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区控制测量7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应超过2个。
S12
B
SB1 1
2
AB
B
1
(XB,YB)
1
A
A、B为已知点,1、2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 AB,XB,YB
观测数据:导线转折角B ,1
导线各边长SB1。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在现场选定控制点位置, 建立标志。 2.量边 :测量各导线边(新边)的距离。 3.测角 :观测导线各转折角和连接角测量。 4.连测:观测导线连接角和连接边。
+614.90
+614.81+366.53 +366.41
+614.81
+366.53
理=1119º01'12" f= 测-理=-48 " f容=±40 6 =±98 "
XAB AB
1
DAB
A
0
B
y
(3)根据ΔXAB、ΔYAB的正负号判断αAB所在的象限。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3.坐标反算——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反算 边长和方位角
1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在处理观测误差的 基础上,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注意:导线内业计算之前,应全面检查导线外业
CD
D
(1)计算角度闭合差:
12
3
1
2
C
4 C
f CD测 CD 已 知

一般公式:
C D 测 A B n * 1 8 0 测
n为包括连接角在内的转折角的 个数。
B1 AB 180 B 12 B1 1 8 0 1 23 12 1 8 0 2 314 2 3 1 8 0 3 4C 34 1 8 0 4
fy D
Di
vx fx vy fy
1
(4)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检核条件:
xi改 xi vxi yi改 yi v yi
xi改 xC xB yi改 yC yB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2. 边长改正-坐标分量闭合差分配,计算坐标
(5)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
xi xi1 xi改 检核:依次y计i算各导yi线1点坐标,yi最改后推算出的
+) C D 测 4 C 1 8 0 C
C D 测 A B 6 1 8 0 测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1.角度计算-计算角度闭合差和方位角: 同理:以左角计算:
C D 测 A B n * 1 8 0 测
ff允2 n*m
(2)角度闭合差分配(计算角度改正1 数):
Vi f / n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 的原则,测量工作须先建立控制网,然后 根据控制网进行碎部测量或测设。
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 制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 程控制测量。
1
一、控制测量
1、目的与作用
建立测区统一的控制基准;控制误差的积累;便于开展 碎部测量工作
一、控制测量
3、控制测量分类
按内容分: 平面控制测量: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X、Y。 高程控制测量:测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H。
按精度分: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按方法分:
1
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
量)、卫星定位测量
按区域分: 国家控制测量、城市控制测量、小区域工程控制测量
B
y
2 AB
tan AB
y AB x AB
x
1
YAB
B
XAB AB
DAB
A
0
y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3.坐标反算——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反算 边长和方位角
αAB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x
(1)计算: xAB xB xA yAB yB yA
(2)计算:
AB锐
arctan
yAB xAB
YAB
式中:n —包括连接角在内的导线转折角数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1.角度计算-计算角度闭合差和方位角:
(3)计计算算改检核正条后件的:角度β改: 步步检核 改测Vi
Vi f
满足精度要求,若观测角为左角,则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
分配到各观测角上;若观测角为右角,则将闭合差同符号
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1
(4)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用改正后的β改)
由于 f x , f y 的存在,使导线不能和CD连接,存在导线
全长闭合差 f D : fD fx2 fy2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
fD
1
D D
fD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2. 边长改正-坐标分量闭合差检分核配条,件计:算坐标
(3)分配闭合差 :f x , f y
v x i
fx D
Di
v y i
1
A
AB、CD为已知边,1、2、3、4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 AB,XB,YB ; CD,XC,YC。 观测数据:连接角B, C ;
导线转折角1 ,2 ,3; 导线各边长SB1,S12,……,S4C。
一、导线测量的布设支形导线式只有必要的起算数据,没
3.支导线
有检核条件,它只限于在图根导
线中使用,且支导线的点数一般
A
XB=1230.88
YB= 673.45
图表: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 号
转折角 (右)
改正后 方位角 边 长
转折角
D
坐标 增量(米)
º‘ " º‘ " º‘ " (m) X Y
改正后 增量(米)
坐标(米)
点 号
X Y X Y
A
43 17 12
B 180 5 178 6 193 7 181 8 204 C 180
二、国家控制网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它是全国各 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为地震预测 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平面: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二、三、四等三角网组成。 高程: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二、三、四等水准网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
1
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称为导线。构成导线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折线 边称为导线边 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 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 各导线点的坐标。
一、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
l.闭合导线
