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 教案+反思
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93245819e8b8f67c1cb9cc.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该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4a225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b.png)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2824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e.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反应。
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展示他们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3.赏析:分析古诗词的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美。
4.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表演展示•赏析分析5. 评估方式•学生表现评价•诗歌赏析能力评估•教师反馈及时性评价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古诗词《月是故乡明》,通过导入、学习、讨论、表演以及赏析等多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未来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对文学的独特感悟,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在评价方面,除了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可引入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完善,需要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bf574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3.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案月是故乡明——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句“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怀。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句“月是故乡明”的解读2.家乡的美好之处3.综合性学习活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说出月亮的形状、颜色等,进而引出诗句“月是故乡明”。
2.诗句解读让学生齐读诗句,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月”指的是故乡的月亮,而“明”则表示明亮、美好。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3.家乡的美好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美好之处,如美食、风景、人文等。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
4.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如“家乡的美食”、“家乡的风景”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分享。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句“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家长配合,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家乡的月亮,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句“月是故乡明”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爱乡情怀。
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旨在超越单一的文本学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实践和研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表达和创新能力。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11a942af45b307e87197d8.png)
3*月是故乡明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全文有七个自然段,紧扣文题,分为四部分,首尾呼应,构思精巧,感情层层深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对故乡和童年趣事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我”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月亮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呼应前文,倾诉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文中不仅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也有许多古雅的用词,显示了高度的文化品位。
课文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浓烈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插图中,一轮满月挂在空中,烟波浩渺的苇坑倒映着月光,营造出幽幽思乡之境,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语境的方式会认“徘、徊”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通过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阅读感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搜集思乡的诗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拓展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不少生字笔画多、字形复杂,可将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比如,让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旑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2.阅读教学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
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d0287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1.png)
一、教案简介《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散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和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提高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1.2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课文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补充。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
4.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4.1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 教师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文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感悟,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点拨。
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可以适当拓展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年级下册教案—3月是故乡明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教案—3月是故乡明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2b49b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c.png)
教案: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课文《3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故乡的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5. 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2)教师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月是故乡明春天美丽景色作者热爱故乡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50bf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0.png)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文学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树立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难点: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录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月是故乡明》的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月亮在你们心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3)教师简介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方的月亮,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认为‘月是故乡明’?这个观点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4.探究语言魅力与情感表达(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提问学生:“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拓展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到的中秋节、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何意义?它们与文章主题有何联系?”(2)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相关的传统文化或习俗?它们在你的家乡有何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07a16bc77da26924c5b090.png)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3.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和资料,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2.难点: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和资料,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习过程(一)古诗引入,揭示主题1.齐读课题,你知道课题这句话的出处吗?出示PPT: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自古月亮就有思念之意,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作者也是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学生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
)3.让我们走进这一课,看看季羡林心中的故乡月又是什么样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注意读准多音字“燕”。
3.学生自主阅读,出示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童年的趣事和成年经历?画出相关语句。
4.同桌互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5.梳理主要内容。
6.结合梳理出的语句进行概括,归纳主要内容。
童年趣事:数星星摇知了坑边看月成年经历:观月地点的变化(故乡—济南—北京—济南—欧洲—北京)(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默读童年趣事部分,思考:作者回忆这些童年往事,内心可能产生哪些感受?批注在空白处。
预设:对美好、快乐童年的回忆。
2.默读成年经历部分,思考:每一次经历给作者带来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预设:对家乡月亮的喜爱,对家乡的思念;对比。
3.指名配乐读全文,思考:题目为什么叫“月是故乡明”?4.一句诗,虽言简,但融进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6158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f.png)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2.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理解并记忆。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6.感受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总是说“月是故乡明”呢?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呢?生1:可能是因为月亮在故乡看起来特别圆、特别亮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7d6f77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7.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会分析课文结构。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月是故乡明》的诗意表达;2.理解和运用生字词;3.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引入《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讲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诗意表达。
