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探究题
1.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2.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被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
他采取的调节方法是______。
A .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丙和丁所示。
他发现丁中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多次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
A .酒精(330.810kg/m ρ=⨯酒精)
B .植物油(330.910kg/m ρ=⨯植物油)
C .盐水(331.110kg/m ρ=⨯盐水)
3.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小江同学记录了开始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像。
在进行实验丙的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曲线________(选填A 、B 或C )来表示。
图像中d 点表示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类型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而另一组的小华得出的结论则不同,小华设计的是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小华的结论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4.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 ,可以看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移去蜡烛B ,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 的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 的像应是图中的 ________(选填“A 1”“A 2”或“A 3”)。
5.小妍在做“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遇到了以下问题,请分析: (1)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为了改变金属盒及橡皮膜的朝向,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U 形管两侧液面没有发生改变,可能是因为压强计
________。
(3)没有把金属盒浸没在水中,却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高低不同,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科在用蜡烛作为光源去学校实验室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发现了该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小科和同学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创新点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凸透镜所在位置为零刻度,数值向左、向右依次增大;在标有均匀格子的面板上制作字母“A”状LED灯替代蜡烛;光屏上标有同样的均匀格子。
(1)请选择一个方面分析创新后实验装置的优点________。
(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
(3)实验时已经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像的时候,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若还要成一个清晰的像,他应该将光屏________。
7.小科经常开展家庭小实验,他用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了三个指定实验。
请根据要求,将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
序号实验内容
选用的器
材
操作方法发生现象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
关
锥子、橡
皮泥
分别用锥子的两端用相
同的力压橡皮泥
凹陷明显的是用
________(选填尖端
或柄)部位
2探究:物体是否具有
惯性
小石块、
一张白纸
将小石块静止放在白纸
上,快速水平移动下方
白纸
________
3
探究:液体对侧壁压
强与________是否有
关
锥子、塑
料瓶及水
________
有水喷出,且深度越
深喷出的水越远
8.船只停泊在岸边时,常常将缆绳缠绕在码头的立柱上,为什么缆绳要缠绕多圈呢?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展开了研讨,他们猜想: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立柱间的摩擦力越大。
为了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用棉线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出其重力为7.6N,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棉线绕的圈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摩擦力的大小f/N
07.60
1 2.9 4.7
2 1.1 6.5
3
40.27.4
50.17.5
(2)如图乙所示,将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棉线在铁棒上绕1圈,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N,老师告诉同学们,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随后同学们算出此时的摩擦力为4.7N;
(3)逐渐增加棉线绕在铁棒上的圈数重复实验,直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于0,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棉线绕3圈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示数为____N,该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N;
(5)分析实验数据,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0之前,关于摩擦力与绳子缠绕圈数之间关系的探究结论是:____。
9.小金想从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款运动鞋中选一双鞋底更粗糙的参加拔河比赛。
他借助所学物理知识来判断哪双运动鞋底更粗糙做了如下实验,请你与小金一起完成实验:
(1)小金向运动鞋中放沙袋用电子秤称量,使两只运动鞋的_____相等,其实验目的是
_____
(2)把运动鞋分别放到同一水平地面上图2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运动鞋做_____运动,分别测出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和F乙,根据F甲_____F乙(选填“大于”或“小于”)小宝推断出甲款防滑运动鞋底更粗糙。
10.“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儿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 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______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
(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
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
12.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和小民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小军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
(3)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4)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若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选填)。
A.像变成原来的一半大小,但变亮B.像的大小、亮度均不变
C.像变成原来的一半,但变暗D.像大小不变,但变暗
13.2020年2月5日,浙江某救援队用H155直升机将病毒核酸检测仪、检测试剂等紧急援助物资运往湖北,提升了湖北疑似病例的检测速度。
请回答:
(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________;
(2)若直升机在某段航程匀速飞行300千米,用了1.5小时,则这段航程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
(3)H155直升机载着救援物资停在水平跑道时,若总质量为4000千克,直升机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0.4米2。
求直升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
________
14.用如图甲所示液体压强计来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已知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1)如图甲,轻按橡皮膜,橡皮膜向内凹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
(2)通过比较A、B两实验可知,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则液体深度是指_______(填字母);
A.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B.容器底部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通过比较B、C两实验,可得到结论:________。
15.小科在做筷子提米的实验时,开始没有成功,纸杯会往下掉;加入适量的水,过一段时间后能成功提起纸杯,如图所示。
请回答:
(1)筷子提着纸杯静止在空中时,若把纸杯和米看成一个整体,它受到的重力和筷子对它的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2)加水后,成功将米提起的原因是:加水后_______;
A.筷子变的更光滑,使摩擦力变小
B.增加了米的重力,使摩擦力变大
C.米吸收水膨胀,米对筷子的压力增加,使摩擦力变大
(3)要让实验成功,除了加适量水之外还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不同意一粒种子有偶然性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2.B 不可靠,因为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探究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掌握与理解。
【详解】
(1)U形管右端液面比较高,就说明U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只要取下软管,重新安装,让U形管左端液面和大气相通,这样U形管两端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B符合题意;
(2)由图丙和图丁所示实验可知,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不能根据图丁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而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3)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即变量为液体深度,故是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
系;
(4)由公式p gh ρ=可知相同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故高度差最大的是盐水,故C 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会使用压强计,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
3.二力平衡(物体匀速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A 静摩擦力 不正确,出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分析】
