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视野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思考
李 斌 江西省九江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环境的影响,心理危机已经
表现出严重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刻不容缓。

而辅导员由于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年纪、阅历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干
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一线作用。

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在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分析了辅导员在干预心
理危机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建议,以期在一线的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加强干预心理危机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393-02
一、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转变,从精英转变为大众,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影响,生活、就业、情感等压力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陷入心理危机。

伴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如何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学生群体的接触也是最直接,最了解学生需求、现状的管理者,他们是最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者。

辅导员在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干预,力图避免事故的发生。

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之后,在情感、生活等方面会很脆弱,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二、在干预心理危机中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群体联系最密切的一线管理者,在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由于辅导员工作主体就是学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可以较早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趋势的学生。

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为每个院都安排了专职辅导员。

他们和学生群体的接触最密切,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比较了解,通过班级干部可以了解到其他学生的思想状况。

对于那些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尽早发现,辅导员能够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状态在可控范围内。

实践研究也证明,对于那些心理、行为出现异常的学生,同这些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常常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2.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导员可以及时做出干预。

学生群体在发生心理问题之后,学校、家庭需要及时干预,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学生心理问题变得更严重。

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之后,能够主动、快速和学生交流沟通,由于导员和学生群体在阅历、年纪、生活方式等上面有很多的相似性,在沟通过程中,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减少交流障碍,及时解决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导员在聆听学生真实的想法之后,可以推测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做出评估,如果导员自身解决不了,可以及时向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3.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他们对行为、感情等方面会特别敏感,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监督,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以防出现不理智行为。

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之后,虽然效果很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常常是短期的,如果学生再次面对诱发因素,学生的情况往往会变得更严重,出现更大的心理危机。

而问题学生周边的同学和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其进行监护,同时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保持联系,将问题学生的情绪、行为等情况进行沟通,对其心理状态做出合理评估,关注后续干预效果,确保他们不再受到诱发因素的影响。

实际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恢复健康。

三、在干预心理危机中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辅导员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更坏情况的发生,然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受到专业培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缺乏干预意识。

高校在设置辅导员时,一般是按照1:200的比例,每个院系、年级都有专业辅导员,用以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等。

然而近几年由于高校大幅度扩招,辅导员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一个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已远大于200人。

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日常琐碎杂事比如班级管理、党员评定、活动组织、就业指导等耗费了辅导员大量时间、精力。

特别是对于刚入职辅导员,经验不足,在工作中事倍功半,经常会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心理干预意识,存在侥幸心理,而学生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可能已经丧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2.干预心理危机知识、经验储备不足。

高校的辅导员经常是已毕业学生任职的,并没有专业心理干预背景,普遍缺乏心理干预专业知识。

虽然在入职前可能会有有关心理知识、咨询技巧等简单培训,但是周期长、时间短,辅导员无法学习到干预精华,只是对心理知识、心理干预的简单了解。

简单培训再加上日常经常去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干预效果必然相差甚远,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在判断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由于专业心理知识的不足,辅导员很容易发生误判,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混淆,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3.干预方式过于单一。

工作经验的不足、专业知识的缺乏,让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时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有的辅导员使用的方式很单一,只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强制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错误的,要按照正统的方法行事;有的是把问题学生全部转交给专业心理老师,不管问题是否严重,这样会无形中加大心理老师的工作压力。

辅导员的这些处理方式并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导致学生不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担心导员会把自己的某些隐私放在公共场所评价。

干预方式的不准确又是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更坏、后果更严重。

四、改善干预心理危机效果的提议
对于导员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导员干预心理危机的能力、改善干预效果:
1.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了解。

只有一线的辅导员拥有完备的专业心理知识储备,才能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确干预。

了解专业心理咨询方法,学生会更加愿意和辅导员谈论心理问题;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做好心理预防。

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一线导员的培训,提升导员的知识储备,改善导员的实践干预方式。

2.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创新干预心理危机方式。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
了展馆。

