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词:“吆喝”(yāo hè)2. 短语:“大声吆喝”(dàshēng yāo hè)3. 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掌握。
2. 难点: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吆喝”。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商品的特点,引出“吆喝”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用法,示例说明。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使用“吆喝”的场景。
4. 口语交际: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交际中的发音、词汇运用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吆喝”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体现“吆喝”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吆喝”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对语言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市场、商店等,观察并体验“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开展“吆喝”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吆喝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和表现吆喝。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意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吆喝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情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吆喝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吆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进行吆喝创作。
如何培养学生对吆喝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吆喝材料和案例,准备示范和讲解。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和素材,进行预习。
准备相关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如纸张、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吆喝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把握等。
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吆喝的表现力和魅力。
3. 实践与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制作和表现吆喝。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individualized feedback,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4. 分享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吆喝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吆喝作品的质量: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吆喝的特点和情感。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协作。
是否能够尊重和支持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3. 学生对吆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吆喝文化的重要性。
是否能够积极传承和保护吆喝文化。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实践经验,选择一个吆喝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吆喝的文化背景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声音。
二、教学内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吆喝录音和视频材料。
2. 学生准备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典型的吆喝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吆喝实例,引发对吆喝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吆喝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背景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吆喝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吆喝的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互相学习和借鉴。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以及吆喝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吆喝表演,分享学习成果和体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收集和探究其他形式的吆喝,如街头小贩的吆喝、商家广告等。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吆喝作品,进行表演和分享。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吆喝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价学生的吆喝表演,检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吆喝”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吆喝”现象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吆喝》课文原文。
2. 教学要点:a. 生词和短语:吆喝、市井、沿街叫卖、五味杂陈、市声、买卖、货物、声腔、韵律等。
b. 语法点: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等。
c.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市场、沿街叫卖现象、市井文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市场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相关话题,引入“吆喝”的学习。
2. 呈现:通过朗读或播放录音,呈现《吆喝》课文原文,让学生感知语言和情境。
3. 讲解: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解释语法点的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练习:设计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多种练习,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吆喝》课文原文。
2. 图片或视频:中国传统市场的场景。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原文的录音。
4. 练习材料:相关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各种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吆喝”相关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吆喝”的用法。
4. 文化导入法:介绍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吆喝”现象的兴趣和认识。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中国传统市场和沿街叫卖现象。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案设计【篇一:《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1.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2.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按一年四季的顺序。
四、局部探究1.品读吆喝,说说“吆喝有什么特点”?预设:表现形式多样(比喻、拟人、夸张等)内容贴切生活(地方特色、通俗易懂)注重声调唱腔音韵2、音频播放,真实感受老北京的吆喝。
小结: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都是靠吆喝人的智慧创造的,他们宛如一群艺术家。
在作者看来,在我们看来,这听吆喝就是在欣赏“声乐艺术”。
四、跳读体会,体察吆喝生活1.吆喝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提示:抓住环境、外貌描写,时间词,修饰词,吆喝词,正面或侧面)工作环境恶劣: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工作时间早晚四季: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工作艰辛: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收入微薄:冰棍儿——三分嘞工作种类低下:“拍花子的”(人格受到侮蔑)小结:生活在底层的小商贩,起早贪黑,肩挑背扛,走街串巷,无非是为了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这种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还招来人格的侮辱。
吆喝的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难点:创造自己的吆喝语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街头吆喝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吆喝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的吆喝语句。
3. 模仿练习:让学生模仿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如“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4. 创意吆喝:让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吆喝语句,然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或使用过的吆喝语句。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吆喝的作用和创意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在一周内注意观察身边的吆喝,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吆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模仿和创作一些吆喝语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

2024年吆喝教案第一课时吆喝阅读短文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2.通过阅读短文,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吆喝的定义和作用,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吆喝场景,体会吆喝的魅力。
二、阅读短文1.教师发放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短文。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短文中的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短文内容及答案:【短文】在一个繁华的集市上,小贩们纷纷吆喝着自家商品的优点。
小明去买水果,耳边传来一阵阵吆喝声:“新鲜水果,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明被吸引过去,果然发现水果新鲜可口。
【答案】1.吆喝的定义: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通过大声呼唤、夸耀自家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购买。
2.吆喝的作用:吆喝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高商品的销量。
三、分析吆喝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吆喝的技巧。
【答案】1.语言特点:吆喝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表达方式:吆喝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
