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八章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浮力》,对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1)浮力的概念(2)浮力的大小和方向(3)物体浮沉的条件。
浮力的概念贯穿本章的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仍然需要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
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测浮力。
3、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三)课程资源
教师用:水槽、乒乓球、苹果、钩码、氢气球、弹簧测力计、皮球、一大桶水、鸡蛋、量筒3个(分别装有清水和盐水)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历史典故“死海不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浮力的学习。
通过观察和学生“摁皮球”的体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
并通过2组演示实验,明确了浮力的方向。
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呢?”通过小组讨论和演示实验,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不仅说明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还得到了计算浮力的公式。
最后,用鸡蛋进行了三组实验,通过分析、交流得出了物体浮沉的条件。
然后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历史典故“死海不死”的故事入手进入浮力的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入手明确浮力的概念,利用典型的实验验证了浮力的方向、推导出了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及物体浮沉的条件,这大大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参与体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主动探究,积极探索,在探讨中体验合作的力量,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去验证和理解,如果能给学生更为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效果会更好。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仍然需要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从学生熟悉的历史典故“死海不死”的故事入手进入浮力的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入手明确浮力的概念,利用典型的实验验证了浮力的方向、推导出了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及物体浮沉的条件,这大大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2、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体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主动探究,积极探索,在探讨中体验合作的力量。
3、教学目标明确,评测练习具有针对性,学生完成较好,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理解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的内容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浮力》,对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1)浮力的概念(2)浮力的大小和方向(3)物体浮沉的条件。
浮力的概念贯穿本章的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1
2、把一个重1N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将一小木块分别放入盐水、纯水、酒精中漂浮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情况是()
A.在盐水中最大
B.在纯水中最大
C.在酒精中最大
D.在三中液体中一样大
4、质量相等的铁球和木球,放在水中,木球漂浮于水面,铁球沉入水底,比较它们所受的
浮力()
A.铁球的大
B.木球的大
C.一样大
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5、、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石块慢慢进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_________;石块全部没入水中后,增加石块进入的深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
6、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8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7、一条鱼静止在水中,其质量为60g,这时它所受的浮力有多大?(取g=10N/kg)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历史典故“死海不死”的故事入手进入浮力的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入手明确浮力的概念,利用典型的实验验证了浮力的方向、推导出了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及物体浮沉的条件,这大大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参与体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主动探究,积极探索,在探讨中体验合作的力量,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去验证和理解,如果能给学生更为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效果会更好。
1、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课标解读:
浮力是一个与多因素有关的、且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关于浮力的问题,要将教学重点转向实验与探究上来、转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上来,让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认识浮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