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合集下载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然而,近年来,陕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首先,陕西的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陕西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该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陕西的煤炭和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发展,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煤炭和化工产品。

此外,陕西还有着多个重要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人才。

近年来,陕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尤其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其次,陕西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陕西拥有优良的农业气候和土地资源,种植业一直是该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机械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特别是陕西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取得了丰收的成果,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此外,陕西还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陕西拥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如兵马俑、华清池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时,陕西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如电影、演艺、出版等行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

然而,陕西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陕西的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农业占比过高,工业结构尚未完全升级。

另一方面,陕西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安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发展较快,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陕西还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的经济发展,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陕西的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和交通运输的效率,缩小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陕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成为推动陕西经济的三大支柱。

陕西省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陕西省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陕西省产业结构状况摘要:陕西经济结构的基本框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伴随全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以及战备的要求,陕西成为我国内地重要的机械、电子、纺织等加工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在能源、化工、医药、有色、建材、冶金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电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也是很显著的。

但是陕西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同时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缺乏新兴的行业带动。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一.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它不仅包括生产部门,还包括流通部门,一般服务行业、文化教育和行政服务业等。

产业介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比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从广义来看,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在生产上的比例关系即各产业相互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如三次产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反映各产业相互影响的结果。

因而产业结构是经济总体中的产业多层次的组合,质的特征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量的特征是产业所占的份额,即比重。

二.陕西产业结构总体概况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

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

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

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陕西省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以下将对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陕西省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陕西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特色产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机械等也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中焕发新活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陕西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蓝天、碧水、净土成为陕西省的鲜明特色。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同时,全省各地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五、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就是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对陕西省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国际旅游出入境人数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资和外汇储备步入世界前列,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1979-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19年,年均增长9.2%;新加坡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0年,年均增长9.9%;中国香港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1年,年均增长8.7%;中国台湾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6年,年均增长9.5%;韩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30年,年均增长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长达29年的高速增长,因而我国的高速增长期至少与目前世界上高速增长期保持最长的韩国持平或更长,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1978-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注:①为1989-2007年年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本文中国数据均来自于国际组织。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473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32801亿美元。

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位于世界第六位。

是美国GDP的12.3%,是日本GDP的25.7%,是德国GDP的63.1%,是英国GDP的83.1%,是法国GDP的90.2%。

2005年,我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位于世界第四位,是美国GDP的18.1%,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日本GDP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国GDP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陕西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省份。

近年来,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指标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下面我将就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陕西省的GDP持续稳步增长。

去年,陕西省GDP总量达到了1.86万亿元,同比增长8.5%,位居全国第15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9.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陕西省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陕西省的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色产业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不断壮大,成为陕西省经济的新增长点。

同时,陕西省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再次,陕西省的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去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870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2万亿元。

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陕西省还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步伐。

此外,陕西省的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陕西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同时,陕西省还加大了对外资企业的引进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看,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对外合作,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成就离不开全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同时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发扬“改革创新、团结拼搏、务实奋进、开拓进取”的陕西精神,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也是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

首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上的调整和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市场竞争的活力和创新的活力得到了有效释放。

其次,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度日益增长。

第三,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量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我国在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扶贫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建立全面的扶贫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将亿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并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如今,我国的扶贫和社会保障模式被世界各国所借鉴,为减少全球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陕西省的省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安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作为陕西省的经济中心,西安市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西安市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推动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措施。

西安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不仅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西安,还推动了科技研究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这不仅提升了西安市的科技实力,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产业结构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西安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传统的重工业比重逐渐减小,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使得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现代化。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西安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西安市以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技术为核心,形成了众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平台。

这些企业不仅为西安市提供了大量的高薪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升了整体产业竞争力。

三、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的城市规模和功能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西安市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景观建设,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历史遗迹等方式,保持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加大商业街区和文化娱乐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强了城市功能。

四、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还需要关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西安市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西安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 经济飞速发展1.1 经济总量的提升说起改革开放,那可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自从1978年那个激动人心的会议之后,我们的经济就像坐上了火箭,噌噌噌地往上窜。

