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_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_张中华
地方理论在城市休闲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的概念 融入 环境 认 知 理 论 , 过 提 出 一套 居 民对 于 通
城 市结 构 的指认 系 统 ( r na o ytm) 将 其 对 于 oi t inss e t e ,
环 境 的知 觉 与 感 觉 形 式 通 过 地 方 认 知 地 图 ( lc pae metl a ) na m p 的绘制 , 以地 方 影像 的方 式 表 达人 们 对
1 地 方 理 论 构 成 与 环 境 本 质
地 方理 论 是 从 人一 地 关 系 视 角 , 以存 在 主 义 和 结 构 主义认 知模 式 为 方 式 , 以地 方 性 和 地 方 感 的 生 产 及 两者 之 间的互 动 机 制 为 核 心 , 以解 构 空 间 或 用 环 境构 成 的理 论 。地 方 和 地 方 感 思 想 是 地 方 理 论
相 互作 用 的反馈 机 理 。人 通 过情 感 、 值 和 记忆 等 价
基 金 项 目 :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人 才 科 技 基 金 项 目 ( 金 号 西 基
R 1: C 1 0) 2
自 17 9 0年代 以来 , 人本 主义 强调从 功能 理 性 的 现代 物 质空 间形 塑转 变 为 注 重社 会 文 化 多元 的“ 地
2 休 闲 空 间 中的 地 方 理 论 观
2 1 后 现 代 的 地 方 观 .
2 0世 纪 8 O年代 , 在美 国 出现 了“ 杉矶 学 派 ” 洛 ,
并 形成 规 划 呼
者 们重 新 思 考 现 代 主义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的合 理 性 和
的核心 。
1 1 地 方 .
与所 在 的空间 之 间产 生 一 种互 动 的情 感 关 联 , 而 进
西安这座城板书设计西安中华
西安这座城板书设计西安中华【原创版】目录1.西安中华城2.城板书设计3.历史文化底蕴4.现代化发展5.旅游资源丰富正文西安,这座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而备受瞩目。
其中,西安中华城项目更是为这座千年古都增添了新的活力。
西安中华城,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
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古城西安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
城板书设计作为中华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城西安的独特魅力。
城板书设计是一种将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等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
西安中华城的城板书设计充分挖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艺相结合,展现了古城西安的独特风貌。
同时,中华城的设计还注重人性化和绿色环保,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
在历史文化底蕴方面,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西安中华城依托这些资源,将古代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为游客呈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西安。
此外,中华城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戏剧表演等,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在现代化发展方面,西安中华城不仅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致力于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中华城项目涵盖了商业、旅游、居住等多种功能,为西安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还可以体验到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便捷。
西安中华城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发展及旅游资源,成为了古城西安的一张新名片。
这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为西安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建设西安都市新区——长安区发展区域经济探索
积极建设西安都市新区——长安区发展区域经济探索
杨立
【期刊名称】《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正> 不久前,市委主要领导在长安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努力把长安建成西安遥遥领先的高尚新区。
长安区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也正是向生态、文化、科教新城努力。
一、长安具有建设都市新区的优势条件长安是西安最年轻、最具发展活力的新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杨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三型"建设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成都市文化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严丽
2.围绕中心抓宣传塑造提升新形象——西安市长安区建设大外宣格局的探索与思考[J], 王润年
3.为加快北部新区建设保驾护航-北部新区公安分局积极探索公安工作新路子 [J], 唐建华
4.十三朝古都的创新之美--走进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区:合力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 [J], 折然君
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设“海绵城市”——深圳市光明新区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侧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的变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的变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国家、省、市政府将城市各项规划进行整合和协调,给予城市规划的总体设计及总体控制,其目的是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的变迁进行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从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两方面入手,重点研究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工作重点,分析了其形成和变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问题及内容1. 研究问题(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的演变过程是什么?(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的变迁原因是什么?(3)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是什么?2. 研究内容(1)对西安市历史上各个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重点进行梳理和分析;(2)对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到现在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进行梳理和分析;(3)通过对比前期和现阶段城市总体规划重点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分析西安市历史上不同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重点及其背景;(2)文献分析法: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划法规、规划编制报告及规划实施情况报告等;(3)专家访谈法: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相关专家、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及企业代表等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获取第一手资料。
