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简易中医诊断法介绍
中医诊断知识点

中医诊断知识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点:1. 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又称“四诊合参”。
2.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3.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患者的呼吸、语言、咳嗽等声音,以及嗅患者的口气、排泄物等气味来辅助诊断。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了解病情。
5.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脉象来了解病情,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6.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正邪关系,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7.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舌质、舌苔、舌下脉络等,不同的舌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8. 脉象:脉象是中医切诊的重要内容,包括浮沉、迟数、虚实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
9. 证候: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等内容。
其中脉象是指医生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象的分类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脉象分类:1. 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 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3. 迟脉:脉象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 60 次)。
4. 数脉:脉象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 90 次以上)。
5. 虚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
6. 实脉: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7. 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8. 涩脉:脉象往来艰涩,迟滞不畅,如轻刀刮竹。
9. 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这些分类只是一些基本的脉象类型,实际上脉象的表现非常复杂,需要医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
同时,脉象也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综合分析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果你对脉象感兴趣,建议你向专业的中医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学,是整个中国医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以解剖、生理、形态症状和中药经验的集合体。
其中四种诊断方法是视诊、闻诊、问诊、摩诊。
下面将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是视诊,它是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也是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医生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结合病史和查体来进行诊断。
视诊主要是用来衡量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以确定患者的病因。
其次是闻诊,即医生闻取患者体液的气味。
它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肝脏功能,因为肝脏是人体的核心器官,是调节全身健康的重要角色。
据说,通过闻诊,就能够判断肝脏功能是否受到损害,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是问诊,即通过采访患者来了解其病史,包括他的家庭背景、过去的症状以及现有的症状。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医生判断病因,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最后是摩诊,即在患者身上按摩,以测试其关节灵活性、肌肉力量、血流情况等。
摩诊可以帮助医生查明病因,比如搏动性紊乱、结缔组织病变等。
总之,视诊、闻诊、问诊和摩诊都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部分。
它们能够帮助医生精准地找到病因,进而有效地治疗疾病。
中医以其传承悠久的诊断方法和中药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赢得了众多患者的支持与喜爱。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
1.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获取
病情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气虚;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充盛等。
2.闻诊:中医师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或辨认病情。
例如,口臭
可能代表胃热;体味产生变化可能代表体内湿热等。
3.问诊:中医师通过与病人交谈,详细询问病情及病史,以获取更多
信息。
例如,问病人的头痛是否偏,疼痛程度等,为辨识病情提供依据。
4.切诊:中医师通过把病人的脉象,判断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情况。
例如,脉象弦代表肝胆病变;脉象涩或结代表血瘀等。
上述四诊方法的综合结果将得到一个辨证的结论,即中医师根据病人
的症状和体质来判断病人的证候。
例如,判断为气虚证、湿热证、气滞证等。
在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师将选择相应的纯中药或中药组方来进行治疗。
中药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制成的药物。
根据病人具体的
证候,中医师将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中药来进行治疗。
例如,选择具有补气、健脾、清热等功效的中药,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配以相应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不同的病人,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
组方。
因此,在辨证开方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考虑病人的体质特点、病情
的轻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开方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应用技术,通过四
诊方法辨识病情,然后根据病情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开方方法的
