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考点分析

一、考点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2.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经典高考试题分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新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新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第13讲水循环和洋流

1.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c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

2.洋流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下渗、水汽输送等。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例如,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

(2)更新陆地水资源。例如,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

(3)塑造地表形态。例如,外流区丰富的地表径流,形成各种流水地貌景观。

(4)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例如,温暖地区蒸发吸收热量,凝结降水释放热量。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

水循环类型发生空间循环过程及环节特点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体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特点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

我国主要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

节变化

雨水补给一般

以夏

秋两

季为

时间集中;不

连续;水量变

化大

降水量的多

少;

降水量的季

节分配、年际

变化

普遍,尤以东

部季风区最

为典型

季节性积

雪融水补给春季

有时间性;水

专题05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

专题05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2023年中考地理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

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
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 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11.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 ( )
题型1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提分秘籍 2、地形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1)对农业规划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平原地区宜农则农,山地宜林则林,高 原宜牧则牧,河湖宜渔则渔。(2)对交通的影响:地势低平的地区,交通线密集;崎 岖的山区,交通线稀疏,有的呈环状分布,如台湾岛。另外山区修建成本高,易被自 然灾害破坏。
①重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②扩大了城市居住面积
③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④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首钢滑雪大跳台呈东南-西北走向布局,主要考虑( )
A.美观
B.光照
C.气温
D.风向
题型2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变式演练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
A.海陆因素

专题13 水循环(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13 水循环(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13水循环

一、课程标准深解读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区域认知: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

考点1.水循环

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类型:

3、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3)促进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4)塑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考点2.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陆地水:

(1)概念: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2)分类:

①地表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生物水等地表水体。

②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

2、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3、河流的补给类型:

4、陆地水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制约了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

自然环境陆地水体特征

气候湿润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多冰川发育

地势较低的地区易形成湖泊沼泽

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的湖泊

(2)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3讲 海水的性质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3讲 海水的性质含答案

★第13讲 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③有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 ④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海域比较明显。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二、海水的盐度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3.影响因素

(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3)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三、海水的密度

1.含义: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高考地理第一阶段复习 第13讲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含能力训练)

高考地理第一阶段复习 第13讲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含能力训练)

(第13讲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

[考纲要求]

(1)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2)海洋环境保护。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知识讲解]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类型

(1)化学资源: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

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春季),是我国最大盐场。附近的化工厂的原料之一。

台湾布袋盐场: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加之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多晴天,气温高,有利于蒸发;台西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晒盐。

海南岛莺歌海盐场:位于热带、地势低平、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

(2)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3)矿产资源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我国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南海的一部分为大陆架。

亚洲东部岛弧链东侧多深海沟: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4)海洋能源:巨大、可再生、清洁;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转换装置。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高。

2、海洋渔业生产

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类。饵料丰富,底部沉积着大陆带来的泥沙,有利于鱼类产

卵发育。

渔业资源分布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上泛的底部海水有丰富的营养盐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水的运动》第13讲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水的运动》第13讲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7.与连兴港相比,共青圩平均盐度明显偏低的主要
原因是( C )
A.沙岛阻挡,潮流涌入较少 B.水温较低,海水蒸发较弱 C.长江主道,淡水流入较多 D.距海较近,海水倒灌较少 解析 从图可知无明显沙岛阻挡,A错误;连兴港和共青圩纬度相差不大,水 温差异不大,B错误;读图可知,与连兴港相比,共青圩所处的南支江面宽阔, 属于长江主道,且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多数流入南支,因此淡水 流入较多,导致盐度较低,C正确;连兴港和共青圩与海洋距离相近,D错误。
2.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海水温度 外海 蒸发量 或大 降水量 洋
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温度越低,盐度越低 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小,盐度越低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降水量越小,盐度越高
近岸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无河流注入的海 入海径流
地区 域,海水盐度一般较高
④—2月、盐度 ④—8月、盐度 ④—2月、盐度 ④—8月、盐度
解析 连云港位于北半球,8月前21天是北半球夏季,表层海水温度较高,2月 前21天是北半球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因此①—2月、温度,②—8月、 温度。连云港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降水变化较大,夏季陆地径流 汇入较多且变化较大,使港口盐度偏低,且盐度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的变化 而变化;冬季降水少,陆地径流汇入少,因此冬季盐度偏高,且变化小,故 ③—2月、盐度,④—8月、盐度,选D。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13_专题十三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13_专题十三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四部分选修模块

专题十三自然灾害与防治

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本专题属于选考的加试内容,考查的主要核心内容是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从自然灾害的类型看,常考的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浙江新高考中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题型主要是综合分析题。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理解难度较小,建议与必修Ⅰ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复习。题目考查中涉及知识点的细节要求比较高,如教材中的“活动”“阅读”等内容建议给予重视,复习时要结合考试说明和教材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集训】

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类型和分布

1.[2018浙江五校联考,29(3)]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图甲为丹江口水库集水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示意图。丹江口水库库区的海拔分布范围在121—212米之间。图乙为近年来丹江和汉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图(Ⅰ—Ⅴ的水质由优到劣)。

