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按照考纲提炼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也被成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对象》,被称为“饿罗斯心理学奠基人“。
1877年卡普列夫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1908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国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步骤:一、确定研究课题(一)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1.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2.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3.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4.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一)提出假设的意义(二)提出假设的方法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一)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二)确定研究变量(三)选取研究对象(四)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五)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一)整理研究结果(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六、撰写总结报告(一)标题(二)摘要与关键词(三)前言(四)研究方法(五)结果与讨论(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与附录2.学生心理。
2020年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大家都有听说过吧,那么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良师智胜)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2】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布鲁纳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岁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4岁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近景的直接动性机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内部学习动机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外部学习动机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7.举一反三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辽宁省辽阳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

辽宁省辽阳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教学要受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制约,依据这一规律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参考答案】D2.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3. 在教学工作中,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环节是()。
A、课外辅导B、上课C、布置和批改作业D、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参考答案】C4.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参考答案】A5.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6.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A、反例B、概括C、变式D、抽象【参考答案】C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学生的本质是好的,就像玉石一样,但需要教师“精雕细刻”才能成材。
这句话出自()。
A、《学记》B、《论语》C、《孟子》D、《荀子》【参考答案】A8.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A、主观性B、客观性C、普遍适应性D、永恒性【参考答案】A10. 用“钱禁兵馆”来帮助记忆《辛丑条约》内容的记忆术是()。
A、位置记忆法B、简编C、谐音联想法D、语义联想【参考答案】B11. 对于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称为()。
A、松弛训练B、肯定性训练C、系统脱敏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参考答案】C1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参考答案】D13. 学校作业越难,学习就越有效。
甘肃省嘉峪关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国考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甘肃省嘉峪关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含答案《说明:全方面的收集整理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教师提问之后,学生虽然提供了正确答案,但提供的答案不够深入,103.或者不够详细,或者不够规范时,适宜的理答方式是()。
A、探究B、提示C、延伸D、转引【参考答案】A2.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的阶段即20~24 岁时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表现为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A、学习信任B、发展主动性C、变得勤奋D、承担社会义务【参考答案】D3. 导入可以在以下场合使用: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在变换讲授主题时、()、在放映幻灯片、录像片和电影片断之前。
A、上课之前B、下课之前C、在课堂讨论开始之前D、正式讲课之前【参考答案】C4.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环境C、教学设施D、教学媒体【参考答案】D5.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6. 学生根据哺乳动物的关键特征,来判断某些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的过程是()。
A、抽象化B、概括化C、归纳化D、分化【参考答案】B7.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提出的教育学原则体系不包括()。
A、直观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启发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参考答案】B8. 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参考答案】B9. 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参考答案】D10. 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参考答案】C11.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公务员(国考)真题及答案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及答案《说明:全方面的收集整理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发现教学法重视问题的认知属性,其认识起点是()。
A、教学的情感应力B、学习的心理动力C、问题刺激的阈值水平D、问题数量的多少【参考答案】C2. 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 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参考答案】D3.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4.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A、布鲁纳B、加涅C、罗森塔尔D、斯金纳【参考答案】C5.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参考答案】D6. 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参考答案】B7. 操作技能就其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
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参考答案】B8. 直观的具体手段一般有()。
A、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B、实物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C、实物直观、模像直观、挂图直观D、模像直观、挂图直观、语言直观【参考答案】A9. 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B、整体化C、综合化D、日常化【参考答案】A10.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B、发展学生的能力C、提高学生的成绩D、克服学生的厌学成绩【参考答案】A11.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参考答案】A12. 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参考答案】D13.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教师如何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心理;二、教学心理;三、学生心理;四、教师心理。
3、教与学要素:一、学生;二、教师;三、教学内容;四、教学媒体;五、教学环境。
4、教与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二、教学过程;三、评价—反思过程。
5、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二、学校教育;三、同辈群体。
第三章学习心理和学习理论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和指导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4、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三、主导性动机和辅导性动机;四、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辽宁省锦州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

辽宁省锦州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学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活动B、教学C、科研D、教育【参考答案】B2.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 年清政府开办的()。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南洋工学D、洋务学堂【参考答案】A3.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参考答案】B4. 按照学习进程进行的分类,做笔记属于()。
A、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D、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参考答案】A5.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参考答案】B6.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参考答案】A7. 学习把白菜、青菜、番茄概括为“蔬菜”,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连锁学习D、命题学习【参考答案】B8.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认识是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
A、交往性B、间接性C、教育性D、引导性【参考答案】C9.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B、发展学生的能力C、提高学生的成绩D、克服学生的厌学成绩【参考答案】A10. 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等教育D、终身教育【参考答案】B11. 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12. “美育”一词最早是()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墙根B、康德C、席勒D、卢梭【参考答案】C13. 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招聘考试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师教育招聘考试《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参考答案】B2. 学生围绕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测试或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分辨问题能力的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参考答案】C3. 班杜拉把学习划分了三种类型,一种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这种学习称为()。
A、直接的观察学习B、抽象的观察学习C、间接的观察学习D、形象的观察学习【参考答案】B4.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
A、活动性B、目的性C、实践性D、预期性【参考答案】B5. 一台洗衣机在商店里出售,标价1200元。
这个“元”是()。
A、价值标准B、价格标准C、交换价值的标准D、销售标签【参考答案】B6.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A、集中思维B、负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参考答案】C7.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参考答案】D8. ()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参考书D、教学进度计划【参考答案】B9. 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是经过了()。
A、遵义会议以后B、红军长征胜利以后C、延安整风运动以后D、中共七大以后【参考答案】C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参考答案】A11. 属于内在的、不稳定、可控的因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2. 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3)掌握皮亚
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3.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5)理解教师
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4.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
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5. 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1.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
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1)掌握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熟悉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3. 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掌握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含义。
(2)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3)理解和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
德育方法的依据。
(4)了解和熟悉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4. 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
(1)了解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的时间(2008年)、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3)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对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主要要求。
(4)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新颁)等法律中关于“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规定和要求。
五、试卷结构
(一)题型与分值。
题型题量分值
单项选择题约60 约30
多项选择题约15 约30
判断题约20 约10
材料分析题约10 约30
合计 105 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考试模块分值
绪论约5
学生心理约10
教师心理约15
学习心理约25
教学心理约5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约10
德育过程及其规律约10
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约10
师德规范与法规教育约10
合计 100分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3.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4. 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 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 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 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5.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3.教学内容。
(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
(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
(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4.教学行为。
(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
(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
(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5. 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3)了解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6.教学媒体。
(1)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7. 教学评价。
(1)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2)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五、试卷结构
题型题量分值
单项选择题约60 约30
多项选择题约15 约30
判断题约20 约10
材料分析题约10 约30
合计 105 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
考试模块分值
教学目标约5
教学过程约5
教学内容约10
教学行为约10
教学组织形式约5
教学媒体约5
教学评价约5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约5 教育学基本原理约15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约15 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约15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约5 合计 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