核心在于个体化治疗,即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判断和诊断,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对这些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得出的初步判断,进一步触诊患者的脉搏,确定病情。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闻患者的气味,听患者的声音,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闻问切的目的是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辨证论治。
三、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辩证论治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所属的病证类型。
辨病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患者的病名。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这些辨证方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这些方法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求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辩证论治。
这些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信息,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疾病辨证和辨证论治的过程。
中医诊断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色、舌型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揭示患者病情的轻重、病位、病机和疾病的预后等信息。
1. 外貌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如面色是否红润、苍白、发黄等,眼神是否有神采、呆滞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比如,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或寒湿内侵有关。
2. 舌诊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舌头是内脏的窗口,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有白、黄、黑等,白色可能与外感风寒有关,黄色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黑色可能与痰浊阻滞有关。
舌苔的形态有厚、薄、裂纹等,厚可能与湿热痰浊有关,薄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裂纹可能与阴虚燥热有关。
3. 舌色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如舌头偏红可能与内热有关,舌头偏淡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头紫暗可能与血淤有关。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手段,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和听取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闻诊主要包括闻气味和闻音。
1. 闻气味中医认为不同的气味可以反映患者身体的病机和病情。
比如,气味酸臭可能与湿热有关,气味腐败可能与痰浊有关。
2. 闻音中医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比如,声音洪亮可能与气血充盈有关,声音低沉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和询问,获取患者的病史、病情和症状等信息,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问诊主要包括询问病史、询问症状、询问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 询问病史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变化、是否有遗传病史等信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辩证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以及病变部位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情况来推断病情。
望诊主要包括望色、望舌、望色等内容。
其中,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唇色、舌质等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
望舌则是观察病人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推断病情。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颜色、疮痂形态、肿块大小等情况来判断病变部位的性质及内脏病变的部位。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嗅味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气味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师可以通过闻病人的口气、汗毛、尿液等来推断病情。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师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来全面了解病情。
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师还会关注病人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等,并通过言语和表情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切诊来推断病情。
中医师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观察、触诊、按压等手法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中医师根据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推断病情,判断病人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情况。
此外,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还包括八纲辩证法。
八纲分为表里、寒热、虚实、湿燥四对,通过辨别病人的表现症状,判断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湿燥等。
通过八纲辩证法,中医师可以准确判断病情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辩证法。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于许多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方法来诊断疾病的。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
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
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面色、舌色、脉象”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
反映,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情。
