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岢岚县中学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岢岚县中学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面四副对联,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1)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4)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A.司马迁诸葛亮辛弃疾项羽
B.文天祥康有为李清照项羽
C.文天祥康有为辛弃疾岳飞
D.司马迁诸葛亮李清照岳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___________影子,在水里_________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__________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________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

但灯与月竟能交融着,并存着,使灯射着渺渺的灵辉,月成了缠绵的月;这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也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黑黑的招摇浴着沧桑迟暮
B.淡淡的摇曳浴着精神矍铄
C.淡淡的招摇披着沧桑迟暮
D.黑黑的摇曳披着精神矍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灯光是亮的,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夹杂了些许清辉
B.月色是清的,灯光是浑的。

在清亮的月色里,混入了缕缕灯光
C.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
D.月色是浑的,灯光是清的。

在浑沌的月色里,透入了一丝清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B.于是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也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了。

C.但灯与月竟能交融着,并存着,使灯射着渺渺的灵辉,月成了缠绵的月;这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也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了。

D.于是灯与月竟能交融着,并存着,使灯射着渺渺的灵辉,月成了缠绵的月;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调少时就童子试于松江,郡将堂邑许公,通经学古人也。

一语意合,或旬日再三召,恒坐列肆中,以待门启而入。

有鬻《容斋随笔》者,取阅一二,则喜其闻所未闻,千钱易之。

然犹未悉容斋之为何等人,《随笔》之为何等书也。

归以告本师子柔先生,先生曰:“此宋文敏洪公①之所著书,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读书作文之法尽是矣。

”又曰:“吾向从丘子成先生见此书而不全,汝亟取以来,吾将卒业焉。

”又曰:“考据议论之书,莫备于两宋,然北则三刘、沈括,南则文敏兄弟,欧、曾辈似不及也。

”元调谨受教,日夕浸灌其中,行李往来,未尝不挟与之俱。

壬子秋,寓长干报恩僧舍,得略识一时知名士,每集必数十人,论及古今成败及文章得失,忿争不决者,元调辄片言以解,此书之助为多。

间以示玉绳周子,读之尽卷,惘然曰:“古人学问如是,吾侪穷措大,纵欲留意,顾安所得书,又安所得暇日乎?虽然,吾来年将馆丹阳荆氏,君游踪务相近,颇载所藏书借我。

”已而周子入翰林为修撰,寄语:“子今不患.无书可读矣。

”周子谢不敏,报书:“吾则未暇,留以待子。

”盖戏之也。

自后读《随笔》渐熟,又推其意以渐读他书,如执权度称量万物,爽者鲜矣。

每逢同侪,必劝令读是书,而传本甚少,慨然欲重梓.以公同好。

去年春,明府勾章谢公刻子柔先生等集,工匠稿不应手,屡欲散去。

元调实董.较勘,始谋翻刻,以寓羁糜。

而所蓄本未免舛讹,适丘子成先生家鬻旧书,得向不全本,考其序,乃弘治中沁水侍御李公瀚所刻。

又从友人沈子海惜得残落数卷,会之良合。

然舛讹较所蓄本尤多,参伍是正,为改定千余字,仍阙其疑,明府公遂为之序,复纪其重刻之故,以告我后人。

嗟乎!二十年之间,曩.时相与读是书者,遭逢圣明,当古平章军国之任,元调独穷老不遇,啜粥饮水,优游江海之滨,聊以整顿旧书为乐事,曾不得信其舌而奋其笔,何托落之甚也。

上有稷、离,下有巢、由,道并行而不相悖,
均之为太平之象,亦各言其志也己矣。

崇祯三年三月朔,嘉定马元调书于僦居之纸窗竹屋。

[注]①文敏洪公:即洪迈,南宋著名文学家,谥号“文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子今不患.无书可读矣患:担忧
B.慨然欲重梓.以公同好梓:刻印
C.元调实董.较勘董:明白
D.曩.时相与读是书者曩:此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元调购买《容斋随笔》时并不知晓容斋是谁,也不清楚《随笔》所写的内容。

B.《容斋随笔》让元调在文人辩论时调和纷争,也让他由此及彼,读懂其他作品
C.元调对多处的藏本考校核对,改定一部分,对有疑处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

D.元调感慨于少时同学与自己的不同遭际,只得以整顿旧书为乐事,心中颇为不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元调谨受教,日夕浸灌其中,行李往来,未尝不挟与之俱。

