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秀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f32240a45177232e60a204.png)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
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
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呈现图表如下:项目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32 13 10 23比重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
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4《海 燕》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f71daff12d2af90242e6ae.png)
4《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要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协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板书文题、作者)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苍.茫(cāng) 高ào(傲) 海ōu(鸥) 呻吟.(yín)(fěi cuì) 号.叫(háo) zhèn(震)怒胆怯.(qiè) 翡翠..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政治活动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等,流浪俄国各地,尝尽了人间苦难。
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这是一只……的海燕”说话。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交流点拨】这是一只高傲、勇敢、敏感、欢乐、热情、愤怒、自由自在、渴望暴风雨、迎接暴风雨、不畏暴风雨、如黑色闪电般的、乐观、自信……的海燕。
2.朗读课文,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是否相同?【交流点拨】①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71803c964bcf84b9d57b65.png)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https://img.taocdn.com/s3/m/f87227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6.png)
二、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古今异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第8课西欧庄园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第8课西欧庄园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6ca1db8f67c1cfbd6b8d6.png)
第8课西欧庄园【课程标准】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基础过关】一、庄园的出现与发展1.出现:世纪2.兴盛:世纪3.地位: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4.性质:庄园是一个。
二、庄园的构成1.人员:(1)领主:封建主,拥有庄园全部土地的所有权;(2)(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2.关系: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的关系。
3.土地(1)“”: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2)“”: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全体佃户共同使用。
4.管理:庄园法庭(1)时间地点:不固定(2)主持者:或他的管家(3)权利:庄园具有(4)惩罚手段:(5)审判依据:或(6)职能:①起着维护庄园的作用;②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维护利益;③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巩固练习】1. “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
”“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2.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庄园里的佃户包括()A.农民和农奴B.农民和市民 C.外邦人和奴隶 D.市民和农奴3.在西欧庄园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的是()A.自由农民 B.农奴 C.奴隶 D.领主4.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该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则文献主要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B.被剥夺了全部人身自由C.获得份地的代价是服劳役D.受到了较重的封建压迫与剥削5.在西欧庄园经济下,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学案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dfe314f8c75fbfc67db2bb.png)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考点1 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1.原因(1)日本方面: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日本社会矛盾,造成政局的动荡。
(2)国际方面:英美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3)国内方面:蒋介石的大规模内战,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借口:___柳条湖事件_______。
3.地点:某某。
4.结果:蒋介石实行___不抵抗政策_________致使东三省沦亡。
5.影响:东北人民的反抗(局部抗战开始)(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考点2 某某事变(1936 年12 月12 日,又称“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加紧入侵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
3.领导者:_X学良______(东北军将领)和_杨虎城______(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将领)。
4.结果:在周恩来的调停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X,X学良释放了蒋介石,某某事变得到了__和平______解决。
5.意义: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3 抗日战争(1937—1945 年)1.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_卢沟桥事变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八一三事变: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大举进攻某某。
4.某某大屠杀6.中共七大(1945 年4 月,某某)(1)背景:抗战即将胜利,中国人民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内容:作了《___论联合政府_____________》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某某主义的中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ee14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a.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2ee3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2.png)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小说的主题是对当时中国的农民及其生存现实的现实主义描写。
通过一个简短而震撼人心的故事,鲁迅把当时中国的农民描述得栩栩如生,富有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而且他的主题仍然与今天的人们息息相关。
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一份《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
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导学步骤1.课文预习首先,学生需要预习《梅岭三章》。
预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对细节和修辞手法做出分析。
还应注意字词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的涵义。
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
学生应根据文章结构和主题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并且总结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小说中运用到的重要修辞手法,例如比喻,隐喻,象征等等。
3.文化导向由于鲁迅所处时代的弊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导向,彰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气质。
学生可以通过作品来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尚和文化。
4.写作风格鲁迅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探讨。
学生应当理解现实的意义,并且探究文字背后文化的启示。
5.拓展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找到大量的启示,并且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关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可以与当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三、导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4.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的认识;5.拓宽对现实问题的认识;6.提高对文化信息的理解能力。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e1250fa58da0116d1749a6.png)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认定目标】: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3.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学习重点: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学习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
斯大林按照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的力量。
[来源:学§科§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来源:学科网ZXXK]5.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6.20世纪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经济上,实行。
7.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6972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f.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九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一、教材分析本册历史教材共分为12个单元,内容涵盖了从“大变革时期”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其中,第一单元“大变革时期”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不断出现的改革启蒙思潮。
第二单元“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深入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中国的国家建设。
第三单元“中国近代革命的探索”则介绍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项重大事件,并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四单元“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强调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所代表的新时代思潮,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和发展历程。
第五单元“困难时期的奋斗”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民族抗争史,并对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起到的作用、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再次面临的困难做了详细分析。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创建”讲述了新中国的创建过程和新政权的建立,重点介绍了新中国对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七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则着重阐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刻影响。