分析图甲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山区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夏季多暴雨,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2.[2018浙江宁波重点中学期末热身联考,29(4)]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图Ⅰ为吉林省行政区地图,图Ⅱ为长春市气候资料图。

图Ⅰ

图Ⅱ

材料二按照国际研究,最美雪花形成的条件是温度在-15℃左右,没有强风,且空中水汽充足。飘落的雪花往往形态丰富,大而精美。

材料三洮南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辣椒生产地和集散地,韩国从中国进口的辣椒中,大多数来自这里。近年来,洮南辣椒加工产业迅速发展,

洮南辣椒春季易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霜冻(低温冻害或寒潮) 靠近冷空气源地;播种时间早,冷空气活动频繁;地形平坦,受冷空气影响作用强。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讲义(含解析)中图

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讲义(含解析)中图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理解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矿产等)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1)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2)在山区,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也常形成城市,例如我国的兰州。

(3)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例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分布在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分布在具有适度降水和适中温度的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

3.水对城市的影响

(1)水对城市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2)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者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1)在煤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德国鲁尔区的埃森、杜伊斯堡、我国的大同、鹤岗。

(2)在铁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3)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但在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

判断

1.水源充足的河谷一定会形成城市。( × )

2.中国特大城市全分布在平原地区。( × )

探究点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解决三农问题,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新时期的重要决策之一。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下表分析该区山地和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的异同点。

地区

聚落分布

不同点相同点

山地

平原答案

地区

聚落分布

不同点相同点

山地规模小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3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聚落的概念:

2、聚落的组成:

聚落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结论】

平原是建立聚落的理想地形。世界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我国大部分特大城市也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2、山区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山区聚落一般都沿河谷或较开阔的低地而建,但聚落的形态、规模和发展受地形制约。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兰州市分布于黄河谷地。

3、高原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探究】巴西的地形主要有几大地形区?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地形区)?

巴西的地形区:

巴西城市的分布:

分布的原因:

【结论】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而不是在平原。

【知识拓展】

【探究】影响以下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重庆:()张家界:()拉萨:()

地理一轮总复习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梅中学冯忠文

桂林:()梵蒂冈:()耶路撒冷:()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地形对交通线路空间分布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分布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总体上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3、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

(1)

(2)

(3)

平原:

山区:

4、科技对交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小,科技的影响不断加强。

【探究】建设青藏铁路的三大难题:

三、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含义

高中地理第13讲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第13讲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

第13讲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版本知识・整合案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水循环含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彳fi环示竟图

[易误辨析1 1 •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吗?

提示不是。虽然海陆间水循环又称大循环,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

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水循环的90%左右。

提示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 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 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 •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核心考点・突破案

考点一分析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真题研析

【例1】(2016.全国文综III)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

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⑶题。

(1)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

内波动强烈,是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A.①②

C.③④

(3)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

浙江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修Ⅰ自然地理第4章第二讲

浙江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必修Ⅰ自然地理第4章第二讲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考+加试)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必考)

[考点梳理]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b +加试

)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图示(c +加试)

[考点突破]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

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2016·新课标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第2题,由于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而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第3题,材料中有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缩短,说明该地冻害加剧与降雪的时间及长短有关,故选C。

答案 1.C 2.D 3.C

[考点专练]

(2017·浙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考试)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完成1~2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英国

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

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

织分布

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

河连通

矿产资

贫乏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布

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

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

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

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

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水的运动》第13讲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水的运动》第13讲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解析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纬度向南增加,证明是南半球, 且开普敦位于非洲最南区域,甲区域位于非洲西部,可推 测与甲区域海雾形成有关的洋流是本格拉寒流,流向是由 高纬流向低纬,也就是由南向北流的寒流。
5.在甲区域海雾多发季节,影响开普敦的大气环流是( C )
答案 ①有利条件:丁海域受陆地影响较小,且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②绘图:
③解释原因:3月初沿海海域水温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丙产卵场纬度较低, 水温较高;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乙、甲产卵场依次逐渐符合要求。
解析 丁海域位于东海,纬度较低,水温较高,且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作用 明显,距大陆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较高。小黄鱼是暖温性洄游鱼类,产 卵洄游随水温变暖启动,甲、乙、丙三个产卵场,丙纬度最低,水温变暖最早, 小黄鱼先从丁越冬场到丙产卵场,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北行,到达乙产 卵场,然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向北到达甲产卵场产卵,由于小黄鱼洄 游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到达最北的甲产卵场时,气温也正好适合。
3.(2022·唐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塘江河口湾又称杭州湾(下图),平面上呈喇叭状,从湾口向内逐渐缩窄, 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平均潮差约4.3 m,是 世界上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研究表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是末次冰期以来 因古钱塘江河谷遭受海侵演化而成;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海岸沉积物深 受潮流影响,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而南岸沉积物粒径小。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识记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分析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掌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组成: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3)类型: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不同的地形条件,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不同。

(2)影响举例——我国村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其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山区

