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故词典源的特点——兼谈《辞源》的典故词处理问题

合集下载

汉语大词典 辞源

汉语大词典 辞源

汉语大词典辞源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最全面、最权威的一部,它的词条
包括了汉语的各个方言和历史时期的语言,是研究汉语的重要参考工
具之一。

汉语大词典共收录约23万个词条,其中包括了汉语的各种表现形式,比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

除此之外,还收录了各种文
化背景下的词语,比如诗词、典故、文言文等。

这些词条涵盖了汉语
的方方面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语言资料。

辞源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向读者提供了词语的起源、演化和变化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是词语研究和文化了解的重要资料。

辞源以汉字的演变和组合为主线,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的信息,对词语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入
地了解词语及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时40多年才完成。

它的
编委会由李方桥、季羡林等著名学者组成,他们经过考证、修订,不
断完善词典的内容,力求做到最全、最权威。

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的顶峰之作,汉语大词典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
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它记录了汉语在漫长历史中的辉煌,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对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汉语大词典是我们国家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条和辞源信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我们应该学好汉语,融入中华文化,让汉语大词典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发扬光大。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

(2011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教材课后题答案《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信息检索1.工具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1)根据工具书的编制特点和功能用途可分为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文摘,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

(2)根据工具书的主要职能可分为:①语言性工具书,主要包括字典、语文词典;②检索性工具书(或称线索性工具书),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③参考性工具书,主要包括百科全书、专科词典、类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

2.简述字典、词典的概念、特点和组织结构。

★★★答:1. 概念:字典是汇集单字,按某种方法编排,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是汇集词语,按某种次序编排,逐条加以释义或提供有关信息的工具书。

2. 特点:①以条目为基本单元;②检索的专指性性;③解释简明、规范。

3. 组织结构:字典、词典一般由正文、辅助说明、目录、索引和相关附录等部分组成。

补:掌握常用字典、词典和百科全书的使用方法。

★★★答:详见教材P2-13.3.现代的字典、词典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1. 字典可分为普通字典和特种字典两类。

普通字典如《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种字典如《同源字典》《汉语俗字字典》。

2.词典的分类:①按照词目和释文是用同一种语言还是两种或更多种语言,可以分为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和多语词典;②按照规模和篇幅,可以分为大型词典、中型词典和小型词典;③按照正文词条编排的方法,可以分为形序词典、音序词典和义序词典;④按照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着重点,可以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

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同义词词典,成语词典,谚语词典,俗语词典,歇后语词典等。

专科词典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经济大辞典》《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简明物理学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辞源》修订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辞源》修订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辞源》修订作者:范华琴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10期摘要: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早在八十年代,由吕叔湘先生倡导开始研究,目前已成为汉语研究的“显学”,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商务印书馆拟对《辞源》进行修订。

本文通过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代表性成果《唐五代语言词典》中所收的词语,查询其在《辞源》中的收录情况,从词目收录、义项确立、词义解释等几个方面,为《辞源》修订提供近代汉语方面的补充预料。

关键词:近代汉语;《辞源》修订;词目;义项;书证中图分类号: 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25-02一、引言“近代语”一词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由黎锦熙先生提出,但近代汉语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要到四十年代,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主体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口语词。

二十世纪以来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文章、专著陆续出版,层出不穷。

其中比较著名的成果,首推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这两部书一直被视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里程碑著作;能集中体现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水平的成果,当然首推词典。

其中,由江蓝生先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语言词典》算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部断代的语言词典,其反映的是唐五代的语言面貌,注重学术性和实用性。

词典中所有引用的书证、文献有敦煌变文、禅宗语录、诗词为主,兼及笔记、传奇、史传、文书等各类文献。

收录的词语主要是唐代出现和使用的口语词、方言词为主,也少量收一些唐五代的名物词和其它方面的词语。

全书共计收词4500余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到唐五代时期的基本面貌。

《辞源》作为我国早期的一部大型辞书,始纂始于1908年,1939年出版了合订本,后来又开始了修订工作,把修订《辞源》确定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确立了分工的原则。

诗词用典

诗词用典
《饮酒》原诗共二十首,此诗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广为传诵的名篇。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此诗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写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
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他感到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巧妙而风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结。此典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这里使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晋书·桓温传附孟嘉》载:东晋名士孟嘉于重阳节龙山宴会上被风吹落了帽子,而神气自若,依然风度翩翩。杜甫则“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未老先衰,羞于风吹帽落而露出萧萧短发的狼狈,所以才请别人帮他将帽子戴正。宋人杨万里曾对此评论道:“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由是反用法又被称作“翻案法”。
二 用典的分类
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汉语典故词语的典源研究

