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讲义)(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轮复习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5)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5)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13)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羲之和陶渊明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本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兰亭集序》如何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达情意,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升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两篇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体会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反思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的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王羲之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以及陶渊明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和文化观念,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任务驱动·攻内涵
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为我们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

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体悟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哲思;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

学习任务一:走进经典——理行文之脉
活动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结构和内部联系,请根据你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
的了解,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学习任务二:山水田园,心灵家园
活动2: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找到作者描绘山水田园的语句,体会山水田园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生死悲欢,同出一辙
活动3: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文本,体会作者生死悲欢的思考。

1《兰亭集序》的第一部分为第一二两段,作者心情怎样?
2、统观《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三、四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3《归去来兮辞》作者的心路历程怎样?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如何理解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处世态度?
学习任务四:反复涵咏,品味语言
活动4: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

试比较二者在语言风格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2025年备考策略
1.《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述理于一体的经典,但是风格不同。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两篇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文化内涵,进一步领悟魏晋名士的人生追求。

回顾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通过“雅”和“清”来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审美特征。

比照归纳两篇文章的情感异同,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并思考其哲理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2.几年前,河南郑州一位女教师的任性辞职信爆红网络。

她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巧的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也辞职了。

什么是他们钟情的诗和远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以王羲之、陶渊明诗文为代表的魏晋诗文的审美特点。

体会魏晋山水田园诗文中寄托的生命态度。

任务驱动·破难点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
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书则以其为自出机杼的想象之作。

请按文章顺序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
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
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写了生命短暂、时光流逝之痛。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写了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之苦。

“向之所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写了美好的外在事物易逝之伤。

最后的"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写了生死无常之痛(这一点是王羲之生命之大痛,可结合以下材料深入理解)。

资料:
(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

/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

(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

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

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

(3)王羲之尺牍:
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

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

(写于长子玄子病重。

其后玄子早卒)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

(写于两个孙女夭折)
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

(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
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

(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

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
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

生之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践生命如蹂草芥的社会政治环境(“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门阀制度的黑暗腐败、权力倾轧与其刚直纯正的个性势同冰火,心灵煎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偶尔遑遑不定的心(“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孤独的灵魂(“独悲""自酌""孤松""孤舟”"孤往”)。

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

资料:
(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

(《杂诗十二首》其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
(2)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

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
1.析意象
(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

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

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旷朗景象。

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
①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
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

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

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

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舟:自由的象征。

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
性的隐逸生活。

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

(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

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朗"此处为“明亮”,"宇宙”与“天地"“道”等概念近似,“品类”为“自然万物”。

以明媚、广阔的意象涤荡胸中隐藏的种种烦闷、忧愁、焦虑;从万物生机之蓬勃中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慰藉。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叠字表达自然万物的鲜活滋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丰沛,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与荣辱,享受人生的乐趣。

2.品动词
比照归纳,领会东晋文士的生命哲理
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的,完成表格。

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
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

探寻晋人山水田园诗文的文化意义
兰亭诗文标志着东晋文士已经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陶渊明则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后逐渐发展并在唐朝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可选择一首山水田园诗说说诗人体悟到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理。

柳宗元被贬永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白居易被贬,“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轼被发配,更是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

他们创造了一个生活范式,一处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让人在山水田园的审美中找到现实困顿的出口。

学习任务清单
《兰亭集序》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
引.()
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虽.(
)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
()言一室之内;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
舍万殊..(
),静躁..
()
不同,当其欣.
()
于所遇,暂得.(
)
于己,快然..
()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
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
之矣。

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

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
文嗟悼.
(),不
能喻.()
之于怀。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
世殊事异,所以..
()
兴怀,其致.
()
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二、能力提升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翻译句子
①死生亦大矣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迁
义项例句释义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③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答司马谏议书》)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左
义项例句释义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②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核舟记》)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⑤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⑥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旁门左道
(3)右
义项例句释义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③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4)坐
义项例句释义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春秋》)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⑤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望荆山》)
⑥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
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

书序有自己作的,叫“________”;也有请他人写的,叫“________”。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__________,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永和
..九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________的一种名号。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不限一个。

(3)岁在癸丑
..
“癸丑”为干支纪年符号之一,顺序为第五十个。

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个符号叫天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4)我国古代四种主要的纪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十年”指鲁庄公十年。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________________。

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等。

③________________。

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④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修禊
..事也
修禊,古代________,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
术。

亲故
..()有怀.(),..()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求之靡途。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
..()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
..()。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
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
..()之易安.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
..()
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
..
()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
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
..()任去留?胡..()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
为乎遑遑
..()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⑤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⑤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指出并翻译以下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翻译句子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⑤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能力提升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涉
义项例句释义
①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②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九章》)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④吾谓吴王将遂涉吾地(《国语》)
(2)是
义项例句释义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④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⑤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⑥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3)劝
义项例句释义
①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归去来兮辞》)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4)善
义项例句释义
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⑤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⑧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5)辞
义项例句释义
①《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③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④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⑦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⑨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2.18个文言虚词积累、识记
(1)者
义项例句释义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并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⑧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文化常识
(1)“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______。

