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
20世纪上半叶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脉络
——以“课程标准”为视点(上)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章程规定了中学课程有12科: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

读经一科,兼有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功能。

从语文学科来说,“读经”使学生阅读大量的文言文,培养了语感,提高了文言文的写作能力。

除“读经”外,还单独设置了“词章”科,并分学年规定了“词章”科的教学内容:第一年作记事文;第二年作说理文;第三年学章奏传记诸体文;第四年学词赋诗歌诸体文[1]。

《钦定学堂章程》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第二年,即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自1904年1月实施。

其中的《奏定中学堂章程》把中学课程设为12科,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的“读经”改为“读经讲经”,“词章”改为“中国文学”。

在语文教育史上,《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

词章、中国文学的内涵与现代的语文学科相近,由此开创了我国语文学科单独设科之先河,使语文教育从与经学、史学浑然一体中走向独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同时对语文学科教育第一次作出明确的要求,包括教学内容、目标、时间、方法都用章程这一法规形式作了规定。

在《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对作文教学作出如下阐释与要求:
入中学堂者年已渐长,文理略已明通,作文自不可缓。

凡学为文之次第:一曰文义;文者积字而成,用字必有来历(经史子集及近人文集皆可),下字必求的解,虽本乎古亦不骇乎今。

此语似浅实深,自幼学以至名家皆为要事。

二曰文法;文法备于古人之文,故求文法者必自讲读始,先使读经史子集中平易雅驯之文;《御选古文渊鉴》最为善本,可量学生之日力择读之(如乡曲无此书,可择较为大雅之本读之),并为讲解其义法。

次则近代有关系之文亦可浏览,不必熟读。

三曰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句,三忌发狂妄议论,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

……其作文之题目,当就各学科所授各项事理及日用必需各项事理出题,务取与各科学贯通发明;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2]。

《奏定学堂章程》还规定,教材由官家、私家合力编辑,鼓励私家编纂。

其中由吴曾祺编写、商务印书馆于1908年出版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是当时最为通行的中学国文课本。

每册选文,以类相从,便于写作。

中间评点文章作法和妙处,注重实用。

课本编辑意图写道:“学生至入中学堂,多读经书,渐悉故事。

此时急宜授以作文之法。

”对作文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从以上的历史检视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世纪之初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作文教学就被纳入语文学科课程之中,而在中学阶段尤被重视,从“章程”到教材都有强调:“入中学堂者年已渐长,文理略已明通,作文自不可缓。

”“此时急宜授作文之法。

”在作文教学方法上,继承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写结合。

无论是《奏定中学堂章程》还是《中学堂国文教科书》都极其重视由读到写的教养过程,“文法备于古人之文,故求文法者必自讲读始,先使学生读经史子集中平易雅驯之文。

”选文“以类相从,便于写作”。

在作文的文风上,讲求“清真雅正”,反对僻怪疏狂、涩句陈言。

简言之,这一时期的作文教育有三个
突出特点:1.读写结合,重视写作;2.真切表达,务求实用;3.加强训练,注重方法与涵养。

20世纪头10年,可以说是我国语文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开端时期,而作文教学在这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对后来直至现在都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但是,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的籓篱,在写作方法上以古文的作法为范式,在表达形式上依然以文言为正统。

1912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中华民国教育部效法日本教育制度,由蔡元培主持制订新学制,由此带来了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重大变革。

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科的教育目的为: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3]。

1913年3月19日又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国文科教学内容如下[4]:
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
周周周周
时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
数数数数
男讲读作文讲读作文讲读作文讲读作文7 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法要略
7 习字楷书女习字同前学 5 习字同前学 5 草书
行书 5 年年中国文学史
习字行书
施行规则中,讲读与作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居头等重要地位,讲读与作文并列且前后相续,这既表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表明了讲读与作文的联系性。

这一规定突破了读经——作文的旧框框,提出了“能自由发表思想”的作文教学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家要求张扬个性的民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观念与作文内涵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此进入了现代作文教学的初建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着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1919年前后杜威来华讲学,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杜威教育思想的热心倡导者胡适,于1923年主持起草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对中学作文提出要求:
(一)目的
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

