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d90467f4693daef5ef73dc3.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bf7c081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电第一节电的基本概念1. 电: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2.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移动的现象。
3. 电荷:负电荷和正电荷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基本电荷。
4. 电压: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的势力差。
5. 电阻: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力量。
6. 电线:将电流从发电站输送到用户的电力设备。
7. 静电: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的现象。
8. 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9. 电路:导体形成的接通电流的路径。
10. 安全电线颜色:零线为蓝色,火线为棕色,保护线为黄绿色。
第二节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1. 电阻的大小:电导率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 电阻率:单位长度、截面积内导体电阻的大小。
3. 欧姆定律:电阻为定值,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第三节静电场1. 静电场:电荷会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受力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2. 万有静电力:相同电荷之间作用力为斥力,不同电荷之间作用力为吸引力。
第四节电能和电功率1. 电能: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电势差的降低而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第五节制作电池1. 电化浸渍法制作锰碱性电池。
2. 制作银离子电池。
3. 实验室制作干电池。
第二章感受电第一节用电器的基本性质1. 用电器的功率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2. 用电器的使用寿命与工作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3. 用电器的损坏与过流、过压等因素有关。
第二节电阻在使用中的表现1. 电线在长距离传输时会产生电阻,需要加电缆槽等装置加强传输效果。
2. 电器每次通电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称作焦耳效应。
3. 电线抗拒变化,电路中会出现电感和电容,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第三节半导体的应用1. 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二极管、三极管、整流管等。
2. 过量熔化:当半导体材料通过电流时,会因为过量熔化,在导体结合点会形成芯片。
第四节发电机的运行实践1. 发电机的组成:发电机本体、原动机组和控制装置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bace8e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什么是物理?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和运动规律的⾃然科学怎么学?⼀、声⾳的产⽣和传播物体振动传播:介质例⼦:⽉球概念: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15°空⽓340⽶/m测量声速?固体,液体,⽓体?看表声源⼆、我们怎样听到声⾳的⼈⽿朵,振动——听⼩⾻——听觉神经,前额、⽿后的⾻头,⽛齿,头⾻,颌⾻双⽿效应(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时,在不同的位置⽤两只话筒进⾏录⾳,⽽在重放时则使⽤两路独⽴的放⼤器和两个扬声器,从⽽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中不同⾳源的准确位置。
)(⽴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位感和深度感),⽤⼀套⾼⽔准的双声道⾳响系统播放⾳乐节⽬时,听众⼏乎感觉不到⾳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地坐在你⾯前演奏⼀样。
)三、声⾳的特性⾳调钢尺(振幅、⾳调):振动、频率和⾳调,乐器频率,赫兹Hz(⼀秒振动⼀次),⼈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猫:60-65,00Hz⽕⼭、地震、蚊⼦响度与振幅(⿎,⼒量⼤,幅度⼤,绷紧)⾳⾊(颜⾊、脸⾊)瓶⼦做的乐器题:2s做700次振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活中的例⼦:唱⽚(发⾳盒),问题:动画⽚《星球⼤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下多深处1.光的传播⾃然光源:1.1.光源:⾃⾝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1.1.1.⾃然光源:如⽔母、太阳、萤⽕⾍、星星等。
1.1.2.⼈造光源:如电灯、⼿电筒、蜡烛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46f2f55a32d7375a41780b7.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km 103101m= 106 um = 109 nm103 mmdm 10 cm10310um 103 nmmm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 大单位T小单位,乘以进率;b. 小单位T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 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 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 25km = _________ nm由km r nm ,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 所以25km = 25 x 1012 nm = 2.5 x 1013 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 = 25 x 10-6 m = 2.5 x 10-5 m25um = __________ m 、长度测量1km = 103 m,1.基本工具:刻度尺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T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T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L总公式为L - (N为数量)N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2133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4.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重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6.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4.音调:(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fb782b44afe04a1b171de51.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 m,1m=106 um=109 nm①进率:km 103m 103 mm 103 um 103 nmm 10 dm 10 cm 10 mm即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a.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b.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c.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d.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nm 25um=m 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所以25km=25×1012 nm=2.5×1013 nm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所以25um=25×10-6 m=2.5×10-5 m二、长度测量1. 基本工具:刻度尺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NL L 总 (N 为数量) 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① 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bc60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e.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6.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4.音调:(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14c987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a.png)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运动图表的解读与绘制二、力的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质量的概念与衡量-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特点三、力的效果- 物体的平衡: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合成- 物体的斜面运动:斜面的特点与力的分解- 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力的工作-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的性质、功的单位-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五、简单机械- 机械的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 原理与应用:杠杆原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六、电的基本概念-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量单位- 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量单位七、电路基础-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串联与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欧姆定律: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八、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与消失: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静电的有关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静电的运动和放电九、影响电阻的因素- 