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课教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课教学的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设定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重点在于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

一是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二是强调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三是新课标还把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关系到教育成功的核心的高度。

《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

由此看来,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记住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通过语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创造有意义的语言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情境为背景,以话题为依托,围绕教学任务创设多样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新的语言项目,用目标语言参与“做事”,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体系。

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在“做中学”,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现结合牛津版7年级上册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the if-clause 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施语法教学。

2 教学任务设计与反思
2.1 教学任务设计。

2.1.1 观看视频歌曲If you are happy导入。

2.1.2 自由交谈(Free talk)。

2.1.3 听录音,完成4幅画的信息填写。

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

2.1.4 语法知识的巩固与归纳。

归纳语法规律后反复操练基本句型。

2.1.5 说、写、读训练。

填写情景对话信息,分角色朗读。

模仿图片的情景编辑对话。

2.1.6 写愿望。

创设情景(愿望井、树),猜测画中人物的愿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汇报展示。

2.2 教学目标设计。

2.2.1 以视频歌曲《If you are happy 》作为导入,为the if-clause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2.2.2 用视频歌曲的句子作为铺垫,创设情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简单的句子操练,初步对the if-clause的理解。

2.2.3 通过听、说、读、写不同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参与,在实践中,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语法知识。

通过亲身体验,由学生来总结语法规律,这样就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2.4 按照语法的逻辑关系、学生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顺序进行,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现,归纳出语法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则。

2.2.5 在语法学习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利用学到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坚持和语境相结合,从呈现到操练到运用,围绕语法项目循序渐进,从感知到理解到掌握,最终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2.6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教学辅助手段。

CAI多媒体课件
2.4 课堂活动方式。

Teacher-class,individuals,pairs,groups
2.5 教学课时。

一课时
2.6 教学程序。

2.6.1 Step 1 Leading-in
Watching a short video,students enjoy the song If you are happy,and get the information from it.
通过视频歌曲导入新课,为the if-clause 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2.6.2 Step 2 Free talk
If you are happy,your face will surely show it.
If I am happy,I will sing a song.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happy?
If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语法的逻辑关系、学生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顺序设计问题:
If you are happy,your face will surely show it. From your lovely faces,I know you are happy. If you are happy,what will you do?
老师先提问一名学生,然后由学生接龙式的问答.
2.6.3Step 3 Listen and practise the if-clause by using picturesLook at picture 1 to picture 2,then listen and try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eople.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wo to read out the dialogue. You are A,You are B. (分别由2名学生念完两幅画的对话,分组读P1—Girls are A,Boys are B;P2 Boys read A,Girls read B)(P3—Team1/2 read A. Team3/4 read B;P4—Team1/2 read B,Team3/4 read A)(让学生快速背Dialogue 4)Now I would like you to recite Dialogue. Only one minute. Begin!Time is up. Stop!First the whole class recites it!
运用多媒体创设语境,让语法教学自然有效,所创设的情景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就有了想说的冲动。

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6.4 Step 4 Consolidation:Conditional Sentences——the if-clause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围绕语法内容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输入,将语法教学与
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情景中利用学到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出语法规则。

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归纳语法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技能。

这样就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6.5 Step 5 Practice
Further the study about the if-clause. So practice more. Here are 4 pictures. First write and then practice in pairs.
本环节四幅图画,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语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根据图画语境编对话。

接着学生用实意动词创造性地编辑对话,本环节能更深入地训练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应用,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境中教学语法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语言,而不是只注重语言形式。

新课标强调学习语法的目的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场合及情境中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目的。

2.6.6 Step 6 The wishing well
Tom is very busy all these days. Every day he passes by the wishing well,throws coins and makes wishes. He hopes he has a lot of money. If he has lots of money,what will he do?If he has a lot of money,maybe he will travel around Asia. If I have a lot of money,I will build more schools and hospitals. What about your wishes?Now make your wishes as many as possible. First write them down and then share in groups.
Now make your wishes as many as possible. First write them down and then share in groups.
本环节通过愿望井导入:图画中人们往公园里的愿望井投钱币许愿,让学生猜测画中Tom的愿望是什么。

继续让学生猜测Peter和Kate的愿望,学生根据模仿的愿望句式写出自己的愿望。

2.6.7 Step 7 Making Wishes
Invite some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make wishes.
学生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的愿望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分享。

学习小组推出代表到讲台前汇报,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The wishing well的环节,体现小组学习的合作性和探究性。

2.6.8 Step 8 Homework
Make wishes and then write them down in your homework books.
布置作业,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掌握,也补充了本堂语法课时间的不足。

