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反思及评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教学设计思路本次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 针对学生的需求学生们在课堂上,通常会对授课内容有不同的反应。

而在本次课程中,我重视了学生们对阅读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上,我引导学生们从自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了解到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在引入课程内容之前,我让学生们先谈谈他们之前有没有读过书,并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2. 引导学生共同探索针对复杂的阅读题目,学生们通常往往没有意识到如何探索一个问题或者解答一个问题。

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引导学生们共同探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分享一些阅读体验,根据书中内容或者情节展开尝试,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内知识,并且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体验。

教学流程1.预备•校验学生的阅读材料,每个学生需要准备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3人,鼓励学生选择相同的书籍。

2.理清思路•让每个小组在5分钟内想象自己书籍的情节和阅读场景,并以口头汇报的方式介绍给其他小组成员听。

3.阅读•鼓励学生在25分钟内阅读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和解答问题。

4.分享•让每个小组在10分钟内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体验。

5.总结•在分享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且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阅读一本书。

反思在本次课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明显提高了。

通过共同探讨和分享,大多数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讨论和分享的环节,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鼓励,小组内部实现了更好的学习互动。

然而,在课程设计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能够让每个小组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在分享的环节中,我也没有提供更好的处理问题或者解答问题的方法。

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大家愿意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以实现更好的表达和互动。

春学期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人教版

春学期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牛汉[教材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通过本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在学习此文时可以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达的训练,指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与归纳。

在讨论问题的平台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联系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谈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结合具体例子对人物进行分析与归纳。

3.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思考人生。

[ 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人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二、简介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检查预习1.生字、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读2.解释词语。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记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补书——对孩子的理解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写出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我的榜首本书教育意图1.了解、堆集“诙谐;惨痛,奥妙、曲折反侧”等词语,了解作者。

2.全体感知辞意,了解著作表达的情感,感悟常识改变命运的深化内在。

教育重难点全体感知辞意,了解著作表达的情感,感悟常识改变命运的深化内在。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育方针1.了解、堆集“诙谐;惨痛,奥妙、曲折反侧”等词语,了解作者。

2.全体感知辞意。

教育内容与进程景象激趣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原名史成汉,蒙古族。

今世闻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

山西定襄县人。

1955年因为受胡风作业的牵连,遭到两年的逮捕软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人“牛棚”,从事强制性劳作。

70年代初,创造了不少诗篇著作,其间比较闻名的有《华南虎》《吊唁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已出书诗集《五颜六色的日子》《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茸毛》等。

1940年开端宣布文学著作,首要写诗,近20年来一同写散文。

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我国》履行副主编,我国作家协会全国声誉委员、我国诗篇学会副会长。

牛汉于2013年9月29日7时30分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91岁。

他的吊唁会在10月9日上午在八宝山举办,11月29日上午,人民文学出书社在京为其举办追思会。

今日,咱们将学匀他的一篇漫笔《我的榜首本书》,去感触承载着人生进程和共同感悟的“榜首本书”,去考虑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论题。

探求生趣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方针,用横线标出文章的头绪、文眼等,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抒发或谈论的文字。

一、在阅览进程中堆集词语,校对读音:诙谐:风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欣喜:喜欢而心安。

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跋涉,比方干事动作缓慢。

惨痛:苍凉惨痛。

温厚:温文宽厚。

曲折反侧:原文是指一次又一次,屡次重复的意思。

苦楚:苦楚(多指日子上受折磨)。

装订:把零星的册页或纸加工成本子。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初二八班级下册语文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1、自读课文,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体会的情感。

3、品尝语句,赏析课文语言。

4、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人生启迪。

1、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书'中包含的感情。

3、品尝语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1、读:自读法(圈、点、勾、划)2、思:质疑(提问法、探究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看书吗?那你们还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本书吗?(请几个同学简洁介绍)同学们的第一本书内容丰富,蕴涵着无限的趣味,那么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又是怎样的呢?今日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走进那段往事。

二、简介牛汉,现当代闻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头写诗,有诗剧《才智的悲伤》、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⑵了解故事情节。

2、正确朗读下列字词:鬃( ) 磨磨蹭蹭( )脊背( ) 掺和( ) 枉()读3、复述课文:围围着"第一本书'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复述时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情节。

四、研读课文1、思索:回忆的仅仅是"一本书吗? "一本书' 可以蕴含很多感情,请阅读相关语段,用"从──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说说你从文中品读到了哪些情感?2、质疑:赏析了课文内容后,你对书中的语言、语句还有什么怀疑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间探讨解决.无法解决的请提出来,大家共同争论。

