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3)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和陆游《游山西村》中
“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富有诗歌的意趣,又蕴含人生的理趣。
(4)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和韩愈《晚春》中“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以“声音”和“色彩”突出春的生机和繁盛。
(5)杜牧《泊秦淮》中“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和李商隐《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凸显了家国兴亡、国计民生这一永恒的主题。
【答案】(1)关山度若飞壮士十年归(2)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3)一山放出一山拦山重水复疑无路(4)青草池塘处处蛙百般红紫斗芳菲(5)商女不知亡国恨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度、濯、涟、菲”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
..的一项是()
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
....,忙得不亦乐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
....,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上蹿下跳: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B.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
比喻事情所留下
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不符合语境;
C.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
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不符合语境;
故选D。
3.对《望岳》分析不确切
...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登上顶峰远望群山的景象,表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错误,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而不是诗人登上顶峰。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昼.夜(zòu)取缔深恶.痛绝(wù)语无轮次
B.澎湃.(bài)深霄酣.然入梦(hān)祸不单行
C.哺.育(bǔ)门槛颠沛.流离(pèi)悲天悯人
D.呜咽.(yàn)震悚仙露.琼浆(lù)五脏六俯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昼.夜(zhòu),语无轮次——语无伦次;
B. 澎湃.(pài),深霄——深宵;
D. 呜咽.(yè),五脏六俯——五脏六腑;
故选C。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C.《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的纪昀,选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就出自于它。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错误,《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的是()
A.迸.溅(bèng)修葺.(qì)矜.持(jīng)锲.而不舍(qiè)
B.炽.热(zhì) 祈.祷(qí)毋.宁(wú)怏.怏不乐(yàng)
C.亘.古(gèn) 愧怍.(zuò) 选聘.(pìn) 问鼎苍穹.(qióng)
D.哽.咽(gěng) 哺.育(bǔ) 卓.越(zhuó)海市蜃.楼(shèng)
【答案】C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矜持(jīn)。
B炽热(chì)。
D海市蜃楼(shèn)。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丁建庭的《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网红歌曲》,完成小题。
①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龙行龘龘,犄角旮旯,娉婷袅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近段时间,歌曲《生僻字》在网络上爆火。
②歌词里有70多个不常见或不熟悉的汉字,而且曲调简单,《生僻字》激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在短时间内便成为一首网红歌曲。
③近年来,国学大热,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久未提及和使用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不仅有博物馆在入口处设立巨大的“生僻字”墙面,参观者只要准确读出其中一部分,就能免费进入参观;还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
可以说,作为整个汉字库里“孤傲”的特殊者,生僻字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
如今,透过《生僻字》这首网红歌曲,可以帮助人们领略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在记住字词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从而让生僻字变得不再那么生僻。
④当然,生僻字之所以生僻,就是因为用得少、见得少。
而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人们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也会尽可能地追求简洁和效率。
生僻字往往难写、难认、难读,确实影响了文字的使用价值,所以有的生僻字慢慢被取代,有的彻底销声匿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僻字的价值也不必过度夸大,一则其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不大,二则倘若过度推崇,就有可能背离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
因此,对于生僻字还要辩证看待,其间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⑤目之所及,在各大视频网站平台上,网红歌曲层出不穷,但少有类似《生僻字》这样知识性比较强的歌曲,更多是唱过也就唱过、不会留下什么印记的歌曲。
越是少有,越显珍贵,还是希望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歌曲,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涵养学识。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通过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说明“近年来,国学大热”的依据。
3.从全文看,第④段不能删去,因为此段补充论述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使文章的议论更________。
【答案】1.希望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歌曲。
(或答:希望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歌曲,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涵养学识。
)
2.①汉字类节目火热;②有博物馆在入口处设立巨大的“生僻字”墙面;③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④《生僻字》成为网红歌曲。
3.生僻字生僻的原因;生僻字的价值不必过度夸大;对于生僻字还要辩证看待,其间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全面(或答“严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明确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是题目,也可以是结尾“越是少有,越显珍贵,还是希望多一些《生僻字》这样的歌曲,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涵养学识。
”
2.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归纳概括。
文章“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可见汉字类节目火热;“不仅有博物馆在入口处设立巨大的“生僻字”墙面,参观者只要准确读出其中一部分,就能免费进入参观”可见有博物馆在入口处设立巨大的“生僻字”墙面;“还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可见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如今,透过《生僻字》这首网红歌曲,可以帮助人们领略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可见《生僻字》成为网红歌曲。
从以上内容可见“近年来,国学大热”。
3.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
第④段首先用“当然,生僻字之所以生僻,就是因为用得少、见得少”一句论述生僻字生僻的原因;其次用“而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人们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也会尽可能地追求简洁和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僻字的价值也不必过度夸大,一则其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不大,二则倘若过度推崇,就有可能背离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
”论述生僻字的价值也不必过度夸大;最后用“因此,对于生僻字还要辩证看待,其间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总结,提出观点。
本段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使中心论点更全面,更突出。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A,对影成三人。
”唐代B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2)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
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3)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圓的古老习俗。
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4)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
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
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5)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
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
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
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
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6)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