2. 研究步骤(1)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2)历史分析及文献分析(3)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4)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呈现四、预期研究成果1. 探究西安市历史演变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2. 分析西安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到现在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3. 分析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点变迁原因;4. 分析西安市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5. 提出针对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一些相关建议。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对于深入了解西安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西安市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场调查,以地域文化视角为切入点,探讨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遗产保护与利用;
(2) 西安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 西安市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地图、航拍和遥感图像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挖掘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了解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历史文化发展特征,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启示。
4. 研究意义
(1) 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了西安市历史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
(2) 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3) 可以为其他历史悠久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启示。
西安市长安区城市化分析 38页PPT文档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3
二、长安区的简介
◆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 腹地,南依秦岭,从 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 西安市区,山、川、 原皆俱,总面积 1580平方千米,辖 2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103万。另有20 余万在校大专院校学 生,长安区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区政府驻 地距西安市中心仅 8.7千米。
水平不到10%,全国城城市人口也只有
10.6%,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16%,发达国 家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看到了与其
他国家的差距,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制定了“一化三改” 的目标计划。
◆
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重点
项目建设,在陕西安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
里,受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影响,在
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大前提下,城
镇化的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基本不
存在,自然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比
较缓慢。
9
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阶段(1840——1949年)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闭的大
门被打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化进程 在曲折中发展。长安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悠久 的县城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长安区的发展呈现出和 中国大部分城市相同的形态——二元畸形的结 构。但由于西安市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离西方 殖民者活动的租借地较远,虽有一定的工商业 ◆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合璧式别墅 发展,但和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数量少, 规模小,城镇化进程缓慢,畸形状态没东部地 区严重。
西安市长安区城市化分析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 1.顺利起步阶段(1949——1957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长安区城市化 水平不到10%,全国城城市人口也只有 10.6%,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16%,发达国 家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看到了与其 他国家的差距,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制定了“一化三改” 的目标计划。 ◆ 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重点 项目建设,在陕西安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 项目。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陕西的燃 料工业增长了26.7%,电力工业增长了 99.2%,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79.1%, 化工工业增长的幅度最高达到248.1%。 陕西重工业化结构的初步形成,不仅为发 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西北工 业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 在这种发展的大形势下,长安区的经 济呈现明显发展趋势,城镇人口增加,城 镇化顺利起步。
14
15
四、长安区的城市化特征
长安区的城市化特征,既有全国城市化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市化 进程具有重大影响。长安区的城市化自然能 也离不开这个特征。例如:1958年,国家开 始实施“大跃进”,长安县普遍成立人民公 社,在此期间,重工业畸形超速发展,城镇 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长安区的城 镇化水平提高了2%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约 18%。
9
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阶段(1840——1949年)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 闭的大门被打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 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长安区作为一个历史发 展悠久的县城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长安区的发展呈现 出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相同的形态——二元畸形 的结构。但由于西安市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离 西方殖民者活动的租借地较远,虽有一定的工 ◆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合璧式别墅 商业发展,但和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数 量少,规模小,城镇化进程缓慢,畸形状态没 东部地区严重。 ◆ 1912年清政府倒台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 展,在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 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长安区城 镇化发展处于举步维艰之中,城市化水平很低。 除此之外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日战争也影响着长 安区城市发展。
