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解说】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

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

但各分支意见并不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

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

为共军长征写解说词400字

为共军长征写解说词400字

为共军长征写解说词400字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长征共有两万五千里,在这条路上有重重危险,但他们没有放弃,克服了一切困难才赢得留在历史的辉煌。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前进。

红军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有水,就一滴也不浪费。

我想: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苦得多,可我不喜欢的菜就不吃,还浪费,可他们,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不退缩,红军真是我们的骄傲。

红军在长征路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不怕困难,用生命去拼搏,可想我,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都不敢去面对,会找爸爸妈妈,可是红军遇到了困难比我这大得多了,可能要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不放弃,不惧怕。

红军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好好学习,不懈努力,为祖国出一份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接班人,长大要为祖国做贡献。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加油!加油!加油!篇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笔下的《长征》。

这是一首我们都知晓的一首词。

不只是因为它出自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之手。

而是因为它把当年红军长征之时的那种情形、艰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长征”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都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更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

那种中华儿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顽强革命精神。

在现在这种幸福,安定的生活下,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质生活;当着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王子。

可谁曾想过在距离我们八十年以前,我们中国的那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过着艰辛无比的日子。

在现在我们每天吃好喝好,可谁曾想在以前的长征路上那些红军战士们在吃完出发之前带的那些许干粮时,为了果腹时吃草根,吃树皮,在过雪山时,连草根和树皮都没有的时候,只好把自己身上的皮带煮了吃。

在我们现在每晚睡着高床软枕时,却不像以前的红军战士们都是天当被,地当床,草草地睡在长征路上。

红军长征讲演稿

红军长征讲演稿

红军长征讲演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志们: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一讲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剿而进行
的历史性战役。

长征的背后,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和为了革命事业而
不怕牺牲的勇气。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困境。

他们必须穿越险峻
的山岭、过河渡水、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面对飞弹的袭击和敌
军的追击,红军同志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役,更是一次伟大的转折点。

通过长征,红
军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和实力,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长征也是红军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提高了领导
能力、增强了战斗力。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励了全国人民继续为解放而奋斗。

红军长征的精神也影响着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让我们怀着敬意回顾红军长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向那些为革命事业付出一切的红军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谢谢大家!。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三篇】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长征,⽣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类精神坚定⽆畏的象征。

同样在长征路上也出现了很多感⼈的⼩故事,下⾯是分享的三篇红军长征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你们会喜欢。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1:红军鞋】 我们来到⼤雪⼭下。

当地⽼百姓把⼤雪⼭叫做“神⼭”,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主席说:“神⼭”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和神⼭⽐⼀⽐。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的⿎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双拴在⽪带上的“量天尺”了。

我把它解下来,⼼⾥涌起⽆限的感念。

⼀⾸在江西中央苏区流⾏的⼭歌,⼜在我的⽿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

⼀个⽼⼤爷拉着我的⼿,把⼀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的字句。

他说:“孩⼦,这鞋⼀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再⾼,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次战⽃中,我的脚负伤了。

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着。

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次从腰⾥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

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

⼀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

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

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

仔细⼀看,原来⼀颗⼦弹穿过鞋⼦,紧挨在腰⾻旁的⽪肤上。

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

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被穿了⼀个⼤窟窿。

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

越向上爬越陡,⼀会⼉竟下起鸡蛋⼤的冰雹。

狂风夹着冰雹,吹在⾝上,真像⼑割的⼀样。

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的迫击炮炮筒,⾛起来就更难了。

导游词重走长征路

导游词重走长征路

导游词重走长征路【篇一:重走长征路】由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张惠玲同学。

一、同学们们听歌曲《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主持人致开篇词: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

1934年10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着中国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这群人的名字叫什么?这条路呢?长征倾注的是红军的深情,智慧、鲜血和生命。

今天同学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重走长征路,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主持人:首先请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导游组。

三、学生活动(设计理念:每一组展示时把其它同学当作游客,可以有互动活动,每一组展示后由教师组织其它同学对这一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组:(配合瑞金地图,叶坪,沙洲坝,蜡烛峰,工农红军革命政府所在的白房子,红井等图片)导游:大家好!我是——。