汉语典故词语的典源研究

【 枕 大被 】 出《 堂 书钞 》 长 语 北 卷一 三 四引汉 蔡
虽然 词 语 “ 颦东 效 ” 西 的形 式 是 最初 出现 在 清 邕《 初赋 》 “ 协 :长枕 横施 , 被竞 床 。” 共倚 长枕 , 大 谓 无名 氏C , 登场 》 , 这 却 不是 其 最 初 的来 源 , 同拥 大被 , 容夫 妇相 爱 。后用 以喻 兄弟 友爱 。 g年 - 中 但 形 追溯 与 这个 词 最早 的典 故 ,应 当和词 语 “ 东施 效
【 颦东效 】 西 西施 捧心 、 东施 效颦 。比喻 以丑 陋
学 美好 而 愈 显其 丑 。清无 名 氏《 年 登场 》 “ 颦 少 :西 东 效 , 来 由把 国民价值 扫地尽 了 。” 见指 典故 的 相对 稳定 和 精炼 的 典 语 言表达 形式 ” ①
著。
典 源 文献 : 载典 源 的最 早 的文 献 , 记 这是 以往
近 几年 , 随着语 言 学 的发展 , 些 学者 开 始 关 学 者们 所定 义的典 源 。 有 注 典故 词语 ,倾 向于从 词 汇学 的角 度研 究 典故 词
语 这 一 特 殊 的词 汇 群 体 。 比如 王 光 汉 先 生 (9 7 、 1 9 )
本 文立 足 于对 典故 词语 的研 究 ,在 界定 了典 形 成 的地方 。如 : 故 和典 故 词语 的基 础 上 ,对其 各 自对 应 的术 语重
新 进行 了 比较 准确 清晰 的定位 。 典形 : 典故 词语 的词语 形式 。
典 面 : 故 的 语 言 文 字 形 式 。这 不 同于 罗 积 勇 典
摘 要 : 源 、 形 和 典 义是 典 故 词 语 的 三 大要 素 。但 目前 对典 故 词 语 的 典 源进 行 系统研 究 的却 几乎 没 有 对 典 典 所 有 典 故词 语 进 行 溯 源 , 结 其典 源特 点 , 对 于全 面 掌握 典 故 词 语 的 形式 和 意 义 有 重要 的作 用 . 总 这 .

清人对_词源_的认识及对其词学理论的运用_王学松

清人对_词源_的认识及对其词学理论的运用_王学松
下面本文将对以上词话以及序跋题识进行归类分析,探讨清人对张炎《词源》的认识及对其理 论的运用。
二、《词源》与《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是南宋沈义父的论词著作,“宋末词风,梦窗家法,均得于是编窥见一斑”。〔3〕其重 要性与《词源》大致相同。但在《词源》研究历史上,却有一段将《词源》误认为《乐府指迷》的过程。
在当代出版的张炎词集和有关张炎研究的著作中,收录了一些相关词话作为研究资料以供读者 参考。如吴则虞校《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中收录了 27 种 161 条 ;黄畲笺校《山中白云 词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中收录 12 条 ;杨海明的《张炎词研究》(齐鲁书社,1989)中附录 了 39 种 158 条,其中包括少量词集题跋中涉及作品评论的内容。应该说,以上几部书中将重要的词 话条目都进行了整理,从中可以看出清代对张炎词的解读和评价。但这并不是全部,而且除了直接 评论张炎词的词话而外,还有一部分针对其他词人作品的词话中提到了张炎及其词作,这部分词话 对我们了解张炎在清代词坛的影响、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本文对未收入以上书目中的词 话条目作了尽可能的补充搜集。
〔4〕 谢桃坊 :《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 2002 年版,第 120 页。 〔5〕 王兆鹏 :《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347 页。
·128·
·清人对《词源》的认识及对其词学理论的运用·
中关于二书的辨析就非常清楚了 :“《乐府指迷》本为沈伯时撰,今相传张玉田《乐府指迷》,与陆辅 之《词旨》并行者,实即玉田《词源》下卷也”。〔6〕而在我们搜集到的有关《词源》的词话条目中, 也只有个别条目中仍存在这一误会。如陈廷焯两则词话就出现了这种问题。《白雨斋词话》卷七条说: “玉田《词源》二卷……陈眉公误以下卷为《乐府指迷》。云间姚培谦、张景星辑为《乐府指迷》一卷, 而删其十之二三,盖仍眉公之误也”。似乎已经明了《词源》下卷被误指为《乐府指迷》的情况,但 在卷八条中又说道: “玉田《乐府指迷》云: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这里引用的是《词源·咏物》 条的句子,显然指的应该是《词源》,而不是《乐府指迷》。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成书于 1891 年, 距秦刊《词源》已有 80 余年,可误解还是存在。