基于Amos的环境地方性与游客地_省略_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_张中华
张中华
段
瀚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
基于空间形态要素、 本 文 以 西 安 大 明 宫 国家 考 古遗址 公 园为 例 , 公 园 景观 要 素 、 服务 配 套 要 素 、 地方性、 地 方 感 5 个 潜 在变量 , 构建地 方 性 与 地 方 感 之 间 的 因 果关 系 结构 方程 模 型 。 通 过 预 设 观 测 变 量 因 子 设 计 量 表 , 发放 200 份 调 查 问卷 , 回收 181 份 有效 问 卷 , 再 运 用 SPSS 建 立 有 效 分 析 数 据 库 , 并 基 于 Amos7 . 0 平 台 进行结构 方 程 模 型 的 验 证 性 分 析 , 从而探讨大明宫国家考 古遗址 公 园 空 间 环境 营造 的地 方 性 特 征 与 游客地 方 感 之 间 的 关 系路径 及 运 行 机理 。 关键词: 地方性; 地方感; 环境机理; 西安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收稿日期: 2013 - 05 - 27 ; 修订日期: 2014 - 01 - 07 “地 方 理论 导 向 下 城市 休闲 情 境 空 间 演 化 机 制 及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联合资助课题 “西 部 欠 发 达 山 区 城 — —以西安市为例” ( 20126120120021 ) ; 教育部人 文社科 青年 基 金 营建模式— ‘地方性’ — —以陕南秦岭地区为例” ( 13YJCZH263 ) 乡统筹发展的 模式及优化方法研究— 男, 博士, 西 安 建 筑 科技大学 建 筑 学 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为 城 乡规 作者简介: 张中华( 1981 - ) , Email: zzhdeai@ 163. com。 段 瀚 ( 1988 - ) , 划、 旅游规划、 人文地理, 男, 西 安 建 筑 科技大学 建 筑 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
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
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
张中华;张沛;朱菁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总页数】11页(P29-39)
【作者】张中华;张沛;朱菁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210Pbex示踪法应用于非耕作土壤侵蚀的研究探讨 [J], 王小雷;杨浩;张明礼;徐从安;王轶虹
2.槽孔爆破技术应用于隧道光面爆破的研究探讨 [J], 贾翔军
3.瓜尔胶应用于内墙腻子中的研究探讨 [J], 邹侯招;邹建波
4.预防犯罪--城市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论城市空间设计与犯罪学理论的不断融合[J], 李艳霞; 孙长春
5.从现代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五苓散应用于创伤性脑水肿 [J], 马占峰;荔志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第12页/共32页
• 6、适应市中心人防设防的需要,地下工程妥善进行平战结合。 第13页/共32页
• 由此可见,共鼓楼广场工程涵盖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迹保护、工程技术、行为科学、景观艺术、经 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采用城市设计的观念和方法才能达到创造和改善市民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 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一目标
第26页/共32页
第27页/共32页
第28页/共32页
第29页/共32页
第30页/共32页
•谢谢观看
第31页/共3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2页/共32页
环境
• 地面上建筑外形以关中传统风格为主调:大片绿化广场以田字格网隐喻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塔泉的 不锈钢构架具有中国传统屋顶的轮廓线,与钟楼攒尖顶有所呼应’王朝柱造型简洁,起雕刻具有传统风韵; 地下商场的主入口是现代的,但又抽象的坡顶和城墙垛口式的点缀,用这些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 内涵而又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
第19页/共32页
• 而且,由于布局的立体化,就有可能较好地解决钟楼周围人车混流的矛盾,并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 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北院门、化觉巷、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是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 市古都文化带的枢纽。
第20页/共32页
为广场塑造多元空间
• 建设过程中,广场包含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 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
• 坐落在西安旧城(明西安府城)中心的钟鼓楼是古城的标致。 鼓楼始建于1380年。钟楼始建于1384年。两楼造型宏伟,遥遥 相望。晨钟暮鼓是古代城市管理与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一环。 在钟鼓楼的周围是传统商业区和使命活动的聚集地,商业繁华, 交通繁忙。虽然在二楼之间原有建筑都是近代所建,档次低、 密度大。但是这里的名牌老店不但有很高的营业额,而且产品 衍生传统市场。故此钟鼓楼广场的建设,必须考虑孤独保护与 更新中的众多条件和因素。
西安大都市休闲行为空间满意度调查与评价
作者: 张中华
作者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出版物刊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1期
主题词: 西安;休闲空间;休闲行为;满意度调查;现状评价
摘要:从休闲行为空间视角,通过对西安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居民经常去的休闲场所、休闲环境状况、休闲活动的障碍因素、居民休闲行为动机、居民对休闲设施的评价等休闲行为空间的现状特征,分析了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未来休闲空间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整理)西安市长安区旅游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1.2全面考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特征,深入发掘长安区旅游发展潜力,充分研究、利用本区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胆创新,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活化当地旅游产品,营建活跃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强长安区的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提高其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1.3以西安市“四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从西安大都市圈的宏观视野来研究、规划长安区的旅游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该地区旅游产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旅游要素配置及旅游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项目。
1.4注意旅游发展与区域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对山区、塬区、川道区的山体、林体、水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措施,强调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社区共建的动态和谐,为长安区的旅游发展创造生态化、人文化的积极条件。
