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含答案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情提供若干不同见解),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一、“聚合思辨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谓“聚合思辨类”,就是命题者提供一组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要求综合所给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进而根据任务指令写作。

这类作文题聚焦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具有历史纵深感,充满想象和思维的张力,表面感性叙说,实质是理性思辨。

[审题流程模板]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做的是读懂任务。

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

同时,要读懂标志性事件(或标语口号)、关键词(或名言)之间的关联,这是决定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的关键。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审题思路展示][典例1](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考点二 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考点二 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类比论证
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 过对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 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证明论点。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存在或不存在,将会发生什么。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 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②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
本则材料的中心论点是第一段内容。
找论据,关注主要论据或实例:《我们走在大路上》《未至之境》。
抓论点,主要是抓第2段和第3段的分论点。所谓“讲好”是指“能够体现出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所谓“全球普适性”是指“让纪录片的形态更加丰 富多样……也会更加关注观众们的体验和感受”。
[解题指导]
步骤 看开头部分
解释 首段是个设问句:作为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 界“读懂中国”?以设问开篇,引出论题,吸引读者注意。
看主体部 梳理

论证
结构
分析 论证 方法
第2段:主旋律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 第3段: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 这两段是从并列角度来论述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的。 因此材料主体部分的结构是并列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作为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 国”? 主旋律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每当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创作和推 出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 递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 道代表、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通过讲述《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拍摄历程,来 分享他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中国风格、国际视野,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一、分析论证思路
1.理解论证思路: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第一步是要理解所给的论证思路。

在理解论证思路时,可以分析作者的意图、论证线索以及论证逻辑等方面,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支持观点。

二、论证思路的特点
1.多样性: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论证思路多样化,不同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

有的文章可能采用逻辑性强的论证方式,有的文章则可能采用感性的论证方式。

2.数据支持: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使用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实际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是从文献和资料中提取出来的。

3.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采用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

即在进行逻辑推理的同时,也会注重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感性的表达来增强论证效果。

总之,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是在新高考语文中对论证思路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练习的重要环节。

在理解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过程和效果,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辽宁卷)(附答案详解)展开全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

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

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

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

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常规考法)-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常规考法)-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向三 探究论述文“思辨”与“诗意”的统一 示例3 梳理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六篇文章的论述与分析的特点,思考它们
是如何体现“理性思辨”和“诗意之美”的有机统一的。 [思路提示] 解答此题可以先梳理作者层层剖析错误现象的思路,理解作
者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的;然后从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特色的角度,思 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说理和灵动的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得理性的思辨 语言富有文学韵味的。
对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
论题
形式
①句式。论点的提出一 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 句、祈使句、陈述句等。 ②位置。论点的位置灵 活,可出现在标题、开 ①各分论点也需 头、文中、结尾。③关 要加以论证。中 联词。通常“所以、因 心论点和分论点 此、那么”等关联词, 的关系是被证明 “显然、由此可见、简 与证明关系。② 而言之、总而言之”等 分论点之间有并 独立成分后的语句是论 列、递进等关系。 点。④特征词。“宣称、 认为、说明、建议、推 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 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
突破一 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论据与论题
对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
论题
含义
中心论点是整篇 文章需要表达的 观点,是作者对 所论述的问题的 基本看法,也就 是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
分论点是从属 于中心论点并 为阐述中心论 点服务的若干 思想观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和可行性 论题是作 的材料。①论点与 者所要议 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的问题 归纳、演绎和类比; 和有待证 ②论据与论据的关 明的命题。 系:并列和对比。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 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 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 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 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间:30分钟分值: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夏曾佑以猫论虎之说其实与金圣叹想象小说家“解衣踞地”作扑、掀、剪一样,都无法解决打虎的知识性难题。

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看,正因为这是读者无法印证的知识,所以才使他获得了发挥的空间。