⑵周子谢不敏,报书:“吾则未暇,留以待子。

”盖戏之也。

4.请简要概括马元调重刻容斋随笔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可谓。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

因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民间文学”;因为口耳相传,我们又把它称为“口头文学”。

这就限定了我们的、整理、出版的范畴。

首先,它必须是民间的。

其基本标志之就是没有作者,没有。

民间文学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最传统的公共文化。

至于“打擦边球”的部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它必须是口头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作家文学区分开来。

当然,( ),但从骨子里说,它的基本属性、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还是“口头”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

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样式搜集冠名权
B.绵延不绝形式收集冠名权
C.绵延不绝样式收集署名权
D.源远流长形式搜集暑名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及
B.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
C.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
D.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将会被印刷成册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B.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C.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D.虽然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⑥。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

②白银阀:月宫,借指金山寺。

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这里指像表一样。

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

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

⑥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

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所感、幽远清晰之所见及登仙而去之所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中创造出令人“冷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的?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

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4)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器(节选)
刘庆邦
刘本省头上戴的是高粱篾子编的帽壳,身上穿的是粗布衣,脚上穿的是尖口鞋,跟普通农民似乎没什么两样。

值得注意的是他肩头扛着的一把铁锨。

铁锨是用冰铁制成的,锨的正面和背面都闪着镜子一样的光亮。

这样的铁锨,仿佛对树能照见鸟,对水能照见鱼;白天能照见太阳,夜间能照见月亮。

别的下地干活儿的社员,肩上扛的也有铁锨,他们的铁锨上面不是沾了泥,就是沾了土,铁锨的正面和背面都灰秃秃的,一点儿光亮都没有。

所谓爱器,并不是他喜欢什么器皿,他也不搞什么收藏,只是愿意打磨他日常用的劳动工具而已。

那么他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就是在干活儿之前保持他的工具一尘不染,一锈不生,闪闪发光。

在干完活儿之后,仍要保持他的工具发光闪闪。

我不止一次听这位堂叔以炫耀的口气夸耀他的铁锨:明晃晃,亮堂堂,一摇一摆像太阳。

每当听见他以顺口溜的形式显摆自己的铁锨,把铁锨和太阳相提并论,我都禁不住想笑,不就是一把用来在土里刨食的铁锨嘛,又不是关云长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呢!
黄黄的秋阳普照着秋天的田野,豆茬地里还弥漫着豆子和豆叶的香味,刘本省走进地里,开始撒粪。

烂糟糟的粪肥是很脏的,里面还充满了微生物和毒素,刘本省手中的铁锨那么干净、亮堂,他怎么舍得把铁锨插进粪堆里去呢?这个不用替刘本省发愁,他懂得,磨刀是为了砍柴,把刀磨快,是为了砍更多的柴。