重温红色激情,畅游锦绣山河,让我们从瑞金开始,这里有二百多处红军革命遗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了伟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这里是叶坪村,是毛泽东,朱德曾经住过的地方,里边的陈设都保持了革命家住的时候的原貌,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说这房子在红军住之前没人敢住说里边闹鬼,毛主席来了偏不信这个邪,就把这里作为他们的办公地了。

这里是沙洲坝,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从那朴素洁净的白房子可以想见当年他们生活是非常简朴的,这也许就是红军的本色吧!有一处景观是您不能错过的,就是红井,1933年9月毛主席看到当地人民吃水困难,就动员红军为村民挖井,挖到五米多深的时候,一股泉水冲了出来,从此这里不再为吃水而犯愁了,现在这里的人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人们仍然保留着这口井,并在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

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_节日习俗

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_节日习俗

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

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却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下面小编分享3个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军长征的故事1:军需处长的故事在长征中,在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有一位只穿衬衫的军需处长……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病号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

风雪太大了。

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四渡赤水解说词

四渡赤水解说词

四渡赤水解说词四渡赤水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今天的解说活动。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秋季至1936年春季,地点位于四川省的赤水河流域。

这一地区地势险要,山势陡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华南地区扩张势头强劲,企图控制整个中国。

为了反抗外敌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战役迅速展开。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战役的背景。

当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打败侵略者,共同努力。

然而,国内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分歧点就是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略,而国民党倾向于更加保守的“积极防御”战略。

因此,在四渡赤水战役之前,两党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摩擦。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四渡赤水战役的过程。

在1935年10月,红军发起了第一次渡河作战,意图阻止日军南下。

然而,由于敌军的强大火力和地理条件的限制,红军最终不得不放弃第一次渡河。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红军指挥官毛泽东提出了“战胜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并坚持进行第二次渡河。

在红军的勇敢抵抗下,日军遭到了重创,但对于红军来说,战斗仍然十分艰苦。

随着战役的进行,红军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渡河。

在四渡赤水的作战过程中,红军牺牲惨重,但也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

最终,红军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入侵,并在四川建立起了游击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埋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抗日战斗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民族解放原则的重要例证。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士兵的生活,照顾伤员的康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说词阿坝县境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

唐朝时期属松州管辖,曾短时以部落置16州47县。

元朝实行土官(司)制度,沿袭至解放前夕,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统治阿坝地区。

明朝时由松潘卫管辖,清朝时受制于松潘厅,民国时属松潘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和平解放,年底成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设置于赛格寺院内,1954年1月批准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8年8月——1959年2月进行民主改革,1959年4月——1960年平息叛乱。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是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悲壮的一页,是另类的悲壮红军长征旅游资源。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会师后,党中央军委从当时敌我形势和选择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出发,制定了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

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中央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

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左路军自卓克基地带北上,向阿坝(麦桑)地区进军,途经托巴格勒(今红原县龙日坝二道桥附近的党各支曲),遇到西北“剿匪”笫一路笫五纵队麦桑支队司令杨俊扎西所属藏兵的袭击,经接触后,杨俊扎西率部队溃逃,红军在今红原县龙日坝分两路前进。

一路由安曲沿海子山梁子进抵阿坝麦尔玛、格尔登寺、河支、各莫寺一带;一路经四寨进驻阿坝查理寺、按坝(安坝)、垮沙、德格、各莫寺地带。

总指挥驻中阿坝的格尔登寺内。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红军在阿坝县格尔登寺召开了有十多人参加大会。

会上进一步宣传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大家回家生产等。

还成立“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选出七个“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俄纽:(主席)女、十八岁,下阿坝阿尔君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军先遣部队经过麦尔玛、贾洛、箭步塘(今二牧场即甲分场)至红原日柯,到白河边,一部分已渡过白河。

这时张国涛拒不听中央命令,以白河涨水为由,指挥部队南下。

张国涛拒不听朱德、刘伯承同志的劝告,执意南下,并强令已过河的部队折返阿坝。

长征纪事解说词3四渡赤水

长征纪事解说词3四渡赤水

长征纪事解说词3四渡赤水精品文档长征纪事解说词3四渡赤水长征纪事解说词3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基本情况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1 / 19精品文档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2、历史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在阿坝发生的故事

