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5《词两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

5.词两首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3.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7月31日,在贵州省贵阳大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举办了一场名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山深处中国梦》经典作品朗诵会。
此次朗诵演出以“中国梦”为主题,以经典诗文诵读为核心。
为了彰显此次演出的特色,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朗诵了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朗诵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现在,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朗诵录音,一起走进《忆秦娥•娄山关》。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创作背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初读诗词,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读准节奏,用“/”表示停顿,用“•”标出重音。
明确: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这首词上下阕的写作内容和情感有什么不同?明确:本词上阕写行军情景,悲凉沉郁;下阕写胜利穿越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豪迈悲壮。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诗词,把握象征意象。
1.词的上阕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明确: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词两首》精品教案语文版

《词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树立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
2、纵观《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词人的才情和技巧。
3、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体会词作的语言美;感受伟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
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二、整体感知:1、题目解说:《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
世传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名句,故名。
又名“秦楼月”“碧云深”等。
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
娄山关,一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位于峻拔山峰之间,此处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地势极为险要,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
这首词是毛泽东指挥遵义战役中的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2、作者: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教育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诗两首》教案(1)(新版)语文版

第二单元5词两首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欣赏《忆秦娥娄山关》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作品欣赏1、齐读全诗,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A 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B 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刚劲悲壮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C 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再读课文三、课堂总结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界,让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的上阕。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一,进一步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体会诗歌雄浑开阔、奔放豪迈的风格。
第二课一、背诵词的上阕二、赏析词的下阕1、朗读词的下阕。
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赏析角度:(1)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类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语文版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明白得诗词含义。
2.练习有情感朗诵诗词,再现巨人的心境。
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曲折,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2.体会祖国江山壮美,诗人乐观热情的兴奋心情。
进程与方式:1.通过观看影视剧,熟悉时期背景与长征概况。
2.通过有情感地朗诵训练,从语感上体会诗词的精炼。
3.通过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诗词,观见其诗词的宏大气概和精湛文笔。
教学重难点:1.明白得诗词大意。
2.通过朗诵,体会红军不畏艰险、勇于战争开辟胜利局面的英雄气概。
教学预备:1.红军长征影视片断。
2.搜集毛泽东在长征中所作的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点出“词”的文体。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咱们制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文体。
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转变无穷,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确实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习读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一)出示词文。
1.红军影视《长征》片断。
2.简介写作背景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
2月25日经苦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消灭仇敌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习读解决生字。
娥娄蹄咽(三)自主学习,明白得全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明白得“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
3)划出这首词的中心句。
4)从文中找出描述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
5)借助工具书逐句明白得诗词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词两首》忆秦娥课件 (新版)语文版

位于遵义县和桐梓县交 界处,是由四川进入贵 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 必争之地。
诗歌赏析
.
苍 山 如 海 , 残 阳 如 血 。
迈 步 从 头 越 。 从 头 越 ,
雄 关 漫 道 真 如 铁 , 而 今
喇 叭 声 咽 。
月 。 霜 晨 月 , 马 蹄 声 碎 ,
西 风 烈 , 长 空 雁 叫 霜 晨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的含义: 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 书”“雁尽书难寄”。 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韦应物《闻雁》: “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闻 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 月,在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 名词。
诗歌赏析
下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
如,小城万丈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 的藐视,对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 的征程。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 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诗歌赏析
下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 侧面描 写,表现了红军不畏 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 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 革命信念,预示着道路的曲
折和前途的光明。
写作特色
1、风格上,这首词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 片的雄劲豪放融为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 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 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3、以景传情,情景并茂。 4、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 题——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词两首》教案2语文版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译诗】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据笔者所见,•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某某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X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某某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某某,击灭X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某某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某某,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某某,•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某某。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5.词两首

第二单元诗海拾贝5.词两首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1.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意境和艺术魅力。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
二、作品欣赏(一)欣赏上阕。
1.齐读全文,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A.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B.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C.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二)欣赏下阕。
这首词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读者。
1.朗读词的下阕。
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赏析角度:(1)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下册: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

九年级下册: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大家现在齐背一下:幻灯片(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师: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红军长征途中,是毛主席有感而发。
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与这首诗产生在相同背景下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板书课题)幻灯片(2)3、师:先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一起读一遍。
(课件展示)幻灯片(3)(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
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和背景)幻灯片(4、5、6、7、8)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这首词写于1935年,当年2月25日,红军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
胜利的喜悦和眼前的壮美景色,使他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三、师:了解了背景,现在我们来初读全词。
1、首先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幻灯片(9)师:听了朗诵,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幻灯片(10)(1)读准字音如“咽”,yè,哽咽yān咽喉yàn 狼吞虎咽(2)读准节奏如以“︱”表短停顿,“‖”表长停顿,“–”表连接音,“↗”表升调,“↘”表降调,加点表重音,那么上阙的朗读可参照以下方式: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如“娄山关”、“霜晨鸟”等;(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悲秋”、“忧国忧民”等。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鼓励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忆秦娥娄山关》;2. 写一篇关于《忆秦娥娄山关》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忆秦娥娄山关》的译文和解析;3. 相关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指导资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自制课件 语文版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 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 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3、以景传情,情景并茂。 4、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 —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
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词显示 了红军临危 不惧、履险 如夷的英雄
本色。
1、这首词的词牌是_忆_秦__娥____,
它跟词的__曲_调_____有关;词题
拓 展
作品欣赏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艺术效果: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 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 远去,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 艺术魅力大增。
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 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 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 界。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自认为颇成 功的佳句,是多年战争中所积累的景物观察 和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
比喻奇特又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了 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波澜壮 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 流血牺牲,巧妙地暗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但 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 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包含两种含义:1. 比喻信函;2.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 教案 )

《诗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理解诗句的含义,并通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品味诗词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从文中把握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
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
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二、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诗词知识讲解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沁园春”即词牌,一般表达豪放激越的情感。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 词两首教案 语文版

5 词两首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尤其对古典诗词有强烈的爱好。
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kǒng zǒng)间,也不辍吟哦或默诵。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条件变好了,欣赏起古诗词来更加酣畅淋漓,于日理万机之余,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诗词之上。
可以说,古典诗词成了他审美趣味的中心,至少是中心的一个方面吧!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忆秦娥•娄山关》和《沁园春•雪》.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理解词的主题。
(重点)2.学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3。
树立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
第一课时学习《忆泰娥·娄山关》一、新课导入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宋代。
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
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 “水调歌头” “沁园春” 等。
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曲调(及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
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
例如《忆秦娥• 娄山关》,“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标明所吟咏的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生字注音1.(yè):声音受阻而低沉。
如:哽咽,本文取此义。
2。
(yān) :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
如:咽喉。
3。
(yàn):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喉到食道里去。
如:咽唾沫.2 生词注解雄关:雄伟险峻的关隘,此指娄山关。
漫道:别说,不要说.如铁:像铁一样牢固,难以攻破。
苍山如海:指深绿色高低起伏的座座高山,像大海涌起的波涛。
残阳:日落时残存的晚霞。
3 作者名片1893—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
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
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
他深感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
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
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