电阻与电线的关系: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与计算十、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电能的转化:发电方式与原理-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材、电动机等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面反射: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 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十二、光的色散与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特点与成像方式十三、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纵波、横波-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十四、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音量:振幅与音量的关系- 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十五、物体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凝固、熔化、汽化、冷凝等- 物质的热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与应用十六、热量与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能量与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及单位十七、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74d40a00029bd64783e2ca4.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声学部分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类比法:水波——声波 3. 声速:声音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15℃时的声速为340m/s ,水中的声速为1500m/s ,钢铁中声速为5200m/s4.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应用:回声定位5. 声速公式:v=ts;s ——路程,v ——速度,t ——时间 6. 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耳听、骨传导7.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 、要有声源(发声体);b 、要有传播的介质;c 、不能离声源太远;8. 双耳效应:人耳根据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强弱不同等确定声源的方位 9. 耳聋的分类:神经性耳聋(不易治疗)、传导性耳聋(可以治疗,可以借助骨传导) 10. 声音分类:乐音、噪声11. 乐音三要素:音调——频率——赫兹; 响度——振幅——米 响度——距声源的距离 音色——材料种类、结构 12.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 ——20000Hz 13. 噪声的等级:0分贝(dB )——人的听觉下限(不是没有声音) 70分贝(dB )——干扰谈话 90分贝(dB )——可以造成危害150分贝(dB )——瞬间使人鼓膜出血,完全丧失听力14. 噪声的减弱:a 、声源处减弱;b 、传播途中减弱;c 、人耳处(接收处)减弱 15. 声的作用:a 、传递信息;b 、传递能量16. 人耳的听觉特性: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 17. 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破碎能力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声波方向性特点: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第二章 光现象18. 光源:能够(正在)发光的物体。
分类: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19.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0.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往地球的光月食: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往月球的光 21.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理想)模型法——用几何射线表示光线或光束 22. 光速:真空中为C=3×108m/s=3×105km/s ;水中:43C ;玻璃中:32C 23. 反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可以发生反射24.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4c4b9102020740be1e9bfb.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08f4c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1.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初二上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声音的发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V液>V气)。
真空不能传声。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是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研究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声音的利用包括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和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光源是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生了弯折。
光速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光的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e2f27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e.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dc28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2.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状态-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
- 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描述和描述语言- 运动的描述:路径和速度描述法、图形描述法和公式描述法。
- 描述语言:你方向我位置、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是一个矢量量。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这种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物体所受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力的作用- 质量、重力、表面间的力、杠杆原理等。
第三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势能和动能- 势能: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外力场或内部结构的变化。
-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机械能转化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沿任意路径运动,所受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物体的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第四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在介质中传播的长波。
- 发声体: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发声体激起空气振动时,周围介质就会向四周形成一圈圈的空气压缩疏波,这个范围就是一个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传播必须有介质。
- 声源、介质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空气传声、固体传声、液体传声。
第五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入射角为90°时,光线垂直于平面,反射角也为90°。
- 镜面反射的特点:光照在物体表面以后,总是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反射出的光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是平行的。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分界面时,经折射后所遵守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常远小于1,也就是说在由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的折射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190a6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2.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
2.单位: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换算:1m/s=3.6km/h3.速度的计算公式:4.比较速度: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三、匀速直线运动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一般来说在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真空不可传声。
