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数与代数(一)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是指形如√a(a≥0)的数学表达式,其中a被称为被开方数。

当a>0时,二次根式有两个值,分别为正根和负根;当a=0时,二次根式的值为0。

2.二次根式的性质•非负性:对于任意实数a,√a的值总是非负的。

•乘方与开方互逆:对于任意非负实数a,有√(a^2) = a。

•运算性质:√(ab) = √a × √b(a≥0, b≥0);√(a/b) = √a / √b(a≥0, b>0)。

3.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通过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化简和运算。

(二)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称为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x^2 = p或(x-m)^2 = p的形式时,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

•配方法:通过配方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开平方求解。

•公式法: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解为x = [-b ± √(b^2 - 4ac)] / (2a)。

•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方程的乘积形式,然后分别求解。

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应用,如面积、体积、速度、时间等问题。

通过设立未知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求解未知数,可以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三)分式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B(B不等于零)表示两个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 / B 就叫做分式,其中A称为分子,B称为分母。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一类代数式。

2.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约分与通分:通过约分可以化简分式,通过通分可以比较分式的大小或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桃花源记基础知识【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运算
1.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 借位规则
2. 整数的乘除法运算
- 正数乘除正数为正,负数乘除负数为正
- 正数乘除负数为负,负数乘除正数为负
二、分数与小数
1. 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分子、分母的含义
- 分数的大小比较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分数相加减时,先找到相同的分母
3. 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 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除法:乘以倒数
4. 小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小数位数与数值大小的关系
三、代数式与方程式
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
- 字母的含义
-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2. 一元一次方程
-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
- 列方程的步骤与技巧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1. 正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2. 反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五、平面图形与坐标系
1. 平面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 直线、曲线、多边形等
2. 坐标系与坐标表示
- 直角坐标系
- 坐标点的表示方式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一、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运动图表的解读与绘制二、力的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质量的概念与衡量-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特点三、力的效果- 物体的平衡: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合成- 物体的斜面运动:斜面的特点与力的分解- 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的概念与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力的工作- 功的概念与计算:功的性质、功的单位- 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计算-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能量守恒五、简单机械- 机械的分类:杠杆、轮轴、滑轮等- 原理与应用:杠杆原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六、电的基本概念-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电流的概念与计量: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量单位- 电阻的概念与计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计量单位七、电路基础-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串联与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计算- 欧姆定律: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八、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与消失:摩擦、接触、感应三种方式- 静电的有关现象:电荷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静电的运动和放电九、影响电阻的因素- 电阻与电线的关系:导线材料、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温度系数的概念与计算十、电能的转化与利用- 电能的转化:发电方式与原理- 电能的利用:电灯、电热器材、电动机等十一、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面反射:入射角、反射角的关系- 折射定律:折射角、入射角、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十二、光的色散与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特点与成像方式十三、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机械波、纵波、横波-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十四、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音量:振幅与音量的关系- 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十五、物体的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凝固、熔化、汽化、冷凝等- 物质的热膨胀:热胀冷缩的原理与应用十六、热量与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能量与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及单位十七、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三角形1. 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外角和为360°。

4.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二、全等三角形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轴对称1.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n-·180°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n-条对角线,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一节:全等三角形形状大小放在一起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换句话说,全等形就是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放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表示。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最新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重点语法】不定代词:不指名代替任何特定名词或形容词的代词叫做不定代词。

用法注意:1. some 和any +可数名/不可数名。

some 多用于肯定句,any多用于否定句、疑问句和条件从句。

有些问句中用some,不用any, 问话者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回答。

2. 由some, any, no, every 与body, one, thing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其谓语动词用三单。