五、拓展延长学了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莫非仅仅是了解了第一本书的故事吗?六、课文小结由同学小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可从基本学问积累、情感启迪、学习方法等方面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我的第一本书》范例一《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乂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

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

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对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 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 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三、读课文后小组内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富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学生根据训练达标题,当堂完成。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总结反思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我的第一本书
课题
3、我的第一本书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一课时
第 1 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跟随老师的点拨,突破难点。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1)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学生自主思考,同桌合作交流,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1. 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请你谈谈当时你读第一本书的感受。

2.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本。

这么普通的一本书到底有何力量,能让作者历经60年之后仍牵挂在心呢?请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那么作者的一本书是什么书?复述课文。

2.跟这本书有关的有哪些人?课文写了哪些事呢?3.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父亲:温和、善良、乐于助人。

我:善良、勤奋、调皮弄不成:忠厚、没本事乔元贞:聪明好学二黄毛:勇敢、带点傻气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是什么样子的?从中发现了什么?“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我的第一本书课题我的第一本书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那本书承载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即使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铭记那“第一本书”,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抓着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在品味,分享这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学习本文,除朗读、积累一些基本文学常识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对文学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更深刻了。

因此这样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并不多。

不过他们的自主阅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盲目而肤浅。

因此课堂教学要导向正确的方向并要求深刻一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3、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我的第一本书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必然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情感的把握上,仍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以此为冲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

感受苦难,咱们心情繁重;体验温情,咱们不觉感动。

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取得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的科学、客观分析肯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肯定“理想”的教学起点。

第二,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

通过教学进程的实施,使学生在有效取得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的同时,取得踊跃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讲义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学生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

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把握的问题。

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考试,看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该学的东西。

这件事情超级值得思考。

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东西。

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可是每一节课都必需表现这些目标。

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逐渐积累而取得的。

这正表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

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让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沉思的问题。

可见,大部份教学设计,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当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1. 背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选择教材。

本文反思的是使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过程。

2. 教材介绍《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该教材是为了满足学生审美体验的需求而设计的。

在本课中,教师旨在通过本书来引导学生对文学的静态和动态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3.1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教师讲解、学生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

其中,教师讲解主要对课文中的文学元素和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并且提供常见的文学解读方法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主要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对情感线索进行探究;最后,由学生们自由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总结课文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

3.2 教学过程分析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合作的激励和批评,以使学生们能更好地协作。

针对学生在自由讨论环节发表意见犹豫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了引导,提出教师自己的想法,化解了学生们的顾虑。

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良好。

3.3 教学效果经过教学流程的有序推进,学生们在教师和小组合作中领悟到了故事中的情感线索,懂得了如何去分析一个作品,从而领悟到作品中恰当的社会意义和人情感考虑。

尤其在学生小组合作的环节,可以看到学生们会结合课文自己提炼出有深度的情感线索。

4. 反思与总结4.1 教学优点该节课的优点在于,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化,活动设计富有互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解答,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4.2 教学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节有表现较弱的情况,未能完全体验课文情节,甚至有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环节中更多倾向于引导学生思考,导致学生表述不够详细和丰富,未能深度诠释作品思想内涵,影响课堂的深度和高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复述课文,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成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提起诗人牛汉,你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华南虎》吧,也不会忘记老师给你们朗诵的《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堪称诗坛的硬汉,你们知道诗人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你们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二、整体感知,解读“书”意1.默读课文,然后请1-2名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复述的基本要求为: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语言简练,表达流畅,声音洪亮等。

2.速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题的含义:“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加以明确:(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我的童年生活。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书里书外,品味人物跳读课文,说说:1.围绕着我的“第一本书”,作者除了表现我的苦难童年之外,还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祖母:慈祥仁爱、风趣诙谐父亲:温厚善良、心灵手巧乔元贞:聪明好学、本分厚道“弄不成”老师:为人忠厚、没有本事二黄毛:愚笨、死心眼、英勇2.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怎样的色彩?讨论后明确:祖母的出现给贫瘠的生活增添了幽默的色彩;父亲的出现给暗淡的生活增添了温暖的色彩;乔元贞的出现给艰辛的生活增添了沉重的色彩;老师的出现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轻松的色彩;二黄毛的出现给呆板的生活增添了快乐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反思及评析【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漫画(多媒体播放《父与子》)。

这是德国卜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画,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讲述画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观察。

)哪位同学能把画中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生:爸爸陪儿子去买一本好书,儿子忍不住在路上看,爸爸也忍不住跟在后面看。