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
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
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
(7)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
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8)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
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
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1.第(1)段划线“A”处应填入的诗句是______,划线“B”处李白的雅号是____。
2.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3.第(5)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
4.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5.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
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
【答案】1.A:举杯邀明月B:诗仙
2.(1)吃月饼(2)偷月饼(3)思念月饼
3.拟人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4.文中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
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吃,说白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5.(1)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
(2)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由诗句提示可知,此诗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所缺句子应是“举杯邀明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解答时,依据题目要求,要围绕“月饼”作答,结合上下文找出围绕“月饼”的部分加以总结即可。
如,第④段中“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写了“我”吃月饼;第⑤段中“小心翼翼取出来”“包裹好放回原处”“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写了“我”偷月饼;第⑦段的“咀嚼了三十五年”“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和第⑧段的“流逝我不尽的思
念”“维系我永久的牵挂”写了“我”思念月饼。
确定好筛选的信息后,选准关键词再进行概括。
语言要简洁,答题模式:人+事。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如,“躺”“深情”“望”是人的动作和情态,这里用来写月饼,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把xx赋予人的动作(或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xxx特点,表达xxx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我”,月饼的“躺”“深情”“望”其实是写出了“我” 的欣喜之情和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最后,要精炼的整合答案。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本文从母亲的几个典型事件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如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不责怪“我”偷吃月饼体现了母亲的宽容,懂得教育方法,有教育智慧;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体现了母亲的无私。
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两篇文章都是散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
相同点:《背影》中,父亲送作者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本文“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
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同样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背影》最后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本文最后“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同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
不同点:《背影》一文中,写父亲送“我”上车时,因为“我”那时由于太年轻,对父亲的操劳忙碌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还在“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行文至此,一种近乎忏悔的感情不觉流注笔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愧疚。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③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④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⑤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⑥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⑦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⑧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⑨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⑩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⑪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⑫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⑬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⑭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⑮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⑯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⑰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⑱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
..而下。
他得救了。
⑲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⑳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1.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补充下面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安静极了→(________)→百感交集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加点词或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
..而下。
他得救了。
(2)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
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意?
4.结合内容,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中学生,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孤独绝望悚然一惊充满希望
2.(1)倾泻原意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下来,在本文中是指光线照耀下来,描绘了旷工被救时的场景,表达旷工被救的喜悦之情。
(2)示例一: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表现出了矿工心灵的震撼。
示例二:惊天动地一词生动形象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的声音,表现了矿工的震撼的心理状态。
示例三: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3.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4.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语言和感情以及内容的考查。
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孤独绝望;悚然一惊、充满希望。
这些心理的变化是因为蚊子的出现。
(情感变化题其实也可以归类为情节题,只不过情节换成了人物的情感,同时也要注意格式,本文
的格式是四个字)
2.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赏析题。
首先需要解释词语原意以及文中意,其次指出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最后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或对象的什么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词语的运用等角度来赏析语句,但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效果,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一般从表层、深层来理解。
表层从蚊子这个角度来考虑,深层从矿工这个角度来理解。
(表层意思写实,深层意思写虚。
)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矿工成功获救来谈文章传达的人生态度,然后联系自身实际来谈自己在平安时应持的人生态度。
例如:我们在学习时,即使在现阶段能够保持比较良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居安思危,随时保持警惕,不忘初心,坚持认真努力地学习。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攘①一鸡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①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③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攘(rǎng),偷窃。
②或,有的人。
③损,减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后已.:______
(2)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君子之道。
3.这个故事中偷鸡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1)停止(2)……的人
2.这并不是君子的做派。
3.成事者,必定要当机立断。
【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者”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的人”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