1.5借鉴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方法,结合当地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探索适合于长安区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法,注重长安区旅游发展的整体稳升和旅游产品谱系的更新改造。
第2条规划原则2.1可持续发展原则。
2.2可操作性原则。
2.3前瞻性和适度超前发展原则。
2.4有利于西安市和长安区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2.5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综合性协调原则。
2.6区域联动、互利共赢原则。
第3条规划依据3.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3.3《陕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3.4《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3.5《长安县旅游总体规划(1996—2010)》。
3.6《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3.7《陕西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3.8《陕西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
3.9陕西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3.10长安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及规划人员现场调研资料等。
西安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学习资料
西安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西安市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8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现状概况第三章发展条件分析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第五章性质与规模第六章规划结构及用地布局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第九章绿地景观规划第十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第十一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二章环保和环卫工程规划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第十四章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第十五章五线规划第十五章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第十六章城市设计导引第十七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了落实《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西安市长安区分区规划(2008-2020)》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长安区土地,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制定《长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5)《西安市长安区分区规划(2008-2020年)》6)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长安区有关技术规定和相关规划第二章现状概况一、概述1、长安区区位长安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秦岭北麓,西安市区南侧,是古长安京畿之地。
东连蓝田县,西接户县,西北与咸阳市为邻,南与宁陕、柞水二县为邻。
南端在喂子坪乡秦岭南坡之大坪南,北纬34°47′;北端在王寺镇金家村北,北纬34°13′;东端在库峪乡小窑湾村东,东经108°38′;西端在高桥乡曹家滩西,东经108°38′;南北55公里,东西52公里,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
至2006年末,总人口为100.73万人;2、现状道路交通概况长安区位于西安市南部,是西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市长安区城市化分析共40页文档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得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得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就是现今西安城得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得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周代得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得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得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瞧出,古长安城得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得东市与西市。
2.现代西安得分区规划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得《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长安区就是西安市得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与规划、旧城改造与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得可行性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得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得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得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
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得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得性质与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得要求;3、以人为本得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与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得基础与条件。
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得居住与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得可居住性与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与游览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得现代化城市示范区;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就是针对未来得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得时序性。
城市边缘区区域空间一体化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一-社人会均消G费DP总—额卜—二枷三发产零业售网比点例总数
—卜农村恩格尔系数—卜收入结构比例
----t.---支持农村生产支出比例
25
2 ●5
l
O5
O ∞5
l
5
25Βιβλιοθήκη 20∞2∞l2002
t/a
—◆一人均邮电业务总量 —6一电话普及率
+教育事业支出 —■÷一非农人口比例
2003
2004
2005
在各评价区域数值相近的指标应予以舍弃;另外,还要使指标具有可获取性、可比性和可定量性,用数学方法将区域空间关联
指标计算出来,以便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内不同区域间的空间关联强度进行比较研究.
2.3.2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遵循原则:1)科学性,指标选取符合科学规律,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目标实
关键词空问一体化;指标体系;空间关联模式;西安 中图分类号F291.3
在分析区域空间关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空间关联发展评价模型,对城市边缘区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进行动态评价 分析,以期对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有指导作用.