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
病情。
例如,中医认为咳嗽声音的高低、响亮与否可以反映肺气的
盛衰,声音的粗细可以反映痰浊的浓稀等。
问诊是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
病史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
定规律的,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疾病的
病位、病性。
切诊是指通过切诊患者的脉象,了解脉搏的形态、节律、速度、力度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
的反映,通过切诊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情。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四诊察疾病基本方法

中医四诊察疾病基本方法
四诊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诊望、闻、问、切。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
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可以通过四诊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丶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
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所谓“四诊合参”,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的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指方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十分重视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客观反映,并通过这些客观反映了解其内在的联系。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学科,它以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理。
在中医中,诊断疾病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其内在的病理变化。
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
整体望诊包括望神态、望面色、望形体等;局部望诊则包括望头、望眼、望耳等。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现,并从中获取疾病的信息。
二、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觉和嗅觉来获取患者体内声音和气味的信息,进而推断疾病的性质。
在闻诊中,医生需要听患者的呼吸、咳嗽、流水声等声音,以及嗅患者的口臭、体臭等气味。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是否存在感染、缺氧等问题。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耐心地询问患者,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从而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方面。
脉诊是通过诊脉来了解患者的脉象,从而推断其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性质。
触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腹部等部位,来了解是否存在肿块、压痛等情况。
在切诊过程中,医生需要认真细致地操作,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除了以上四个基本方法外,中医诊断疾病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以及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体系。
这些方法和理论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和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疾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个方面,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几种简易中医诊断法

【注意事项】指甲按压后,花斑更为 明显。
(十)甲沟糜裂
甲沟糜裂是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样裂开, 触之有痛感。可在每一个甲沟岀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岀指甲部,顺指进行 观察。
【注意事项】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检查者用手指撑 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并令其往上下、左右转动,进行观 察。
【注意事项】须与报伤点(见33页)相区别。报伤点是 呈现在血管的末端,且有损伤病史。本征象可在血管的任何 部位,并伴有其他蛔虫症状。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五)耳翼糜烂
耳翼糜烂是呈现在耳廓内侧面(俗称耳背)部的一种蛔虫
(八)指甲云斑
指甲云斑是呈现在儿童指甲上的一 云斑的面积、浓度和岀现的指数多少 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指甲的中心部, 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 。在放大镜下观察,该斑寄于甲板 小白点聚集而成(图6)。云斑大, 岀现的指数多,表明蛔虫多;云斑小, 和岀现的指数少,表明蛔虫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 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耳廓内侧面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 有黄自色分泌物,结痂。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岀现,俗称:月食疮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检查老将其耳向前压,暴 露耳廓内侧面,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必须与耳疔、耳疮相区别。本征象多与其 他蛔虫症状同时兼见。仅适用于儿童。
(六)面部白斑
面部白斑是呈现在儿童面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白斑 的面积大小,表明虫的感染程度。
【注意事项】
1.在一个指甲岀现云斑,即为蛔虫阳性征。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中医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全面和最心理化的医疗体系,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中医有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四种方法是观察、问诊、脉诊、诊断体温。
这四种综合性诊断方法也是中医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关键所在。
本文重点介绍中医诊断中的四种方法,探讨其特点、历史背景及临床应用。
观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方法。