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二)内容与方法
作文应注重内容的实质和文学的技术。

精读名著的报告或研究,可代作文。

(三)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能自由运用语体文体发表思想。

这一时期的作文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实质性转变,是我国作文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

首先,它确立了语体文(白话文)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一跃成为作文练习的主体和正宗,文言文的写作退居次要地位;第二,追求作文的实用价值并通过作文发展个性在作文教学中受到关注;第三,第一次用课程标准的形式分别对初中与高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至此,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方告正式确立。

但作文教学体制尚不完备,直到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的颁行才可谓现代作文教学趋于成熟和
体制基本完备时期。

《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作了具体规定:作文练习:
(1)命题作文课堂内作文,可养成学生作文敏捷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外作文,可养成学生作文详密的习惯和尽量发抒的能力。

(2)翻译为最可以训练精确的作文技术之练习。

其法:或译文言文为语体文,或译语体文为文言文,或译古韵文为语体的散文或韵文,或译外国短篇之文为中国文言文或语体文等。

(3)读书的笔记须教学生多作有条理,成片段的笔记。

尤须注重养成怀疑不苟且,不潦草的习惯。

(4)游览参观的记载须注重观察的能力,材料采集的能力,判断的能力,与描写的能力。

(5)专题研究须提倡材料的搜集与排比,条理的训练,证据的批评等等习惯。

(6)文学作品凡小说,诗歌,戏剧,各种散文,皆可令学生试作。

其有特别天才者,当就其性情所近,指示他多读名家作品,以作模范。

毕业最低限度: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及平易的文言文作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字。

《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关注读写结合和训练涵养之外,另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作文体例的描述甚为详备,现代作文样式包括文学体裁大多已经囊括;2.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把作文与做人的态度联系起来;3.分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种训练形式,使其双线并进,且各有侧重,各逞其能;4.关注个性发展,注重特长教育;5.在读写结合和训练形式上对传统经验有所发展,比如,不同文体、语体的转换,通过写作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采集、判断的能力等。

应该说,这个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论述已比较成熟,自此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阐述虽有丰富,但总的来说只是小修小补,没有实质性变化。

在1932年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应用文件”的练习,提出“凡宣言,契据,章程,广告,及其他公文书札等,皆可令学生习作。

”1936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训练的频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作以每星期一次为原则,于课内行之。

”除此之外,几与1932年的标准相同。

1940年《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指导提出了较为具体要求,关于“作文练习”,“初中各项方法,大体均可适用。

”故将同期《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练习”内容列举如下:
(1)教授作文方法,应时有变化,但以与精读文、略读文及文章法则联络为主要原则。

略举数例如下:(甲)命题由教员命题,或由学生自拟教员择定之。

(乙)翻译文语互译,或译诗歌为散文。

(丙)整理材料由教员供给材料,令学生作一有系统之文字。

(丁)重写示以原文,令学生重写,或演简为繁,或节繁为简。

(戊)听写由教员演讲一事一题,令学生听后写成文字。

(己)写生由教员提示事物,令学生实际描写。

(庚)笔记教室听讲及课外读书之笔记。

(辛)记录如日记、游记、演说及新闻等记录。

(壬)应用文件如书札、契据、章程、广告及普通公文程式等。

(2)作文每两星期一次,每次二小时,于课内行之(短篇习作一小时可完者,每星期一次),每次练习,必须有个别或共同之批评,并采用各种符号,使自行修改。

1941年《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其作文教学部分亦与1940年课程标准相同,到1948年《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略有一些新内容。

1948年《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为:
熟练应用语体文及明易文言文表达情意,能作切合生活上最需要、应用最广之文字。

对于作文教学的实施方法提出如下要求:
精读与作文练习,应注意密切配合,务使每一精读教材之教学结果,即可应用于作文练
习,或由每次作文练习,引入精读教材教学。

作文练习,初中各项方法,大体均可适用,并增加专题研究,由教员提出研究题目上,学生自行搜集材料,试写论文,或就阅读之专书,将其心得批评研究撰成论文,他如小说戏剧诗歌等之习作,亦可酌为个别指导。