《水浒传》“武松打虎”这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所谓一扑、一掀、一剪的三段式打斗过程,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三拳是异曲同工的,后者用油酱铺、彩帛铺、全堂水陆道场的生活知识唤起读者的真实感,武松打虎则用人虎相搏同样“事不过三”的过程感营造出一种匪夷所思的真实感,并成就了《水浒传》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的艺术魅力。

《西游记》也善于运用日常知识进行戏谑性描写,以达到绝佳的娱乐效果。

如第三十九回写太上老君很不情愿地递与孙悟空一粒金丹去救活乌鸡国王,孙悟空接了金丹,就往口里丢,慌得老君揪住孙悟空,揝着拳头。

作者写道:“原来那猴子颏下有嗉袋儿。

他把那金丹噙在嗉袋里。

”点出了孙悟空戏弄老君的生理特点亦即这一描写的知识点。

又如第六十八、六十九回在朱紫国的描写,将中医诊脉、医药知识真假参半地糅合在一起,娱乐效果也极强。

当然,为了不影响小说的娱乐效果,一些小说家在纳入知识性内容时,还会根据情节展开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安排。

也就是说,娱乐化的知识要素,不一定都是准确无误的知识。

关键是,知识性不应成为娱乐性的障碍。

而在一些小说中,我们也确实看到,知识的生硬或过度阑入,也可能会降低小说的“易读性”和“可读性”,进而降低小说的娱乐性。

(摘编自刘勇强《小说知识学: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维度》)材料二:赛珍珠以亲身感受准确、贴切地阐明了这样一种事实:“中国小说主要是为了让平民高兴而写的。

我用‘高兴’一词并不是只是指让他们发笑,虽然那也是中国小说的目的之一。

我指的是吸引和占有整个思想注意力。

我指的是通过生活的画面和那种生活的意义来启发人们的思想。

我指的是鼓舞人们的志气,但不是凭经验谈论艺术,而是通过关于每个时代的人的故事,使人们觉得是在谈他们自己。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 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 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1234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
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
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
1234
解析 材料共有五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 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论点。第一段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 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 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 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 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
1234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 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 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 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 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 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 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 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 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1234
本课结束
大一轮复习讲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34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 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 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 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 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 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 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 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 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 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 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海南、重庆卷)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辽宁、海南、重庆卷)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语文试题(辽宁海南重庆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司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同些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

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

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二一样。

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三是白媒你。

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派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报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版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析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间:40分钟分值:43分)一、请指出并分析下列选项的命题陷阱。

(24分)1.[选项]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3分)[原文]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分析][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

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选项中变成了“反映的是……”。

2.[选项]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3分)[原文]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

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分析][答案]选项混淆是非。

原文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由此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3.[选项]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3分)[原文]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题提升练:20 图文(表文)转换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题提升练:20 图文(表文)转换

图文(表文)转换(时间:80分钟 分值:77分)1.请根据材料内容及图表,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发达国家。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是呈__①__。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

目前这一发展态势为__②__奠定了基础。

科学素质既是__③__,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调查统计图20012003200520072010201520181.44% 1.98% 1.60%2.25%3.27% 6.20%8.47% [答案] ①逐渐递增的趋势 ②2020年目标的实现 ③个人素质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6分)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源及贡献率排放源排放量(万吨)贡献率(%)煤炭燃烧 2 17988.6炼钢168.5 6.9炼油68 2.8机动车41.6 1.7合计 2 457.1100.0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细颗粒物)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大。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 。

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 。

[答案] 煤炭燃烧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减少雾霾,就要控制主要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3.(2019·石家庄一模)下面是某交通部门为中小学生办理地铁卡提供的流程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1-2 分析综合对点训练一、2015·安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

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

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5讲 着眼理解欣赏冲击语言类题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5讲 着眼理解欣赏冲击语言类题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考法: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考法1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分析命题角度熟知类题通法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根据题干关键字眼,分清是考查作者叙述语言含意,还是考查小说中人物语言含意。

前者,要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后者,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特点,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抓角度,析内涵分析除阐明语句表层含意外,应着重挖掘深层含意。