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为赫兹,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档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0a29303102de2bd97058882.png)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 (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 um〕纳米〔 nm〕1km=1000m=10 3 m1dm=0.1m=10 -1 m1cm=0.01m=10 -2 m 1mm=0.001m=10 -3 m1μm=0.000001m=10 -6 m1nm=0.000000001m=10-9 m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定放正重合,不能够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野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没心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够防范,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防范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根本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别的,采纳精美仪器,改良测量方法也能够减小误差6、特别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 3〕取代法时间的测量1h=60min 1min=60s运动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地址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所有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有关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其实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可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设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采纳,但采纳的参照物不同样,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样。
2024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2024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eaca7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a.png)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1、测量的物理意义生活中,我们常常依靠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去判断外界的事物;但是仅凭感觉去判断,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准确.如果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就必须用仪器来测量,为此人们发明了很多的测量仪器和工具;生活中常见的尺子、钟表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2、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3、其他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μ)、纳米(nm )4、换算关系:m 10km 13= m 10dm 11-= m 10cm 12-= m 10mm 13-= m 10m 16-=μm 10nm 19-=5、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人头发的直径约为70m 70μ;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 ;课桌的高度约为0.8m 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刻度尺(带有刻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精确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认识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分度值”和“量程”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或某一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2)读出两端示数,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不能仰视或俯视,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两端示数之差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2)其他单位:小时(h)、分(min)(3)换算关系:minmin1=h1=s60602、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秒表、停表等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1)认识停表:在表盘中认清大小表盘的分度值、分针(短指针)和秒针(长指针)、各按钮作用(开始、停止、复位等)(2)使用方法:按下开始按钮开始计时,再次按下开始按钮表针停止走动.(3)读数: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即“先分后秒”,测量时间=分针位置读数+秒针位置读数;如图停表所示的时间是4min41.9s四、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误差产生的原因(1)测量人的估读(2)测量工具的精确度(3)测量的方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合适的、精密的测量工具(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3)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运动还有多种形式,如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所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明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它是静止的.2、参照物选取的规则(1)认为参照物是不动的(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3)参照物的选取要根据需求来选择,尽量使研究问题简单,易于描述.(4)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5)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6)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一般不加以说明.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有相对于其他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他物体都是运动的,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相对静止的物体.2、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应用(1)相对运动: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相对静止:指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两者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知识点三: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3 利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比值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4利用所用时间与路程的比值比值小的物体运动得快二、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3、公式:t S =ν 公式变形:⎪⎩⎪⎨⎧==⇒=νννS t tS t S4、单位:国际单位米每秒,符号s /m 或1s m -⋅;交通运输中常用的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h /km 或1h km -⋅;换算关系,h /km 6.3s /m 1= s /m 6.31h /km 1=5、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速度约1.1m/s ,自行车速度约5m/s ,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速度约3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15℃)约340m/s ,真空中光速为3×108m/s 三、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机械运动(2)特点:轨迹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变);其t s -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t -ν图像为平行于t 轴的直线.2、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路线是直线速度变化的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就叫作该段路程或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用来反应该段路程或该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公式ts=-ν3、机械运动的分类⎪⎩⎪⎨⎧⎩⎨⎧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知识点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ts=-ν ;实验中先测量路程和时间,再根据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步骤(如图所示)(1)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21S S 、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时间21t t 、 (3)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1t S =-全ν;上半程的平均速度22t S=-上ν;下半程的平均速度2121t t S S --=-下ν 3、结论(1)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2)小车通过全程、上半段和下半段的平均速度间关系:下全上---<<ννν 4、注意事项(1)为了计时方便,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平均速度大小会接近相等),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2)金属片的作用:①防止小车滑落;②便于准确测量时间.(3)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结束时的车头,而不是测斜面的长度,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大.