典故词典源作用评析

典故词典源作用评析
中 图分 类 号 : H1 4 6 .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5 ) 0 6— 0 0 9 7—0 3
Di s c u s s i o n a n d An a l y s i s o n t he Fun c t i o n s a nd S o ur c e o f Al l us i v e Ex p r e s s i o ns
2 0 1 5年 6月 J u n e, 2 0 1 5
典 故 词 典 源 作 用 评 析
苏 天 运 , 吴 吉 煌2 , 王 海 霞
( 1 . 齐齐哈 尔大学 文学与历 史文化 学院 , 黑龙 江 齐齐哈 尔 1 6 1 0 0 6 ; 2 . 中山大学 中文 系,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0 )
摘 要: 典 故 词 是 用 典 者 在 造 词 用典 的过 程 中创 造 出来 的 , 典 源、 典 面、 典 义 与 典 例 是 典 故 词 的 四 要 素 。 典 源 作
为典故词的构成要素之 一, 对典故词 的相 关研 究具有 重要 作 用。通过 对《 辞 源 ・寅集》 典故 词典源 的考察 , 我
们发现 典源主要具有 四个方面的作用 : 是 判 定 典 故 词 词 目能 否 成 立 的 重 要 依 据 ; 为典故 词提供 可 能的典 面; 为 典 故 词 典 义 的 生 成 提 供 信 息要 素 ; 为 典 故 词典 义 的 分 析 提 供 背景 信 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词 : 《 辞 源》 ; 典 故词 ; 典源; 作用
Ab s t r a c t : A l l u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a r e c r e a t e d b y t h e p e o p l e wh o a p p l y t h e ll a u s i o n s ,i n w h i c h t h e s o u r c e ,t h e s u r f a c e, t h e me a n i n g , a n d t h e e x a mp l e s .Al l u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a r e t h e k e y e l e me n t s . As k e y e l e me n t s o f t h e a l l u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a l l u s i v e s o u r c e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T h r o u g h a s t u d y o f t h e a l l u s i v e s o u r c e o f ll a u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n Yi n S e t o f C i Yu a n,we r e v e l a t h e f o u r f u n c t i o n s o f t h e a l l u s i v e s o u r c e :i t i s t h e i mp o r t a n t b a s i s f o r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t h e a l l u s i v e e n t y r wo r d;i t s u p p l i e s t h e p o s s i b l e s u fa r c e f o r t h e a l l u s i v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t s u p p l i e s t h e i n f o r ma t i o n e l e me n t f o r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a l l u s i v e me a n i n g ;Al s o ,i t s u p p l i e s t h e

辞源和辞海

辞源和辞海

《辞源》与《辞海》赵克勤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辞源》,这在我国辞书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因为,在此以前的旧字典辞书,虽然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但总起来说,却未能摆脱古老的方法和陈旧的程式。

传统的字典辞书虽也汇集了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资料,摘引了大量的古注或旧字书、韵书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训诂材料和文史资料。

但编者对这些材料往往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因而也就增加了读者使用的困难。

《辞源》一方面继承了旧字典、辞书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进行了不少革新。

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除了单字、复词以外,还收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典章制度、古今人名地名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

对字、词的解释,不只转引、摘抄,而是尽量用编者自己的话,使读者易于了解。

义项的分合和材料的安排,也不象旧字书那样简单堆砌,而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分类归项,使读者一目了然。

正因为《辞源》以崭新面貌出现,是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现代词典,所以出版以后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在中国的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在《辞源》问世二十年以后,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辞海》。

《辞海》的出版,多少带有一点竞争的性质。

解放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旧中国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两家出版社,也是商业竞争的老“对头”。

它们各树一帜,互不相让,都想在出版物上压倒对方。

《辞源》的影响既然如此之大,中华书局当然不能坐视,便想编《辞海》来与之抗衡。

从另一方面说,《辞源》因为成书较早,在广泛流传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

加以三十年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新的成就。

这样,《辞源》的内容就显得陈旧了一些,亟需新的词典作为它的补充。

这种种因素,就促成了《辞海》的诞生。

《辞海》与《辞源》在编排方式、体例及收词范围上大致相同。

但由于《辞海》以《辞源》为借鉴,避其短而扬其长,因而也就具有它自己的特色。

它广泛吸收了三十年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面对于“国故”中的精华则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做到了“新”的更新,“旧”的更好。