医生要仔细观察病人的面容、神色、言行及外观,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起因和性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观察技术出现于西汉到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在明清时期有所完善。
通过观察,中医可以从病人的肌肤、瞳孔、唇色、舌苔、咽口等方面确定病人的病情。
例如:苔色白腻,说明病人有湿热内蕴;舌质有痰,可能有气阴两虚;口臭秽臭,说明内脏有肝郁症状等。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学中,病情的诊断和病因的分析都离不开问诊的技术支持。
《黄帝内经》有详细介绍:“问诊,以观其色语,以观其音脉,以听其及言语,以循其腹脊胁肋,以观其手足,以明其病因。
”例如,中医可以通过问诊,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睡眠状况、心情、体力及家族病史等,进一步确定病因和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脉象反映了体内机能的活动状态,可以根据脉象来判断病情。
脉象的判断需要经验的敏锐,要求医生通过把握脉搏的节律、力度和持续时间等特征来判断病情。
《黄帝内经》中提到:“黄帝曰:脉象,视余十一,皆属阴阳之理。
”即脉象是阴阳之理,可以用来判断病情。
诊断体温是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体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指标,可以反映病人体内机能活动的状态。
近代中医赵素贞博士提出了体温病史,提倡通过观察病人体温变化,以及测量病人体温,来判断病情。
他指出,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以及采集体温数据,来判断病情是阴湿性的还是热湿性的,以及定位病灶。
综上所述,中医有各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四种方法是观察、问诊、脉诊和诊断体温。
中医诊断举例

中医诊断举例包括:
1. 望诊:观察患者的舌象、面色、眼神、皮肤等,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则表示正常;舌质红绛、舌苔黄腻,则表示热证。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病情,如声音高亢洪亮,则表示实证;声音低微无力,则表示虚证。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情况等,如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则表示感冒;胸闷、心悸、气短,则表示心悸。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病情,如脉浮紧、脉数有力,则表示实热证;脉沉细无力、脉弱无力,则表示虚寒证。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一些常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中医诊断有哪些常见的方法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方法。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神志清楚、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示正气未伤;反之,神志不清、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正气受损。
色诊主要是观察面部的色泽。
面色红润,往往是气血充盈的表现;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或有湿邪;面色发青,多与寒证、痛证、血瘀有关;面色发黑,可能提示肾虚或有水饮内停。
形态方面,身体肥胖多痰湿,身体消瘦多阴虚;肢体活动自如,说明筋骨强健;肢体活动不利,可能是经络阻滞。
舌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都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比如舌红少苔多为阴虚;舌淡胖大,有齿痕,多为阳虚水湿内停;舌苔黄腻,多是湿热;舌苔白厚腻,多是寒湿。
排出物的观察包括汗液、痰液、尿液、粪便等。
汗液清稀、量多,多为阳虚;汗液粘稠、量少,多为阴虚。
痰液清稀色白,多为寒痰;痰液黄稠,多为热痰。
尿液清长,多为虚寒;尿液短黄,多为实热。
大便稀溏,多为脾虚;大便干结,多为燥热。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
呼吸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微弱,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语言高亢洪亮,多属实证;语言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及排泄物的气味。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体有异味,可能是湿热内蕴。
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酸臭,多为实热;气味腥臭,多为虚寒。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首先要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
中医辨证方法有几种

中医辨证方法有几种中医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法等多种方法,下面将对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
望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
闻指的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问指的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发病情况、症状表现、病程等,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情。
切指的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把脉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四诊法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八纲辨证法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八纲辨证法是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表里辨证是指判断疾病是表证还是里证,寒热辨证是指判断疾病是属于寒证还是热证,虚实辨证是指判断疾病是属于虚证还是实证,阴阳辨证是指判断疾病是属于阴证还是阳证。
八纲辨证法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中医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法等多种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辨证方法的准确运用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辨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中医看病歌诀大全

中医看病歌诀大全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它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综合防治”。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人的整体性与平衡性,不仅医治疾病,还注重预防保健,被称为“治未病”的医学。
中医看病歌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看病歌诀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问证法问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基本方法。
