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知识点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常识

地震勘探常识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答:A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

B 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

C在动校正后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用多次叠加。

D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可以用组合方法压制。

2.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1)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

(2)礁体内部反射紊乱,连续性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

(3)礁与相邻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礁速度低时,下伏层反射略下凹;礁速度高时,下伏层反射略上凸。

(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批覆构造(5)礁与周围沉积间有岩性差异,形成较强波阻抗差,礁面能产生较强反射。

3.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1)外形多不规则状,有筒,丘,蘑菇,线状。

(2)顶为强反射,但连续性差。

(3)有时可见底,有时见不到底。

(4)内部波形杂乱,或无反射,但更多为断续强短。

(5)有时可见火山口反射(6)在水平切片上,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反射不同,沉积岩反射波形稳定,排列有序;而火成岩体内的波形呈揉皱状或絮状。

(7)火成岩体周边的反射大多没有明显上翘现象4.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1)对CSP记录进行去噪处理。

(2)抽道集(从CSP中抽出CMP道集)。

(3)静校正。

(4)分析速度。

(5)动校正。

(6)水平叠加。

(7)剩余静校正。

(8)重复4-7。

5.干扰波调查的几种方法:(1)小排列土坑炸药。

(2)直角排列(3)方位观测(4)三分量观测6.地震勘探测线布置基本要求:(1)根据地质任务,整体规则(2)测线要尽量为直线(3)测线足够长能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目标(4)测线应沿构造的倾向走(5)测线要通过主要深井。

(6)注意和邻区及早年测线的连接。

7.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哪些差异:(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3、对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地质任务确定工作方法及观测系统。

5、在平面图上布置测网,统计工作量。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

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4、波阵面 —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 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有分界面 为波后。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特征 :在波面上各质点的振动相位相同。当振动在各 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前的运动方向与波前本身垂直。 5、波阵面的形状决定波的类型,可分为球面、平面和柱面波等 。 平面波 --波前是平面 (无曲率 ),像是一种在极远的震源产生的。 这是地震波解析中的一种常用的假设。 球面波 --由点源产生的波,向四周传播,波面是球面。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同一个震源,在近距 离的波为球面波,在远距离的地方可看成平面波。在地震勘探中,由于传播路线长而接收点小常把地 震波看作为平面波。
9、多波多分量技术 :在相同的勘探区域,在纵波勘探的基础上,再利用横波和转换波技术。 10、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 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 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11、时间延迟地震(四维地震)技术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进行重复地震数据采集和相应的处理解 释一整套技术。时间推移地震是不同时间对油气田进行地震观测、监测油气开采状态、探明剩余油气
6、波剖面 —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
时刻的振动情况 (波形曲线 ),称为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
7、波长的倒数称波数 k ,表示在单位距离上波的个数 8、地震波是一种复杂的波,是一种非正弦波。一般用 主波长、主频率 和主周期 来表征地震波。 主波长( )是在一个振动主周期时间内波前进的距离,它是波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即它与介质的大

04 地震勘探

04 地震勘探

掌握
(三)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模型
固体的弹性性质不仅与空间方向有关,而且与空间分布有关
按速度的空间 分布规律划分
层状介质
•速度表现为成层性 •每一层内介质均匀,速度不变 •不同速度区域分界处为地震勘探 界面(水平、倾斜和弯曲界面 ) •两界面之间的间隔称为层厚度 •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模型
过渡
地震子波实际上是由无数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简谐 振动组成,地震子波与其频谱间具有单值对应关系, 即,任一地震波形都单值对应于它的频谱, 反之,任一频谱都唯一确定一个地震波形 地震波既可用随时间变化的波形(时间域)来描写, 也可用其频谱特征(频率域)来表述。 在任何一个域内讨论地震波都是等效的。 地震波的时间延续长度与其频谱的宽度成反比。 即,波的延续时间越长,频谱宽度就越小。
产生大量高 温高压气体, 并迅速膨胀 形成冲击波
上万atm瞬间作 用于岩石
球形破坏圈
岩石质点有很 大的永久位移, 形成空穴,消耗 部分能量
塑性形变带
岩石压力<抗压 强度,>弹性限 度
弹性形变区
能量明显衰减 岩石压力<弹 性限度,作用 力小、作用时 间短,岩石表 现完全弹性
该区域中质点振动的传播 形成了弹性波—地震波
掌握
按观测方式划分 二维地震(2D) 三维地震(3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于勘探
重复地震——重复2D
四维地震(4D)——重复3D
时间推 移地震
用于储层预测和油藏开采动态监测
仪器车 钻井车
地震记录
反射波法2D地震勘探野外作业示意图
万道遥测3D地震采集系统示意图
交叉站 仪器车 采集站
采集站
交叉站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1.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