1区域空间一体化内涵界定及区域背景分析
1.1空间一体化内涵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空间系统中的功能子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分工趋向协调,促 进整个区域空间系统稳定、和谐的演变过程.空间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和区域内空间系统的关联程度高低成正相关关系.空间 一体化程度的高低不仅是关系到整个区域空间系统能否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而且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 状况的重要指标. 1.2研究区域范围界定选择西安市长安区行政区为研究区域,主要探讨近年来该区域内部空间关联程度发展变化趋势. 1.3区域背景分析长安区作为西安市城南新区,撤县设区以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未来长安区将发展成为中心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城市总体布局也将长 安规划为中心市区南部的副中心.这里作为西安市边缘区中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活跃的区域,其发展 趋势能较强地代表城市边缘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导向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导向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策略孙海军;刘靖;张中华【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3(000)011【摘要】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of Xi'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in Xi'a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valuable pursuits and goal orientations of Xi'a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then this article ful y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for Xi'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fter unscrambling typical example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Final 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new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Xi'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Xi'a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基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形势与新背景,系统总结了西安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西安城市规划管理的价值诉求与目标导向;继而结合对国外国际化大都市及国内典型城市规划管理的解读,总结出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提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导向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新策略,旨在为处于发展加速期和结构转型期的西安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初探——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初探——以西安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满足他们的旅游需求。
西安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如何合理规划布局历史文化名城的游憩空间,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益和游客的满意度,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的初步探讨,探索历史文化名城的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策略,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游客的满意度,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研究还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可以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提供有益的运作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探讨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规划布局的策略和可行性。
(3)调查问卷法:通过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游客的调查问卷,探讨游客对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的需求和评价,为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产出以下成果:(1)对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的概念、意义和特点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特点的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策略。
(2)通过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游憩空间规划布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布局策略,为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12-0018-10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JK0217.作者简介:张中华,男,(198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主要研究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规划;张沛,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General Urban Design Research under Place Theory Orientat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an District of Xi’an张中华 张沛ZHANG Zhong-hua ZHANG Pei摘要:地方理论(Place Theory)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领域中,代表着对城市设计研究的一种新角度、新方法、新视野。
地方理论强调从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视角来分析,并解构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
本文以地方理论为基础,以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为目标,以西安市长安区作为理论实践基地,探讨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研究体系,并实现地方理论在城市设计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活化。
关键词:地方理论、地方性建构、地方感生产、城市设计Abstract: Place Theory represents a new angle and a new method to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in the domai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and it also represents a new vision of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 research. The Place Theory emphasizes on analyzing from the angle produced by local construction and sense of place, and deconstruct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Place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local construction and sense of place production as the goal while taking Changan District of Xi’an City a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 discussing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strategy under Place Theory orientation, thereby enriching and completing the research system of Place Theory, and achieving the application and activation of Place Theory in the domain of urban design research.Key words: place theory; local construction; sense of place production; general urban design1 地方理论的本质内涵及环境构成1.1 地方理论的概念内涵关于地方理论的概念本质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使在国外学术界也只是对地方理论中的某一要素的阐述,如地方感[3][4][5]、场所精神[6][7]、地方依恋[8][9]等。