“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海, 有些典故词语语源的典故 因素可能会有相近之处 , 因而在典故词语的形
成 过程 中 , 可 能会 出现字 面形 式 偶 然相 同的 典 故词 。但 在 典 故词 的运用 就 即用典 过程 中 , 每一个 典 故 词语 出现 在 语 境 中都 是特 定 的“ 一 个 ”, 这 有其 自身 特定 的实 际使用 意义 、 文化 意义 和联 想意 义 , 解时要 详 加辨别 。对 这 理
找到其 真 正 的源 头 , 而确 知其 词义 , 正确 接 从 对
受作 者 本 意 尤 为重 要 , 为意 义 都是 在 语 境 中 因 才得 以实 现 的。
如 “ 柱 ” 有 两 个 不 同 的 语 源 出处 , 故 题 , 典
词 词形 虽 然偶合 , 意义 却 是不 相连 属 , 但 到底是 哪一个 要通 过语 境来 判 断 。一是 出 自汉 司马相 如事 , 相如 初到 长 安 , 升 仙 桥 , 柱 日 : 不 乘 过 题 “ 高 车驷 马 , 不过 此桥 。 后 一 般 用 作 立 志 的典 故 ”
同的意义 。
列传 》 “ : 二世 二年 七 月 , 斯 五刑 , 腰 斩 咸 阳 具 论
市 。斯 出 狱 , 其 中 子 俱 执 , 谓 其 中 子 日 : 与 顾
如“ 斩蛟 ” 既见 于《吕氏春 秋 ・ , 知分 》 秋 春 时次非 斩绕 船两 蛟事 , 又见 于 《 经 注 》 水 五春 秋 时澹 台灭 明赍璧 渡河 斩蛟 事 , 又见 于《 书 》 晋 周 处 长桥 下斩蛟 事 , 还见 于 《 学 记 》 襄 阳太 守 初 七
“ 舌 ” 据《 掉 , 辞源 》 合订 本 , 有二 义 , 是 指 一 游说 , 源是 《 典 新唐 书 ・ 柏耆 传 》 “ 耆 ) 言 愿 :( 且

《说文解字》与《辞源》部首的比较及相关问题

《说文解字》与《辞源》部首的比较及相关问题

( 一) 《 说文》 部首归纳原则和排列的方式
许慎 首创 汉 字部 首排 检法 , 通 过对 小篆 形体 结 构 的 分析 归 纳 , 以5 4 0 部 首 统领 9 3 5 3 个汉字 ,
将汉字纳入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1 —1 0
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古代文学。 ( 辽宁 大连 1 1 6 0 3 3 )

等共计 5 9 部。 第三 , 象某 。如 玉 : “ 象 三 玉 之 连 。 I, 其 贯 也。 ” 戊: “ 象 六 甲 五 能相 拘 绞 也 。戊 承 丁 , 象 人 罾。 ” 包括玉、 采、 鬲、 飘、 童、 爻、 玄、 文、 后、 卮、 勿、



道也 。 ” 也 就是 说 “ 甘” 是“ 口” 中含 “ 一” 。
事。
第 四, 从某 , 象某 之形 。如母 : “ 母, 牧也 。从 女 。象 怀 子 形 。 ” 包括谷 、 只、 眉、 羊、 箕、 合、 矢、
( 3 ) 会意 : 以下六 种 方 式 是 许慎 解 释会 意 一
有: 上、 一、 二、 三、 五、 七、 八、 下、 彳、 U、 爻、 夕、
小 。合 体 指 事 是指 当 已有 的文 字 形 象 或符 号 不 足 以表达 抽象 概念 时 , 就在 这成 文 的象形 字基 础 上, 加 些 点 画 以引 出概 念 的方 法 , 二 者 相合 而 成 的文 字 , 叫作合 体 指事 。如 “ 甘” , “ 美 也 。从 口含
也是 为 考 释文 字 服 务 , 5 4 0 部 首 的归 纳 不可 能 脱 离考 释 文字 的原 则 , 也 应 当是据 形归 纳 。汉字 是 意音 文 字 , 形义 相 依 是汉 字 的一 大特 点 , 因此 有

论典故词典源、典面与典义之间的关系

论典故词典源、典面与典义之间的关系

论典故词典源、典面与典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苏天运来源:《理论观察》2018年第10期摘要:典面生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典源、典面与典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典一面”“一典多面”“多典同面”三个方面。

