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高中议论文)此心光明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
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
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
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
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
此后他更广读群书。
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
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
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
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
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
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
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
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
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
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
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
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心有恶心之体,无心无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四训一直深深敬仰一个人,一个与诸葛亮齐名的人,一个真正”平天下”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教育家,兵家,政治家,_____王阳明。
王阳明值得人称赞的地方实在太多,我最敬佩的,却是他的包容与对诽谤的沉默。
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独自一人平定了宁王的叛乱,挽救了风雨中的大明王朝,功德被巷中三岁小孩传唱,也许等待他的是封爵与光宗耀祖,万世显赫了。
但是奇怪的是,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平叛的功劳莫名其妙戴到他人头上,倒是王府门外多了一群流浪汉整日骂个不停,门内多了一群阉党使他无法讲学,在那个时候,阉党绝对百年后那么强大,他们只是高官们玩弄权术的工具,王阳明知道的很清楚,他的学术太过于强大,冲击了腐朽的八股文制度,此刻不只是阉党,而是整个内阁,甚至整个学术界与他对抗。
历史总是这样,伟大滋生怨恨,怨恨滋生谎言,整个学术界从无如此的一致。
”异端””洪水猛兽”的名号滚滚而来,比起民国清朝遗老们对新文化的指骂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的皇帝终日玩乐,内阁们为了防止他讲学不停地指派他评定农民起义。
面对这些,王阳明都微笑着看过去,他给那些流浪汉们饭吃,给阉党讲道理_____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弟子一样,他不与任何学术泰斗争论,只是给任何一个愿意学习的人讲学____甚至从不收学费,这一点连孔子都做不到。
学术界无可奈何,政治界却成功了,用极其卑劣的手法:长期的平叛终于将王阳明的身体拖垮了,他生了重病,去世。
不知他去世的时候,那些小人们有没有举杯欢庆?但高兴是一定有的,那群小人们一定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为腐朽的学术与政治欢呼,而王阳明的弟子们却一定悲痛万分,为自己老师的爱国被人利用,为王学的兴衰而担忧。
王阳明看似这样输了。
厚黑学又一次取得了卑鄙的胜利。
但历史总是公平的,王阳明的沉默与包容最终取得了胜利。
且不说日后的内阁首付徐阶,权倾天下的张居正;引领明末思想解放的李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单是远在异邦,打赢了日俄海战的日本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腰牌上”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大字就让我们惊讶于王学的传播之广与影响之深,王学后人明白了弟子们问王阳明为何不对外界反击时,他是绝对能胜利的,病危的王阳明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2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部
202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部20xx浙江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文字,依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索?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留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读书三部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涵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特别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际,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牵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
吾辈当然不行为子瞻其次,弘一其次,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仿照。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
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
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会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
而清夜扪心,精神与抱负,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
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行分。
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行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人要读三本大书
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画像”强调描写人物的面貌、姿态、风度和气质,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将近一个学期,一定有某一个人物深深触动了你。
请以“____________,我为你画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鲜明深刻的印象(横线上填写某个红楼人物的名字)。
要求有情节,有细节。
【答案解析】例文①:人要读三本大书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悦时,读书能使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书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要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心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作文范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作文范文英文回答:As the saying goes,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 Reading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uman existence that opens up a world of knowledge, imagination, and empathy. It allows u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and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The notion that everyone should read three books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is a subjective one, but it highlights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reading. The first book is said to shape our worldview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values and beliefs. It could be a classic work of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account, or a philosophical treatise that challenges our assumptions and broadens our horizons.The second book is believed to ignite our passions and inspire us to pursue our dreams. It could be a novel, a biography, or a scientific text that sparks our curiosity and motivates us to explore new paths in life. By reading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we can learn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an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ir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The third book is said to bring us solace and comfort during difficult times. It could be a spiritual text, a collection of poetry, or a work of fiction that offers hope and guidance when we most need it. By immersing ourselvesin the written word, we can find words that resonate with our own experiences, providing us with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minding us that we are not alone in our struggles.Ultimately, the specific books that each person chooses to read will depend on their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However, the essential message is that reading is a lifelong pursuit that has the power to enrich ourlives in countless ways. Whether it's a novel that transports us to another time and place, a historical textthat teaches us about the past, or a scientific treatise that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every book we read adds a new layer to our existence and contributes to our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中文回答:有人说人一生一定要读三本书,这个说法虽然主观,但它强调了阅读的变革力量。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什么意思