红军在阿坝发生的故事

红军在阿坝发生的故事
咱来说说红军在阿坝的故事。

红军到了阿坝呀,那可真是经历了不少事儿。

就说粮食这事儿吧,当时红军的物资可紧张了。

但是阿坝的老百姓特别淳朴善良,虽然他们自己也不富裕,可还是把家里的青稞呀,牦牛肉呀,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给红军。

有一次,红军战士们要翻雪山过草地,这阿坝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后方。

当地的藏族同胞教红军战士们怎么适应高原气候,怎么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

就像那些不起眼的野菜,在藏族同胞的指导下,成了红军战士们充饥的宝贝。

还有呢,红军在阿坝的时候,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红军战士们和阿坝的百姓们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可热闹了。

红军战士们唱着激昂的军歌,阿坝的百姓们就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而且呀,红军在阿坝还建立了很多临时的根据地,在那里训练、休整。

阿坝的山水就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战士们白天忙着做各种准备工作,晚上就和当地的百姓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阿坝的传说,红军战士们也给百姓们讲外面的世界,讲革命的理想。

这一来一往的,感情就更深了。

阿坝就像红军长征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军民鱼水情的光辉。

红色文化在阿坝州的小故事

红色文化在阿坝州的小故事

红色文化在阿坝州的小故事在阿坝州呀,有这么一座桥,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桥”。

那时候,红军来到阿坝州这片土地。

这儿山高路险,河流湍急。

有一条河就横在了红军战士们前进的道路上。

那河水呀,像个调皮的小怪兽,又深又急,没个桥根本过不去。

可是当地物资匮乏,要造一座桥谈何容易。

这时候,咱阿坝州的乡亲们就站出来了。

有一位老木匠,那手艺可是顶呱呱。

他带着一群年轻人,砍来树木,准备造桥。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

这木材呀,有的太重,几个人都抬不动;有的又太弯,根本不好搭。

可是老木匠一点都没灰心,他就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嘴里喊着号子,手上比划着,指挥大家把木材一点点加工。

红军战士们也没闲着,他们帮着搬木材,和乡亲们一起干活。

战士们一边干活,一边给乡亲们讲外面的世界,讲革命的道理。

那时候,欢声笑语和着河水的奔腾声,倒像是一场特殊的交响乐。

桥建起来了。

红军战士们顺利地过了桥,继续踏上征程。

而这座桥,就留在了那里,见证着红军与阿坝州人民的深厚情谊。

从那以后,阿坝州的老百姓们就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老人们经常坐在桥头,给小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就像这桥上的石板一样,这些故事也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阿坝州的红军故事里,还有个和干粮有关的事儿。

当时红军在阿坝州行军,粮食那是相当紧张。

有一支红军小队伍来到了一个小村子。

村子里的藏族同胞们一开始还有点害怕,毕竟不了解红军。

可是红军战士们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着村民挑水、打扫院子。

慢慢的,村民们就和红军战士亲近起来了。

有一天,一位藏族阿妈看到战士们吃的干粮都快没了,心里可着急了。

她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青稞面拿了出来,想给战士们做干粮。

可是这点青稞面只够做很少的干粮。

这时候,村里的其他人家知道了,纷纷把自家的青稞面、牦牛肉干拿了出来。

一个小姑娘,她把自己偷偷藏起来舍不得吃的几个小果子也拿了出来,红着脸递给红军战士。

战士们都特别感动,不肯要。

小姑娘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叔叔,你们吃了这个,就有力气打坏人了。

[红军最强大]揭秘红军史: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供给问题

[红军最强大]揭秘红军史: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供给问题

[红军最强大]揭秘红军史: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供给问题红军长征途中,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川西北一下两上,纵横5000里,辗转驻留16个月,成为红军长征史上最为艰难险阻的篇章。

在雪山草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诸多原因,粮食问题成为红军生存的首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和生死存亡。

“雪山草地”主要位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四川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

