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培育理念及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健康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其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

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校教育的主力军,不仅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教育工作,其健康素养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远期效益的一种评价。

国内外关于健康素养领域的两个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方向和公共卫生方向,主要涉及健康素养的内涵、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影响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地域、民族、教育程度等[1]。

通过查阅文献,关于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而对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研究较少。

武文静在《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调查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
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对广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大众传媒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定期、有效地开展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建议[2]。

康喜来、李德武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研究》中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提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协同培养路径,促进健康素养思想意识的转变,建立受益终身的健康素养[3]。

乔曦、冯智超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调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健康教育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开展健康培训及强化健康素养等策略[4]。

吴瑞珠、黄竞在《福建省高校体育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中提出性别、就读院校、
就读年级、是否读过《健康素养》是影响福建省体育生总健康素养水平的四大因素[5]。

本研究旨在探索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育
策略和实践路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以此满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
培育理念及路径研究
柴华1袁张宇白2
(1.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锡林南路小学丰州路分校体育组,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91)

要: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为提高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运用
文献资料法,解读“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探讨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培育理念及路径。

研究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心理健康与社交技能的培养、多学科融合教学以及社区与学校协同合作的培育理念。

针对高校体育师范生的专业特点与健康素养培育需求,提出创新教育策略与实践路径:利用现代技术创新体育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将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入体育教育;拓宽社区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扩大教育影响;持续评估与反馈以优化教育成效。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健康挑战,旨在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健康素养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学生健康素养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1-0090-04
收稿日期:2023-10-06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20032);内蒙古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JBQN036)Vol.40No.1Jan.202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40卷第1期2024年1月
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1“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与健康素养理论概述1.1政策背景
“健康中国2030”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

该计划于2016年发布,其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健康服务全覆盖、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政策着重于预防为主、全民参与、综合干预和机制创新,涵盖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五个方面。

该政策背景下,强调了健康素养对于提升国民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公共卫生领域[6]。

1.2健康素养的含义及重要性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和使用健康信息以做出合理健康决策的能力。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中将健康素养的解释为:个体具有积极获取、了解并内化健康信息和服务的意识,而且能够组织、运用相关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分析和决策,以维持和促进健康。

公民健康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

健康素养作为公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自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在“健康中国2030”框架下,提升健康素养被视为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

良好的健康素养有助于个人更有效地管理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并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不仅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压力,还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1.3教育与培训两手抓
教育在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健康习惯的示范者和倡导者。

通过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健康教育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2“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培育理念
2.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培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

此理念涉及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以及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

在个性化教学方面,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如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选择,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身体素质。

此外,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意味着将心理健康、营养、饮食和疾病预防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观念。

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不仅限于课堂内,更应延伸至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行设定健康目标,并自我监控目标完成情况。

最后,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提升身体健康,还可在实践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目标设定等关键技能[7]。

2.2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需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力度。

这涉及到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理解和实践,以确保他们能够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一,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需要从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开始。

对此,教师需注意,其不仅要关注体育技能的培养,还要涵盖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

例如,课程中可以包含关于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不同类型运动的好处以及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

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体育教育中,应当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例如,通过组织健康饮食挑战、运动俱乐部或心理健康工作坊,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种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的健康习惯。

第三,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也要重视校园内外的健康环境建设。

这包括提供健康的餐饮选择、良好的运动设施和支持心理健康的资源。

通过创造一个支持健康生活的环境,学校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采纳和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2.3心理健康与社交技能的培养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框架下,高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心理健康与社交技能的培养。

这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是全面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8]。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调节、社会技巧、同理心
和内省能力。

这些技能对于学生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以及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例如,课程中可以包含情绪管理技巧的训练,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

第二,社交技能的培养涉及到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

在体育教育中,通过小组活动、团队运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

此外,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和合作,学生能够学习到尊重、包容和领导力等重要的社交价值观。

第三,心理韧性的培养同样重要。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并有效适应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设置挑战性目标、鼓励积极的反馈和提供支持性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

