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图文)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20-运动传导通路-PPT文档资料

系统解剖学-20-运动传导通路-PPT文档资料

2)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在脑干 各躯体运动核 轴突组成脑神经 支配同侧 头颈骨骼肌
下运动神经元
动眼N核 Ⅲ眼球外肌 滑车N核 Ⅳ眼球外肌 三叉N运动核Ⅴ咀嚼 展N核 Ⅵ 眼球外肌 面N核 Ⅶ 面肌 疑核 ⅨⅩ 咽喉肌 舌下N核 Ⅻ 舌肌 副N核 Ⅺ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2)损伤后的瘫痪 上运动N元损伤 中央前回皮质或 皮质核束损伤 引起 对侧下部面肌瘫 对侧舌肌瘫痪 称核上性瘫痪 其它头颈肌不瘫
下运动N元 损伤 降低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减弱 阴性
明显
(二)锥体外系 概念: 除锥体系以外 其它所有运动传导路
调节肌张力, 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调整姿势平衡, 管理节律性、习惯性动作。
顶盖 (二)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以额叶为主) 结构: 纹状体、丘脑腹中间核 尾状核 红核、黑质、顶盖、脑桥核 豆 状 下橄榄核、网状结构、小脑 核 上述结构之间形成复杂环路 通过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红核、黑质 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下橄榄核 等,下行至前角 脑桥核 腹中间核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内囊后肢 皮 中脑大脑脚 质 脑桥基底部 脊 延髓锥体 髓 束 锥体交叉
(2)损伤后的瘫痪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肢体 躯干
肢体肌 躯干肌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同 ?侧瘫痪 ?部位瘫痪
锥体交叉以下 损伤 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 肢体肌 躯干肌
下运动N元: 胞体为前角运动细胞 轴突经前根→脊N→躯干肢体肌
前角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群支配肢体肌
中央前回中上部 传导途径: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 内囊后肢 质 大脑脚 脊 脑桥基底部 髓 延髓锥体 束 锥体交叉 皮脊侧束 皮脊前束 对侧前角 双侧前角 脊N 脊N 双侧躯干肌 对侧肢体肌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

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

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

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

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沿途止于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在延髓未交叉的纤维,沿同侧的前索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它逐渐交叉终于对侧脊髓颈、胸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中有少量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肌。

人体解剖学:运动传导通路

人体解剖学:运动传导通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额叶 枕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 脑桥臂 小脑皮质
大 颞叶
核 交叉


质 4区 6区
背侧丘脑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红核

红核脊髓束 叉
结合臂
齿状核
交叉
脊髓前角细胞
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
调节肌肉的张力
协调肌肉的活动
维持和调整姿势、体态、进行规律 性和习惯的运动。如手势和走路时 的双臂摆动等。
中央前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的锥体细胞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交叉 ×
皮质 脊髓 侧束
不交叉纤维 -
皮质 脊髓 前束
本侧的脊 髓前角运
动外侧核 脊 神
双侧的脊 经
髓前角运 动内侧核
下运动神经元
本侧四肢 骨骼肌
双侧躯干 骨骼肌
皮 质 核 束
动眼神经核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额叶 皮质纹体 纤维 新纹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大 顶叶
状体
脑 皮
苍白球

腹前核
4区
背侧
苍白球丘脑纤维
6区 内囊 丘脑 腹外侧核
此环路对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运动区有重要的 反馈调节作用。
2.新纹状体-黑质-新纹状体环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 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 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 质变性后,使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降 低,与Parkinson氏病(震颤麻痹)的发 生有关。
经内囊膝、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脑神经
眼外肌、表情肌 咀嚼肌、舌肌

系统解剖学-传导路

系统解剖学-传导路

白质前连合
后角固有核 (C8、T1)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损伤表现:
• 脊髓横断早期,各种 脊髓反射消失,处于 无反射状态,称为脊 髓休克。
• 此后,各种脊髓反射 可逐渐恢复,但损伤 平面以下的感觉和骨 骼肌运动不能恢复,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不能随 意控制排便、排尿反 射等。
脊髓半横断
Brown-Sequard Syndrome
• 损伤同侧平面以下 位置觉、震动觉和 精细触觉(深感觉) 消失及同侧肢体硬 瘫;损伤平面以下 对侧痛、温觉(浅 感觉)消失。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 的面下部肌、舌肌。
(二)锥体外系 1.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
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2.特点:①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
②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
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 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 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3.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① 纹状体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② 皮质 ③ 皮质
纹状体 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脑桥 完成共济运动,损伤表现共济失调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左)侧。