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

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

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

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

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

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对其进行过处理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特点。

地震勘探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特点的原理并不难理解。

利用声波反射现象可测定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原则。

其计算公式为:其中:S障碍物离开声源的距离v波传播速度t波旅行时间如声波速度为v=340m/s,波由发声到回声的旅行时间为t=10s,则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此极为类似,如图1、图2所示。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地震勘探原理重点、考点

绪论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1、地质法:(Geology Method)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 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3、什么是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章 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地震波: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的弹性波。

波阵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简称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与静止时的分界面。

波后—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也叫波尾。

波线—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 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 。

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射线。

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

振动曲线——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也称振动图。

一条振动曲线只反映一个点的振动。

波形曲线—把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形成的曲线。

波形曲线表示某时刻各点振动位置 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a 。

透射定律1)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2)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和第二两种介质的波速之比,即声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 ,i 为地层),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 斯奈尔(Snell)定律:P V V V V V V SiSi Pi pi S S P p S S P P =======θθθ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2222211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惠更斯(huygens)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且以后时刻的新波前面的位置就是该时刻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有关知识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有关知识

(子波主频 )
如雷克子波 , 存在 f max 1.3 f m关系 此时 , f max 1.3V 4h 例如 : 当V 2600 米 / 秒, 要分辨 h 40米地层 , f max 21HZ
2、水平分辨力对最高频 的关系 ,由菲涅儿半径公式知: R 0.5m fm Vh h , R 2 Vh 2 fm ( f m — 主频 )
地质深度剖面
ABCDE 为实际 反射点 A`B`C`D `E`为对 应剖面 位置
A` B` C` D` E` 时间剖面
4、构造复杂地段出现异常波:
1)、断面波; 2)、绕射波 3)、回转波,4)、多次波
多次波
§8.2 地震勘探分辨能力(或分辨率)
• 定义:分辨率是指区分两个 地质体的最小距离,类型: 垂直与水平分辨率 一、垂直分辨率——区分两相邻 界面的能力 1、意义及表示: 设来自上界面的地震子波型延续 时间为 ,来自以下相邻界 面的地震波时间为(双程时 间为2 h/V); ①当 t < ,两界面区分开; ②当 t > ,两界面不能区分开。
2 2
1 H h=R0 l 2
2
由以上校正 方法,即使 用于倾斜界 面,同时也 适用于断层 面的校正, 对时间剖面 上的断面波 同相轴,也 可以用上述 方法进行校 正。从而确 定出断面真 实位置。
第八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有关 知识
• §8.1 地震剖面的形成与特点 • §8.2 地震勘探分辨能力(或分辨率) • §8.4 时间剖面上的偏移校正
§8.1 地震剖面的形成与特点
一、地震剖面的形成 (一)地震记录与地质柱状剖面的对应关系(见讲义P1) (二)地震剖面的形成 1、相位与同相轴 不同道上表示同一相位连成轴即同相轴; 2、同相轴生成 1)、一道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只有有界面一一弹性分界面,才能产生反射、透射和折射等现象,与此同时才能产生返回地面的反、折射波,地震勘探有中深层和浅层地震勘探之分。

