
有在具体的修习中,方能真正体悟。
1、十境:(1)阴境,即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之境,取第五识阴中的第六意识作为入手的
观境,因为它时时现前,易于起观故。
(2)烦恼境,贪嗔痴等恼乱昏烦的心理现象。
(3)病
患境,四大增损等种种生理疾病。
(4)业相境,过去所造善恶之业在坐中所现的善恶幻相。
(5)魔事境,一切破坏寂静善根的外在种种功能、境界,如天魔、精灵、鬼神及邪道功能等。
(6)禅定境,一般出现禅定是色界中的四禅,属于过去宿习的再现,极少数有更深一
层禅的发现。
(7)诸见境,一切不正确的推理与识识,由于在静细心中不断地思惟,久之
似乎对人生宇宙的真理有所明悟,但因未断分别意识的虚妄执着,所以这些认识皆属邪见。
(8)慢境,妄心暂息的人得悟相似智慧,因不了真境,以为已记圣果,于是产生自恃轻他
之心。
(9)二乘境,在静寂心中,沉溺于偏空,不发大心利益众生,这是宿习小志的发现。
(10)菩萨境,虽发大心,且用觉悟之道广益众生,但悟解未圆,处处有偏执二边之咎,因
此应更进一步用圆教不可思议的理性,以超越其境。
以上十境如从生起而言,应从五阴境入手,次第开发后九境;如从互发不定来说,则
后九境的出现是无规则的,因各人的宿因根机不同,故境界的出现也有差异。
2、十乘观法:(1)观不思议境,现前第六意识的一念妄心,此心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因此了知此一念妄心具足万法,无有缺减。
这一念妄心不起则已,若起,则于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
以此堕落一界之心,不是心的少部分,而必然
是心的全体,因为心外更无百界千如之故。
如果能在一念观心中,顿了这现前一念妄心,
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秘藏。
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以遍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道品;则已到
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难;则已心心流注萨婆若海。
这是上根人,只于观不思议境的一法,便能圆成菩提,同时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
(2)真正发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观不思议境时,未能顿入,应思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为什么诸佛
已悟、而我及一切众生犹滞迷情?因此以无作四谛为所缘之境,思惟彼我,痛悯自他,殷
重发起四弘誓愿。
因为缘至真理性发心故,豁然开悟,一发一切发,登于发心住,成就三
德秘藏。
(30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缘理发心时,心仍散动,未能登位。
应思惟心体本来
寂照,善巧调试。
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
浮沉病除,心体
明净,则能破惑证真,登于初住位。
这是上下根人在第三善巧安心中,得证三德秘藏。
(4)
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则心中对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
行者应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检责,悟入无生,无生则无所不生,便圆显中道,成就三德
秘藏。
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
(5)识通塞,中中根人在上
法中,往往意执难忘,因破法而成塞,故应善识通塞,思惟一切诸法中,都有安乐性,但
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则应破之,若是通顺于大道之法,则应护持。
由于善识通塞故,即塞成通。
于是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涅寂灭,无复生死。
因此悟入,得证道果。
(6)调适道品,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应观现前一念
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四念处)。
一心念处,即是一切心念处。
更以四正勤策发,缘四如意足,而生五根,使其增长,便成就五力;调停七觉支、使其懈于八正道;开
圆三解脱门(空、无作、无相),而入三德秘藏,成就道果。
(7)对治助开,下上根人,因
有无始事障未除,所以在前法中被盖障所覆,不能入位。
因此须仔细观察哪一障偏重,并
以理观为主,以对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勇猛精进,不惜身命,誓愿证道,终不懈怠退转。
由此以事理二治,断无始事理二种幻障,障除理现,豁然证入中道。
(8)知次位,
通过前面七个阶段的修习,纵然是钝根之人,也都能获得利益,倘如不知次位,生起增上
慢之心,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所以必须在内心所证上,深入简别观察,到底是究竟即佛?还是分证、相似即佛?或者仅是小轻安的境界?通过观察后,已知自己所入之们即不起上慢
之心。
(9)能安忍,在前知位后,或入五品观行位中,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
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
于是名声渐传,外招名利,内动宿障,被信众之所围绕,讲说弘法,废损自行,不但正行不进,障道还可能时时出现。
因此应在此刻好自勉节,对
于名利安然无着;并庆忍耐内外荣辱,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进入十信,证入六根清净之德。
(10)离法爱,行者断除内外障后,爱着六根清净、互用神通等中道相应法爱,不能进
入初住之位。
因此更应断离法爱,而入分真中道,证入分真后,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
从知位到最后的三法,是
下根人修前面七法未入中道。
所以须加方便助道。
当修完十法时,也就同证三德秘藏,得
菩提果,圆显中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