作文每星期一次,于课内行之,课外并宜指导学生自由写作。

标准设有“作文练习”一节,提到“初中各项方法,大体均可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同期的《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练习的表述列举如下,以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观:
精读教材宜选用短篇,对于用字用词语法文章作法等项须反复深究,使学生作文练习时有所助益。

精读教学可按学生学习能力及作文进度斟酌选材。

训练学生使用国语演讲,并注意其内容及条理,以为作文之准备。

作文练习之次数,每周以一次为原则,于课内行之,并注意应用标点符号之训练。

作文练习按学生程度及精读教材之学习情形,酌采下列方式,指导学生练习:
1.问答用问答或对话,叙述一事或一物。

2.写生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经验为人物事态之描写。

3.记录如日记、游记、讲演、笔记及新闻等记录。

4.听写由教员讲述人物故事,令学生听后写成文字。

5.笔记及报告如教室听讲及阅读之笔记及报告。

6.改作如改正错误,或改正为反,或改诗歌为散文,或戏剧为故事等。

7.重写示以原文,令学生重写,或演简为繁,或节繁为简。

8.整理材料由教员供给材料,令学生作成有系统文字。

9.问题研究提示问题,令学生搜集资料,作成研究报告。

10.叙感令学生就读书或见闻与体验之所得叙述所感。

11.抒情命题指导学生叙出自己情感。

12.商洽令学生作文与人商洽事件。

13.应用文件如书札契据章程广告及普通公文等。

以上练习作文方式应由易及难,由教员斟酌活用,亦可酌采其他方式。

惟对于学生作品,务须详密评阅,并加改正;遇有惯犯之错误,应分别作集体或个别之纠正。

40年代的作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读写结合得到具体切实的加强。

40年代,不仅强调读写结合,而且通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结合”的方法与要求。

课标指出:“以与精读文、略读文及文章法则联络为主要原则。

”“精读与作文练习,应注意密切配合,务使每一精读教材之教学结果,即可应用于作文练习,或由每次作文练习,引入精读教材教学。

”“作文练习按学生程度及精读教材之学习情形……指导学生练习。


第二,加强了教师对作文的指导。

1940年、1948年的课程标准对“命题”“翻译”“整理材料”“写生”“听写”等多种作文形式都明确指出其教授方法和指导要求。

第三,作文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作文训练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40年代先后数次颁行的课程标准所出示的作文训练形式均达十项之多,同时建议“练习作文方式应由易及难,由教员斟酌活用,亦可酌采其他方式。

”既有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亦给予自由选择的空间。

第四,重视作文评改。

提出了作文评改的两种方式:学生自改和教师评改。

标准要求:“每次练习,必须有个别或共同之批评,并采用各种符号,使自行修改。

”“对于学生作品,务须详密评阅,并加改正;遇有惯犯之错误,应分别作集体或个别之纠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开展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语文课程建
设,其中的作文教学也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高中国文》均特别关注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达到:“能写日常常用文件,如书信、函件、日记、笔记、记录、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新闻通讯、调查报告、讲演论文、普通论文等。

”[5] 对于作文教学方法,分别作过“读写结合”和“讲读与写作分开”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6]。

纵观20世纪上半叶语文学科高中作文教学发展轨迹,我们大体可以作出这样的划分:
1.以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为标志的开端期(1902—1912);
2.以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颁布为标志的初建期(1912—1923);
3.以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为标志的确立期(1923—1929);
4.以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为标志的发展期(1929—1949)。

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的,而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又是与时代变革息息相关的,因而,透过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脉动可以透视它深刻的社会与时代变革的踪影。

当然,作文教学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作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路径中,有几点值得思考:1.进入20世纪,在作文训练与指导方法上基本上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

读写结合、以读导写是我国学校作文指导的主要方法和一贯传统,但是,“读写”如何结合,在何种程度上结合,并未获得一致的认识和富有成效的经验。

在古代及20世纪之初,大体依循的是由“读”到“悟”再由“悟”到“写”的路子。

在20世纪上半叶对读写结合虽有进一步的探讨,但总体上失之于笼统粗略,停留在一般性要求的层面。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既有“读写结合”的训练,亦有“读写分开”的探讨,直到20世纪后半叶,读写关系仍是语文教学中有待探明的话题。

