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课堂笔记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 文体。
演讲词。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具有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等特点。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字形。
-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 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敬。
- 强聒不舍(gu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2. 词语理解。
-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提出论点(第1段)
-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 论述有业之必要(第2 - 5段)
- 第2段: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说明无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有业的必要。
- 第3段:举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例子,从正面论证有业的重要性。
- 第4段:论述“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进一步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 第5段:作者对“业”的含义进行阐述,“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为下文论述敬业做铺垫。
3. 论述敬业(第6 - 7段)
- 第6段:
- 什么是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
”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 为什么要敬业?引用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和孔子的话“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进行论证。
- 怎样敬业?一是要忠实,二是要把劳作做到圆满。
以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为例,说明职业不论高低贵贱,只要做到忠实便是可敬。
- 第7段:继续阐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两个方面,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道理。
4. 论述乐业(第8段)
- 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首先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入手,阐述了会打算盘(善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乐在其中。
- 然后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 身入其中,看其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乐趣。
(身入职业中)
- 奋斗前去,加增快乐。
(奋斗的快乐)
- 比较骈进,竞胜而乐。
(竞争的快乐)
- 省却烦闷,领略趣味。
(专心做事,排除杂念的快乐)
5. 总结全文(第9段)
- 总结全文,“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有业”“敬业”“乐业”,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四、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
- 如举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例子,论证有业的重要性;以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为例,论证职业不论高低贵贱,只要做到忠实便是可敬等。
这些例子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道理论证。
- 引用孔子、庄子等名人名言,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权威性。
3. 对比论证。
- 在论述乐业时,将“做工苦”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进行对比,突出了乐业的重要性。
五、语言特色。
1. 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2. 口语化。
演讲词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如“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听众接受。
3. 生动形象。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懒人比作蛀米虫和盗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业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