关涉到典义,“一典一面”又包括“一面一义”“一面多义”两种情况。

“一典多面”包括“多面同义”“多面异义”两种情况。

“多典同面”包括“同面同义”“同面异义”两种情况。

关键词:典故词;典源;典面;典义;关系中图分类号:0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64 — 03典面的生成要受到的用典语境、典源语境与用典者表义需要三种要素的限制,为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典者会采取多种角度与方法从典源中择取语符代表字来组构典面,而典故自身的特点也为用典者从多个角度进行典面创造提供了可能:事典是多维的,立体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很强,每一个故事环节或情节片段都有可能從典源中独立出来而为用典者所用;语典也由于具有经典内涵和多重寓意而被用典者创造出诸多典面。

这就导致了典源、典面与典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一典一面正常情况下,用典者在进行诗文创作时只会从一个典源中提取典面,即一典一面。

涉及到典义,又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一面一义王光汉认为,典故词的典义就总体来说属于修辞义一类,它与一般词语的修辞义一样,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可能并不太多。

〔1〕王光汉精要阐明了限制典故词典义纵向引申的关键原因。

因此,典故词单义的情况比较多。

例如:【彼苍】《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苍,天色。

后因以彼苍为天的代称。

《后汉书》八四《董祀妻(蔡琰)传·悲愤》诗:“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

”唐《孟浩然集》二《行至汉川作诗》:“万壑归于海,千峰划彼苍。

”〔2〕376【屺岵】《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

典故是什么意思和怎样来的典故[diǎn gù]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基本信息】【词目】典故【拼音】diǎn gù【注音】ㄉㄧㄢˇ ㄍㄨˋ【英译】[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基本解释】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示例】引用典故。

详细解释【含义】1、典制和掌故;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出处】1、典制和成例。

故,故事,成例。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 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概念】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

《辞源》与《辞海》

《辞源》与《辞海》

《辞源》与《辞海》
在我国辞书中,《辞源》和《辞海》要算是最著名,最权威,规模较大的工具书了。

《辞源》编撰于1908年,续编于1931年。

现在发行的是经过九次大的修订于2015年商务印书馆修订的版本。

全书收入字头14210个、复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全书1200万字,共有4767页。

《辞海》刊行于1936年,解放后经过反复修改,基本上是每10年修订一次。

现在发行的是2020年修订出版的,全书选收单字1.8万个、词目12.7万条、彩图1.8万幅,总字数约2000万;
《辞源》、《辞海》条目多,内容丰富,释义简明、确切。

《辞海》还兼有百科工具书的性质。

做学问的人,无不把这两部书当做案头必备的工具。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及现在编的各种成语、典故工具书,都以《辞源》、《辞海》为据。

《辞源》和《辞海》有何区别?
《辞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性辞典。

是一部主要供查考古代语词的大型辞书。

它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

修订后的《辞源》又是一部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可有助于对古籍中语词典故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的理解。

《辞海》是一部以字带词、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

内容包含一般词语、古籍中常见的专科词语、少数习用的现代专科词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如果把《辞海》分册化,则有语词分册、历史分册、文学分册、生物分册、地理分册等。

所以《辞海》的内容较《辞源》广泛。

汉字源流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

汉字源流字典《汉字源流字典》特色举例《汉字源流字典》引领你走进一个个故事中,使你亲历一个个汉字的演变史。

你再也不会为识记汉字的死记硬背而发愁,再也不会为错别字而苦恼。

“末”上横长,“未”上横短,为什么?木、本、朱、末是一组相关字。

“木”(P64)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枝叶、茎干、和根俱全的树形。

从字形看,“本”与“末”显然都与“木”(树)有关。

“本”(P139)的本义是树根,所以在“木”根部加上一短横,作为指事性符号,表示所指的是根部。

“末”(P130)则是在“木”顶部加上一长横,作为指事性符号,强调所指的是树梢。

“未”(P131),从字形看,显然也与“木”有关。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树木枝叶层层重叠繁茂形。

树木的枝叶当然是越往上越收缩,所以“未”字上横当然要短些。

树木枝叶繁茂,必然会使树下因遮蔽而昏暗不明,所以可以引申表示“没有”“不曾”;未来当然也是不明、看不清的,所以又可表示将来。

为了表义更明显,昏暗不明之义后来便另加“日”组成“昧”来表示。

“真xiàng”的“xiàng”,用“相”还是“象”?为什么?“相”(P802),甲骨文字形为,是会意字,从目视木(树),表示察视树木适合做什么。

上古先民在树上筑巢而居,此“相”正是观察选择合适的树来筑巢的写照。

“相”由最初的相木,后发展为相人(相面)、相马等许多含义。

这种察视,不单是观察外部形态,而是着重在事物外观与事物内在情况的联系,所以真相、长相、站相、病相、相貌、相片、照相等,当然都要用“相”。

“象”(P1288),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是大鼻子象的形象。

由于大象的样子(有一个长鼻子)特别突出,不会和任何事物混淆,所以就用“象”字表示有形可见之物,侧重表示的是事物的可见的形状,样子,因此,气象、景象、印象、现象、形象等,当然都要用“象”了。

