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儒林外史-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名著阅读一直是大家的薄弱点,本节课我们针对《儒林外史》做一个专项学习。
二、教学目标1.积累《儒林外史》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文章情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特征。
四、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四、典型人物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他改造社会的理想。
)A.王冕①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
②躲避权贵,远走山东。
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④避免入仕,最后归隐会稽山。
⑤指出八股取士的弊端,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B.杜少卿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
②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让杨裁缝把自己新做的一箱衣服抬走当了,给他死去的母亲买棺材。
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
④家中没有银子时,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
⑥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与迟衡山朋友议礼,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
⑤淡泊功名,朝廷征辟时,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2.儒生的典型(腐儒:通过对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描写,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
)A.周进①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②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一头撞到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学习目标:1、学生能准确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及其情节。
2、找出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手法,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讽刺效果。
3、学生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学习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
学习重点:归纳作品的主要讽刺手法学生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同学们,大屏幕上的这两张图片表现的是一个人物形象,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范进)他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儒林外史》)作者是谁?(吴敬梓)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范进这个人物?(对封建科举制的讽刺),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讽刺作品,彼此分享、交流、探讨。
(展示学习目标)二、讲“儒林”众生《儒林外史》中除了范进,还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
有的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
选择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分享交流。
(2)师指导学生:把握细节,能让讲述更具吸引力。
三、品“儒林”百态细读情节,找找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这些手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1)周进“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无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开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这寥寥几笔,连用三个“旧”字就已写出人物生活的困顿,着一“破”字,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举业道上苦苦扎挣者“四体不勤”的特性。
“红”“黑”“花白”三个词描写色彩,惟妙惟肖的勾画出周进不伦不类的衣着特点及委靡,颓唐的精神状态。
(2)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子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乡间土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复习之《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学、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应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清晰认识。
2.学会分析小说中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背景,理解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3.理解讽刺手法,深入理解作品的讽刺艺术,体会吴敬梓如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分类归纳总结考试设题类型及答题策略。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情境:学校将开展“人生百态,士林讽刺”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全班将向下一届同学推介名著《儒林外史》,所以组织全班同学重读《儒林外史》,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引入《儒林外史》复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名著知识回顾【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作品简介】全书共五十六回,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名著解读《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吴敬梓生活的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使学生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语欣赏一组有关《儒林外史》人物故事的邮票。
……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鲁迅鲁迅先生评价的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2.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感知创作缘由。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手法。
3.作家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4.背景介绍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件(共27张PPT)
作
吴敬梓(1701~1754),
者 介
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 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
绍 又自号文木老人。
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高
贵出身。曾祖弟兄五人四进士,
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探花——祖辈两进士,其中一
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
盛”。敬梓乃长房长子。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 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 榨百姓。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 贪官猾吏,如王惠、汤奉等。土豪劣绅:戴 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 在乡士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 批判结合起来,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 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既在更深层次上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 价值。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 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 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 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对科举制度 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 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 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 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 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
• 2、取材。
•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 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 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 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 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 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 是作者的自况。
内容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 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 十三年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 社会风俗画.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确立学习目标1.阅读体味:阅读《儒林外史》,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提炼梳理。
体味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讽刺手法,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