第八单元“改革开放与现代中国”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和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改变。
第九单元“行走在世界舞台中”则是介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以及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历程。
第十单元“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分别介绍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意义、保护工作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
第十一单元“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理解”则加深挖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十二单元“新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对新时代的中国历史和宪法内容的深刻阐述。
总体来看,本册历史教材将历史的发展脉络与社会变革的趋势紧密结合,通过多样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观察、思考、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基本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开阔的历史视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课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课梅岭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4d0bea2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6.png)
4.学生齐声朗读第三章。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这三首诗所包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展望未来,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分节朗读,理解诗歌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
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2.背景介绍: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当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此时他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部编版(人教)历史九年级下导学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人教)历史九年级下导学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7931325c52cc58bd6bed1.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重点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如何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发生在何时?1953年(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1964年(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3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何时喀什担任苏联领导人?1985年(2)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措施:1985年到1988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5b43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6.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课通过介绍冷战政策的起源、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认识到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掌握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
2.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问题。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
4.板书设计:突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是如何起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引导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6课变色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6课变色龙](https://img.taocdn.com/s3/m/dc0e03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c.png)
强词夺理,显示出自己一贯的气魄,批评赫留金。
(5)“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三、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4.从全文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二、再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1.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课文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1)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学习
难点
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说起眼下一些人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 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的、可怕的。在蜥蜴中有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拥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 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吧。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3256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2.png)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历案】1课时【学习主题】本课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巩固和经受挫折的时间线索来展开。
【课标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目标】1.结合史实,知道冷战形势下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了解赫鲁晓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结合具体材料和数据,掌握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且能简要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性。
4.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5.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评价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导学案》知识清单的填写。
2.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认识社会主义都扩展到哪些国家,并得到扩展的原因。
3.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二,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基本概况;知道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指导。
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4. 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三、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和相关知识;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发展重工业。
仍然没有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没有成功5.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五六,探讨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让同学们知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等结论。
6.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七,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史论结合说明观点的能力。
【资源与学法建议】1.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05fae7d5bbfd0a795673e2.png)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
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
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1c3fcaf8c75fbfc77db220.png)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梳理】知识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受到美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____”。
5.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__________军队。
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6.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________的独立运动。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________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开始时间:1857年。
3.主力构成: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4.杰出女英雄——____________,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5.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____________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________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标练习】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A.拉美人民不满殖民者的掠夺B.受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D.新航路的开辟2.“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cec57a19e8b8f67c1cb9df.png)
小组内先合作学习,后教师总结。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巴黎和会是在何时何地?1919年1月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2)参加会议的人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 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
(3)主要议题:讨论战后安排,主要是对战败国德国的和约问题
(4)被排斥的国家:苏俄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凡尔赛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3.巴黎和会期间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3)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答订了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
(4)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
2.《九国公约》
(1)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侣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
3.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教学重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