该区域南北长约410公里,东西宽约360公里,总面积82700平方公里。

“雪山”指红军长征翻越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桥山、鹤鸽山、巴郎山、党岭山。

“草地”指红军走过的川西北草原沼泽,包括阿坝草地、红原草地、瓦切日干乔沼泽地、色既坝、年朵坝及班佑草地。

“雪山草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区,地势险峻,气候甚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地许多区域渺无人烟,物产不丰。

当时有人曾统计过“川西区总人口计78038户,344249人;农作物以产玉蜀黍著称,大小麦及黄豆次之。

年产稻约1000石;马铃薯约500000斤;玉蜀黍约90000石;青稞约70000石。

牲畜川西区有牛2000000头,羊520000头,马骡驴150000头,猪100000头,有名之西狗约有50000头。

”以上并非精确统计,只是个估算,特别是农产品,估算当时年粮产不足一亿斤,人均粮食在二三百斤之间,全区年均总储粮仅在1000万斤左右。

红军长征过境之前,川西北地区隶属于“四川松、理、懋、茂、汉屯殖督办署”,1935年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当时还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压迫和经济盘剥,长期过着贫困生活。

在正常年景,农区贫雇农每年缺口粮在半年以上,中农也在三四个月左右。

如遇到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势必造成供求的尖锐冲突。

1935年5月,红军进入川西北地区时,红一方面军辖第一、三、五、九军团和军委纵队共一万余人,红四方面军辖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四军、独立师及妇女独立团、炮兵团、后勤机关近十万余人。

红军长征在阿坝概述

红军长征在阿坝概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时间 第一次反 1930年 “围剿” 12月
反“围剿” 敌军 指挥者
策略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 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结果
10万
阿坝州委党校红军长征精神研究室、文化教研室讲师
张旭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 国主义企图独吞整个中国,中华民族 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 族大义为重,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然而,国民 长征 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地 坚持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 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 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 苏区。

期间召开了9次政治局会议,翻越了8座海拔在 4000米以上的大小雪山,3次穿越了人迹罕至的 沼泽草地,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全州有9个县 114个乡镇被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小金两河会 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瓦切红 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松潘川 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已被列为全国100个红 色旅游经典景区,“雪山草地”列为全国12个经 典红色旅游区域。“雪山草地”成为阿坝州的响 亮名片。
二、主要会议
1.两河口会议 2.卓克基政治局常委会议 3.黑水芦花会议 4.沙窝政治局会议 5.毛儿盖政治局会议 6.巴西会议
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
为了统一战略思想,1935年6月 26日在四川省懋功两河口召开两河 口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 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王 稼祥、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 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 彪、林伯渠、李富春16人。 会议一致通过了周恩来的报告 提出的战略方针(即确定懋功会师 后一、四方面军的向北进攻的战略 方针)。并责成张闻天为中央政治 局起草一个《关于一、四方面军会 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长征解说词

长征解说词

前言
光辉岁月——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结束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

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

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看电视剧《长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尽管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不是长征年代的中国,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各种威胁依然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主义理想在全世界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电视剧长征的内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目录长征的基本介绍诗人胡丘陵的第三部长诗。

昆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一部有独特眼光和意趣,其结构特征和修辞手法在当下同类诗歌中具有某种“补白”意义和价值的好诗。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结晶为民族的传统和精神遗产,并成为创作的题材。

但胡丘陵更多选择那些充满吊诡、偶然性和残酷的一面,拆除历史线性链条,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罩,在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企图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长征的剧情介绍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

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

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

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的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红军过大渡河解说词

红军过大渡河解说词

红军过大渡河解说词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
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长征导游词

长征导游词

长征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纪念地之一——长征纪念地。

在接下来的导游过程中,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感受中国和人民的伟大精神。

第一站:出发地——江西井冈山我们首先来到长征的起点——江西井冈山。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斗争的摇篮,也是工农红军的发源地。

站在这片热土上,您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所经历的艰苦环境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井冈山的雄伟山岳、茂密的森林,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的呐喊声。

第二站:战斗的里程碑——四渡赤水接下来,我们来到红军长征的一个重要战斗里程碑——四渡赤水。

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艰苦跋涉,在这里历经四次渡河作战,终于成功地突围出去。

站在赤水河边,您可以想象当年红军英勇奋战、舟桥搭建的情景,感受他们不畏艰险、坚持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三站: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我们接下来来到长征途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在这里确立了正确的领导路线,使得红军能够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

