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礼仪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
婚嫁“六礼”是指中国传统嫁娶的礼仪,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
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
“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着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
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
在这几日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
“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
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子。
“纳徵”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纳
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迎”正式举行婚礼。
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
古代婚嫁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古代婚嫁三书六礼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起源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
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
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三书六礼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三书六礼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婚礼礼堂
传统婚嫁礼仪大全
一、看亲篇
(1)男方要根据女方父
母的爱好,准备一点 礼物,礼物无非烟酒 之类,不在乎数量多 少,但一定要投其所 好. (2)女方要洒扫庭院, 准备接待客人。 (3)作为当事人,男女 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 能有风度,有光彩一 些,以便给对方一个 好的“第一印象”。
二、过礼篇
“过礼”是大事, 一般嫁娶的主动 者(无论男女) 要向另一方送一 笔重礼,礼物至 少要包括猪肘子 一个, 酒一对, 鸡鸭各一个,给 对方父母的衣料 各一套,鞋袜各 一双,包封一个, 给姑娘的东西若 干。
三、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 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 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 和“送日子”。
四、迎娶篇
(1)传统婚礼
一般是女家早晨 “出嫁酒”,男 家中午摆喜筵; 如果是纳婿(招 郎——男到女家) 则反之。 (2) 一切准 备就序后,男家 鸣炮奏乐,发轿 迎亲。
四、迎娶篇
迎亲顺序,媒 人先导,接着 是新郎、伴娘、 花轿、乐队、 礼盒队,新娘 迎娶到家后, 准备酒宴,招 待客人。
5、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主要有两种:一、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 “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 拜堂。二、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 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六、喜宴篇
一、贴对联。堂屋、里屋、 厨房等房间要贴一些喜庆的 对联,还要贴囍字。 二、开宴席。喜筵要按 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 位,称之为“请客”, 或者“清客”。排座位 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 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 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 排列座次,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 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 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到 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 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 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 意。
古代婚礼流程全部过程详细
古代婚礼流程全部过程详细古代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通常包括很多环节。
下面是古代婚礼的详细流程,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提亲:男方家长派人去女方家提出亲事。
2.家长相认: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相见,商议婚姻事宜。
二、婚前仪式1.定亲:男方家长将定婚礼金以及娉礼钱等物品送给女方家。
2.纳彩:女方家长将彩礼表示接受,并派人带彩礼回男方家。
3.问名:男方家长派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名字。
4.定婚期:男方家长与女方家长商议婚期,确定婚礼日期。
三、婚前准备1.红娘:女方家庭请一位有经验的媒婆担任红娘,协助筹备婚礼。
2.婚嫁衣服准备:女方家庭准备新娘的婚纱、嫁衣等婚嫁服饰。
3.婚嫁陈设准备:女方家庭准备锦衾、被褥、绣花鞋、嫁箱、出嫁礼物等。
四、迎亲阶段1.起床:新娘早晨起床,由女方家庭陪同。
2.怀抱出门:女方家人将新娘抱出娘家门。
3.新娘告别父母:新娘在娘家门口向父母告别。
4.乘坐婚座车:新娘坐上婚座车,由娘家人陪同。
5.迎亲队伍:男方家庭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之前在街上办起迎亲队伍,队伍中有敬献地主三碗茶的仪式。
6.簇拥进门:新娘到达男方家,由男方家庭及亲友簇拥进门。
7.引入新房:新娘被引入新房,由男方家族长辈主持拜堂仪式。
五、拜堂礼仪1.迎亲:男方家族长辈举着灯笼迎接新娘入室,示意迎亲。
2.迎娶:男方家族长辈将新娘迎入新房。
3.敬拜天地:男女双方再共同向天地神位敬拜,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4.敬拜祖先:新娘向男方家族祖先敬拜,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5.交杯酒:新娘与新郎交杯酒,表示祝愿与共度一生。
6.随贫抱鸡:男方家族长辈将一只鸡轮流递给新娘,象征家中的注生育。
7.房门讳语:新郎到新娘耳边说出房门讳语,预示着夫妻相濡以沫的美好祝愿。
六、婚宴阶段1.喜宴:新郎新娘与宾客共进喜宴。
2.敬酒:男方家族长辈及亲友向新娘敬酒,表示祝福。
3.答谢:新娘及女方家族回敬酒席上的来宾。
4.新郎新娘合影:新郎新娘与婚宴来宾合影留念。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礼仪一直被视为最为神圣和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一、礼节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婚嫁礼仪的主旨在于提升西门庆的婚姻地位,促进家庭和睦。
此外,礼仪还具有祭祀祖宗,传承血脉和培育后代的意义。
二、礼仪程序1.定婚:经过双方家长的协商后,男方家长会送一份定情礼物给女方家长,表明双方已经求得彼此的认可,双方正式订婚。
2.聘礼: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聘礼贺礼,表明男方希望得到女方的归入。
3.婚礼:婚礼是整个婚嫁礼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戴上喜帽,进行三拜九叩的拜礼。
4.迎娶:在之后的迎娶环节中,女方的家人会送给新娘一些嫁妆和妯娌们送到男方家中。
5.接新娘:新娘抵达新娘家后,男方会请红娘出来在门口为新娘揭开喜帽,然后新娘在门口等候三分钟的镜对,最后才进入新房。
三、礼仪风俗1.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颜色,所以在婚嫁礼仪中使用红色,就寓意着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龙凤:中国传统文化把龙和凤视为吉祥亲神之物,因此在婚礼中会有龙凤簪和龙凤被褥等婚床布置。
3.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婚礼中也少不了对联,代表新娘和新郎始乘千里,终是一生。