四、实践环节1.教师给出几个商品,让学生模拟吆喝场景,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吆喝。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为自家商品编写一段吆喝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二、深入分析吆喝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吆喝技巧,如节奏感、语气、修辞手法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教案:《吆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吆喝》。
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以及吆喝在不同场合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吆喝、热闹、喜庆”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吆喝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生字词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吆喝现象,引发学生对吆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对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吆喝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吆喝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吆喝的作用。
6. 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模仿吆喝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吆喝: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用:渲染气氛、促销商品、传承文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进行分析,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吆喝》的教案中,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吆喝含义和作用的认识。
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课文内容的理解《吆喝》一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吆喝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中提到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精神的重要步骤。
1. 吆喝的定义:课文开头提到,“吆喝,就是叫卖,是卖东西时为了招徕顾客而唱的一种含有商品名称、价格和其他叫卖词句的歌曲。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特点,感受吆喝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吆喝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吆喝的特点。
(2)运用吆喝的技巧进行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吆喝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5.感受吆喝的魅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吆喝的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
6.表演吆喝(1)教师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主题,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仿写一段吆喝,展示自己的吆喝才能。
2.拓展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
(2)编写一篇关于吆喝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情感。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分享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吆喝”为题?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吆喝声的特点。
(3)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吆喝声产生怀念之情?4.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同地区吆喝声的特点。
(2)讨论: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6.课后作业(1)仿写课文,以“吆喝”为题,写一篇短文。
(2)收集不同地区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体会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深入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吆喝声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吆喝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吆喝大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乐趣。
3.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讲述吆喝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吆喝声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开展“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六、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相关背景资料:吆喝声的地域特色、民间文化等3.网络资源:各地吆喝声录音、视频等4.教学课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吆喝》教案设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吆喝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吆喝模仿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吆喝的基本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吆喝模仿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吆喝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吆喝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吆喝概念和技巧的讲解,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吆喝的魅力。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吆喝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挖掘吆喝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吆喝词。然而,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有些小组的讨论和展示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延长实践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小组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1)词语运用: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生字词,如模拟吆喝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3从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3从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地复述课文的内容和思想;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吆喝》,听取老师的解读和分析;2.分组讨论阅读中的问题,共同寻求答案;3.完成阅读后的书面作业和口头表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一)预习环节在教学开始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吆喝》,自己尝试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技巧,如何达到了文章的表现效果?(二)阅读环节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吆喝》的背景和作者信息,然后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阅读整篇文章。
在阅读结束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教学:1.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回忆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文章核心思想。
2.分组讨论问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思想,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查找答案。
讨论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达到了表现效果,并尝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作业和评价环节在教学结束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或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自己的吆喝作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好地体验语文乐趣,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是北京作家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对旧北京街市上叫卖声的回忆。
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了愉悦和怀想,能引人体味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
”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
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
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
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快速阅读活动。
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些什么?
提示: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发现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内容?
2.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发现文章层次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3.用此方法重点速读4——10自然段,让学生归纳商贩四季及早晚吆喝的内容。
教学板块之二:选点品读活动。
活动目的——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特色
1.介绍北京口语特点。
2.北京商贩的叫卖免不了用地道的北京口语,作者描写吆喝的语句,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白特色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3.重点阅读11自然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4.在家乡,你听到的吆喝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吆喝的内容与特色吗?
体会作者情感
1.萧乾说过:“《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2.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也会想起点什么,怀念些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板块之三:迁移扩读活动。
活动目的——体验升华。
1. 学生自读《市与城》
2.品析文中语言的特色。
3.体验作者在此文中与《吆喝》相同的情感。
五.板书
[板书设计]
吆喝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怀念往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