2.表达交流:依据吴敬梓的情感倾向分类,制定人物榜。
展示所搜集或设想的儒林人物图片。
组建剧本创作小组,挑选《儒林外史》的部分片段,研讨剧情安排,交流相关道具设计以及角色设定,完成剧本创作。
续写人物故事。
3.实践活动:完成阅读笔记展评,角色体验朗读。
从《儒林外史》整本书中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场景,表演课本剧。
组织关于《儒林外史》悲喜剧艺术的辩论赛。
二、设计活动环节1.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一步熟悉全书内容方法一: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回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每回内容概括,亦可以人物为主,联系人物相关几个回目所写内容对全书进行整理。
章回主要人物穿插人物第一回王冕第二~四回周进范进第五~六回严贡生严监生第七下半~八上半回王惠第八下半~十二回娄琫娄瓒方法二:写作人物小传有深刻阅读体会的人物,叙述他们的故事,为人物作小传。
写小传是要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
(注:此环节不需要对人物做出评价。
)方法三:编画人物关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理清人物关系。
参考角度:(1)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写出人物身份说明。
(2)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对全书人物做一个分类榜单。
大致可分为三类:褒大于贬,贬大于褒,褒贬并重。
标注理由和依据,有争议的可组织讨论。
阅读《儒林外史》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场人物众多,思维导图的绘制能让人一目了然,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2.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提高阅读效率整本书初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可以征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问,阅读时可同学之间互助,或教师解答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通过前置学习,阅读名著的序言、目录,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书名。
2.通过读回目,猜情节,初步梳理故事内容。
3.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重难点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过程前置作业:1. 读《儒林外史》序言,了解吴敬梓的生平经历,思考:作者的经历与《儒林外史》的成书有何关联?2. 读回目,结合回目,理解书名“儒林外史”。
3.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得出探究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探究,写出探究结论。
材料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材料二:儒林外史邮票,是一款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矛盾材料四: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我的结论: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昨天大家自主阅读了四则材料,并得出了自己的探究结论,老师找到了一条点赞数最多的回复,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对材料的解读。
明确:《儒林外史》这本名著从成书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价值依然不减,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初读回目,解书名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初读了《儒林外史》的回目,请结合回目谈谈你对“儒林外史”中“儒林”二字的理解。
1. 人物称呼有什么特点?“秀才”“童生”等称呼都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学道”“翰林”“少卿”等都与古代官职有关,且都是文官,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这些官职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典型⼈物形象特征;4、学习⼩说⼤胆夸张,细致描摹,⾟辣讽刺的艺术⼿法;5、领会⼋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的毒害。
教学过程:⼀、课前热⾝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纷纷进来,也有⼩的,也有⽼的,仪表端正的,獐头⿏⽬的,⾐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
最后点进⼀个童⽣来,⾯黄肌瘦,花⽩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
⼴东虽是⽓候温暖,这时已是⼗⼆⽉上旬;那童⽣还穿著⿇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只见那穿⿇布的童⽣上来交卷,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扯破了⼏块。
周学道看看⾃⼰⾝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翻点名册,问那童⽣道:“你就是A?”A跪下道:“童⽣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A道:“童⽣册上写的是三⼗岁,童⽣实年五⼗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A道:“童⽣⼆⼗岁应考,到今考过⼆⼗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A道:“总因童⽣⽂字荒谬,所以各位⼤⽼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A磕头下去了。
思考:1.⽂中的A是谁?他已经五⼗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童⽣”的称呼与年龄⽆关,清⼈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叫儒⽣或童⽣。
2.⽂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物什么特点?外貌穷困潦倒,凄凉可怜3.A考了⼆⼗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的⽣活境况、社会地位。
⼆、⾛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 ),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的⼩说家之⼀。
汉族,安徽全椒⼈。
18岁考取秀才,23、26、29岁三次科考⽽不中。
36岁因对科举⽣厌,拒绝参加科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优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初中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浸润,已基本掌握了精读、自读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在七八年级的名著阅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阅读经验。
但处于这个阅读能力层级的学生,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展开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名著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无法保障。
另外,《儒林外史》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导致该作品是很难读的。
难在纷繁的人物、独立的故事框架、久远的年代、鲜明的语体色彩,还有学业考试压力下并不宽裕的时间。
指导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情节,赏析其讽刺艺术,领悟作品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指引,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的批判以及作者寄寓的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理想。
指导重点:以有效的策略理清作品结构,明白作品主旨及特色,保障学生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
指导难点: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指导课时:一课时指导流程:一、激趣导入PPT展示课前老师搜索的大量关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走近作者及作品。
二、阅读方法指导1.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
小说人物纷繁,且没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阅读时难以记忆。
但作品中所有人物往往是一个人带出另一个人。
你可以尝试用图示法从小说初始理清人物出场顺序及方式吗?2.以故事会法讲述儒林故事。
《儒林外史》人物纷杂,故事众多,建议阅读时将全书人物按重要程度分为三个梯队。
然后聚焦第一梯队人物:(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熟读该人物相关章节。
(2)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最喜欢的人物的故事。
注意讲述既要抓住梗概,又要有动人的细节。
(3)评选最佳故事讲述人。
3.以批注法品味儒林百态。
(1)师:理清了人物出场,熟悉了重要情节,这只是我们整体感知名著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的阅读还得往纵深去发展。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通过各式各样的讽刺手法,将中国的社会风俗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深入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堕落。
但可贵的是吴敬梓进步的妇女观。
当文学不再是男性的世界,妇女不再是文学的点缀, 她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吴敬梓等一批思想觉悟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以尊重事实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 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他在《儒林外史》中明确表达了男女平等、重情守义的观念, 确实是一大进步。
●学情分析:这一本书本来是初三的内容,但是这边学校的安排是初二学习。
那么初二的学生对讽刺小说比较陌生,只是记住了讽刺手法的概念,却没有深刻理解。
再加上这本书人物众多,人物之间联系不大,阅读兴趣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以《儒林外史》的一个人物为例,带领学生学习讽刺手法。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说“儒林外史”1.问:儒林外史同学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看到书名,你有什么疑问?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正史:正史由官府主持编写,可以考证。