从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真是风风火火、波澜壮阔啊!想想吧,过去的我们,出门得走路,或者骑自行车,现在可好了,连共享单车都成了风潮。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咱们身边的人都在为买房买车忙得不可开交,真是人心向上,大家都在努力追梦。

1.2 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咱们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

以前大伙儿吃饭都得排队,现在倒好,点外卖一键搞定,真是方便得不要不要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

从传统的小店到现在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眼花缭乱,时不时还搞点促销活动,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大家都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一个“吃得饱、穿得好”的新时代。

那可是实打实的变化,走在大街上,随便问问,谁没点小目标?2.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2.1 教育的普及说到改革开放,不得不提的还有教育的飞速发展。

以前上学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松做到的,尤其是在农村,条件有限。

但是现在好了,国家可是把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义务教育覆盖到了每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努力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想想看,现在的孩子们可真幸福,书本不再是奢侈品,学习资源也变得丰富多了。

谁能想到,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真是了不起啊!2.2 科技的进步再说科技,这可真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以前一部手机能打个电话就不错了,现在的手机简直是个小电脑,各种软件、应用应有尽有,连购物、支付都能在上面搞定。

听说最近连“智慧城市”都在迅速推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便捷的生活,从交通出行到医疗服务,科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真是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

3. 社会风气的变化3.1 民主与法治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咱们的社会风气也悄然改变。

西安市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市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市经济发展现状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近年来,西安市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

首先,西安市的工业发展蓬勃。

西安市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重点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尤其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安的飞机制造业占据了中国的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西安中车的列车在国内外市场上也十分有竞争力。

同时,西安市民营经济也十分发达,有众多的私营企业在市场上活跃。

其次,西安市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西安市的旅游业发达,西安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外,餐饮、住宿、金融、电信等服务业也在西安市占据了重要位置。

西安市的商业区日益繁荣,各种商场和购物中心纷纷涌现。

再次,西安市投资环境优越。

近年来,西安市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西安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也不断完善,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最后,西安市的人才引进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西安市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高级人才计划,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来到西安市工作。

同时,西安市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总的来说,西安市经济发展现状十分可喜。

工业发展蓬勃,服务业蓬勃发展,投资环境优越,人才引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然而,西安市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等。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西安市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陕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迅猛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元,到2007年则为2645元,是30年前的20倍,30年净增了2512元,年均增加83.7元。

陕西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陕西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排名一直在倒数第一名至第五名间徘徊,农民增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㈠历史状况回顾近30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紧接着1982年—1986年连续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再到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加速释放,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1985年末,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5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2.5%。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以完全扭转,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困难。

此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除了农业税之外,还有“三项提留、五项统筹”、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

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比1985年增长89.2%,年均递增9.5%。

表21986年—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1993年和1994年国务院连续召开减轻农民负担有关的工作会议,各级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三乱”,在一定程度上控减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篇一: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基于计量经济学的1991年以来的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环境: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xx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16位(由20xx年的20位提升至20xx的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省份俱乐部”。

20xx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突破4000美元大关。

从1978年至20xx年26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87美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达到1037美元,又经过5年发展实现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xx年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增速15.51%。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

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合6204美元(20xx年末)继续领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国14位。

分析过程:一、明确研究分析任务分析近二十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明确陕西省第三产业总值与陕西省总产值的关系。

二、模型设计自变量:陕西省三产总值因变量:总产值建立模型:三、确定统计指标陕西三产总产值陕西省总产值四、模型参数估计五、模型检验R检验:R 2 = 0.995919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较好。

yi变差的99.59%由变量xt解释。

︱R︱=0.99796>R0.05(21-2)=0.4329,表明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显著,检验通过。

T检验: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给定? = 0.05)H0:?1 = 0; H1:?1 ? 0因为t = 68.05606 > t0.05 (19) = 2.093,所以检验结果是拒绝?1 = 0,即认为三产值和总产值之间存在回归关系。

上述模型的经济解释是,对于三产值每增加1亿元,总产值将增加2.783442亿元。

篇二: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者:吴春静来源:《职业·中旬》20xx年第03期县域经济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起点。