1、王阳明其临终遗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简单来讲是,一生光明磊落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2、学生们知道他将逝去,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
他说出词句,就是说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3、心即理,知行合一。
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思想,所以要做到行为的正确,必须修心,达到知善知恶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恶的境界。
所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经说清楚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初中观后感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
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此心光明复何言——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观后感新年前后是比较忙的时候,时有应酬少不了口腹之福;期间偶然接触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讲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顿时上瘾,忙里偷闲的每日一集半集的终于看完了。
感觉比舌尖上的美味来犹胜一筹,它是文化大餐,更是难得的一种精神享受。
心得虽然不够成熟但也要趁着热乎劲儿表述出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吧……圣人与完人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
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
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
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
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
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
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
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
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
好书读后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明穆宗说过: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具拔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明史》中写到过: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这些说的,便是那位创立了阳明心学的伟人—王阳明。
或许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建树便已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但真正让我们钦佩,研究的,却是他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一生的真正开始,是在他少年时与他私塾老师的一番谈话。
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答曰:“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在周围所有人都在为了读书登第而努力时,他却志不在此,而是立志成为一个圣人,或许这便为他未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梦想不足以使一个人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
可从此之后,王阳明的人生便开始不逆了起来,先是几次科举都并未中举,后当官又被人陷害,被刺客追X,无奈逃亡到涌泉寺,心中苦闷经他人开导后,终于雄心又起,满腔豪气化作千古名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泛海》是王阳明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便前往那个真正令他名传千古的地方——龙场了。
在龙场,没有如京城般繁华的街道,没有相互交谈讨论的文人墨客,有的只是几个逃犯,许多野蛮人和无穷无尽的瘴气罢了。
可就是这样,王阳明却开始教导野蛮人盖房,并建立了一个龙冈书院,继续自己的志向。
生活便如此平淡如水般流过,直到有一天,王阳明开始打造一具石棺,仆人小心翼翼的询问,王阳明回答说:“我已经不在乎荣辱得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说罢,便躺进了石棺,开始思考內心的疑惑。
终于,这个因他而不平凡的夜晚到来了,终于,他悟到了“心即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终于,他不再是一个凡人王阳明,而是一代理学大家,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这一路走来,经历过痛苦,经历过苦难,历史留给他的苦难与折磨,而他留给历史的,却是无尽的精神宝藏!这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他早已心无外物,不在乎生死荣辱了,正如他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
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
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
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
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
此后他更广读群书。
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
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
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
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
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
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
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
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
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
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
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
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心向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
心向光明,亦复何言什么意思心向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什么?"心向光明,亦复何言"是一句古诗中的诗句,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的意思是,心灵要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还需要说些什么呢?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对光明和真理的渴望。
在这句诗中,"心向光明"是指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将自己的心灵引向光明的方向。
"亦复何言"是诗人的疑问,表示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心灵的升华,已经言语无法表达,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追求来体现。
这句诗意味深长,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光明和真理。
只有将心灵引向光明,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困惑和挑战。
面对困境和矛盾,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心向光明都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信念。
心向光明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适用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一个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一个充满黑暗和负面能量的社会,则会导致人们的消极情绪和恶性循环,阻碍社会的发展。
只有心向光明,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心向光明的人,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而是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和幸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心向光明的追求。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修炼,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传递正能量。
心向光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通过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将心灵引向光明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
2021年浙江台州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21年浙江台州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在心底留一方寸之地存放自己的神往之境,这是人生的追求和梦想,也是人生在世的价值向度,人不能没有梦。
但普通人穷其一辈子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故而一直在路上。
而明代大儒王阳明却能将心学传承并发扬光大,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神往之境,不由不让人感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王阳明在少年求学期间有一段与老师关于读书理想的对话,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王阳明立刻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老师惊叹不已。