野史,没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传下来,没有书可以考证。
简单地讲,野史所说之事,是否真实在历史上发生,还待定,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吴敬梓有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3.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2.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提问:依据所展示的图片或描述,你能猜出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个故事情节吗?1.严监生生死前伸出两个指头。
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发疯的模样。
过渡:《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相比,它的读者相对较少。
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这样为它打抱不平的:《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的手段”可能指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
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有许多。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读“懂”《儒林外史》的伟大,掌握讽刺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勾连原著,培养学生审视书籍价值的意识和选择书中阅读侧重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对吴敬梓的生平了解多少?能说说吗?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作品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可以回顾九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回忆与吴敬梓相关的文学常识。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 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
胡适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大文豪鲁迅最推崇中国两部古典小说,一部就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见他的价值之高,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作品。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3.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教授《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习和掌握本章的主要内容;
2.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重点掌握《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的主要内容;
2. 学会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1. 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口头形式讨论《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的主要内容,并分享讨论的结果。
2. 活动二:让学生自由阅读《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并做笔记,提取重点内容。
3. 活动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笔记,以口头形式表达《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的主要内容,并分享讨论的结果。
4. 活动四:让学生根据《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结合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成果良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掌握了《儒林外史》第三章《秦淮河》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是有的。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语文九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讽刺作品阅读1.了解《儒林外史》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故事;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3.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与主旨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比,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达到的讽刺效果,掌握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试着初读《儒林外史》,写下自己对于书中人物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名著导读课,这本名著叫——《儒林外史》。
首先来看书中几幅插图,看看你能不能复述相关故事情节(了解基本学情,学生对于小说内容的了解程度)学生回答。
师:对于主要人物清楚,情节表述完整,逻辑通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复述,检查阅读质量,训练学生地复述能力。
)二、自学指导1.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师:文学是作者的心声,是时代的镜子,所以文学研究必须要“知其人”“论其世”(板书: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出示PPT: 吴敬梓(1701-1754),字,号,代小说家,中年后自称 , 晚号。
(填空提问)学生回答:敏轩粒民清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他生性聪颖、善长忆诵,弱冠之年中秀才。
23岁时父亲因罢官抑郁而死,家道中落。
28岁应科举被斥责“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35岁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1754年客死于扬州。
他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地揭露。
2.本书结构三、合作交流师: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把他的故事讲给小组其他人听,并给出你的评价。
提示:1.故事概括要清晰完整;2.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记录人物读书卡的分享,让学生了解作品中更多的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做读书笔记,但是,想要深入阅读,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给出自己的评价,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的阅读指导。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性格;②张乡绅:结交新贵,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③乡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夸张的手法:范进的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展现范进扭曲的灵魂5.白描的手法:作者仅用“拍”、“笑”、“噫!好了!我中了!等动作和语言描写,以白描的手法,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
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也就显得更加深刻感人。
五、阅读规划每周按计划阅读。
六、作业布置各学习小组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在四周内阅读完《儒林外史》,并完成《儒林外史》评价量规。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一、考一考明清时期,读书人想做官有哪些途径?PPT介绍两种途径:第一种:科举考试;第二种: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二、情节梳理第一课后,已经自主阅读过了《儒林外史》,我们现在一起来梳理这部小说的情节。
我们可以分为4个部分。
三、分类整理分析形象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小组展示,老师补充。
(1)腐儒典型(2)贪官污吏的典型(3)土豪乡绅的典型(4)无德的典型(5)市井小人的典型(6)三次大会:1.“莺脰湖宴会”:娄玉亭、娄瑟亭、蘧公孙、牛布衣、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陈和甫;2.“莫愁湖高会”:季苇萧、杜慎卿、辛先生、宗先生、金东崖、刘先生、萧金铉先生等人。
3.“泰伯祠祭会”:虞博士、迟衡山、杜少卿、马纯上、蘧公孙、季恬逸、卢华士、景兰江、诸葛天申、萧金铉、郭铁笔、来霞士等。
教师总结: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这样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任务一寻找人物关联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重点研习一、品读“儒林”人物
小组合作,选择作品中的一个或一
类人物,简述其人物经历,说说其
特点。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同学出示自己制作的人
物形象思维导图,并对
人物形象进行概况分
类。
通过分析
典型人物
形象,把握
书中腐儒、
贪官污吏、
八股迷的
典型。
合作探究质疑专题二:《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探
究
把握典型
人物形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网络授课复习教学设计
年级九科目
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2.24
课题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内容目标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
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
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
编号:009
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
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
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
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
《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
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
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很中肯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