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富国之路。

一、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前所未有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第二,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迅速发展,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83年,中国农村已有99%的社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粮食产量从1977年的2.8亿吨,快速增长到1984年的4.1亿吨,年平均增长5.35%,一举解决了中国粮食长期短缺的问题。

第三,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城市和农村估计有近1亿人的失业大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原来的许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相续进行改制,不仅不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还要向社会释放出数以千万计的冗员。

这样,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初期,就业必将成为一个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潜在的重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第四,在国际贸易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在经济改革以前,由于实行封闭、半封闭政策的影响,和当时国际形势的限制,我国国际贸易不仅规模很小,增长速度也很慢。

1952年末,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只有2.94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8.68亿美元;按美元当年价格计算,26年间只增长了1.95倍,年均增长4.2%。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经济迅速增长,进出口业务飞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

第五,在资本投资方面,实现了双相流动。

据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一项新的调查显示,中国今年仍将成为世界上最受外国直接投资欢迎的地方,它连续两年超过美国名列第一。

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

西安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经济发展现状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西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导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西安的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城市经济已经由传统的第一产业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

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一系列政策的驱动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壮大,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西安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一直以来都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

近年来,西安市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优势,推动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相继涌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西安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工业中心,西安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制造业基础。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西安加快推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产值和技术水平。

一些知名企业如航天科工和华为等都在西安设有重要的生产基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西安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西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与此同时,西安也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跨国企业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繁荣。

综上所述,西安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西安正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然而,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陕西改革开放的故事

陕西改革开放的故事

陕西改革开放的故事陕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省份之一,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为陕西带来了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塑造了陕西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曾经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由于封闭政策的影响,陕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了陕西发展的新机遇。

陕西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并优化了投资环境。

这为陕西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陕西,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的飞速发展。

陕西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科研力量的增强推动了陕西科技创新的发展,为陕西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陕西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陕西发展的重要优势。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陕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交通网络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改革也为陕西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社会稳定和和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

陕西改革开放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示人民团结进取精神的篇章。

陕西人民以勤劳、诚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转变为具有较高综合竞争力的地方。

无论是在经济、教育、科技还是文化领域,陕西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总之,陕西改革开放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寄托了陕西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在未来的发展中,陕西将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财政国库管理体系。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目前,政府采购制度框架体系日趋完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职能体系日趋健全,集中采购工作逐步加强,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等。

3、不断强化财政预算监督。

初步建立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建立了预算分配、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财政管理框架,基本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体系。

财政预算监督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覆盖了财政各项业务。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健全协调、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高效透明、预算报告全面系统、预算监督控制有力、财政风险安全可控、财政法制完善严格、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公共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戴柏华]:感谢网友关心支持财政工作,衷心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谢谢大家。

相关报道:
编辑: 王敏
| | | |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权威发布平台中国互联网对外宣传西部联盟权威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008 中国西部网网版权所有。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开篇,以一连串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当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何更好的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越来越值得大家思考。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取得的成就1、GDP从占世界1.8%升至6%,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国家财政收入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2%。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

陕西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作文

陕西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作文

陕西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作文说起咱陕西这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变化,那可真是太大啦!
我听爷爷讲,以前的陕西,好多地方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那路就变得泥泞不堪。

“走个路,脚上沾满了泥巴,甩都甩不掉!”爷爷笑着说。

有一次,我和爷爷去他以前住的村子。

爷爷指着一片旧房子说:“孩子,爷爷以前就住在这儿,房子又小又破。

”我看着那些旧房子,简直不敢相信。

“那时候有辆自行车都不得了啦!”爷爷回忆着。

再看看现在,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我惊讶地说。

妈妈说,她小时候买东西都要去小小的供销社,东西种类也少。

可现在,大商场、超市到处都是,想要啥都能买到。

“宝贝,你看现在多方便呀!”妈妈笑着说。

还有啊,以前通信不方便,想和远方的亲戚说句话,得写信,等好久才能收到回信。

现在呢,拿起手机就能视频聊天。

有一回,我看到爸爸在和远方的叔叔视频,我好奇地凑过去问:“爸爸,这也太神奇啦!”
爸爸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呢!”
咱们陕西的旅游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很多美丽的景点都不为人知。