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很早就确立了他的神往之境,孔子的儒学、朱熹的道学,如莹莹灯火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好友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里有“五溺”之说,说王阳明在年轻时,“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经过重重波折和艰辛,王阳明才重回儒学正道。
为了格物,他曾一连七天对着一丛竹子枯坐,结果病倒在竹前,从此决定开辟新的儒学门径。
为达到神往之境,有些弯路必须走,有些困境必须跨越。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后又被贬谪贵州龙场。
真是在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把自己躺进石棺里的王阳明才有了“龙场悟道”: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宇宙光明,我心光明。
于是阳明心学开始大行其道,弟子络绎不绝而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学说才能在华夏流传以至远播海外。
“莫忘少年凌云志,曾许天下第一流”,少年阳明的神往之境终于在成年后达成。
这一思想的提炼是从生死的边缘悟道的,于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的真圣贤。
神往之境是由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浸染的,是从生活的百转千回得来的啊!阳明的临终遗言余音不绝,传扬千古:“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不就是神往之境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了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近日的“杭州满装入学式”与“团结柱”事件,令不少同袍倍感受挫,觉得几年来为汉服复兴所做的努力,丝毫打动不了某些人的铁石心肠。
在其他民族的盛装之前,汉和谐族只剩下一件满式秧歌服聊以遮羞。
余对此也深感无奈,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挫折便忘了我们的根本目标:兴汉。
兴汉,兴的是一种文化,兴的是一个民族,兴的是一个国家。
汉兴即中国兴,千百年来,莫一如是。
汉服复兴是兴汉的一个切入点,借由她所破开的一个小口,我们得以窥见华夏文化的一点阳光,而又只有华夏文化再次沐浴神州大地,她才得以真正的重见天日。
汉服的复兴,必须建立在汉文化的基础之上,否则,复兴的仅是一层表皮,犹如一阵流行之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既如此,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单纯的服饰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上层一直在淡化汉和谐民族意识,汉和谐人对自己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是麻木的。
我不赞同这一政策,但我接受这一现实,也必须接受。
不正视这一现实,就意味着我们脱离了社会大众。
所以,现在乃至将来的许多年,类似团结柱这样的事情还有的是,我们得有心理准备。
那么,认清这个现实后,我们又该怎么做呢?1. 认清前路的漫长。
各位,这不仅是一场服饰之战,更是一场文化之战,信仰之战,社会风气之战,她所触及的方方面面注定了我们的艰难与困苦,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的伟大与不平凡。
从2003年到现在,不过六年时间。
六年,仅够把一个高中生变为一个大学生,仅够把一个大学生变为一个刚入社会的青年,仅够把汉服吧的人数增加到一万人。
但我们需要十六年,二十六年,三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同袍们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让举国上下皆知汉服为何物。
不是说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么?那我们的莎士比亚在哪里?我们的达芬奇在哪里?我们的米开朗基罗在哪里?那些提供资金,大力支持的商人、政客又在哪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短短的六年能够发展出来的,我们需要奋斗,需要时间。
2. 正视现实。
怀抱理想的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忽视现实。
王守仁作文素材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朱熹倡导“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穷理。
而王阳明经过十九年苦炼,终于渐修顿悟,得出了“天理即人欲”,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旦通晓了这个道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
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明史》载,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
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高中高考作文】2021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赏析:把“三书”合三为一
【高中高考作文】2021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赏析:把“三书”合三为一有作者说,人要读“有字”“无字”“心灵”三本大书。
其说法有正确的部分,但我同样认为,对人生的“三书”不应将其区分得如此之细,其阅读并无先后,而是同时悄然发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
根据他的说法,“有文字的书”实际上是书和材料;“无言书”指的是社会经验的体验;《心经》是指在理解之后对心灵的感知和升华。
由此可以看出,“三本书”实际上是相交的,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实现三合一是可行的,也是重要的。
就中国现状而言更可反映这一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被戏称为呆在了象牙塔中,其意味不言而喻。
身边已然少了那些孔子所说的读书人,而多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们,更不论“高分低能、低德”新闻频频曝光。
究其根源,多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将这三书相分离、剥解,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
人们追求的是先读“有字之书”再看“无字”“心灵”之书,详细的划分反而让人误以为其阅读有所先后,并造成危害。
当然,在生活中阅读这三本书是必要和正确的,但这三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整体,真正的阅读是同时进行的。
原因如下。
首先,阅历之深浅,取决于得之深浅耳。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书中所汲取的知识也不尽相同。
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其“无字之书”的阅读应与“有字之书”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明了书中所言。
此外,在学习书籍时,我们必须有精神上的理解和提高,才能取得进步。
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就是它的体现。
孔子更多地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慧能大师的“不断学习,从自我中理解”反映了自我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没有自我升华和提炼,阅读就像看着过去的云烟,毫无意义。
更何况,现实中有很多人都不是系统受学校教育。
于他们而言,“有字之书”其实幻换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以另外一种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姿态渗透过来。
这便是“三书”融会贯通、合三为一的极佳例子。
正如前段时间爆红的范雨素,便是很好的印证了三书的相互转化与其并没有明显边界区分的文化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
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
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
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
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
此后他更广读群书。
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
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
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
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
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
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
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
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
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
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
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
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
他饱读经书,深入生活,体味人生,慢慢地,他一生的经历使他的心学体系臻于完整,最终在自己心里也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在他弥留之际他的门生询问他心学之基,阳明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仙逝。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贯彻,指引着他功成名就。
这是一种人生的总结升华,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汇总,这种奇迹会在冥冥中指引着你前进,却又是刻意感觉而感觉不到的。
只有当你真正融入彼此内心,用心去阅读心,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彻悟,从而写下自己的心灵之书!
从王阳明身上,我们看到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着。
我们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的内在世界。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观照心灵,不断成长,这就是读好三本书的价值所在。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世界还怕容不下他吗?同样,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素质,整个民族,还怕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
总之,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人生三本书,是贯穿人一生的要务,也是成就人终生事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