(4)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对声源的理解:①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②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3、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实验(如下图所示)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可以通过乒乓球弹起显示,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放大法) 4、声音的记录(1)通过记录振动规律来记录声音;如唱片. (2)其他记录方法:磁记录、光记录、存储卡记录等 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即声波)向周围传播 三、声速1、声速(1)定义: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影响声速的大小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ννν>>);②介质的温度(声音在C o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s /m )(3)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声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 2、回声(1)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再次传入人耳的现象.(2)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t S ν21=其中,t 为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所用时间.(3)回声与原声间隔s 1.0≥—听见回声(4)回声与原声间隔s1.0≤—加强原声(5)回声的防止:室内讲话(比如晚会、报告会等场合)的回声有时候会使人听到多重声音,产生重音,不利于接收信息,严重时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危害,所以剧院的墙壁常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俗称燕子泥),使到达的声音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相互抵消掉一部分,减弱回声的影响.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空气传导:听觉→→听小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2、骨传导:听觉→头骨声源→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高时,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时,声音比较低沉.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3、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表示振动得越快;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比如一个物体2s内振动了50次,频率就是25Hz4、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5、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范围: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大约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 的声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3、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4、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振幅,减小声音分散(喇叭、听诊器就是通过减少声音分散,来增大响度的)三、音色:声音的特色(即音品)1、音色是每个发声体单独具有的声音特性;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2、影响因素: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音色是我们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一个重要依据.四、声音特征总结归纳知识点三: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人与人的交流,利用声音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2、超声波和次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1)次声波与信息:如大象的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的监测等.(2)超声波与信息: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系统、B型超声波诊断仪、超声波探伤等.3、人能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原因(1)声音在产生时本身会携带相关的信息(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可传递有关信息(3)声波被反射时,回声也能传递一定信息.二、声与能量1、声波可以传递能量2、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听到的声音更加强烈,在实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1)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牙刷、超声波清洗、空气加湿器(2)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洗牙、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超声波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超声波除尘.(4)超声波在军事中的应用:如次声波武器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及其来源1、噪声(1)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来源(1)自然界噪声:如风声、雨声、雷鸣声等(2)交通运输噪声: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工作时的声音(3)工业噪声:如纺织厂、机械车间的机器等运转的声音(4)工地噪声:如挖掘机、打桩机等工程机械产生的声音(5)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集市等人群密集地的声音(6)电器噪声:如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声音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的单位: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划分2、常见噪声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dB30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40~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超过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处于90dB 的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3、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如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2)生理效应:如引起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3)物理效应:如高强度的声音能损坏建筑物三、噪声的控制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2、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下表)3、噪声的利用:如噪声除草、噪声除尘、噪声发电、噪声制冷、噪声克敌等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温度一、温度(用T表示)1、物理意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单位:通常情况下温度采用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3、摄氏温度的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把0℃至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代表1℃4、常见的温度值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舒适的室内气温约为23℃、洗澡水的温度约42℃、绝对零度为-273.15℃.二、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2、常用温度计的构造(1)玻璃外壳内是内径很细而且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2)泡内装有适量的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外壳上标有均匀的刻度及符号.3、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4、常用温度计分类(1)按用途分:如“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等.(2)按测温物质分:如“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5、常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体温计C1.0o35o C42~寒暑表CC1o30o~50三、温度计的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3、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4、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5、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四、体温计量程是C4235o,分度值是C1.0o,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读体温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知识点二: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的定义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三、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1、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1)实验设计(如上图)(2)实验现象海波通过加热,温度升高,当海波升至一定温度时,有液态海波出现,随着加热的不断进行,有更多的固态海波变成液态,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当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石蜡通过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变软、变稀,温度不断升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3)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4)实验结论海波熔化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升高.2、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1)实验现象将熔化后的海波和石蜡停止加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和石蜡完全凝固后在记录几次温度;同时会发现海波开始处于液态、温度下降,然后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最后变成固态,温度下降;石蜡由硬变软、由软变稠、由稠变稀、最后变成液态,温度一直在下降.