(1)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 =f ;
(2)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对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三个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而进行判断。
将d 点的拉力与a 点进行比较,确定此时A 是否在运动,如果在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没有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二力平衡,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2]丙图和乙图比较,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更粗糙,所以摩擦力f 丙>f 乙;乙图和甲图比较,接触面相同,乙中的压力大,所以摩擦力f 乙>f 甲;那么摩擦力的排序为
f 丙>f 乙>f 甲
因此图像中的曲线A 表示丙图。
[3]图像中的“d ”点的测力计示数小于f 丙,那么此时物体A 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3)[4]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改变接触面的大小,而小华的实验中出现了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因此不正确。
4.等效替代法 不能 A 2
【分析】
(1)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详解】
(1)[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 ,可以看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5.旋转旋钮改变金属盒的朝向橡皮膜破裂或漏气见解析
【详解】
(1)[1]把金属盒停在液体的某一位置,旋转旋钮改变金属盒的朝向,发现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因此可得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2)[2]当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不发生变化,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橡皮膜破裂或漏气,使压强无法正常传递。
(3)[3]没有把金属盒浸没在水中,却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高低不同,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软管,重新安装,使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平。
6.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远离凸透镜(向右移动、向外侧移动)
【详解】
(1)[1]该装置的优点有: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③从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LED灯代替蜡烛,光源更稳定。
(2)[2]老师看了小科的改进设计后,指出用这个字母“A”无法探究成的像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于A字母左右对称,无法探究成的像是否左右颠倒。
(3)[3]小科继续做拓展实验,他将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物体之间,由于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所以光线发散了,成像靠后了,那么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7.尖端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附近,不跟随白纸运动或小石块仍保持静止状态、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深度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详解】
[1]凹陷明显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因为尖端比手柄位置的受力面积小,所以凹陷明显的是尖端。
[2]白纸受力后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上面的小石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3][4]根据发生现象“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越远”可知,变化的因素是深度,因此探究的是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
而操作方法是: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8.5 7.1 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铁棒间的摩擦力越大
【详解】
(1)[1][2]弹簧测力计的一个大格代表1N,一个小格代表0.1N,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5N;棉线与铁棒之间相对静止,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因为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所以摩擦力为
f=7.6N-0.5N=7.1N
(2)[3]一圈时摩擦力是4.7N,二圈时摩擦力是6.5N,三圈时摩擦力是7.1N,四圈时摩擦力是7.4N,五圈时摩擦力是7.5N,可见圈数越多摩擦力越大,摩擦力和圈数的比值不是定
值,所以摩擦力和圈数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9.质量控制压力相等匀速直线大于
【详解】
(1)[1][2]探究哪只鞋底更粗糙,需控制压力大小不变,即往鞋中放入相同质量的沙子,从而使其质量相同,重力相同,对地面的压力也相同。
(2)[3][4]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所以需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等于拉力,只需测量拉力即可求出摩擦力。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推断出甲款防滑运动鞋底更粗糙,说明
f甲>f乙
根据二力平衡可知
F甲>F乙
10.CAB 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
【详解】
(1)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顺序应是先实验再推理,图C中有空气阻力,图A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先C再A,而图B中,是推理得出了在无空气阻力和无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B;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11.10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传感器示数相同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铁块的重力无关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且压力传感器和铁块之间无接触,不会对铁块产生摩擦
【详解】
(1)实验中,水平向左拉动木板时,铁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和拉力传感器向左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同,因此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N;
(2)钩码的质量是固定的不能连续变化,细沙的质量可以连续变化,方便控制铁块对水平木板的压力,实验实验中不能用钩码代替细沙;
(3)三次实验中,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大小相同,可得出结论: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
(4)实验中测量的摩擦力是铁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铁块与压力传感器不接触,压力传感器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实验无影响,所以小柯的说法不合理。
12.像在光屏中央1、2、3、5、6、4凸D
【详解】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为了像在光屏中央;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所有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实像在不断变大,因此实像的排列顺序应该是:1、2、3、5;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虚像都是正立的,且物距越小,像越小,因此虚像的排列顺序
为:6、4。
那么所有像的排列顺序为: 1、2、3、5、6、4 ;
(3) 将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 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这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即这时像应该成在光屏的右边。
如果要使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须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应自爱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适当的凸透镜;
(4) 若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 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成像的大小不变,只是会聚的光线减少,即像的亮度下降,故选D 。
13.减小摩擦 200 1×105Pa
【详解】
(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减小摩擦
(2)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为
300km =200km/h 15h
s v t =
=. (3)直升机对跑道的压力 F=G=mg =4000kg×10N/kg=40000N
直升机对跑道的压强
5240000N 110Pa 04m
F p S ===⨯. 答:(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减小摩擦;
(2)这段航程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是200千米/时;
(3)直升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1×105Pa 。
14.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A 在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详解】
(1)[1]按压橡皮膜,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2]实验中液体深度是指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3]观察BC 两次实验,金属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液体的种类不同,即液体密度不同,可以得出结论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点睛】
液体压强的特点
15.摩擦力 C 把米压得更紧(把筷子表面变得更粗糙等)
【分析】
(1)对纸杯和米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即可;
(2)影响摩擦力的因素:①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根据(2)中的知识分析即可。
【详解】
(1)[1]筷子提着纸杯静止在空中时,若把纸杯和米看成一个整体,它受到的重力竖直向下,筷子受到的摩擦力竖直向下上,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因此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2]加水后,成功将米提起的原因是:加水后米吸收水膨胀,米对筷子的压力增加,使摩擦力变大,故AB 错误、C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