如此一来,“真相”的“相”还会误用“象”吗?易混、易误字词辨析《汉字源流字典》对于古今义有所差异的汉字,以及现在约定俗成的某些用法的由来进行了讲解,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于现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字词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引导规范用字,消灭错别字。

古汉语词源学研究[汇总]

古汉语词源学研究[汇总]

《古汉语词源学研究》心得中国训诂学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源及词汇意义的历史演变,因此首先要涉及词源的探求和解释。

词源主要是理解词语的来源,命名理据,音义关系,词义来源等;古汉语词源学就是具体探求语词的音义来源,具体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理据(所谓理据是指词的意义结构和语音等要素存在一定联系,这些联系是可以论证的,可解释的,可求的);词源能成为“学”说明这种现象不仅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还是大量的。

词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揭示词汇的有理性;汉语词汇研究在普通语言学上具有特殊价值;词源研究也是词汇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揭示词汇扩张的机制,动因和规律。

词源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系联,比较,溯源,解释(归因),构拟等;词源研究的依据主要有:上古的声训材料推源探索;文字孳乳变化和文献词形演变;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词源学成果的表现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个局部的词族系统(即同源词)。

以上是我在上完《古汉语词源学》之后对于这门学问的概况的一些了解。

从中我的体会是:首先这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古代的语言学家有很多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很有成果,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词源研究是一门科学,它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凭空捏造的,讲求证据;第三词源研究要求研究者有着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功底和对于古籍的深刻理解,同时又要求研究者不能囿于传统的解释而要敢于开拓创新提出新的见解。

同源词的确定有时是非常明显的词汇本身的含义就能暗示词汇之间的同源关系;但一些词由于历史的演变,词汇的含义变得比较隐晦但看含义似乎无法确定他们之间到底是不是同源关系,因此清代乾嘉学派提出“音近义通”说,因声求义,拨开字形迷雾,以语音联系索求文献字义,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就。

他们的音近至少包括三方面:第一音位对立所形成的同源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开创意义的;第二谐声字族之间的相通关系,常形成古今字;第三假借字,清儒擅长破读,英明而妥帖的解决诸多文献难题。

清代是中国学术大总结的时代,乾嘉学派提出的“音近义通”说,其实早在《说文解字》的时代就已经萌芽,现代学者称之为声训,黄侃先生曾经指出《说文》“声训则居十之七八”例如《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也。

论典故词典源的特点

论典故词典源的特点

论典故词典源的特点--兼谈《辞源》的典故词处理问题苏天运【期刊名称】《励耕学刊(语言卷)》【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典故词是用典者利用典故创造的词语,典故词诞生以后,其所脱胎的典故便成了典源。

对典源的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是准确理解典义的基础,也是辞书正确处理典故词的关键点之一,而学界就此问题探讨较少。

本文通过对《辞源•寅集》收录的典故词典源的全面考察,提出典源具有伸缩性、多向性与多维性三个特点。

%Allusive expressions is created by people in application of the allusions. Once it is created, the allusions from which it stem becomes the source of the allusive expression. Fully interpreting and cognizing characters of the source of the allusive expression,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rrect procession of allusive expressions in dictionaries. As the related problems have not been discussed, this essay will propose three characters of the source of the allusive expression:scalability, multidirect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llusive expressions included in“Yin Setof Ci Yuan”(《辞源•寅集》).【总页数】10页(P214-223)【作者】苏天运【作者单位】161006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典故词典源性质综论--兼谈《辞源》对典故词典源的处理 [J], 苏天运2."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J], 郝彤彤3.论典故词典义的横向平列性特征--兼谈《辞源》对典故词的处理问题 [J], 苏天运4.《观代汉语词典》"模特儿"条的处理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音译词与"儿"缀词的区分 [J], 吴汉江5.论典故词典源的特点——兼谈《辞源》的典故词处理问题 [J], 苏天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关于《辞源》和《辞海》的性质,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著作甚至同一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说法。

同一个人在同一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显然是自相矛盾,不足为训。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如果不是作者经过研究修正自己的观点,而是任意变卦,那也不足为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则是正常的现象,但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终究只能有一个,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辨明是非。

就本文所说的问题而言,如能对现在的歧异现象加以梳理、澄清,对两部词典的编纂者做好工作是有益的,对读者正确认识这两部词典的性质是有益的,对学者深入研究这两部词典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对完善词典类型理论也是有益的。