(2)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3)实验结论海波凝固时的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不变;石蜡凝固时的特点:持续放热,温度下降.3、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沥青、玻璃、蜡等)(3)晶体和非晶体区别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的熔点和凝固点.四、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2、晶体的熔化(1)晶体的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的特点: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熔点)3、晶体凝固(1)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出热量.(2)晶体凝固的特点: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5、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物质的状态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的熔点是0℃、水的凝固点是0℃)知识点三: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要吸热;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2、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3、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2)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 记录一次温度.(3)实验现象及图像(如图所示)(4)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吸热.5、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气压的关系液面上方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6、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是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2)蒸发具有至冷作用: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能使液体和它附近物体温度下降.7、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二、液化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要吸热;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2、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一切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3、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部分气体,在体积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先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使它液化.4、液化的好处: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贮存和运输.知识点四:升华和凝华一、升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如灯丝变细,“干冰”不见了等)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二、凝华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如窗玻璃上结的“冰花”,“雪”等)2、物质在凝华过程中放热三、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如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存放食品等)2、利用凝华放热形成“白云”(舞台上的“白云”是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气温迅速降低,使处于低温区内的水蒸气被液化成小水珠,许多细小的水珠聚在一起,在大气中漂浮而成为“白云”)四、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的三组互逆过程(如图所示)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别对应固液间变化、气液间变化、固气间变化.3、吸热的过程和放热的过程(1)吸热的过程:熔化、汽化、升华(2)放热的过程:凝固、液化、凝华五、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海洋的海水蒸发升到空中,形成云(小水滴);小水滴凝结成为雨(雪或雹)落到地面;落在地面的水主要成为小溪或地下水,最终汇合为江河,流向大海.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一: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1、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2、人造光源(篝火、火把、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电视、电脑等)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3、小孔成像(1)原理:光的直线传播(2)特点:成倒立、实像(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的;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是放大的;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像是等大的)(3)像的形状: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三、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快的.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m/s=⨯c8103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等于在真空中的速度3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42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3知识点二: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象.二、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一点、二角、三线”(如图所示)即(1)入射点O(2)入射光线AO(3)反射光线OB(4)法线ON(5)入射角i(6)反射角r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1)平而光滑的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2)特点:平行光被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射出(如上图所示)2、漫反射(1)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2)特点:平行光被反射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如上图所示)3、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光路可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三:平面镜成像一、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现象(如下中图所示)(1)在玻璃板另一侧成蜡烛的像(2)蜡烛所成的像都能与另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重合(3)蜡烛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4)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5)像的位置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物的位置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2、实验结论:蜡烛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的连线与镜面垂直.3、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用较薄的玻璃板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像(3)玻璃板竖直放置是为了使所成的像与物在同一水平面上(4)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5)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如下左图所示):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三、实像和虚像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显示在光屏上.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四、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上右图所示)2、利用平面镜成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caa12595acfa1c7ab00cc0e.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1纳米=10-9米(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fa782f58fb770bf78a55c5.png)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物理?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怎么学?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传播:介词例子:月球概念: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15°空气340米/m测量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看表声源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双耳效应(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猫:60-65,00Hz火山、地震、蚊子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音色(颜色、脸色)瓶子做的乐器题:2s做700次振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唱片(发音盒),问题: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真空_____传声•声音要靠____________传播。