前者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的普查和勘探中,勘探深度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后者用于水文﹑工程地质,探测深度由几米至几百米。

一.弹性波知识任何物体都有弹性和塑性,具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体积形变称体变,形状形变称切变。

在弹性限度内遵守虎克定律,表征岩石弹性性质的参数有纵向杨氏弹性模量E,泊松比v,体积压缩模量k,以及与拉梅系数u完全相同的剪切模量u。

弹性体形变一是压缩形变,一是剪切形变,经形变产生的波即为压缩波和剪切波。

因可在无限介质内传播,因此也称体波。

压缩波由体积形变引起,可以存在于固体、气体、液体介质中,压缩波的特征是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又称纵波。

剪切波由剪切形变引起,只存在于固体中,特征是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波的传播方向,又称横波。

以上为无限介质,若介质中有一分界面,即半无限空间,那么靠近界面还有一种波一一面波。

固体与空气接触面产生的面波称瑞雷面波。

特征是:(1)表面传播,且只存在于地表某一深度范围内;(2)质点的振动只局限在沿波传播方向与界面垂直的平面内,质点振动轨迹为椭圆;(3)波速约为横波速度的0.9倍。

弹性波受边界面的制导,出现很复杂的制导波。

目前主要利用纵波,但横波和瑞雷波在工程中研究岩体力学性质是很重要的。

纵波速度是横波速度1.73倍,且在同一激发条件下纵波能量比横波强很多,波速可以作为岩石的分类依据,矿物结晶颗粒细结构致密的岩石,波速偏高;地质年代老,胶结好的波速偏高;孔隙率增加波速下降;抗压强度随波速增大而增大;随风化程度增加,岩石结构变疏松,波速降低。

二.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波的初至一质点从t1开始振动,时刻t1称波的初至。

爆炸后从t时刻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前,逐渐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尾或波后。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个5X3)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道于道之间的距离)2、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3、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4、横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

5、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

6、偏移距:是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7、时距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8、二、简答题(3个3X15)1、共中心点(共反射点(CRP)是共中心点的特例:即岩层为水平时)与共炮点的区别?(1)界面水平时:如下图,M点为共中心点R点称为共反射点(CRP)。

M为共中心点(CMP)。

在水平反射界面上中,共反射点(CRP)也称共深度点(CDP)。

单边放炮与双边放炮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区别:在水平界面上,共反射点与共炮点的时距曲线一样,都为双曲线,但物理意义不同:①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但它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即共反射点R的反射。

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②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叠加道的时间都换算成M点的t0时间;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后,各记录道的时间,相当于记录道与炮点中点O处的t0时间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④地震勘探中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的是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

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

即位移u 是距离x的函数,u=f(x) 。

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

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 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

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6.a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

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生产流程、地震波分类、分辨率影响因素、振幅影响因素、三瞬剖面、速度影响因素、地震记录的识图、反射(折射)产生条件及其系数的求解、各种速度的概念及异同、三种速度的比较(平均、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特殊地质构造的识别(背斜、向斜、断层、古潜山、砂体)、地质假象的原因及其识别、解释流程和方法、闭合差的原因、共炮点与共反射点的异同、三个深度与三个角度的关系、合成地震记录与合成声波测井(拟测井)、等效原理的应用
名词:
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波面(波前、波后)、惠更斯原理(菲涅尔原理、费马原理)、斯奈尔定理(反射定律、折射定律)、视速度定律、采样定律、波剖面(振动图)、波长(周期)、横波(纵波)、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时距曲线、道间距(炮点距、偏移距、排列长度)、动校正(静校正)、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偏移归位、时深转换、反射标准层、t0闭合差、同相轴、回转波(绕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滑行波)、频率(振幅谱、相位谱)、AVO(VSP、CDP、CRP)、抽道集选排(抽道集)
推导、计算:
时距曲线及t0及极小点、折射界面的识别及对应盲区计算、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参数设计
作图:
射线传播过程、时距曲线形态、多次波时距曲线、解释水平叠加剖面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