2.20世纪上半叶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大体经历了从关注“经世致用”到关注“个性发展”再到关注“实际应用”的过程。

从读经的内容到作文的形式主要是用于经世致用的,同时也有修身的目的。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则更为注重“自由发表思想”,关注个性以及兴趣与特长。

20年代末直到整个40年代,作文又转向了实际应用。

总体说来,20世纪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在“内在发展价值”与“外在工具价值”两端徘徊。

当代作文教学曾片面强调“外在工具价值”,现在似有片面强调“内在发展价值”的倾向,这是值得深入反思的。

3.作文训练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也逐渐明确和具体,不少训练形式与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今天,似乎正在丢弃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而走入单一化的狭路,这种倾向值得关注。

(未完待续)
20世纪下半叶高中作文教学的变革轨迹
——以“教学大纲”为视点(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是在1956年。

当时,汉语与文学分设,而高中语文学科只设文学不设汉语,因此在高中学段只颁行了《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50年代的汉语与文学分设,是语文教学史上的创举,这一实验探索很有意义,但是,在实验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写作教学没有与汉语、文学教学进行很好的配合,总体上对作文有所忽略。

尽管教学大纲也强调“在各种书面作业里,作文是很重要的一种”,并规定每学期用于作文应有12课时。

继汉语、文学课本编完试用之后,还于1957年草拟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①,但这个方案没有公开发表,实际上,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突出写作”的传统在这一时期有所削弱。

汉语与文学分设的语文课程实验历时仅一年多,实验中的经验与教训、成绩与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和修正便告夭折。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汉语与文学合并后的第一份语文教学大纲,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大纲分为七个部分: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选材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大纲七个部分对作文教学均有论述,为1963年到1966年的作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确立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与阅读教学一起共同构筑了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大纲中得到重新确立,在“教学要求”中对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

”在“教学内容”中规定:“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

”“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培养读写能力的要求和步骤,在课本里编入一些有关读写知识,讲记叙、说明、议论和布局谋篇等知识。

”在这份大纲中,读写中心、读写并进的教学思想得到凸显和加强,而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拓展了“读写结合”的传统语文教学思想,使读写结合的训练更为切实具体。

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作文”三部分,在“选材标准”中也关注到写作的学习,“可以选内容无害而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

至于思想内容稍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水平很高,足以作为学习借鉴的,也可以选一点”。

在这份大纲里不仅注重课文对作文的示范、引导作用,而且还关注到语文知识包括写作知识对作文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读写能力不能凭空养成,要以讲读教学为中心,进行种种严格的训练。

”“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讲读教学必须同学生的写作实践密切联系。

应该结合课文讲读,就作文批改进行批评,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写,说得出错误的原因,想得出改正的办法。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是,“读写结合”正在被纳入训练的范畴,在寻求读写结合的内在关联性方面与传统的理解和做法并非完全一致。

简言之,传统的读写结合侧重于阅读之于写作的涵养、积淀、感悟;而这里关注的读写结合则侧重于讲读和语文知识对于写作的示范、指导作用。

这样来对待和理解读写结合,一方面使读写结合的训练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把读写结合导入惟技术的“单行道”。

第三,加强写作训练,初步建构现代作文教学的阶梯和序列。

大纲对写作明确提出了加强训练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中提出用多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提高写作能力,非多写多练不可。

”“应该适当增多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

”大纲在写作训练方面的另一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探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科学化,着力建构作文训练系统,可谓是建国后作文训练体系的滥觞。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

顺序主要表现在:(一)从阅读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短的文章到阅读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比较长的文章。

(二)逐步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从词句到篇章,从比较单纯的方法到比较复杂的方法。

(三)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的文章的写法。

整套教材要就上述这些方面作出安排,明确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重点。

”对高中写作训练分层提出目标和要求:高中一年级,“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

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能力。

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的文章,力求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

”高中二年级,“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继续提高比较复杂的记叙能力,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

学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用之于读写。

写文章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

”高中三年级,“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种表达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