2.7 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语法课,总体能按照新课标语法教学的基本理念,根据语法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语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2.8.1 理论依据:
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布鲁纳J. S. Bruner的认知发现学习法,主张发现式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按照皮亚杰(Jean Piaget)和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去组织外语教学,则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英语的结构和规则,通过学习使这些结构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如果要这样做,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

对语言规则、结构的学习,应按发现学习法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

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操练、运用外语,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外语的目的。

人本主义也强调作为个人学习者的地位和提倡全人教育,因此学习者在本框架中占中心地位。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强调教师、学生、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是第一位,语言形式等是第二位。

因此英语新课程语法教学要遵循激发动机原则、交际运用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方法多样原则、精讲多练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具体的英语语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入角色。

在反复大量的“粗输入”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给学生体会新的语法点、语法规则的机会,理解语法现象的具体应用情景。

在学生对新的语法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后,要求学生创造新的句子,进一步体验语法知识的使用,同时教师对学生所造的句子给予适当的分析引导,最终归纳总结出语法规则。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为主,加深了语法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

2.8.2 功能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语法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使用语法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的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尽管在语法新授课,教师在课堂目标设计上仍应该重视和体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笔者在设计本堂语法课时,明确教学目标以音乐视频和图片为教学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具体涉及语言、技能、策略、情感等方面,形成一个任务目标
链。

在教授Conditional sentences—— the if-clause的同时,渗透听力速记的微技能和口语交际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8.3 任务设计。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

采用任务型进行语法教学,一定要在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项目的结构及其常用功能后进行。

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

创建语法新授课的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语言教学的交互性和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程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是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内部感受,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任务形式可多样化,任务的难度也应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适应,参与其中。

在本课设计中,笔者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删减和增补。

确定喜闻乐见的音乐视频《If you are happy》作为导入,用系列图片作为这节语法课的载体,围绕其展开所有任务的设计。

音乐视频作铺垫,呈现了本堂语法课的主题:Conditional Sentences —— the if-clause,入题自然。

增加Listening作为语境引入,再增加了Practice:Further the
study about the if-clause和The wishing well等任务,使得所有任务统一于一个主题,由浅入深地介绍和操练Conditional Sentences —— the if-clause用法,最后达到交际的目的。

2.8.4 过程设计。

综合人本主义的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老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现象,自觉地发现和内化语法规律,最后达到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语法知识的目的。

在本课设计中,基本上每个任务都由学生来完成,老师只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

例如在通过Leading-in:Watch a short video,Free talk的语言输入后,呈现语法现象时,直观明了,让学生感知Conditional Sentences —— the if-clause的概念;通过Listen and practise the if-clause by using pictures环节,学生完成信息填写后分角色、分小组进行操练,这样能更好地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老师的说教。

而紧接下来的任务提供了虚拟或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中运用和内化语法知识。

2.8.5 教学效果。

本堂语法课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设置多样化、多功能的交际化、情境化和任
务化教学方式,使语法教学最优化。

教学内容丰富、饱满、精当,输入和输出伸展有序;学生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的深化,语法新授课就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的难度循序渐进,把握好了语法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练习、观察、归纳中去理解——记忆——深刻理解——牢记才是有效习得这一原则。

笔者利用多种手段调动课堂气氛,构建的语境和平台,让学生大胆发挥,反复在语境中强化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运用。

例如本堂语法课通过音乐视频《If you are happy 》作为导入,简单呈现语法现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起他们的兴趣,顺利把语法点和情感输入结合在一起。

2.8.6 评价策略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学习,获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外界评价;通过不断观察与发现,获得自我肯定;学生增强了学习信心,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语法教学应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语法教学也应重视发展性评价,除了在学习结束后以测试、考试等传统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应是多主题共同参与的,在课堂上,则主要来自同伴、教师的评价和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

如本堂语法课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参照标准,获得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

实践证明,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发展的方向,才会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有效建构新知识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逐步形成。

2.8.7 不足之处。

本堂语法课的败笔之处是“Step 6 The wishing well”环节。

本环节以公园里的许愿井为话题:人们往许愿井投钱币许愿,祈求愿望能实现,Tom在许愿井旁许愿,让学生们猜测Tom许了什么愿,接着猜测Peter、Kate 的愿望。

原本设计该环节能把课堂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由于难度偏高、激励方法未能及时,再加上小组活动的评价未能有效落实,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任务落实打了折扣。

同时也影响了下一环节“Step 7 Making Wishes(make your wishes as many as possible)”的效果,由于本堂语法课环环相扣,上一环节沉闷必然会影响到下一环节,降低了学生完成该任务的好奇心和兴奋度。

由于最后两环节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最后两个环节时间不够充裕,课堂效果打了折扣。

3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语法教学要
从单纯的语法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语法教学不再机械地教条地传授,教师要通过开展大量课堂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内化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
[2] 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