另一方面,学校注重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学校大型文艺、体育活动中,适时融入并展现红土文化元素。

学校每年举办红色客家故事演说大赛,旨在传承闽西革命精神,宣传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

每年开展以“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凝聚力量、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红色祭扫”活动,用绿色文明的纪念方式,表达新一代青年学生对烈士们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积极创作表演客家歌曲、地方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与永定县政府签订文化合作协议,共建“客家土楼艺术团”。

学生艺术团与永定县合作排演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先后在省“两会”、省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访问和国家大剧院演出,受到广泛好评;体育学院学生的客家舞龙、舞狮表演技艺精湛,应邀在省运会、奥运火炬接力等大型活动中表演,产生良好反响,屡获各级领导和人们的好评。

四、拓宽社会实践育人途径,提升主题教育功能
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闽西特有的资源优势,持续推进“课堂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提升“红·土”育人效果。

学校每年均开展红土实践教育主题活动,2015年,学校继续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保护、弘扬、创新和发展闽西红色文化,组织师生党员走访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永定暴动陈列馆等革命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了带队老师在革命旧址、旧物前的知识讲授,走访革命见证人,了解革命传统知识,弘扬革命传统精神。

2015年上
半年学校组织师生分赴龙岩各县(市、区),开展对闽西革命亲历者进行“口述史”调访工作,通过对110名健在的“五老”人员和老红军进行采访,抢救和保存这段历史,使现有的闽西革命史更丰富更完整,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闽西苏区史和红色文化。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学生才干。

几年来,学校践行的“红土先锋”、“红土学风”、“红土清风”、“红土同心”已成为“红·土”育人品牌,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都作过报道,2010年、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励,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打造红色育人品牌——龙岩学院持续推进“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获三等奖、《汲取红土地营养,促进大学生成长——龙岩学院积极开展在校生“驻村任职”实践教学活动》获优秀奖、《打造“红·土”特色文化高校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二等奖。

中宣部调研组到学校专题调研“古田会议精神与思政工作”。

2012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在反馈会上充分肯定我校传承红色文化,服务地方建设的做法:“改革开放向上,红土精神领航。

服务地方一片,教书育人真忙。


参考文献:
[1]卢丽君.引领文化:高校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付孝泉.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简介:邱华锋(1986-),性别:男,籍贯:福建龙岩,职务或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导交流,采取适当干预方式。

大学生年轻、激情、有活力,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特点,组织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竞赛、演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磨砺意志。

3.在学生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下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经常是多方面,这就需要一线的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定期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近期状况,稳定学生的心理;经常和学生交流,深入学生常在场所,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五、结论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多样化,对辅导员提出了更大理危机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创新干预方式,为改善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效果、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坚.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42-43.
[2]吕倜然,颜剑波,陈玉民.试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2:155-156.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9:31-33.
六、结论
本文分析了非教学因素和教学因素与学生评价结果的偏相关性。

可以发现,非教学因素与学生评价结果不存在相关性,个别因素如职称和教龄对评教结果有很微弱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因素与教学经验存在联系,间接地与教学质量相关。

教学因素是学生评教打分的决定因素。

从本文的偏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

参考文献:
[1]顾培中,陈志华.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3-184.
[2]赵惠君,耿辉.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及其归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60-69.
[3]潘艺林.学生评教对教师发展的负面影响[J].民办教育研究,2007 (2):9-13.
[4]付八军,冯晓玲.大学生评教客观度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1:35-40.
[5]马秀麟,衷克定,刘立超.从大数据挖掘的视角分析学生评教的有效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8-84.
[6]谢艳群,李念平,陈淑琴,等.长沙市居住建筑能耗调查及偏相关分析[J].煤气与热力,2007,27(5):85-88.
[7]陈树人,肖伟中,朱云开,王黎光.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空间变异性与相关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0):140-144.
作者简介:刘祥新(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上接(第391页) 上接(第392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