中医师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问证法分为四个方面:(1)病史:包括病情发生的时间、病程长短、治疗过程等。
(2)主诉:病人的主要不适症状。
(3)症状:包括躯体感觉、体征和生理指标等。
(4)舌苔和脉象:舌苔和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和脉象,判断其气血阴阳平衡情况。
2.望诊法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望苍天、望地气、望人宜、望病色、望舌象等方面。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神情、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3.切诊法切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切脉、卫气、关节、立光等,通过触摸、按压、摩擦等方式,探寻病人的脉象、疼痛部位、肌肉张力等信息,判断病情和辨证。
4.闻诊法闻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闻气、闻声、闻味等方面。
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咳嗽、打呼声音、闻病人的口气、排泄物等,判断病情和辨证。
总之,中医看病歌诀大全包括问证法、望诊法、切诊法、闻诊法等方面。
中医师必须掌握这些歌诀,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师还应该注重病人的心理和整体状态,全面治疗疾病,提高病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基础知识之诊断

中医基础知识之诊断
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
体征和辅助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和辨别病因。
以下是中
医诊断的基础知识。
四诊法
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法,即望诊、听诊、问诊和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病情和病机。
2.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脉搏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情、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把握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和诊断病证。
病证辨别
中医诊断的关键是病证辨别,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来确定具体的病证。
常见的病证辨别包括辨别寒热、虚实、表里等。
1. 辨别寒热:通过患者的发热、寒战、喜凉、口渴等来辨别是
属于寒证还是热证。
2. 辨别虚实:通过观察患者是否有体倦乏力、面色苍白、不思
饮食等来辨别是属于虚证还是实证。
3. 辨别表里:通过观察病情是否表现在体表(皮肤、头面等)
或脏腑器官来辨别是表证还是里证。
辅助检查
中医诊断在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和
病因。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脉诊、舌诊、病理学检查等。
1. 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辨别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
病情。
2. 舌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3. 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方法对组织、细胞等进行检查,以
明确病情。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有必要,请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
1.辨证分型:这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
和体征,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寒热、虚实、表里等,以便确定治
疗方案。
2.辨证候:辨证候是指疾病特征的总称,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症状、
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的辨证候,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3.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精神状态、舌苔、舌体、舌脉等,来
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4.闻诊:通过闻患者的呼气、体味、口臭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5.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获取更多信息,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
6.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观察、感觉患者的脉象,来了解患者
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7.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辨证候和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
针灸、中药、按摩等治疗方法。
8.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比如
针灸、推拿、拔罐等。
9.辨证求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中医强调寻找病因,通
过辨证找出病因,从而治疗根本病因。
10.辨证求法: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辨证,因
此治疗方法也会不同,中医强调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辨证思维和方法体系,需要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观察研究和细致的分析判断,致力于辨别病情,了解病因,进而寻求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辨证方法的应用需要医师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观察能力,这也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中医常用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
一、望诊辨证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面色红润可能是阴虚火旺、阳盛阴衰的表现。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薄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舌质是指舌面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纹理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跳动情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速度、规律性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二、闻诊辨证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例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声音嘶哑可能是声音带炎症的表现。