14
➢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右
X

症状出现X
X
XX
15
➢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侧)面肌瘫:


X
面神经X


16
断面损伤分析:(损伤的结构及症状) 一、右侧内囊损伤
19
三、右侧大脑脚底平动眼神经根平面损伤:
1. 动眼神经根:同侧眼外斜视, 眼睑下垂 同侧眼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2.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3.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20
四、右侧脑桥平面丘平面半横断:
1. 展神经核:同侧眼内斜视。 2. 面神经膝: 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同侧。 3. 脊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浅觉障碍。 4. 内侧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5.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6. 皮质核束: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7.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21
五、右侧脊髓半横断:
1. 皮质脊髓前束: 无症状。 2. 皮质脊髓侧束:同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3. 脊髓丘脑前束:对侧侧损伤平面2个节段以下 4. 脊髓丘脑侧束:躯干肢体的浅感觉障碍。 5. 薄束、楔束: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躯干肢体
的深感觉障碍。
22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一)锥体系
1
2
锥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一、锥体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功能:
司骨骼肌 随意运动
组成:
上运动N元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下运动N元
前角运动细胞 躯干四肢肌
头颈肌 脑N运动核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的临床表现:
上运动N元 下运动N元
(核上瘫)
(核下瘫)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腱)反射
痉挛性瘫
(硬瘫)
增高
亢进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 大的随意运动。
通路(: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二)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黑质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额叶、顶叶 大
新纹状体


苍白球 底丘脑

腹前核
额叶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
核上瘫 核下瘫
面肌(面N) 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同侧。
舌肌(舌下N)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
同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对侧,额纹消 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 失,不能闭眼。
二、锥体外系
概念: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调节躯体运动的所有传 导路径。
结构: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 红核、 黑 质、 脑桥核、前庭N核、 下橄榄核、 脑干网状结构 和小脑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运动传导通路
南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欧阳四新
Email:ouyangsixin@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 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 的神经联系。包括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的主要 功能是管理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的主要功 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各肌群的运动、维持和调整体 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 大的随意运动。

《运动传导通路》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课件
02
神经冲动波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并引起下一个神经 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03
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 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完整性、温度等。
PART 04
运动传导通路在人体运动 中的作用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运动传导通路的主要功能之一。运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肉纤维, 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利用影像技术,如MRI、PET等,对运动传导通路进行无创性成像和功能检测。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运动传导 通路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 递质减少或突触后膜的受 体功能受损,导致信息传 递受阻。
突触超敏
某些情况下,突触后膜的 受体对正常浓度的神经递 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信 息传递异常。
突触可塑性受损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网络适 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 突触功能障碍会导致这一 机制受损。
神经纤维病变
神经生理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运动控 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 要意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 论支持。
神经药理学研究
神经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运动传导通 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开发。通过 研究药物对神经元信号传递的影响, 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 。
VS
神经药理学研究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 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治疗选择。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4.视辐射
5. 听辐射
一、右侧内囊损伤
1.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
对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
现: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 对侧舌肌瘫痪
2.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3. 丘脑中央辐射: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4. 视辐射: 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5. 听辐射: 无症状。
二、右侧中脑平上丘平面半横断
三、右侧大脑脚底平动眼神经根平面损伤:
1. 动眼神经根:同侧眼外斜视, 眼睑下垂 同侧眼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2.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3.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四、右侧脑桥平面丘平面半横断:
1. 展神经核:同侧眼内斜视。 2. 面神经膝: 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同侧。 3. 脊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浅觉障碍。 4. 内侧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5.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6. 皮质核束: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7.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右
X

症状出现在同侧。
XX X
X
X XX
X XX
X
XX
➢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侧)面肌瘫:


X
面神经 X


断面损伤分析:(损伤的结构及症状) 一、右侧内囊损伤
1.皮质核束 2.皮质脊髓束 3.丘脑中央辐射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神经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2 纹状体一黑质环路: 与帕金森病发生有关
3 苍白球一底丘脑环路: 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
4 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
小结
运动传导通路 小结
上运动神经元
经过内囊部位 交叉部位 纤维交叉
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对侧脑神经运动核
双侧头颈肌 对侧面肌下半部分、舌肌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脊髓核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皮质核束
核上瘫
核上瘫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
对侧舌肌瘫痪
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以及它们的轴突的损伤
随意运动障碍 肌张力降低,弛缓性瘫痪、肌萎缩 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
不出现病理反射
锥体外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定义
01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
所有传导路径
02
功能协调肌肉活动 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
习 题 01
什么是上、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何区别?
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 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核 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课件)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功能: 对皮质运动区 活动反馈调节
(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功能: 协调共济运动
(三)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黑质变性,多巴胺↓ 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其中一部分交叉至对侧,支配躯干和四肢 肌;另一部分始终不交叉,至躯干肌。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皮质核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发出,经 内囊膝, 大部分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仅上半), 小部分止于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
和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核下瘫
(二)皮质脊髓束 由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 体细胞发出,经内囊后肢……至锥体, 绝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 束,主要支配四肢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锥 体 系—支配各种随意运动(骨骼肌)
锥体外系—调节随意运动 一、锥体系 两级神经元(上、下)组成 ①第1神经元:躯体运动区巨型锥体细胞→锥体束

运动系统全套解剖图,学医的要好好看!

运动系统全套解剖图,学医的要好好看!

运动系统全套解剖图,学医的要好好看!肋骨
胸椎
枢椎
胸骨
腰椎
骶骨(后面观)
腰椎(右侧面观)
尺骨
肩胛骨
肩胛骨(后面观)
锁骨
手骨
肱骨
足骨(上面观)
足骨(下面观)
髋骨(内面观)
髋骨(外面观)
跟骨(上面观)
股骨
胫骨
髌骨
项韧带
寰枕及寰枢关节
椎间盘
脊柱的整体观
胸廓
肋椎关节
肘关节(前面观)
肘关节
肩关节(前面观)
胸锁关节(前面观)
手关节(掌面观)
腕的韧带(背面观)
腕关节(冠状切面)
喙肩韧带
肩关节(冠状切面)
胸锁关节
手关节(冠状切面)
运动系统-二腹肌
轮匝肌解剖图片
运动系统-腱鞘模式图
全身体表及肌肉(前面观)
运动系统-扁肌
前臂前面肌肉(图)
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的肌肉
肥大性骨关节病(图)
肋椎关节图
项韧带外侧面观图
寰椎及枢椎关节图
三角肌解剖图
骨骼肌解剖图
腋窝肌肉解剖图
手掌肌肉解剖图
覆膜和后纵韧带解剖图
肩关节内面解剖图
膝关节韧带解剖图。

运动传导通路精品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精品PPT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
2019/11/26
.
1
神经传导通路The Nervous pathway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各级中枢→大脑皮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2019/11/28
.
2
运动传导通路
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
2019/11/28
.
14
病理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 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 向为内侧。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 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 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中枢在颈髓7~8节。
(3)桡骨骨膜反射 桡骨茎突,反射中枢在颈髓5~8节。 (4)膝腱反射 髌骨下方之股四头肌腱,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 (5)跟腱反射 跟腱,反射中枢在骶髓1~2节。
2019/11/28
.
12
2019/11/28
.
13
浅反射
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等 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均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2019/11/28
.
5
1、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中部和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中央旁小叶前部的 经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
锥体细胞
侧部、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图文)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

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

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

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

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

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沿途止于脊髓各
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在延髓未交叉的纤维,沿同侧的前索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它逐渐交叉终于对侧脊髓颈、胸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中有少量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肌。

因此躯干肌受双侧皮质脊髓束支配。

当一侧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可引起对侧上、下肢瘫痪,但躯干肌(如呼吸肌)一般不瘫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则可引起同侧的上、下肢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是不相同的:
体征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瘫痪特点痉挛性瘫(硬瘫、中枢性瘫)弛缓性瘫(软瘫、周围性瘫)
肌张力增高减低
腱反射亢进消失
病理反射有(+)无(-)
早期肌萎缩不明显明显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锥体外系的纤维起自大脑皮质,在下行过程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及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经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最后到达脊髓前角或脑神经运动核。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的运动,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