.3. 不定代词若有定语修饰,该定语要置于其后:如:something interesting【重点短语】1. buy sth for ab./ buy sb. sth 为某人买某物2. taste + adj. 尝起来……3. nothing...but + V.(原形) 除了……之外什么都没有4. seem + (to be) + adj 看起来5. arrive in + 大地方/ arrive at + 小地方到达某地6. decide to do sth. 决定做某事]7. try doing sth. 尝试做某事/ try to do sth. 尽力做某事8. enjoy doing sth. 喜欢做某事9. want to do sth. 想去做某事10. start doing sth. 开始做某事=begin doing sth.11. stop doing sth. 停止做某事区分:stop to do sth. 停下来去做某事12. dislike doing sth. 不喜欢做某事14. so + adj + that + 从句如此……以至于……16. tell sb. (not) to do sth. 告诉某人(不要)做某事;17. keep doing sth. 继续做某事18. forget to do sth. 忘记去做某事/ forget doing sth 忘记做过某事【词语辨析】1. take a photo/ take photos 拍照quite a few+名词复数“许多…”2. seem + 形容词看起来…... You seem happy toda y.seem + to do sth. 似乎/好像做某事 I seem to have a coldIt seems + 从句似乎..…. It seems that no one believe you.【seem like ... 好像,似乎….. It seems like a good idea.3. arrive in +大地点= get to= reach+地点名“到达......”arrive at +小地点(注:若后跟地点副词here/there/home, 介词需省略,如:arrive here; get home)4. feel like sth 感觉像…feel doing sth. 想要做某事5. wonder(想知道)+疑问词(who, what, why)引导的从句。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及重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及重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及重点汇总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 2) ·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 − 3) 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 − 2) 个三角形.② n 边形共有n(n − 3)条对角线. 2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第十三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对称的性质: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①点P (x, y)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 (x, −y) .②点P (x, y)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 (−x, y)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 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 条).3.基本判定: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系数,同字 式乘以多项 整式乘法 乘法法则整式除法因式分解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 基本方法: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基本运算:⑴同底数幂的乘法: a m ⨯ a n = a m +n⑵幂的乘方: (a m )n = a mn⑶积的乘方: (ab )n= a n b n2. 整式的乘法: ⑴单项式⨯单项式:系数⨯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母⨯同字母,不同字母为积的因式. ⑵单项式⨯多项式:用单项 式的每个项后相加.⑶多项式⨯多项式:用一个多项式每个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每个项后相加.3. 计算公式:⑴平方差公式: (a − b )⨯(a + b ) = a 2 − b 2⑵完全平方公式: (a + b )2 = a 2 + 2ab + b 2 ; (a − b )2= a 2 − 2ab + b 24. 整式的除法:⑴同底数幂的除法: a m ÷ a n = a m −n⑵单项式÷ 单项式:系数÷ 系数,同字母÷ 同字母,不同字母作为商的因式.⑶多项式÷ 单项式:用多项式每个项除以单项式后相加.⑷多项式÷ 多项式:用竖式.5.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式子因式分解.6. 因式分解方法:⑴提公因式法:找出最大公因式.⑵公式法:①平方差公式: a 2 − b 2 = (a + b )(a − b )②完全平方公式: a 2 ± 2ab + b 2 = (a ± b )2③立方和: a 3 + b 3 = (a + b )(a 2 − ab + b 2 )④立方差: a 3 − b 3 = (a − b )(a 2 + ab + b 2 )⑶十字相乘法: x 2 + ( p + q ) x + pq = (x + p )(x + q )⑷拆项法⑸添项法一、知识框架 : 第十五章 分式二、知识概念:1. 分式:形如 A , A 、B 是整式, B 中含有字母且 B 不等于 0 的整式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B分子, B 叫做分式的分母.2.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 0.3.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4. 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 1 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b b 5. 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6. 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7. 分式的四则运算:⑴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a ± b c c c⑵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 a ± c = ad ± cbb d bd⑶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 a ⨯ c = ac b d bd⑷分式的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用字母表示为: a ÷ c = a ⨯ d = ad b d b c bc⎛ a ⎫n⑸分式的乘方法则:分子、分母分别乘方.用字母表示为: ⎪ ⎝ ⎭ = a nbn 8. 整数指数幂:⑴ a m ⨯ a n = a m +n ( m 、n 是正整数)⑵(a m )n= a mn ( m 、n 是正整数) ⑶(ab )n= a n b n ( n 是正整数)⑷ a m ÷ a n = a m −n ( a ≠ 0 , m 、n 是正整数, m > n )⎛ a ⎫n ⑸ ⎪ ⎝ ⎭ a n = ( n 是正整数) b n ⑹ a − n = 1 a n( a ≠ 0 ,n 是正整数) 9. 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10. 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
1. 词语积累: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2. 文学常识: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流派、风格等。

3. 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语法。

二、阅读理解
1.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阅读方法:学会运用略读、扫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文学鉴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语言艺术和文学魅力。

三、写作
1. 作文技巧: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

2. 作文类型:了解并练习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3. 语言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句式,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四、口语交际
1. 口语表达: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意语言规范和礼貌用语。

2. 听力理解: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听取信息、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3. 交际技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如倾听、回应、引导话题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机械运动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时间的单位: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等。

2、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运动的快慢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1m/s = 36km/h。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二、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2、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 超、声呐等。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三、物态变化1、温度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 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一、语法重点1. 时态- 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或状态,以及普遍真理。

- 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 现在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

- 过去进行时:描述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2. 代词- 人称代词主格:I, you, he, she, it, we, they。