他把铁锨整得如此光亮,当然也不是为了当摆设,而是为了撒粪撒得更快、更利索、更均匀。

他把铁锨贴着地皮铲进粪堆里去了,一铲就是满满一锨。

他像在场院里打豆子、扬豆子时做的那样,把粪扬到空中,哗地扬成一个扇面,让粪均匀地落在地上。

他又像用撒网在鱼塘里撒鱼做的那样,铲在铁锨里的粪肥好比是缩在一起的渔网,长长的铁锨把好比是网纲,他把“网纲”一抡,纲举目张,“渔网”就张圆了,罩在地面上。

在没有撒粪之前,土地是黄色的。

撒过粪之后呢,地上就有了一朵一朵的黑色。

这样一来,他撒粪又像是撒花,金色的土地上很快开满了黑色的花。

这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进一步领略到刘本省对工具的爱护。

一个拖拉机手,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塘边的地里犁地。

他看见一棵老树的树洞旁拖着一条长长的蛇皮,断定蜕去皮的蛇就藏在树洞子里,想把蛇从树洞子里驱赶出来。

当长长的枣花蛇脱洞而出的那一刹那,人们似乎有些害怕,不禁惊呼起来。

蛇出了树洞,就蜿蜒着向塘底逃去。

有人喊:打死它!
有人喊:斩了它!
刘本省也过来了,拳不离手地提着他的铁锨。

拖拉机手把手向刘本省一伸说:把铁锨给我!
刘本省拒绝了:不行!你用别人的铁锨吧!
就用你的铁锨,因为你的铁锨最利。

拖拉机手说着,抓住了刘本省手中的铁锨的锨把子,欲把铁锨从刘本省手中夺走。

刘本省态度坚决,死死地抓住锨把子不放,声明他的铁锨不能沾血!
沾血怎么了,斩长虫又不是斩人。

关老爷的大刀就是用来沾血的,沾血越多越有灵气。

谁想沾血谁沾血,反正我的铁锨不能沾血,一沾血就再也洗不干净了!
刘本省对自己工具的爱护近乎神圣,别说用他的铁锨斩蛇了,连一条泥鳅都不愿意斩。

塘泥表面是硬的,中层是软的,下面是稀的。

在稀的那一层里,藏有一些泥鳅。

那些泥鳅暂时在泥巴窝里睡大觉,等雨水到来,坑塘里充满了水,它们会重新活跃起来。

刘本省在刨塘泥时,难免会刨到泥鳅。

每发现泥鳅时,他决不会用铁锨把泥鳅斩断,也不会连同塘泥把泥鳅甩到干岸上去,而是任凭泥鳅往稀泥的深处钻,继续存活。

到了冬天,大雪封地,地里没啥活儿可干了,被称为挂锄的季节。

锄头用不着了,好多农具也都被闲置起来。

说是挂锄,其实好多人家并不是真的把农具挂起来,而是随便把农具往墙角里、屋檐下,或茅房里一扔,就拉倒了。

一冬过去,潮袭水浸,农具往往锈得不成样子。

刘本省的挂锄,是真正的挂锄。

他在西间屋的山墙上钉了一排木头橛子,把十八般农具都并排挂在橛子上。

他不是把农具高高挂起就完了,而是经常性地对他的农具进行检视,如果发现哪样农具有生锈的迹象,他会立即把那样农具取下来,进行擦拭,直到擦出亮光为止。

给我的感觉,他好像在举办农具展览,把西间屋变成了农具展览馆。

2018年秋后的一天上午,我从北京回到老家,在村口遇见了干活儿归来的刘本省。

刘本省虽然已是年近八旬的人,但他腰板挺直,步履稳健,不显任何老态。

我特别注意到他肩头所扛的一把铁锨,锨面还是锃亮锃亮,一尘不染。

我热情地向本省叔问好,称赞他的铁锨还是那么明亮,并背出了他的顺口溜:明晃晃,亮堂堂,一摇一摆像太阳。

本省叔一听就笑了,说:你这孩子就是记性好!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为“爱器”,作者把刘本省的铁锨称为“器”,庄重的称谓隐含了对主人公的尊重,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B.文中细致而夸张地描绘了刘本省铁锨的光亮程度,并与别的社员的铁锨进行对比,表现了刘本省对劳动工具的爱惜。

C.刘庆邦善于写农村生活,文中撒粪的劳动情景,与《边城》端午节捉鸭子比赛一样,都在具体场景描写中刻画人物。

D.时隔多年,“我”对刘本省夸耀铁锨像太阳的顺口溜仍印象深刻,这一结尾通过情节突转表现了歌颂劳动者的主题。

2.本文在刻画刘本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本文是刘庆邦“叔辈的故事”系列纪实小说中的一篇。

小说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在文中如何体现?请简要
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

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

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

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

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

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

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

《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

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

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地,和平相处。

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展。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

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

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

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

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靠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

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

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簿来,所以怀诸侯也。

”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

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统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所否
定的是不义之利。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于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

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

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

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大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了国际问题治理困境。

B.孔子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要求自尊和尊人,体现了宽容和尊重精神。

C.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和印度洋诸国,就秉持着“和为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

D.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强调了军事在“王天下”中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儒家学者提出的涉外理念
B.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使天下有序的途径。

C.文章在论证“王道”与“霸道”的关系时,举《左传》的例子来论证“以力辅仁”的观点。

D.文章辩证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尚书.尧典》中帝尧家族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的观点。

B.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

C.儒家主张“天下一家”。

但后世儒者认为“王者不治夷狄”,应与夷狄和平相处。

D.孔子认为“义”应在“利”之上,“以义制利”,但他并不否定利。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

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

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也不肯离开。

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

这实在是件怪事。

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
②静的不好写,动的也不好写,现在是五月(旧的历法是四月),我们还是写点五月的眼前景物吧。

北平的五月,那是一年里的黄金时代。

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

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