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生物教育理论指导
1.注重掌握概念,初中生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图片及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上适当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
3.要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要学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开展教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快更牢固的掌握知识。
4.认真做好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培养学生想动手、敢动手、会动手的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中的第二节,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自己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要意识到学习可以提高生存本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个任务是,通过探究小鼠走迷宫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到底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并学习生物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好学,想做,好做,会做实验的综合知识技能。
教学方法梳理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参与评价法:通过以小组讨论参与活动回答问题等形式,并对各个小组及时的量化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和教师准备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交流学习能力。
4.实验探究法: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的和完成实验,并交流分析探究实验数据,
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经过一年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于本节内容来说,无疑是已有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期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2.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很重要。
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能识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和二者的关系。
2.认识先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3.学习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并学会探究的方法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动手探究,分析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生物生存的关系。
3.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教学准备
1.《城市中的乌鸦会看红绿灯》视频;
2.多媒体幻灯片
3.对学生及时评价用的“笑脸”
4.生活中有关先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图片
5.探究实验用的小仓鼠和自制教具“迷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城市中的乌鸦会看红绿灯,让车帮自己砸开坚果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乌鸦的这种行为到底是生来就有还是后天获得的呢? 以此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引出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物行为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行为目的不同推断行为的类型。
同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强化概念:通过对书本P48资料分析,以小组分工的方式解决资料中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及时的量化评价与鼓励,并以求学组、好学组、乐学组、思学组、勤学组、博学组为各小组命名,为本课的情感教育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有关行为获得的途径进行分析,加深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概念的理解,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生存的意义、掌握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不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的差别、认识学习行为的必要性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学以致用:教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蜻蜓点水、飞蛾扑火等图片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并贴在老师准备好的卡纸上,然后教师对各组完成情况在时间上、准确性上做出量化评价和鼓励。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入探究:通过对探究一种动物行为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习了解探究动物行为方法主要用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并以书本中探究小鼠走迷宫为例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应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设计个性化的探究方案,肯定符合科学的探究活动,倡导创新与合作交流。
5.实验再现:通过师生共同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展示实验教师准备的各种用具,通过播放教师实验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实验的具体过程,向学生展示整个实验过程所收集到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和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但它需要巩固,否则会逐渐退化,
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对学习的启示。
6.情感教育:以《伤仲永》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让同学发言打算今后如何去做,教师及时评价并鼓励学生同时渗透法制教育。
三、课堂练习
1.刚孵化出的小蝴蝶,立刻能腾空飞翔,这种行为是( )
A.攻击行为
B.节律行为
C.学习行为
D.先天性行为
2.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红雀喂幼鸟
B.蜘蛛结网
C.野鸭的迁徙
D.鹦鹉学舌
3.下列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蝴蝶白天活动,夜间休息
B.变色龙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体色
C.蜘蛛结网捕虫
D.幼猩猩用蘸水的树枝吃洞中白蚁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它们( )
A.适应复杂环境
B.逃避敌害
C.找到食物
D.找到配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有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
对生存的意义: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对生存的意义: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能更好的生存。
教学评价设计
1、以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笑脸”量化和鼓励的话语评价小组和同学,从而发挥小组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同学间学会小组交流讨论的能力,并优势互补。
2、以课堂练习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习惯
设计特色
特色1:运用分组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特色2:运用分组回答和抢答并量化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
特色3:将生活中常见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分析并动手张贴归类,在视觉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理解记忆能力大大高过了文字叙述,并对小组的成果及时评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
特色4:大胆的运用视频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理解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色5:大胆的运用仓鼠实物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展示教师自制的“迷宫”并与学生分享实验成果,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培养了学生想做、敢做、会做实验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特色6: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特色7:板书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学生动手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贴图单(样式)
先天性行为先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