- 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 its, our, their。

- 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 herself, itself, ourselves, yourselves, themselves。

3. 介词- 表示时间的介词:at, on, in。

- 表示地点的介词:at, on, in。

- 其他常用介词:with, by, for, from, to, of。

4. 句型结构- 一般疑问句:使用助动词do/does构成。

- 特殊疑问句:使用疑问词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等。

- 否定句:使用助动词do/does后跟not。

5. 词汇- 动词短语:take off, turn on/off, get up, go to bed等。

- 形容词和副词:big/large, small, quick/fast, slowly, carefully等。

- 常用名词:student, teacher, school, family, friend等。

二、词汇与短语1. 学校相关词汇- classroom, teacher, student, library, gym, cafeteria。

- subject, lesson, homework, project, test, exam。

2. 家庭与朋友- family, parent, brother, sister, friend, neighbor。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其它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293610101011010cm mm m nm m dm μ=====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记录:数字和单位(必须估读: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时间国际单位:秒(s);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3600s 。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不是机械运动(分子、原子运动;电磁波运动;生命运动;文化运动)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公式:v=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2、平均速度的计算:v=s t 速度的换算:1m/s =3.6km/h3、①测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②、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 斜面 ③实验时用 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um ),纳米( nm )。

2. 换算关系:1km=__103__m 1mm=__10-3__m 1dm=__10-1__m 1cm= 10-2 m3. 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刻度尺_____。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零刻度线_、_量程_、_分度值_。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__量程__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B、测量时的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__垂直__,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___单位___(会记)。

5.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实验室用)(2)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___选择判断物体位置是否变化的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相对性___。

(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能/不能)(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静止___的。

运动的快慢1.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相同 时间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__大__的物体运动得快。

(2)另一种是经过相同__路程__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__短__的物体运动得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稳定性、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边长与角度的关系,如a:b:c=sinA:sinB:sinC。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三边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全等)、ASA(两角及夹边全等)、AAS(两角及非夹边全等)、HL(直角边斜边公理)。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第三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1.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2.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与证明。

3.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四边形
1.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的基本性质。

2. 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五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常数。

2.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3. 一次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

4.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求法。

5. 一次函数的应用:求最值、求交点等。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比较大小、求解最值等。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力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计算
3.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4. 杠杆原理
5. 水压和大气压
第二章:运动和力
1. 运动的分类
2.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合成
4.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5. 弹力和重力
第三章:速度和加速度
1.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
2.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3. 自由落体运动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第四章:能与功
1. 功的概念和计算
2.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
3. 机械能的转化
4. 做功和功率的计算
5. 机械效率和机械功率
第五章:简单机械设备
1. 杠杆
2. 机械臂和齿轮
3. 摩擦和滑动摩擦力
4. 斜面和斜面的应用
第六章:光的传播
1. 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2. 阴影的形成
3. 物体的看见和被看见
4.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5.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七章:声和听觉
1. 声的产生和传播
2. 声的干涉和共鸣
3. 声的吸收和反射
4. 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5. 听觉和声的保护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 )“ 边角边” 简称“SAS”(2 )“ 角边角” 简称“ASA”(3 )“ 边边边” 简称“SSS”(4 )“ 角角边” 简称“AAS”(5 )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

4.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 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

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性质:(1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 )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4.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各单元(课程)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各单元(课程)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 í)港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 āng)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三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一、语言知识1. 词语辨析在八年级上册中,有许多词语需要进行辨析,例如:- 比喻与拟人:比喻是用一个生动的形象去形容另外一个事物,而拟人则是赋予非人的形象以人类的思想感情。

- 词语以“心”结尾的辨析:如云雾缭绕、豁然开朗等。

- “说”“讲”“谈”“论”等词的辨析。

2. 词语运用语文的基础在于词语,八年级上册中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辨析,还需注意词语的运用。

例如:- 排比句的运用:要掌握正确的排比顺序和意义。

- 修辞方式的运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 词语的语感和语义:要掌握词语的语感和语义,使文章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二、阅读知识1. 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

在八年级上册中,常见的文章结构有:- 顺序结构:按时间、空间、过程等一定顺序进行。

- 主题结构:先说主题,再说细节。

- 因果结构:先阐述原因,再阐述结果。

- 对比结构:将同类或异类事物进行比较。

2. 阅读技巧阅读是为了理解文章,八年级上册阅读技巧需要掌握:- 独立思考:对于生词、长句子、难点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 信息筛选:识别主题句、段落大意,排除无关信息。