1
2.附合导线
3.支导线
一、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总结两种角度闭合差方法
方法2:
(1)计算角度闭合差: f 测 理
其中, 理的计算公式如下:
左角: 终 始 理 ( 左 ) n 1 8 0 理 ( 左 1) 终 始 n 1 8 0
右角: 终 始 理 ( 右 ) n 1 8 0 理 ( 右 ) 始 终 n 1 8 0
观测记录及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然后绘制导
线略图,注上实测边长、转折角、连接角和起始
坐标,以便于导线坐标计算
1
内业计算中数字的取位,对于四等以下的
小三角及导线,角值取至秒,边长及坐标取至毫
米(mm),对于图根导线,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
标取至厘米(cm).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附合导线内业计算的思路
①由水平角观测值β,计算方位角α; ②由方位角α、边长D,计算坐标增量ΔX 、 ΔY; ③由坐标增量ΔX 、 ΔY,计算X、Y。 (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1 范限差要求后, 才能进行内业计算)
+8 13 36 180
+8 22 30 178
+8 44 00 193
13
+8 00
181
54
+8 30
204
32
+8 48
180
13 22 44 13 54 32
44 38 08 08 38 56
B 43 03 28 124.08
-2 +90.66
+2
1230.88 673.45
+84.71 +90.64 +84.73
1.闭合导线
1
SB1
S12 2
起终于同一已知点的 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B
1
0
2 S23
它有3个检核条件:
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条
B (XB,YB) S5B
5 3 3
件和两个坐标增量条 件。
A
5
S45 4 S34
A、B为已知点,1、2、3、4、5为新建1导线点。
已知数据: , XB , YB
4
观测数据:连接角B;
1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1.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前后左18 0
前后右180 1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则减去360°; 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2.坐标正算——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 长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的坐标
由A、B两点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计算坐
一等三角网
1 二等三角网
三、城市控制网
1.城市平面控制网
城市或厂矿等地区,一般应在上述国家等级控制点的基
础上,根据测区的大小、城市规划或施工测量的要求,布
设不同等级的城市平面控制网,以供地形测图和测设建、
构筑物时使用。
建立城市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PS测量、三角测量、边角
组合测量和导线测量方法。
2.城市高程控制网
-1 +81.79
-2 +146.92
+2 +46.70 +81.78
+2 +12.38 +112.40
1617.01 980.86 1698.79 1027.58
C 1845.691039.98
4 16 00
D
-9 +12
1119 00 24 1119 01 12
738.33
1
《城市测量规范》将城市水准测量分为二、三、四等。 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不应低于三等水准,视测区需要, 各等级高程控制网均可作为首级高程控制,光电测距 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四、小区域控制网
在小于100km2的范围内建立的平面控制 网。在这个范围内,水准面可视为水平 面,不需要将测量结果归算到高斯平面 上,而是采用直角坐标系。
导线转折角0 ,1 ,5;
导线各边长SB1,S12,……,S51。
一、导线测量的布设布形设在式两个已知点之间的导线,
2.附合导线
称为附合导线。它有3个检核条件:
一个坐标方位角条件和两个坐标
增量条件。 C CD
B
1
SB1 S12
2 S23
3
4 S34
S4C
C
3
4 (XC,YC)
D
AB B 1
2
(XB,YB)
(2)满足精度要求,将fβ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 测角上
实例: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
D 4º16'00"
CD
XC=1845.69 YC=1039.98 C C
180º32'48"
8
4
7
204º54'30"
3
5
6
1181º13'00"
2
1
193º44'00"
B
178º22'30"
43º17A'1B2"
B 180º13'36"
5 44 6 30
40 56
50 42
164.10 208.53
-2 +116.68
-2
+3
+115.39
+3
+116.66
+115.42
1321.52 1438.18
758.18 873.60
+178.85 +107.23 +178.83 +107.26
7 29 8 4
43 48
34 56
94.18 147.44
2、有关名词
小地区(小区域):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 离影响的范围。 控制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1 的测量基准点。 控制网: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 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构 成导线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ˆi i V
2.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3.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1
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B A AB
1.角度计算-计算角度闭合差 B和方位角3: 4
计算
前后 否则18,0需重改 算。
CD 测 CD 已知
(四1)、计附算合坐标导增线量坐ΔX标、Δ计Y(算方位角解算正确已知边长)
2. 边长改正-坐标分量闭合差分配,计算坐标
Xi Di cosi
Yi Di sin i
(2)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X(xC xB) fy 1 Y(yC yB)
标增量。见图有:
x
XAB =DAB cos AB YAB =DAB sin AB
其中,ΔXAB=XB-XA ΔYAB=YB-YA
1
YAB
XAB AB
DAB
A
0
B
y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3.坐标反算——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反算 边长和方位角
由A、B两点坐标来计算αAB、DAB
DAB
x
2 A
终点C的坐标,应和C点已知坐标相同。
1
x C 测 x C已 知 yC 测 yC已 知
四、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总结两种角度闭合差方法 方法1:
(1)计算方位角闭合差: f终 计 算 终 已 知 0
(2)满足精度要求,若观测角为左1 角,则将闭合 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若观测角为右 角,则将闭合差同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