笔者较早尝试过对地方理论的概念本质进行界定,认为地方理论以空间现象学为哲学本体建构理念,以人与地方(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讨论对象,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空间认知模式为方式,以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
地方性建构(营建)和地方感生产(塑造)是地方理论的核心本质思想[2]。
因此,地方理论可以看作是“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也可以看作是广义“人居环境”理论体系当中的核心理论[10][11]。
1.2 地方性建构地方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根本所在,正如“此处”与“它处”的差异一般,是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要素分异机制制约下所形成的一种地域差异规律。
在地方理论体系中,地方性建构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策略(特色文化挖掘、历史遗产保护、地方文脉挖掘、地方资源强化)等方式,强化和培植城市空间的地方性特色的过程。
1.3 地方感生产地方感生产强调从人的感知、认知视角来辨识地方性的要素构成,是人对空间(环境)的情感作用,也是不同人的地方感生产、形塑过程。
因此,从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的视角来看,有些被别人所认同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空间或环境景观要素,并不一定能够产生相同的地方感,当然,那些没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空间或环境场所大都不会容易让人产生地方感。
因此,具备地方性往往是地方感生产的空间基础。
2 城市设计的地方理论观解构2.1 从地方理论视角看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 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从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上可以看出,城市设计过程必须关注城市实体景观安排与城市居民社会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物质形态空间及景观风貌节点的营建和处理,创造一种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物质环境,既能让居民感受到愉快,又能够产生出强烈的城市地方感,并依此互动作用规律来推动整个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2.2 城市设计与地方理论之间的关系2.2.1 新城市主义视角中的地方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新城市主义思潮兴起,其中以美国的“洛杉矶学派”最为代表,呼吁城市规划应关注多元的城市文化价值,强调城市设计应加强对“地方精神(t h espirit of Place)”、“地方性特征(Localf e a t u r e s)”的关注。
新城市主义设计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地方性和城市地方感。
见表1。
2.2.2 城市形象设计视角中的地方观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意象”理论,他把城市形象设计构成元素划分为路径、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五种构成元素,并把“识别性(i d e n t i t y)、结构(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三个条件作为辨识城市形象的必要条件。
将其对于环境的知觉与感觉形式通过地表1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设计的地方理论观解构方认知地图(place mental map),以地方影像(place images)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记忆。
因此,这三个环境要素不仅是建构城市形象的基础,同时也是建构城市地方性和城市地方感的基础。
具体见表2。
2.3 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构建2.3.1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城市格局城市格局的地方性建构是人们感知城市基本结构的整体心理框架,也是获取城市地方感的基本形态因子,是城市所在自然基地和人工开发构成的感知序列,它使人在感知城市上获得基本的空间定位参照系。
对城市格局的地方性建构内容主要包括:① 可感知的自然山水格局(山体、水体等整体自然要素布局和保护);② 可视控的城市高度分区(高层发展区、底层区、过渡区、高层走廊等的合理控制,从而满足人的基本视觉心理需求);③ 可明晰的城市肌理(肌理清晰更容易让人产生地方感,如路网的有序性、用地布局的兼容性);④ 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样式的多样性、建筑色彩的文化性等)。
2.3.2 具有可达性特征的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地方性建构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交通的可达性能够提高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在城市中的活动效率,从而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城市意象。
地方理论导向下的城市交通组织的重点是对人的活动和城市日常生活的组织以及它们和城市交通体系之间的关系优化,如地铁站口与公交站点的可达性布局、城市交通集会点的设置、步行系统的优化、立体交通的解决方式等,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城市日常生活场所、公共开放空间之间的步行范围和设施的配置和设计。
2.3.3 具有人本性特征的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各类人群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空间,是保护和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产生城市地方感的重要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的营造和设计除了具有特色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对人本性需求的满足,在设计营造中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应进行有序的处理,如广场和绿地(尺度适宜性、区位的可获性、数量的公平性、景观的等级性)、城市眺望点、主表2 城市形象设计视角中的地方理论观解构城市形象设计要素 地方性建构(结构性) 地方感生产(意义性)路径(path) 交通联系的道路 沿着路径移动和观察视觉联系的视廊 构建连续性和方向性的认知图像区域(District) 各类亚文化区各类功能片区(如大学校园、城市CBD、 区域必须有社会文化性工业园区等) 具有共同的形态和使用功能边缘(Edge)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 明确的边缘更容易让人产生清晰的自然或人工形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 空间范围;线性成分(如绿化带、河岸、山脊线等) 明确的边缘能够加深对城市形体环境特征的感知节点(Node) 集合的各类空间或场所; 能够产生引人注目的大空间效应;日常城市生活往来的必经之地; 城市日常生活频繁接触的集中体验道路的交叉口、方向转换处、空间结构的 区域(如城市广场、公共休息区、变换处等 入口处、景观焦点等)地标(Landmark) 认知环境的参照点; 具有鲜明的方位感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 具有单一性和外在性特征鲜明的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等 令人产生突出的印象城市形象的产生条件 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地标分布于内,有规律的相互穿插和叠合。
要观赏点的景观意象、景观的可视性、城市天际线的独特性等。
2.3.4 具有意象性特征的城市形象城市地方感的生产主要是靠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意象,是人通过对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城市景观的感知和体验所获得的。
一般来说,建构城市的意象性需要对城市中的地标、节点、边缘、走廊、轮廓线、街道模式等的数量和等级进行控制,并使之具有地方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