- 利用上下文: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单词、短语及句子的含义。

- 小结归纳: 要有总结与归纳的能力,对于重点事实和细节记下来。

三、写作知识在八年级上册中,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于:1. 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对于文章的质量至关重要,例如:- 字句工整:要求字迹清晰、工整。

- 表达准确:要注意政治、文化等敏感用词。

- 文章结构: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 语言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于表现力。

2. 写作小技巧写作小技巧对于提高写作质量也有很大帮助,例如:- 句式转换:对于长句子要进行适当的分段,减少句子成分,易懂即可。

- 用词准确:不能追求华丽复杂的词汇,要力求准确、简单明了。

- 语法正确:一定注意语法错误,好的语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新。

记住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1km =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2.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刻度尺的使用①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②放置: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③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记录:数值+单位4.时间的单位:秒(s);常用单位换算:1h=60min=3600s.5.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秒表)6.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①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②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误差;错误:不该发生的,能够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①判断运动状态: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运动(不变→静止)②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运动的、静止的)都可以;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观众方法②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花的时间——裁判方法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采用方法①定义)①公式:v=路程(s)——米(m)——千米(km)时间(t)——秒(s)——小时(h)速度(v)——米/秒(m/s)——千米/小时(km/h)②单位换算: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①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相等②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一直保持不变③图像四、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ts(2)测量工具:刻度尺(测路程)、停表(测时间)(3)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的目的:便于测量时间;(4)金属片的作用:使小车在确定位置停下,便于计时;(5)步骤:按如图组装;测量路程;释放小车测量时间;计算速度;(6)若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7)结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致底端的过程中,做变(加)速直线运动;且v下半>v全>v上半第2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②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v固>v液>v气,③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④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⑤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⑥人耳能辨别能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小巧音调越高);②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③音色:声音的品质←材料、结构2.声波:乙与甲: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丙与甲: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不同;丁与甲:音调和音色相同,响度不同三、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B型彩超2.传递能量:清洗机、击碎体内结石超声波次声波频率范围高于20000 Hz低于20 Hz传递信息超声波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B超等。

检测地震、台风、海啸、核爆炸等。

传递能量超声波去污垢、超声波除结石、清洗眼镜等。

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坍塌等。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噪声:①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dB):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为了保护听力,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①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②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五、实验:1.真空罩中的闹钟现象:抽出空气声音变小,空气进入声音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方法:科学推理法(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推理)2.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现象: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方法:控制变量法(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尺子)3.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现象1:敲击音叉,小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2:越用力敲,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判断音叉振动情况)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2.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制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4.温度计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②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液面相平。

二、物质的三态变化1.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①云: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成小水滴或小冰晶②雨: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③冰雹:小水滴凝固成小冰珠④雪、霜、雾凇、树挂、窗户上的冰花: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⑤雾、露、“白气”、雪糕“出汗”: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2.晶体与非晶体晶体非晶体举例冰、海波、石英、食盐、各种金属蜡、松香、玻璃、沥青区别有熔点、凝固点无熔点、凝固点熔化图像AB段:固态,温度升高;BC段:固液共存,温度不变;CD段:液态,温度升高;整个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整个过程持续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持续吸热特点吸热,温度不变吸热,温度升高凝固3.蒸发和沸腾蒸发沸腾相同点汽化现象,需要吸热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熔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沸点与气压有关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三、实验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组装器材:自下而上;整理器材:自上而下(2)使用水浴加热的目的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读数(4)描绘图像、认识图像;该物质的熔点:80℃(5)晶体熔化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6)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气泡情况:沸腾前少量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到水面破裂(2)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到100℃的原因是当时周围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3)结论: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5)纸板上的作用:减少热量散失;纸板上留有小孔的作用:使烧杯内外气压相等(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吸热,温度不变第四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2.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3.现象及应用:影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①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②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像;③像距变大,像变大变暗。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图示观感特定区域观察很亮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反射面平直光滑凹凸不平举例平静的水面、黑板反光、光污染电影屏幕、墙壁相同点都遵循反射定律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应用:平面镜成像、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总是空气中的角较大)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现象: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的现象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3.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六、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器材:平面镜、可折转的纸板、激光手电筒、量角器(2)纸板与平面镜的关系:垂直(3)(粗糙)纸板的作用:显示光路(4)折转纸板的目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5)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则反射光线沿着OE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结论:反射定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薄玻璃板还是厚玻璃板?薄玻璃板,避免看到两个较清晰的像(3)玻璃板如何放置?竖直(与水平面垂直)(4)较暗环境还是较亮的环境?较暗的环境,使像更清晰(5)外形相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6)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7)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的目的:使像更清晰;后面的不点燃.(8)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9)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10)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七、作图(缺什么补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