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保持韧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强。

第四,心理健康与社交技能的培养需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

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社交需求不同,因此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社交发展需要。

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路径研究
3.1借助现代技术,创新教育模式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的路径研究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可改进和增强体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

第一,现代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创造更加生动和吸引人的体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各种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

此外,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平台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目标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第二,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

通过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应用,教师和学生可以跟踪健康和运动相关的数据,如步数、心率、睡眠质量等。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帮助教师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借助现代技术,体育教育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和视频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参与体育活动,这为那些因时间或地理限制无法参加传统体育课的学生提供了便利。

同时,线上平台还可以提供各种健康和运动相关的资源,如健康讲座、锻炼视频和互动论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健康意识提升[9]。

第四,高校体育教师可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让大学生分享自己的健康和运动经验,如投篮技巧、长跑时长等,以此达到相互激励和支持的促进效果。

此类社交互动还可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3.2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下,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健康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第一,实践教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改变策略,它强调通过实际体验来提升学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健康挑战和模拟练习,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健康行为的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健康教育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第二,实践教学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内化和习惯化。

通过重复的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逐渐建立和巩固健康行为习惯,如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和有效的压力管理。

这种习惯化过程对于长期维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第三,实践教学需要与定期的评估和反馈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健康行为和成果的监测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健康促进目标。

3.3多学科融合,全面提升健康素养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教育路径,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入体育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第一,生物学在健康素养教育中提供了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通过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运动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免疫系统等。

第二,心理学在健康素养的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管理压力、处理情绪和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通过心理学的应用,学生能够学习到促进心理福祉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冥想。

第三,还可引入如营养学此类专业知识,该专业知识的融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营养学原理,学生可以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如何通过饮食来维持健康的体重和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此外,多学科融合还包括将公共卫生、运动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纳入教育体系。

这种全面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健康观,不仅理解个人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4社区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扩大教育影响
第一,社区与学校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健康资源和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社区医疗中心、健康促进机构和体育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比如组织健康讲座、健康筛查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

这种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帮助他们理解健康问题在更广阔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

第二,基于该合作,学校可以引入社区资源,如专业的健康顾问和教练,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教育。

同时,学校也可以向社区提供资源和支持,如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供社区成员使用,促进整个社区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社区与学校的合作有助于形成健康促进的连锁效应。

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健康知识和行为可以通过他们的社区参与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从而提升整个社区的健康水平。

这种连锁效应不仅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目标,也为建设更加健康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5持续评估与反馈,优化教育成效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背景下,针对高校体育师范生健康素养路径的研究中,持续评估与反馈对于优化教育成效至关重要。

此过程涉及到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健康素养提升的持续监测,以及基于此监测结果的教育策略调整。

在评估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成就,还要评估学生在健康行为和态度上的变化。

例如,通过定期的身体健康测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生活方式选择的观察,可以综合评估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在反馈环节中,此环节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定期反馈,还涉及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反馈。

通过这种互动,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不仅与健康素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最后,还可通过收集和分析健康素养相关的数据,如学生的运动频率、饮食习惯、心理健康状态等,由此提供对教学效果的量化了解,并指导未来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关性。

总体而言,高校体育教育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指导下,面临着将教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挑战。

本研究提出的培育理念和路径为体育师范生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实践性和多元化。

这些策略和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院
〔1〕杨蕾,黄河,等.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15,11(07):648-651.
〔2〕武文静.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8.
〔3〕康喜来,李德武.“健康中国”背景下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4):504-505.〔4〕乔曦,冯智超.健康中国战略下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J].体育大视野, 2020,25(10):228-232.
〔5〕吴瑞珠,黄竞.福建省高校体育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J].海峡科学,2023,11(09):130-135.〔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
〔7〕陈悠,汪晓赞,高路.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体育健康促进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6(02):54-
58.
〔8〕唐志坚.三维健康观视角下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影响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19(01):194-196.
〔9〕王鑫瑞.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2,9(03):4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