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角度:此类题最宜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作答,即“判断艺术手法→分析表达内容→点明效果(作用)”。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乐颂陈毓①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②有个大妈,我最喜欢。

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

油菜花黄了。

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

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③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④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

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

看见我们那么喜欢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

一顿,又一顿。

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⑤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得安静、快乐、知足。

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了。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45 图文(表文)转换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45 图文(表文)转换

图文(表文)转换(时间:50分钟分值:48分)1.以下是某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循环利用的过程。

(6分)[答案]果园的底层空间为蚯蚓养殖提供场所,养殖的蚯蚓又能为鸡场提供饲料,鸡场所产生的粪便融入土壤为蚯蚓提供养料的同时,经蚯蚓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最后为果树提供营养,如此循环利用。

2.(2019·广州一模)请根据下面的“团队共创”工作流程图给“团队共创”概念下一个定义。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6分)[答案]团队共创是围绕焦点问题,先由个人发言形成小组意见,再经组际分享组合各组意见,最后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的活动。

3.2019年8月31日至9月15日,篮球世界杯将在中国8个城市举办。

右图是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会徽,请写出除英文字母和数字之外的构图要素的特点及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6分)[答案]构图要素的特点:京剧脸谱化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

寓意:京剧脸谱化的篮球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篮球是美与力量相统一的运动;“二龙戏珠”如两支球队争夺奖杯,彰显体育的竞技精神。

4.(2019·菏泽二模)下面是《人体不同姿势腰椎受力情况表》,请择取图表中最能说明人体姿势与腰椎受力情况关系的三点信息,用文字进行概括说明。

每条不超过25个字。

(6分)[答案](示例)①人在平躺时,腰椎受力(或:负荷)最小;②人在站立负重前倾时,腰椎受力(或:负荷)最大;③人在站立或坐着时,身体前倾会使腰椎受力(或:负荷)加大。

5.右面是国画大师齐白石1954年的画作《祖国颂》,请完成以下小题。

(6分)(1)说明画作寓意。

(不超过70个字)(3分)(2)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请拟写一副庆贺对联。

(不少于10个字)(3分)[答案](1)松体现着挺拔自立的民族气节,鹤有着高洁、长寿的美好寓意,红日初升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勃勃生机。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22 实 词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22 实 词

实 词(时间:35分钟 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

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

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畋猎无度 度:节制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受:传授C.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旧:过去D.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鞫:审问B [B项,受:学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先自琅琊南度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①为江左冠族②公为我献之C.①方庆随之卒业②蚓无爪牙之利D.①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②今者项庄拔剑舞A [A项,均为代词,他的。

B项,①动词,表判断,是;②介词,替,给。

C项,①代词,代“希古迁为太子舍人”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D项,①代词,……的人;②用于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始家咸阳焉A.妙尽璇机之正B.乃使从者衣褐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夙遭闵凶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中“家”译为“安家”,B项,“衣”译为“穿”。

A项,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原理。

C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时间:30分钟 分值: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

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

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

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材料三: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

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

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

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

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

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是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

(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1.(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题)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

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

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度契合。

C [文中所说是“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C项是传统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处,因而最不适合作为论据。

]★2.(分析论证特点题)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证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

(4分) [答案] ①首先阐释“新乡贤”的概念,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对“新乡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确。

②接下来阐述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者认为应发挥新乡贤的模本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

③最后阐述新乡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特别点出新乡贤的作用,同时辩证分析,指出应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治理体系,而非让新乡贤成为唯一甚至决定性因素。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

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

D [D项,不仅要取得突出业绩,还要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才能成为新乡贤。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

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

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

D [D项,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因而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5.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6分)[答案] (示例)不能。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复古观念。

我们要在对乡土文化进行革新的进程中,来建设一种21世纪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中国乡土文化。

(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

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

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

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

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

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

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

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

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

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

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

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

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

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

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B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选项说法绝对。

]★7.(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