现在,一到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来参观。

我和小伙伴去兵马俑参观,听到一个外国游客不停地赞叹:“太了不起啦!”
我心里可自豪了。

学校里,老师用多媒体给我们上课,又有趣又能学到好多知识。

“现在的学习条件真好呀!”我和同学们都这么说。

我觉得呀,陕西这40 年的发展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术,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我相信,未来的陕西会更加精彩!。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

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

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

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

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

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

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

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

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

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

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1978年以来,陕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

第一次跨跃,从1978-1995年,长达17年之久,跨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5%;第二次跨跃,从1995-2001年,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第三次跨跃,是十六大后,从2002年至今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跃了3000、4000和5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7年达到5465.79亿元,年均增长12.6%。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翻了4.1番,年均增长10.4%。

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长速度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51.9: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

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

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

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年平均增速快9.9个百分点,比同期经济总量增速快8.6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893.02亿元。

1978-2007年财政收入翻了5.5番,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于增强陕西经济发展实力,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新陕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全省农业由"以粮为纲"向粮、果、蓄、经等多元结构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粮食生产实现了从吃饭难、吃不饱到基本自给、产销平衡的转变。

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全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粮食有缺口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城乡居民的"米袋子"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成功解决了吃饭难、吃不饱饭的问题。

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结束了陕西吃粮依靠调进的历史;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1300万吨大关,达到1303万吨,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1067.9万吨,与1978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30.9%的情况下,产量增长49.3%。

特色农业初具雏形,主导产业区域优势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主导产业区域,陕北以羊、薯、杂粮、果、大棚菜为主导产业;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关中北部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果业基地,关中东部形成了棉花生产基地,渭河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苹果面积和品质居全国第一,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正在兴起。

2007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940.2万吨,较1978年增长27.1倍,年均递增12.2%;其中苹果产量701.6万吨,为1978年70.7倍,年均递增15.8%,平均增长速度较全国高6.8个百分点。

2007年优果率超过70%,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

实现了苹果面积全国第一,品质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成为名符其实的果业大省。

畜牧业摒弃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化、区域化生产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2007年末全省生猪存栏851.5万头,较1978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7%;奶牛存栏48.0万头,为1978年的80倍,年均增长16.3%;家禽存栏5064.5万只,较1978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7.0%。

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96.1万吨,为1978年11.1倍,年均递增8.6%;奶类总产量达到180.3万吨,为1978年39.6倍,年均增长13.5%;禽蛋产量43.3万吨,为1978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1.4%。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免除,财政惠农惠民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2003-2007年的五年间,全省财政累计安排"三农"资金799.66亿元,年均增长21.3%。

2005年在全省实现了农民农业税零负担。

2007年财政对"三农"补贴达到15项之多,补贴资金达37.7亿元。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户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也相继实施,使陕西农业、农民、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行业突起,支撑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4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9倍,翻了4.7番,年均增长12%,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70.9%,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30年间,工业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主的新体系,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陕西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已初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产品储量居国内前列,陕西已成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

形成以煤、气、油为原料的能源化工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

能源工业异军突起,总量跃居各行业之首。

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2673.7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0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8%。

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

2007年,装备工业总产值1265.29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2%。

有色冶金、食品工业对陕西工业的支撑日趋增强,已成为陕西工业新的支撑点。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贡献率已跃居陕西38个大行业第3位。

2007年,有色冶金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29倍;食品工业增长59倍。

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形成了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

2007年,全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521户,户均产值8.92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

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5倍,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2.8%提高到81.8%。

2007年中国500强制造业中,陕西12家上榜,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

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迅猛。

石油、煤炭等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原煤、原油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

2007年原煤产量2035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天然原油产量2266万吨,增长374倍;发电量706.87亿千瓦小时,增长9.7倍;钢材560万吨,增长31倍;水泥3176万吨,增长14倍;机械化焦炉生产的焦炭526万吨,增长11倍。

硫酸、合成氨、农用氮、磷化学肥料、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工业不仅是量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12.63亿元,比1978年增长70倍;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达到1097.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

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因素,是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