若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1.光的传播自然光源:1.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1.1.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
(注意:不月亮是光源)1.1.3.光的传播:1.1.4.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1.1.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在同一种介词中)1.1.6. e.g, 隧道挖着1.1.7.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1.1.8.光的传播速度:1.1.8.1.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1.1.8.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宇宙间最快的速度)1.1.8.3.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1.1.8.4.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1.1.8.5.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牛郎、织女,16光年)1.1.8.6.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1.1.8.7.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9.可以看见的2.光的反射a)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b)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c)求反射角。
d)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e)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f)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g)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h)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像:平面镜里的物体成像特点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2.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凸面镜(发散),凹面镜(会聚),焦点,焦距4.光的折射5.光从一种介词进入另一种介词?6.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从水进入空气中?)画图,分析特点例子:捕鱼向下方叉,水变浅,游泳注意;厚玻璃砖看钢笔。
海市蜃楼,下凉下密7.光的色散a)色散: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盛水的盒子里放平面镜)b)白光射入,各色光射出。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产生的。
c)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电视,红、绿、黄塑料片)(加法原理)d)物体的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色彩。
e)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红色玻璃片吸收其它颜色光,透过红色光。
)f)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红色吸收其它所有色)8.看不见的光9.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程红橙黄绿蓝靛紫,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光谱。
10.红外线: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上升,有能量辐射的。
11.一个物体温度升高,辐射的红外线大大增强(医生诊断、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
12.紫外线:光谱紫端以外的光。
13.维生素D,杀菌,防伪;皮肤癌,臭氧吸收紫外线14.例子:整个填空都是亮的(大气层散射),宇宙是黑的;白天是蓝色的,傍晚太阳是红橙色的(波长短的容易被散射)。
15.汽车雾灯是黄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人眼对红光不敏感);红绿灯;黄色工作服,黄色腰带。
思考:光缆看电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眼镜)2.凸透镜、凹透镜作用,焦点、焦距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发散凹凸镜:中间薄,边缘厚;会聚至少一个表面是圆球的一部分。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光轴)。
光心: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看做是相互平行的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演示实验)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实验:测凸透镜焦距3.生活中的透镜4.照相机(镜头凸透镜,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5.放大镜(凸透镜,人眼感觉是正立放大的虚像)(f以内,越靠近f相越大)(水瓶实验)6.实像:真的能记录下来的相,光线到了的地方;通过凸透镜后会聚而成,物像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7.凸透镜成像规律8.虚像:人眼逆着光的方向看去,感觉是从虚像发出的光线。
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
9.思考: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
10.眼睛和眼镜11.近厚远薄的规律12.近视眼,折光能力太强,会聚在视网膜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光斑了。
13.眼镜,凹透镜(增加角度)14.远视眼思考:测眼镜的近点(大约10cm),远点在无限远。
近视眼的近点小些。
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
100度的,是凸透镜,焦距1m。
15.显微镜和望远镜16.显微镜:两端各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目镜、物镜);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17.放大镜: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18.物镜直径大,会聚更多的光,更明亮。
目镜放大视角19.实验:自制显微镜(水滴+放大镜)20.21.思考:放大镜看立体的物体(形变)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计a)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b)人对温度的感觉是相对的。
(冷热水,温水)c)温度计: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
(根据体液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
d)摄氏温度:一个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分别用(0°C和100°度表示)。
0°C和100°度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是1摄氏度。
37°C(人体口腔),—4.7°C,怎么读?e)温度计的使用:i.看清两成(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范围)ii.看清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值)iii.思考:如果超过量程会怎么样?iv.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v.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语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行。
f)体温计:特殊设计——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很细的细管g)温度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表示的是人体温度。
h)每次使用前,要把水银甩下去。
i)体表的温度波动大(20-40),体内的温度高。
j)医生测量直肠、口腔、腋窝。
直肠的温度最稳定。
k)其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l)膜状液晶体温计,热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m)n)思考怎样用铜片和铁片制成温度计。
2.熔化和凝固a)随温度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氧气、氮气、氢气也会变成液态、固态)b)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上升)c)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d)(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一只点燃另一只,严禁用嘴吹灭,酒精洒在桌上用湿抹布扑灭。
e)f)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如海波、冰、各类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g)有些固定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松香、蜡、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h)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i)j)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k)几种物质的熔点l)m)熔化吸热,凝固放热n)例子:菜窖里的水3.汽化和液化4.例子:晒衣服,80°C的水中放酒精a)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化液态叫做液化。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i.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ii.实验:沸水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iii.水沸腾:剧烈的汽化现在,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继续吸热,但只能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1.沸点:各种液体沸腾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用液体的沸点不同。
2.例子:不烫手的开水(大气压),地下600m,水的沸点达到102°C。
3.沸点与大气压有关4.实验:用冷水浇90多度的烧瓶,水又开始沸腾。
5.思考:纸锅烧水,火焰的温度iv.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v.思考:酒精擦在手背上(蒸发吸收热量)vi.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和不用扇子扇的区别。
vii.结论:液体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