咳嗽声是病人咳嗽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咳嗽声的音调、音质、频率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呼吸声是病人呼吸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呼吸声的响度、音调、规律性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三、问诊辨证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可以判断疾病是属于寒热、虚实、内外等范畴。
问诊还包括询问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辨别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四、切诊辨证切诊是通过按摩病人的穴位和经络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例如,按摩太冲穴可以判断疾病是否属于寒热、阳虚阴盛等范畴;按摩合谷穴可以判断疾病是否属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范畴。
切诊还包括触摸病人的脉搏、腹部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这些方法通过观察、听诊、询问、按摩等手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有助于中医医生对疾病进行辨别和治疗。
中医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流传在群众中的一些诊病方法,一般均其有易学、易用的特点;而且这些诊病方法,往往能对某些疾病作出较早期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可以作为一种鲡助透断方法,供临床考。
本书搜集整了46种诊斯方法,共中如眼蛔斑、指脉孕征、巩膜痔视等,已为临床所采用。
每一方法,都分别介绍了诊断的要点、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的井附图说明。
供中、西临床医师的参考。
一、蛔虫病(一)红花舌红花舌是呈现在舌面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根据花斑的多少及共分布的情况,可以判断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买点】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的两边和舌尖部,散在着突起的红色斑点,形圆顶尖,如大头针头大。
舌苔较厚的地方,斑点边绿稍不规则,斑点与苔红白相间,所以称为:红花舌(图I)。
斑点多,分布密集,表明蛔虫数多,斑点少,分布疏松,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张口,令其仲舌,舌尖下垂,使舌面暴露,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
观察前口腔必须保持清洁,不宜嚼东西,更不能吃染苔物品(以下凡属验舌、唇的,均同)2.观察时光线务求充足,不宜在夜晚或着色的电灯下进行(以下各法除特殊情况外,均同)。
3.伸舌要自然舒适,避免紧张。
也不宜仲之过久,或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多次伸舌。
4。
本征象对成人无诊断意义。
(二)唇粟疹唇粟疹是呈现在唇粘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疹点的大小和多少以及分布的松密,表明着蛔虫的成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下唇系带的周围,靠近穹窿的粘膜上,呈有圆形、顶端略尖如大头针头大或略小的粟疹,微突出粘膜面,也有隐约于粘膜里面的,色呈透明或半透明,基底部稍红,一般有10~20颗左右。
颗数多,疹大,分布密,突出粘膜明显的,表明蛔虫数多;颗数少,疹小,分布松,隐约于粘膜内的,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
检查者用拇、食两指翻开其下唇,用中指内垫,使下唇粘膜绷紧,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翻唇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在同一时间内连续多次翻唇,以免影响疹色的变化。
2.粟疹的分布,多数在下唇粘膜的中央部。
3.本征象仅适用于儿童。
(三)巩膜蓝斑巩膜蓝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眼巩膜上,呈现一种如针尖至绿豆大小、不规则的.不突出结膜面的蓝色和紫褐色斑点(图2),斑的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
斑数在1~7个不等。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暴露巩膜部,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巩膜蓝斑呈现在巩膜部,没有突出结合膜面。
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四)眼蛔斑眼蛔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根据斑的大小和斑数的多少,可以诊断寄生的是成虫或幼虫以及虫数的多少。
【珍断要点】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顶端和旁边,呈有青黑色形圆的斑点,约有大头针头大,称为:眼蛔斑(图3)。
斑大,表明寄生的是成虫;斑小,表明为幼虫。
斑数多,虫多;斑数少,虫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并令其往上下、左右转动,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须与报伤点(见33页)相区别。
报伤点是呈现在血管的末端,且有损伤病史。
本征象可在血管的任何部位,并伴有其他蛔虫症状。
本征象成人和儿童均适用。
(五)耳翼糜烂耳翼糜烂是呈现在耳廓内侧面(俗称耳背)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耳廓内侧面与乳突附着处,呈糜样破烂,有黄自色分泌物,结痂。
可在单侧或双侧耳部出现,俗称:月食疮【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检查老将其耳向前压,暴露耳廓内侧面,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必须与耳疔、耳疮相区别。
本征象多与其他蛔虫症状同时兼见。
仅适用于儿童。
(六)面部白斑面部白斑是呈现在儿童面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白斑的面积大小,表明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面部,浮现淡白色、如小指头至拇指头大的圆斑,呈单发或多发(图4)。
斑大,表明蛔虫多;斑小,表明蛔虫少。
【珍渐方法】受检者取坐位,面背阳光,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背阳光诊察时,白斑更为明显。
2.白斑淡薄,色不因按压而减。
在放大镜下观察,白斑处皮肤较粗糙,无痛痒感。
3.本征象多呈现在脸面左右侧,常与其他蛔虫症状兼见。
(七)面部粟疹面部粟疹是呈现在儿童面部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粟疹的多少,表明着蛔虫的感染程度:【诊断要点】前额或两颧部,散布着碎米样大、顶端钝的白色粟疹(图5)。
粟疹多,表明蛔虫数多;粟疹少,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面朝阳光,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本粟疹无痛痒感,它的出现,多兼见唇红、面色萎黄等症状,可以与一般白瘖相区别。