站在会议会址前,您可以感受到那段时期的紧张气氛和历史厚重感。

第四站:壮丽的草地——毛儿盖最后,我们来到长征的终点——毛儿盖。

毛儿盖是长征过程中红军经过的重要地区,这里的草地曾是红军休整和补给的场所。

站在毛儿盖广袤的草原上,您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顽强精神。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座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和人民的英勇奋斗和伟大胜利。

希望通过今天的导游,您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并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谢谢大家!。

长征路线解说词

长征路线解说词

长征路线解说词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解说长征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

长征路线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革命胜利而制定的战略行动计划。

长征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长征路线的核心任务是团结和发动广大农民和工人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长征路线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中国红军主力胜利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开始了艰难的长征。

在这一阶段中,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艰苦奋斗,为接下来的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1月到1935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的主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红军克服了崇山峻岭、河流险滩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困难,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意志和优秀作战能力。

第三阶段是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完成了长征的最后一段路程。

在这一阶段中,红军经历了更加艰苦的条件和更加激烈的战斗,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地到达了陕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路线的实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也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征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长征路线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长征路线的成功实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路线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教训。

长征路线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广大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长征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辉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征解说词Microsoft Word 文档

长征解说词Microsoft Word 文档

甲:七十年前,有一支队伍,走了一条路,这支队伍叫红军;这条路,叫长征。

乙:七十年前,那血染的足迹,告诉我们,长征是信仰,长征是声誉;那激烈的枪声告诉我们,长征是理想,长征是文艺。

丙:七十年前,那飞扬的红旗告诉我们,长征是文化,长征是光荣。

从那时起,长征精神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因为它与我们中华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

丁:长征受于危难之际,被迫放弃。

告别相亲,泪洒苏区。

长路漫漫,炮火硝烟;血染湘江,泥途征战。

遵义会议,万象更新;毛主席掌舵,苗岭迎春。

甲:四渡赤水,巧布方阵;声东击西,兵法传神;大渡河水,浪高水深,英雄铸就铁索之魂。

乙:雪山草地,历尽艰险,信念永恒,穿越极限。

百川归大海,雄鹰遇陕甘,三军大会师,革命永向前。

丙:今天,我们以心中的歌声和崇高的敬仰演绎长征组歌这英雄的乐章,咏长征之时融入历史的足迹,咏长征之时激励世纪的回响,咏长征之路胜利辉煌。

合:长征传统代代发扬,长征伟业万古流芳,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丁:请听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甲:七十年前,有一支队伍,走了一条路,这支队伍叫红军;这条路,叫长征。

乙:七十年前,那血染的足迹,告诉我们,长征是信仰,长征是声誉;那激烈的枪声告诉我们,长征是理想,长征是文艺。

丙:七十年前,那飞扬的红旗告诉我们,长征是文化,长征是光荣。

从那时起,长征精神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因为它与我们中华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

丁:长征受于危难之际,被迫放弃。

告别相亲,泪洒苏区。

长路漫漫,炮火硝烟;血染湘江,泥途征战。

遵义会议,万象更新;毛主席掌舵,苗岭迎春。

甲:四渡赤水,巧布方阵;声东击西,兵法传神;大渡河水,浪高水深,英雄铸就铁索之魂。

乙:雪山草地,历尽艰险,信念永恒,穿越极限。

百川归大海,雄鹰遇陕甘,三军大会师,革命永向前。

丙:今天,我们以心中的歌声和崇高的敬仰演绎长征组歌这英雄的乐章,咏长征之时融入历史的足迹,咏长征之时激励世纪的回响,咏长征之路胜利辉煌。

合:长征传统代代发扬,长征伟业万古流芳,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的解说】红军长征三过阿坝解
说词
阿坝县境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

唐朝时期属松州管辖,曾短时以部落置16州47县。

元朝实行土官(司)制度,沿袭至解放前夕,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统治阿坝地区。

明朝时由松潘卫管辖,清朝时受制于松潘厅,民国时属松潘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8月和平解放,年底成立相当于县的阿坝藏族自治区,设置于赛格寺院内,1954年1月批准设县,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