限制因素较少较多

线路形态呈网状分布呈“之”字形分布

工程造价较低较高

(3)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1)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原则⎩⎪⎨⎪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判断题

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分散性。( )

2.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 ) 4.山区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

三年(19-21)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三年(19-21)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1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1年浙江省6月高考真题)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6.甲是()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

7.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2021年山东省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3-4题。

3.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A.降低开凿难度B.减弱风沙侵蚀C.减轻风化破坏D.方便生活取水

4.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A.构造运动B.太阳辐射C.大气降水D.人类活动

(2021年河北省高考真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真题)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
3.全球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特别提醒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所以并不是说地球上 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 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 现。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两大系统发生紊乱,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人类的居住空间⑦ 减小 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⑧ 利用率(技术 革新);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绿色减排):植树造林;保护热带雨林;等。 (3)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防护堤坝;等。
条带状
聚落发展 自然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制约作用小,聚 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聚落的发展受④ 地形 制约,往往沿
河谷分布和延伸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较多,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社 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因素中,⑤ 地形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具体如下表:
雅西高速的四川拖乌山隧道段,因落差大采用了螺旋形隧道(就是在 山中打出一条隧道,在隧道中盘山)。完成下题。
5.雅西高速修建螺旋形隧道的原因是 ( ) A.联系更多聚落 B.有利于行车安全 C.节约建设成本 D.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雅西高速修筑于落差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修建螺旋形隧道可 以减小坡度,有利于行车安全,故选B。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绿洲上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4.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较少采 用“之”字形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经济实力增强 ②汽车性能改善 ③科技水平提高 ④节省建设费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山区公路采用“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 本。新建高速公路要求行车速度快,需要公路采取平直设计,通过开通隧 道、架设桥梁等方式克服地形崎岖的障碍,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实力的增 强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
解析 地坑院与一般民居修建位置、形态有较大差异,具有独特的 价值与一定的非凡性,可选择部分地坑院作为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开 发。故A项正确。但由于地坑院位于地下,居住在其中也有诸多不便,则 不宜加速推广建造,废弃后也不必大力修复。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 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具体如 下表:
地形条件 聚落规模 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
人口较多 丘陵地区、 规模较小
山区 人口稀少
聚落分布 集中,多呈团聚型、
③ 棋盘 式 分散,多呈点状、
1.(2018江苏单科,15,2分)图Ⅱ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景观图可知,该村落整体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形处,与图 Ⅱ中的丁处相符。
2.(2018江苏单科,16,2分)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其结果如下 图所示: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 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 多样性减少。 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 和亚热带③ 北 扩寒冷
来的寒冷期
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
至绝收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气温变化特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④ 波动 上升的趋势(如上图)。 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 最暖的年份。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 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 化碳吸收量下降。全球变暖又导致了冰川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2)降水变化特点: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增加,热带 地区增加,⑤ 亚热带 地区减少。
经济、社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的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
会、技术 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
水平的制约
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因素
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选址 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靠近城市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中,天气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① 地质 时期(距今1 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时期。其 中,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可结合图示理解(见下表):
时期
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读图,
回答下面两题。
3.1982—2005年,福建省交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 ) ①城市由沿河分布改为沿铁路、公路线分布 ②出现了4个城市群 ③新增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 ④城市间的通达性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高铁
地形
的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百度文库
水文 地质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 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 经济因素 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
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
密度 较大
布局 稠密
形态 一般呈⑥ 网状 分布
走向 受地形制约较小
山区
较小
稀疏
多呈“之”字形
受地形制约较大,一般沿地势相对较 低的河谷地带延伸
(2)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 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 断层、沼泽等),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⑦ 生态 环境的破 坏。 (3)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主导因素是⑧ 社会经济 因素,尤其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 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线路,如杭州湾跨海大桥。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势起伏大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多少
生态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的影响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
解析 1982—2005年福建的城市呈现出沿海和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而图 示没有河流信息,无法判断城市是否沿河分布,①说法错误。读图可知,福建 省在沿海地区出现了3个城市群,②说法错误。1982—2005年福建省城市数 量增多,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增大,使城市间的通达性提高 ,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领域
自然环 境变化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生态系统
生产、生 活变化
农业 工业
社会经 济变化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影响人 类社会
人居环境 人体健康
具体影响 改变了水、热资源的⑥ 空间 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暴雨、干旱、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使得原有生态系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 全的威胁
2.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3.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考 点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① 房 屋建筑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分类:聚落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② 乡村 两大类型。
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题。
1.(2018浙江11月选考,19,2分)对图中四个时段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①时段气温下降, 冰川融化速度减慢;②时段气温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全球平均海平面上 升;③时段气温上升,山地积雪融化,雪线上升;④时段气温下降,亚寒带针叶 林带南移。
图示
气候变化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 气候的② 波动 变化,对 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 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 有重大影响 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 期为主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
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 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 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
利的地方
直接联系的地点
交通便利的地方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港口为例——港口区位因素图解)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 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图Ⅰ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Ⅱ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面两题。
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三、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和选址要求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 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水深和水域宽度;平原地形对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
港口设备、建筑和布局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