一、《辞源》的性质《辞源》初版和“修订本”的性质有同有异,因此要分别讨论。

1. 《辞源》初版的性质《辞源》初版的主编陆尔奎,在该书开头有一篇《辞源说略》,其中说:“辞书种类綦繁,而大别为普通专门两类。

吾国编纂辞书,普通必急于专门。

且分为数种,亦不如合为一种。

社会所需之常识,纷错繁赜,非可以学术门类为之区分。

如阅一报纸,俄而国家政闻,俄而里巷琐语;俄而为匡时之论,俄而为戏谑之辞。

文之体裁不同,而遣辞斯异。

且人所与为周旋交际者,必不止一种社会。

故此为恒言,彼为术语;此则尽人可解,彼则毕世罕闻。

所业不同,言辞又异。

因一辞不得其解,而求之专门辞书,虽罗书数十种,有未足备其应用者。

”因此,《辞源》的目标是“一书包举万类”,犹如“宏雅之儒,有问必答”。

对这种性质的词典,当时称为“普通辞书”,不那么恰当。

数十年后,才称之为“综合性词典”,可谓名副其实。

但是,1979 年《辞源》修订本的《出版说明》中,在“综合性词典”一词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却称《辞源》初版为“语文词书”,未免令人遗憾。

“词书”一词,用者较少;此处所说,其实就是语文词典。

语文词典可以收百科词语,但只能占一小部分,且以已经进入日常词汇者为限。

《辞源》名词解释

《辞源》名词解释

《辞源》名词解释《辞源》是20世纪初社会文化和思潮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它的产生受到西方以辞书形式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出版事业的影响,但《辞源》在内容上却立足中国本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

《辞源》不收引进的词语,它的“百科”的概念也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参考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

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话语权,有利于国际对话时本国的立场。

《辞源》: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它始编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处版式出版。

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

1939年出版《辞源》正续篇合订本。

新中国成立后经修订,至1983年出版了修订本。

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包含着全国数省几万人的辛勤劳动,工程浩繁,来之不易。

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

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

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

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

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

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4
题 谈 及 了典 源 的 数 量 特 点 ,即 可 分 为 单 典 源 与 多 典 源 。 实 际 上 , 典 源 除 了 具 有 数 量 上 的 特 点 之 外 ,还 存 在 其 他 重 要 特 征 。 通 过对 《 辞源 ・ 寅 集 》典 故 词 典 源 的 全 面 分 析 与 考 察 ,我 们 发 现 典 故 词
三个特点 。
关键 词:《 辞源 》 ;典故词 ;典源 ;典义
D0I : 1 0 . 1 3 5 5 4 / b . e n i d. 1 i y u n y u y a n . 2 0 1 5 . 0 1 . 0 1 6
李 运 富 先 生 认 为 , 根 据 用 典 的 不 同 性 质 ,可 将 用 典 分 为 “ 造 词 用 典 ”与 “ 言 辞用 典 ”两 类 【 l 】 , 典 故 词 就 是 用 典 者 利 用 典 故 而 构 造 的 词
为 了准确 把 握 “ 子 衿 ” 的 典 义 ,我 们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文 献 测 查 工 作 , 获 取 了 大 量 的文 献 用 例 ,通 过 对 这 些 文 献 用 例 的 提 炼 与 概 括 ,我 们 发 现
“ 子 衿 ” 有 两 个 义 项 :第 一 个 义 项 便 是 《 辞 源 》给 出 的 释 义 , 即 为 “ 生 员 的代 称 ” 。其 实 “ 生 员 ” 也 不 是 很 准 确 。解 释 为 “ 学 子 ;学 生 时 代 ” 更 确 切 。如 唐李 德 裕 《 李 文饶 集 》卷第 四 《 增 崔管 左 仆 射制 》 :“ 爰 自子 衿 , 迄 于 白首 。 ”唐 释 慧祥 《 清 凉传 ・ 广清 凉 传卷 下 ・ 释愿成 》 :“ 子衿 之 岁 , 出就 黉 舍 。 ”第 二 个 义 项 是 “ 学 校 的废 弃 与 不 修 ” 。如 南 北 朝 崔 鸿 《 十 六 国
语 典 故 词 语 的 典 源 研 究 》t 9 ] 一 文 中 ,就 结 合 典 故 词 语 对 应 的 典 源 数 量 问
① 本文系 黑龙江省教育 厅人文社会科 学面上项 目 “ 《 辞源 ・ 寅集 》典故词语典
源研究 ”阶段性 成果 ( 项 目号:1 2 5 4 2 3 3 3 ) ② 苏天运 ( 1 9 8 0一) ,女 ,黑龙江双城 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 史文化 学院 中文系讲师 ,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词汇学与辞书学研 究。
面 的 探 讨 主 要 围绕 典 源 的性 质 与 典 源 同 典 故 词 之 间 的 关 系 展 开 :针 对 典 源 的 性 质 问题 ,徐 成 志 嘲、戴 长 江 【 3 】 、朱 学 忠 、唐 子 恒 [ 5 1 、贾 齐 华 [ 6 1 、 丌文香 【 7 等 学 者 都 在 专 文 或 专 书 中进 行 过 讨 论 ,但 仍 存 在 争 议 ,笔 者 将
语 。典 故 词 产 生 以 后 ,其 所 脱 胎 的 典 故 便 成 了 典 源 ,典 故 词 与 典 源 之 间 具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正 是 由 于 典 源 对 典 故 词 研 究 的重 要 性 ,学 界 从 词 汇 学
与 辞 书 学 两 个 角 度 对 典 源 问 题 所 进 行 的探 研 从 未 间 断 过 。 其 中词 汇 学 方
就 这 一 问 题 进 行 另 文 探 讨 ; 针 对 典 源 同 典 故 词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 唐 子 恒


