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学问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罢黄玉峰老师的《上课的学问》,我陷入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真语文旨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让学生去积累、去感悟、去运用。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开展真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特点使然。语文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关乎人的精神成长。在古代,自汉语诞生之时起,语文教育就随之产生。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和“文学” 实际已经相当于语文教育的内容。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古代语文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经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分。

引入课程资源的一大意义是提供背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要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

天下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各种教材里的经典课文。各种版本的教案也随处都有。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大多数教案都会抓取这些作为教学重点。郁达夫的一生,是忧郁的一生。生活的颠沛流离,命运的无情嘲弄,孤愤,彷徨,空虚,无奈,前抽完都凝成一个词“忧郁”。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看,几乎都贯穿着忧郁感伤的基调。而黄玉峰老师在上这课时关注到全文似乎只有悲凉两字,其他也并没有流露出悲的情绪。这又是为什么呢?人有千面,静噪不同,一个人是有多面性的。即使郁达夫如此天生气质忧郁的人,也不一定时时刻刻都沉浸其中的。郁达夫此次去背景原来是蜜月之旅,他携带全家一路北上,整个过程中的日记后来集成了《避暑日记》和《故都日记》。甚至在日记最后一段中还提示了当时郁达夫正处于编辑催稿中,他在被催稿的压力下,随意摘取了当时他看到的意象“拼凑”出了这一名篇。了解了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对“知人论世” 的领会也更深了。

崇拜课本,崇拜作者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

“一言堂”,其实质是“先生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是封闭的、僵化的,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为什么,更不许怀疑。显然,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文化资源的引入让语文教学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鸟瞰”的本领。正如黄老师所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道听途说不说”。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令我想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学生面前永远是一个弱者,所以他能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依然光彩夺目地站在我们面前。苏格拉底的教学特色在于他与人说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学校的教师那般深讲,而是与人讨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我们老师上课不要总想着我要教给你什么,而要总想着我要帮助你生成什么。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我们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独立地思考既是一个人的权利,更是一个人的责任,丧失了独立思考,也就丧失了自我。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课堂的面貌和学生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学生不再如以往传统式教学里的被动的接受的容器,而是课堂的主角、主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都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做好的注脚和诠释。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做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追求和满足听课者的需求,为了这些个所谓的“表面繁荣”,为了给自己的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动辄就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的思考,对文本的个性化的体验。其实这是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理念的误读,合作、讨

论很重要,但不能因此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无论是合作探究,还是独立思考,我们都应该以实效为目的。只是为了一味迎合课改的需求,迎合高效课堂的需要,为了满足太多课堂的非本质的需求,课堂表面上的繁忙热闹,其结果是贻笑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