1958年8月——1959年2月进行民主改革,1959年4月——1960年平息叛乱。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是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最艰难,最悲壮的一页,是另类的悲壮红军长征
旅游资源。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会师后,党中央军委从当时敌我形势和选择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出发,制定了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新的战略方针。

先后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中央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

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左路军自卓克基地带北上,向阿坝(麦桑)地区进军,途经托巴格勒(今红原县龙日坝二道桥附近的党各支曲),遇到西北“剿匪”笫一路笫五纵队麦桑支队司令杨俊扎西所属藏兵的袭击,经接触后,杨俊扎西率部队溃逃,红军在今红原县龙日
坝分两路前进。

一路由安曲沿海子山梁子进抵阿坝麦尔玛、格尔登寺、河支、各莫寺一带;一路经四寨进驻阿坝查理寺、按坝(安坝)、垮沙、德格、各莫寺地带。

总指挥驻中阿坝的格尔登寺内。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红军在阿坝县格尔登寺召开了有十多人参加大会。

会上进一步宣传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动员大家回家生产等。

还成立“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选出七个“川陕省阿坝苏维埃政府”俄纽:(主席)女、十八岁,下阿坝阿尔君人。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军先遣部队经过麦尔玛、贾洛、箭步塘(今二牧场即甲分场)至红原日柯,到白河边,一部分已渡过白河。

这时张国涛拒不听中央命令,以白河涨水为由,指挥部队南下。

张国涛拒不听朱德、刘伯承同志的劝告,执意南下,并强令已过河的部队折返阿坝。

左路军到达阿坝后,张国涛进行一系列的分裂活动,以朱德为首的广大左路军指战员对张国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一九三五年五月,党中央和一、三军团北上后,张国涛在阿坝格尔登寺大殿内,召开反党的“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即“阿坝会议”作出了“南下川康的阿坝会议决议”。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张国涛强令左路军南下,从阿坝出发,沿阿曲河而下,经阿坝,按坝(今安坝)等地区,翻俄拉山经茸贡,按原路折回,于十月上旬到达马尔康卓木碉(足木脚)后,宣布成立伪中央,自封主席,与党中央、毛主席分庭对抗。

虽然张国涛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欺骗、威逼、镇压的卑鄙手段,使得这次分
裂党、分裂红军,破坏革命的行动得以暂时“实现”,但是左路军在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条更艰难的征途,实践证明在张国涛的错误领导下,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一九三六年七月,会合后的二、四方面军从甘孜,行经色达后分兵两路第二次向阿坝(麦桑)进军。

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一路出色达经班玛、白玉寺,于八月初进入今上阿坝德格,第二天在阿曲河上搭便桥到安斗、甲尔多、正达、各莫寺院休整,宣传、筹集粮草。

一九三六年八月下旬,经下阿坝洛尔达、安羌、中安、神座、查理、麦尔玛,过贾洛箭步塘(二牧场即甲本分场)至红原县安曲过白河,继续北上。

一路同时出色达,经壤塘县鱼托寺旁边的鱼朗沟到阿斯玛沟,进入阿坝县麻尔曲,柯河、羊高一带,再过垮沙,直尕到安坝休整、宣传、筹集粮草。

一九三六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从安坝出发,经中安,沿先头部队做的标记经神座、查理、麦尔玛、贾洛、甲本塘至红原一带,渡白河北上。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蜀南竹海导游词·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海螺沟导游词]
红军长征三过阿坝期间,先后在这里击溃了麦桑士兵的阻击,发生了查理寺战斗,赛格寺战斗,召开了“阿坝会议”决定南下川康,成立了格勒德沙共和国,进行了红军政策的大量宣传。

在整个阿曲河谷开展了大规模的筹粮活动,为红军最终北上完成举世闻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在阿坝三过雪山草地,打败了国民党和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特别是为坚决抵制张国涛南下,完成
北上千征的创举进行了激烈的党内斗争,是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悲壮的另类红军长征旅游资源,是研究红军长征史上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