2.学生跟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家乡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月是故乡明》展开,通过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1b80d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5.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3929a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6.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解读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 欣赏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相关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本诗的背景。
(2)学生齐读古诗《月是故乡明》。
2. 诗句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欣赏古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4. 情感体验(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异乡,望月思乡的情景。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2)学生抄写《月是故乡明》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2)写一篇关于《月是故乡明》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赏析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望》、《登高》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诗歌的认识。
2. 诗歌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诗歌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a88399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表演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能够听懂和讲述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内容,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2. 导入•通过问答、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兴趣。
3. 学习课文•先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讲解生词、诗句等。
•鼓励学生自主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请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表演、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归纳•综合课堂讨论和表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等。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以上就是本节课《月是故乡明》的教案,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2ee6c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c.png)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bb0a4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主题的分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月是故乡明》,掌握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月是故乡明》。
(2)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意见。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认读、诗歌分析和感悟。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0a4a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0.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
![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504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3.png)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月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在写作中对景物进行细腻描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家乡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不够熟练,难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提供实例、进行仿写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4)写作能力提升:如何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是故乡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夜晚,看到月亮时,突然想起家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月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 月是故乡明【教案】
![3 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dc16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9.png)
3 月是故乡明【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定义和意义。
解释为什么3月是故乡明的月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乡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地理位置,包括具体的省份、城市或地区。
探讨故乡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2.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故乡的地理位置。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背景。
2.4 教学评估第三章:故乡的特色美食3.1 教学目标了解故乡的特色美食和文化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特色美食,包括食材、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
探讨故乡特色美食的文化意义,如何代表故乡的文化和传统。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色美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最喜欢的特色美食及其文化意义。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故乡特色美食和文化意义的了解程度。
第四章:故乡的传统节日4.1 教学目标了解故乡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传统节日,包括节日日期、庆祝活动和习俗。
探讨故乡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如何代表故乡的文化和传统。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乡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4.4 教学评估第五章:故乡的自然景观5.1 教学目标了解故乡的自然景观和其美丽之处。
5.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或公园等。
探讨故乡自然景观的美丽之处,如何吸引游客和居民。
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乡的自然景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乡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3《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566d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a.png)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故乡》鲁迅:通过阅读鲁迅的《故乡》,对比《月是故乡明》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两位作者对故乡情结的不同描绘。
-《乡愁》余光中: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不同文学形式对故乡情的抒发。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如为学生解答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故乡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篇以故乡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或散文,运用所学知识,展现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月是故乡明》的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反思。我发现,通过设计预习问题和课堂活动,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例如,在预习阶段,我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中,我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活动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我的故乡》老舍:老舍在《我的故乡》中描绘了对自己童年故乡的回忆,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作家对故乡的不同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
-《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北京为背景,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怀念,学生可通过对比学习,了解作家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收集其关于故乡的作品,分析该作家对故乡情结的描绘特点和情感态度,撰写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 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4. 在掌握语言的艺术手法后,能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掌握语言的艺术手法后,能够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彩云追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二、解析题目
1. 我们还是先看课文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课件展示)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学生课前准备)
2. 同学们,了解了课文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
他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四、朗读课文
1.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女生进行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
2.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课件展示)浩渺篝火旖旎萌动澄澈点缀嚼烂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
五、课文简析
1. 第1 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一句“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2. 第2、3、4 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 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是与童年连在一起的。
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生活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 第5、6 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 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一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 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到过许许
多多的月亮。
在的瑞士莱芒湖上,在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的大海中,在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的,我都非常喜欢。
此地有,,还有,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之上,上下,,,,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六、重点探讨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课文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2. 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 2 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使人联想起故乡。
)
3.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还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
4.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
从济南到北京,甚至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亮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
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指名生答)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七、总结文本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老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
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八、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山水 对比
数星星
捉知了
看月亮
做梦
形散神不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再联想到诗句,让学生了解标题的由来。
在讲解课文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把课文做简易分析,再挖深,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