汉代以后,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________。

(2)家叔
..以余贫苦
家叔: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家”字一般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

如称父亲为“________”“__________”,称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称兄长为“家兄”,称姐姐为“家姐”。

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一般用“舍”字。

如称弟弟为“舍弟”,称妹妹为“舍妹”。

(3)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以“三径”代指________。

(4)公田,指由__________控制的田地,与“私田”相对。

三、理解性默写
①《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补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安慰自己迷途知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④《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自然界中的白云和飞鸟来比喻自己回到田园后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

⑥《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跟乡里故人和农民交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归去来兮辞》中,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其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风骨与生命意识的交响——写比较鉴赏
一、兰亭之幽雅、田园之清淡的环境对比
《兰亭集序》描写兰亭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建于山林之间,“崇”形容山高,“峻”形容山陡而形胜,“茂”字言竹林之密,“修”字言竹子之长,“清”字言泉水之澄澈,“激”字言环境之幽静。

这四句不仅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林繁盛的实景,而且渲染了一份幽静和雅致的意境。

而《归去来兮辞》描写田园环境的核心语句主要集中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两相比较,兰亭环境乃静态而赏,陶诗的田园可动态而观,田园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活场景组合而成,有焦急瞻望渴盼已久的屋舍,有欢心等候的僮仆和稚子,有亲人陪伴,有暖心的家宴,平淡真实。

综上分析,陶诗中的田园,在日常生活化的场景中见其“淡”,在意象化的景物刻画中见其“清”。

“清淡”二字可概括陶诗中田园的特点。

二、兰亭风雅之人、田园清旷之士的人物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的关键语句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参与兰亭雅集的人大都是世家大族,位高权重,雍容雅致,博学多才,在兰亭集会不只是赏玩山水,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饶,更是趋向将日常生活雅化,在集会期间,诗酒唱和、高谈雅论、任情率性、书画骋才,正如宋楼钥在《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中所言:“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

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

右军莫禊序,文采粲日星。

”兰亭之人,为我们呈现了风雅之美。

《归去来兮辞》刻画田园之人身份和具体活动的关键语句有:“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在田园中融入了意象化的生活描绘。

陶渊明,深居陋室,但“傲物”“怡颜”,简素淡泊。

农人、亲人、山丘、林泉,一切看似平淡质朴的生活,于陶渊明却可“悦”可“乐”,这又超越了田园之质朴,走向了旷达高远。

三、兰亭之哀雅、田园之清逸的情思对比
《兰亭集序》中涉及兰亭之人情思的文句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的生命观,首先是承认死亡不可逾越,生死不可等同。

其次是他将生死哀痛置于历史长河中,古今文人的共鸣,可调和、化解这份哀痛。

他的生命观中有承认生死不可超越的哀痛,也有反对虚妄、直面哀痛的勇气;有千古同悲的旷味,也有文章流世的寄托。

王羲之没有完全沉溺于哀痛之中,他的“哀情”得到了匡正、雅正,形成了一种“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的哀雅之情。

《观无量寿经》中言:“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

”哀雅,形容声音情感哀伤却雅正,即将哀伤的情感写得温和雅正。

《归去来兮辞》中涉及情思的文本主要集中在:“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先说陶渊明的情感。

和《兰亭集序》中的生命哀痛相比,《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依然存在着生命将逝的感慨,面对万物的得时,陶渊明感到了生命将尽,面对生死的考问,一句“感吾生之行休”道出了陶渊明的悲伤。

但最终陶渊明是“乐夫天命复奚疑”,用“乐”来总述自己的情感。

可见,陶诗中的田园之情先是田园之乐,再是生命之悲,最后是复归田园之乐。

再说田园之思,从《归去来兮辞》的情感发展来看“乐—悲—乐”,回到田园后陶渊明身心愉悦,但生命短暂易逝,让田园之乐走向了悲伤。

而陶渊明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悲伤的化解中。

陶渊明在田园中透出了一种逸气,逸出尘世,追求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

因为有了这份非功利性的逸气,执着于生命永恒便是走向了功利心,所以陶渊明选择的是顺应自然,顺应生死变化,“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听从自然天命的安排,何苦要纠缠于生命的永恒。

一种清逸之气在田园之中油然而生,乐天安命,逸出尘外,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相比较而言,兰亭士族对超越生死的执着阐释,恰恰是包含了一定功利心的执念。

与之相比,陶渊明则不求永恒,只求顺心。

田园之于陶渊明是灵魂的家园,他超脱世俗,复归田园,复归质朴的本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