丌 文香 [ 9 1 等 学 者 进 行 过 专 文 探 讨 。而 对 于 典 源 的 特 点 问 题 , 学 界 目
前 尚 无 专 门 论 述 , 学 者 们 只 是 在 相 关 文 章 中稍 有 涉 及 ,如 丌 文 香 在 《 汉
的典 源 具 有 如 下 几 缩性
所 谓 典 源 的伸 缩 性 ,是 指 用 典 者 所 据 以创 造 典 故 词 的典 故 范 畴 可 大 可 小 。 我 们 知 道 ,典 故 按 其 性 质 可 分 为 语 典 、 事 典 、 制 典 与 人 物 典 四 类 【 l 】 。
衿” 。( 《辞 源 》[ 1 o ] ( p 7 )
“ 子 衿 ”这 一 典 故 词 是 用 典 者 运 用 《 诗 ・ 郑风 ・ 子 衿 》这 首 诗 歌 所 产 生
的 :“ 青 青 子 衿 ,悠 悠 我 心 。 纵 我 不 往 ,子 宁 不 嗣 音 ? 青 青 子 佩 ,悠 悠 我 思 。纵 我 不 往 ,子 宁 不来 ? 挑 兮 达 兮 ,在 城 阙兮 。 一 日不 见 ,如 三 月 兮 。 ”
语 典 既 可 以 是 语 篇 ,也 可 以 是 某 一 具 体 语 句 ( 语 典 的 内 涵 并 非 如 学 界 既
有 观 点 那 样 ,仅 指 某 一 具 体 诗 文 语 句 ,即 诗 文 中 的 语 句 【 6 】 ,而应该 是诗 、 文 及语句 n ) ;事 典 既 可 以 是 某 一 个 故 事 ,也 可 以是 构 成 这 一 故 事 的 某 一 信 息 要 素 。 用 典 者 在 运 用 语 典 与 事 典 进 行 造 词 时 ,都 可 以对 典 故 进 行 大 范 畴 与 小 范 畴 的取 典 。
论典故词典源 的特 点 ①
— —
兼谈 《 辞源》的典故词处理问题
◇ 苏 天 运
提 要:典故 词是用 典者利 用典 故创 造的词语 ,典故 词诞 生 以后 ,其 所脱 胎的 典故便成 了典 源。对典源的特点进行全面深入 的分 析 ,是准确理解典义的基础 ,也 是辞 书正确处理典故词 的关键点之一 ,而学界 就此问题探讨较少 。本文通过对 《 辞 源・ 寅集 》收录的典故词典源 的全 面考察 ,提 出典源具有伸缩性 、多向性 与多维性
1 . 1 语典典故词典源 的伸缩性
当 用 典 者 运 用 的典 故 是 语 典 时 , 既 可 以 运 用 整 部 语 篇 来 造 词 ,亦 可 以运 用 语 篇 中 的某 一 具 体 语 句 来 造 词 。
【 子衿 】 《 诗 ・ 郑 风 》 篇 名 。 为 描 写 青 年 约 会 的 民 歌 。 子 衿 , 古 时 学 子 所 著 的 衣 服 , 也 称 青 衿 。 后 因 以 为 生 员 的 代 称 。 明 沈 自晋 《 望湖亭》 传 奇 二 :“ 但 只年 华 十八 ,尚列 子衿 ;学业 庶 几 ,未登仙 籍 。 ”参 见 “ 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