(八)指甲云斑指甲云斑是呈现在儿童指甲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从云斑的面积、浓度和出现的指数多少,可以判断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指甲的中心部,呈现条状或细块状、边缘不整齐的白色云。
在放大镜下观察,该斑寄于甲板中,由小白点聚集而成(图6)。
云斑大,色浓和出现的指数多,表明蛔虫多;云斑小,色稀和出现的指数少,表明蛔虫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在一个指甲出现云斑,即为蛔虫阳性征。
2.指甲云斑兼见指甲角化时,为小儿疳积病征。
3.本征象常见子姆、食、中指甲。
(九)花甲花甲是呈现在儿童指甲上的一种蛔虫病的征象。
花甲中斑点的面积和个数,表明着蛔虫的感染程度。
【诊断要点】在儿童拇指、食指的指甲上,呈点状、如大头针头大小、形圆的白色斑,与指甲红白相间,所以称为:花甲(图7)。
斑大,点多,表明蛔虫数多,斑小,点少,表明蛔虫数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指甲按压后,花斑更为明显。
(十)甲沟糜裂甲沟糜裂是成人和儿童均能见到的蛔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左侧或右侧的甲沟,呈韭叶状糜样裂开,触之有痛感。
可在每一个甲沟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部,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本征象多在因蛔虫病引起消化不良时出现。
2.本征象出现在一个指甲上,即为蛔虫阳性。
二、钩虫病(一)环花舌环花舌是呈现在舌面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它的明显程度和分布情况,以及出现时间的迟早,与钩虫的感染程度和感染时间有关系。
患者接受治疗后,环花舌随着钩虫的驱除而消失。
【诊断要点】在舌的表面,呈来黄色或淡白色的环形颗粒,直径约1毫米大,边缘整齐,中心凹陷;呈星状分布,稀密不一,排列整齐;多见于舌的两边,与舌苔相间似花,故称为:环花舌(图8)。
颗粒明显,分布密集,为感染较重;颗粒不明显,分布疏松,为成染较轻。
颗粒出现的时间早,表明受染的时间已久,反之,则为受染的时间短。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面向阳光,令其张口伸舌,舌尖下垂,使舌面暴露,然后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
要与红花舌(见1页)和白花舌(见10页)相鉴别。
2.颗粒在5个以上的,易发现;在5个以下的,颗粒边缘多不整齐,不易发现,应细心观察。
3。
钩虫经驱除后,环花舌多在一周后消失。
患者经治疗后,钩虫是否排除尽,不能单以本征象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扁平甲扁平甲是表现在指甲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手指甲呈扁平反甲,长出甲床部分的指甲无故自裂。
可在各个指甲同时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伸手露出指甲,顺指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染织工人,直接用手浸渍于烈性颜料水中,亦可发生反甲,并有痛感,但不经洽疗也能逐渐痊愈,以此可与本征为别。
并可再结合本病病史进行判断。
(三)紫色云斑紫色云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云斑的大小,表明着感染的程度。
【诊断要点】在眼巩膜与结合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有多样状的浅紫色、云架状斑块(图9)。
斑块大,为感染程度较深;斑块小,为感染程度较浅。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应与巩膜蓝斑(见2页)相鉴别。
并结合病史进行判断。
(四)颊紫斑颊紫斑是呈现在颊粘膜上的一种钩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第一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呈有紫色圆形、如大头针头大的斑点,或呈紫色线条状斑。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仰首。
检者用压舌板或筷子翻开上唇,暴露颊部,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本征象多呈单数表现。
细条状之紫色斑,多由细小的紫斑点聚集而成。
三、鞭虫病白花舌白花舌是呈现在舌面的一种鞭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舌的表面,呈有圆形、大头针头大的白色粟疹,顶端钝,作星状分布,与舌质相间似花,故称为:白花舌(图10)。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坐位,令其张口伸舌,舌尖往下垂,进行视察。
【注意事项】应与红花舌(见1页)、环花舌(见8页)相鉴别。
四、血吸虫病苏中穴苏中穴是在身体的一定部位,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的痛觉,是一种血吸虫病的征象。
【诊断要点】在肋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在第十一肋间软骨端处),指诊按压时,呈放成性向深处放射性疼痛,即为苏中穴(图11)。
可呈单侧或双侧出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松上衣,解裤带;露出腰肋部,两手交叉按肩,两肘支于桌面上,头伏于两臂交叉处。
检查者坐其背后,两手分别藏于背下部,循沿第十二肋骨间,向第十一肋骨软骨端推移,当至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会的地方,趁其深呼吸时,以拇指按压,探找本穴。
【注意事项】1.施行按诊时、令受检者作深呼吸运功。
2.指诊按压由轻渐重,以呈向深处放射性疼痛为度.3.左右拇指按压时,用力必须平衡,对照两侧苏中穴的反应情况。
4.检查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连续进行,以免出现假阳性。
5. 应结合病史与腰肌劳损、肝炎等进行鉴别。
本穴是苏州中医院血吸虫病研究小组,在普查血吸虫病时,总结出来的。
五、疟疾疟斑疟斑是呈现在眼巩膜上的一种色素斑点。
从斑点的颜色、形状、部位,大小,可以判断患疟的时间,受染的程度和发作的情况。
【诊断要点】在眼结合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梢或弯曲部,呈现着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淡紫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形状有皿形、椭圆形、多角形、兰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
斑点的境界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在模糊的斑点中心有黑点。
斑点有1~4毫米或更大不等。
多分布在瞳孔水平线上,也有在水平线下的(图12)。
疟疾在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且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在局部血管的末梢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
疟疾初发的,疟斑的颜色较深,境界清晰,斑点较小,多在0.3~1.0毫米。
以后颜色渐淡,境界渐模糊,斑点也渐大,最大可达4毫米以上。
疟疾连续多次发作的,局部毛细血管末端1/3部扩张,境界模糊,呈青紫色,疟斑被遮掩不清。
在高热期或连续发作期中,眼结合膜毛细血管全部充血,疟斑则无法看到。
【诊断方法】受检者取正坐位。
检查者用手指撑开其上下眼睑,使眼球暴露,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观察前避免内服或注射促使末梢血管扩张的药物,也不宜在剧烈运动后、大小便后及饮酒后进行(以下巩膜肝征、巩膜胃征、巩膜痔征、赤脉贯瞳等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