四、礼仪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礼仪不仅关乎单个的婚姻,更是涉及到了整个家庭、亲戚朋友和整个社区。
从婚姻的定下来一直到新娘进门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婚姻的祝福、朴素纯洁的嫁娶风俗、家对家的社会交往等多种含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观念的传承。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婚姻乃人生头等大事,但在古代婚姻并不是你情我愿。
古时候,〃婚姻〃二字写作〃昏因〃。
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希望对你们有援助。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之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
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有捞粉丝、摸泥纵等习俗,谓之上厨。
贺郎酒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新娘须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席间,新娘在上热菜(换汤)时,喜娘喊:新娘子换汤(换妆)作揖啦!宴后,喜家请有福有德的座客两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饮〃礼,每进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换下酒杯。
主贺者须边唱贺郎词,戏谑、祥和兼有,诸如:第一杯酒贺新郎, 有啥闲话被里讲,恐怕人家要听房。
第二杯酒贺新郎,房里事体暗协商,谨防别人要来张(看)。
第三杯酒贺新郎,祝愿夫妻同到老,早生贵子状元郎。
是夜,有吵新房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
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时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 五颗纽扣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镰头,说是看老寿星。
闹至午夜始散。
新郎随出送客,喜娘始铺被褥,新娘即赏以红包,喜娘嫌不足则佯立不走,待增加后才出。
新娘关房门,新人共吃〃床头果〃。
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烛〃,花烛不可吹灭,烛尽方可上床。
中国古代婚礼的内容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
《礼记·昏义》指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昏礼者,礼之本也。
”这就是说,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二姓之好”及“重人伦,广继嗣”[1](《婚嫁》)的家族大事。
因此,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仪。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
《诗经·齐风·南山》中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说法。
《白虎通·婚嫁》进一步解释说:“男不自专取,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古人讲究明媒正娶,媒人(媒妁)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
社会上对媒人的作用异常重视,《礼记·曲礼上》中说得很清楚:“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男女无媒不交。
”如果婚姻无媒,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会遭到世人的耻笑。
《管子·形势解》中说:“妇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后家事成,”又说:“求夫家而不用媒,则丑耻而有不信也。
”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2]媒妁奔走于前,父母批准于后,这是婚姻必须的也是最根本两个的两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婚姻都不能成立。
《诗经·卫风·氓》就讲了这样一个无媒而不能成婚的例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怨,秋以为期。
”由此可以看出媒妁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时,不但有民间的私媒,还有官媒,《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1.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由父母和媒人安排婚姻。
这种安排婚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
2.婚姻观念:古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视门第的匹配、财富的相称以及传宗接代等因素。
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服从男方和公婆的安排。
3.婚姻仪式:古代中国婚姻仪式充满了许多细致而庄重的程序,包括纳采、聘礼、纳彩、进门等环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4.婚俗风情: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丰富多样,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出嫁时会踩过炉火,以象征迎福纳财;新郎则要披上红袍迎亲,以象征财富和吉祥。
5.婚后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
妻子要尊重丈夫的意见,并尽力保持家庭的和谐;丈夫则要在家庭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并给予妻子足够的爱护和支持。
6.婚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
比如,婚礼前新娘要在前一晚与闺蜜、朋友们举行相亲会,以表达对新婚姻的期望;新郎在结婚当天要戴上红色的绣球帽,表示幸福和祝福。
7.家庭伦理: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
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侍奉丈夫、持家、生育的角色,而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守卫家宅的责任。
古代中国婚嫁礼仪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心,为维护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8.婚嫁礼物:古代中国的婚嫁礼仪中也有很多重视财富的因素,新娘要准备嫁妆和婚礼物品。
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是新娘入门时要带走的财物。
而婚礼物品则是由双方亲朋好友赠送的,一般是以金银首饰、红包等形式。
以上是关于古代婚嫁礼仪的一些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丰富的婚嫁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和婚姻的看重。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姻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婚嫁礼仪知识。
一、宗族制度
在古代中国,宗族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位,宗族掌握着重要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因此婚姻的选择与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婚姻制度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形式。
早期的婚姻形式一般是男方直接定婚,女方有很少的选择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开始逐渐获得婚姻选择的权力。
三、婚姻仪式
古代婚姻仪式是非常庄重的,讲究礼节。
婚礼分为三个步骤:纳彩、定婚和迎娶。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和宾客都要参加,场面热闹非凡。
四、婚姻生活
古代婚姻生活一般以男权制为主,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女性需要尊重男性,顺从丈夫。
