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以无 事取天下”。
①统治者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 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意义。
②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当作理想目标,认 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愚民”政策—消 极影响。
四、孔子和老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都涉及到政治、哲学、伦理 等方面的内容;目的都是维护奴隶主 阶级的统治。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 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 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 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复习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产生的社会 背景;
2、熟悉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当时的作用; 3、熟悉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4、历史概念:仁、礼、正名、道、无为而
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 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1、政治上,春秋末年,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 社会动荡激烈,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严重剥削。 2、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晚期,井 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上,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的 价值观遭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规范 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文化教育上,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受教 育权;私学开始出现。
3、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 都否认天命论 B .都主张恢复周礼 C .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 .都强调贵贱有序
4、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②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为无为, 则无不治 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⑤天法道, 道法自然
③评价:为政以德主张,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具有一定 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4、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 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5、教育理论:
①教育的指导原则:“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 贱)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
②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
③学习的方法: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温故而知新),学思 结合,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迨), 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2、侧重点不同:孔子侧重研究人与人 的关系(伦理学);老子侧重研究自然 之间的关系(哲学)。
五、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正宗的原因
1、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 法,重视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 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 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主张。
“仁”和“礼”的关系
1、“仁”和“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 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 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 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 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2、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 指 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 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二、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
1、核心— “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内容: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广泛 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
②评价: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 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对现 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
3、政治思想—“德政”:“为政以德”。
①内容:一是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反 对单纯的刑罚手段; 孔子认为用政令规范人民,只能 使他们暂时屈从,而用道德来规范,却能使人民知好 坏,真正归附于统治者。 二是要逐步改良政治。
②表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2、保守思想—“礼”:“克己复礼”。
①内容:
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礼的要求。
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 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 序。
②评价: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 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 保守的一面。
2、封建统治得以巩固之后,儒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 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 并长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3、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 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 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任用。儒学在中国文 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
三、老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道”的思想:“道”具有很高的抽象
性,是指世界的本源,它高于万事万物; 意义在于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
威。 ②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
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转 化的途径是通过“守静”来实现“以弱 胜强”。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5、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孔子和老子会赞赏 哪一个?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 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6、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 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
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 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2、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 A.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