同时,婚姻也是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重要方式,双方需要相互关心和理解,共同经营家庭。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婚嫁礼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表现出的仪式、禁忌、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会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仪,不断传承下去。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
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在古代,婚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与礼仪。
这些习俗与礼仪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期许、规范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探索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一些典型习俗与礼仪,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影响。
第一,婚姻的契约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当时的习俗,婚姻通常由家族的长辈、媒人或专门的婚姻中介协助筹办。
在婚姻筹备阶段,双方家族会进行详细的洽谈,确定婚姻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彩礼和聘礼的数额。
婚姻契约的签订代表着双方家族的承诺和决心,也是婚姻关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二,古代婚礼中的行为和仪式是古代婚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婚礼通常分为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和婚后庆祝等环节。
迎亲是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郎要率领亲友去新娘家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要进行热烈而庄重的迎亲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欢迎。
婚礼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宴席、行酒仪式等。
这些仪式和行为既象征着双方家族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禁忌是规范婚姻行为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婚嫁习俗和禁忌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男方要先迎娶女方,而女方则需依从男方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同时,婚姻中的亲属关系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禁止近亲结婚,旨在维护家族的纯洁和健康。
此外,婚礼期间还有一些禁忌,如新人不能碰触刀剑、尖锐物品等,以避免诸神的不满,保证婚姻的吉利和平安。
第四,婚姻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婚姻习俗和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家族的血脉和传承的关注。
婚礼仪式上的祭祀和宴席等活动,不仅增进了双方家族的情谊,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婚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古代婚姻文化中的习俗与礼仪是古代人们对婚姻的敬重和祝福的具体体现。
婚嫁礼仪
婚嫁礼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
“婚姻”,古时候,人们以黄昏为吉时,“昏”是男女结亲的美好时辰,“婚”原来写作“昏”;女子因有了丈夫,父母因之嫁女,所以叫“因”。
因为都与男与女有关,后来加上“女”,写作“婚姻”。
《礼记》注疏说:“婿曰婚,女曰姻。
婿以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
婚姻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文明形式,是社会高度理性化发展的产物。
一、传统婚礼传统婚礼,就是旧式婚礼。
婚礼,古代简单,到了夏、商两代,逐渐完备,到了周代、春秋战国时期更加完备,婚姻要行六种礼仪或仪式,称为六礼之仪。
六礼分为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六项。
近代的传统婚礼,是在这六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主持这项婚礼,一般要注意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一)说媒封建社会,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结连理”、“通二性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现在称做为“做介绍”。
做这项工作的人,俗称“媒人”,书写“冰人”,雅称“月老”,现称“介绍人”。
1、“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宗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奇地看,书上的字一个都不认识,向老人询问,翻阅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大口袋装着什么东堤。
老人回答,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是相隔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妻。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把成全婚姻的人也称“月老”。
2、“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zhen)写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bi)女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成了张生(张君瑞)与(崔)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后来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
3、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的较色,在相亲、换帖、压礼、择吉、接亲、拜堂等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人,直到新人进了洞房,才基本结束。
古代婚嫁礼仪_婚礼大全_
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
下面小编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婚嫁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一、说媒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屏隔断防人听,唧唧微传私语声。
撒帐冬,冬气寒,客路初逢吴彩鸾。
绣襦迎风霜露滴,彩烛摇曳红光冉。
金翡翠,玉栏杆,红袖挑灯带笑看。
关雎一夜偕琴瑟,上苑千秋瓜瓞绵。
星斗移时酒兴酣,霓裳闲唱杨柳岸。
抛残郭璞三升豆,偿还子孙十万钱。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戏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撒帐前,沉沉非雾亦非烟,香里金虬相隐快,文箫金遇彩鸾仙。
撒帐后,夫妇和谐长保守,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半夜明烛人是玉,一窗皓月客如仙。
名花万朵争探看,共赏溪头并蒂莲。
撒帐已毕,万事大吉。
百子千孙,万代富贵!
陈沆 撒帐歌
天上初停织锦梭,鹊桥搭就渡银河。
七香车上笙箫发,百宝欄边笑语多。
两姓姻缘偕凤卜,一宵和意订鸾歌。
金钱抛入红罗帐,共拥蟾宫瞧月娥。
撒帐春,春色浓,状元走马趁花风。
千家旧苑杨烟绿,十里长堤杏蕊红。
疲鹤驾,打鸾封,彩楼高起五云中。
双双共对菱花镜,疑是同来珠蕊宫。
撒帐夏,夏风和,西湖堤上听笙歌。
吴姬荡桨翻红袖,越女采莲弄碧波。
人影散,夕阳过,月下相逢欢更多。
闲情莫叙陶朱事,云雨巫山神仙乐。
撒帐秋,秋景清,蓝桥有路会云英。
人来福地三分喜,月到中元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姮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乡带佩宜男。
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苦邀蟾宫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