回到家里儿子还在看,爸爸还想看,结果把烧开的水倒进了帽子里。

放洗澡水的时候,儿子还在看,最后爸爸实在忍不住了,坐在浴盆里拿起书和儿子一起看。

师:这是漫画中父与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牛汉先生在谈到自己的第一本书时说:(多媒体出示)“这一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那么刚才我们在漫画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幽默,可牛汉先生为什么说他的故事酷似这组漫画却很难笑起来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学生阅读,师巡视。

)生:第一件事是作者小时侯看父亲的书;第二件事是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第三件事是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他的朋友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第四件事是他小时候去书房的一些事情;第五件事是他从小的玩伴现在的状况。

生:还有他考了第二名,父亲让他背书的事情。

师:通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了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这么多事,现在请同学们来看屏幕,按照文章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来重新梳理一下:(多媒体:“父亲”:考书问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我”:裁书送书爱书赠书转学带书父亲考书,得知“我”裁书送人,于是父亲为“我”灯下补书,“我”拿到书后分外珍爱并将另一本送给了好朋友,后来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小学去读书,“我”带着父亲为“我”补全的那本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其中还穿插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读书乐趣。

文章中写了这么多事,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生:父亲考“我”背书。

作者说考了第2名,没看下文的时候,我还以为作者学习很好呢,其实他们班级一共才3个人。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给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学生读略。

)师: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帮助理解。

谁来说说他读的这一段哪些是重点词语?生:父亲知道了“我”考了第2名以后,“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欣慰地”说明父亲为“我”的成绩而高兴。

后来知道班里一共3个人,然后他就“板起了面孔”,这个“板”字能说明父亲怀疑“我”的成绩。

师:不错,可是当“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

”他为什么要愁啊?父亲是崔家庄小学的老师,小学老师看着自己儿子读的是这么一团纸,你说心里会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愁苦?生:父亲对“我”很担心,怕作者不能很好地学习知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父亲为“我”和乔元贞补书的那件事情:“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师:为什么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因为父亲知道了我裁书的原委之后,他想用补书的办法来帮助他。

体现出父亲的善良。

师:这名同学在朗读的时候感情十分投入。

文章中提到了父亲给我补书。

大家想想,这一夜的时间父亲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生:我觉得父亲可能觉得他的儿子助人为乐,他自己一定要把这两本书补好,因为儿子一直用半本书上学。

他还是在奖励儿子这种助人为乐的品德。

师:父亲害怕孩子拿半本书不能很全面地学习知识。

那么当“我”接到了父亲为“我”补全的两本完完整整的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生:我觉得一半是感动,一半是心酸。

感动的是父亲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并且补好书;心酸的是书虽然补好了,但是元贞却不能读书了。

生:“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

”他给我买书包,是说学习要准备好东西,还有因为村里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限,父亲非常关心“我”,让“我”转学。

师:这位同学谈得很好。

父亲望子成龙,其实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不也是一样吗?生:父亲有很多藏书,他自己本身就很爱看书,说明了父亲希望知识的环境能把“我”熏陶成一个爱读书的人。

也说明了父亲对我的关心。

师: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父爱的深沉厚重,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爱似书,每一张每一页都凝聚着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

师:从两次送书,同学们看出了“我”和乔元贞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记得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乎情。

”正像同学们所说,一本薄薄的书融入的是厚厚的情,这里既有父子情,又有同学情。

难怪作者会说这一本书让他一生难以忘怀。

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语句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现在请大家来跳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

生:我找到3个句子。

第一个:“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第二个:“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他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第三个:“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师:你们能就其中一个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吗?生:我说说第3个句子。

我认为这本书在作者的心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生:我觉得“枉”字用得好,可以理解为“白白的、没有意义的”。

作者的第一本书。

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父亲给他的,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爱。

生:这本书对作者来说有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有对艰苦生活的怀念。

应该说这本书是作者的人生之书,如果不写出来,那么这么多年的书就白读了,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没有价值了,就是忘本了。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能抒发出作者对这第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谁还有补充?生:我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如果作者不将这第一本书的故事写出来,就算他有再渊博的知识也没有用。

师:文章开始为什么要写《父与子》的漫画?我们读完文章以后,印象特别深的是什么呢?是那书本身吗?不是吧!正像这名同学所说,是有一个这么好的父亲,是一个苦难的经历,是那样淳朴的友情,是那些可怜的孩子。

所以,《父与子》的比喻,说明写的不是书,而是以这本书作为一个线索,把诸多事串起来。

生:作者认为这本书是他以后写诗读书的根本,如果没有这本书,他也就不会走上读书写诗的这条路,也就是这本书将他领上了文学之路。

师:这“第一本书”不仅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本书,你对“本”的含义理解得非常到位。

那为什么这本书要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呢?生:我觉得赞美的是父亲理解孩子之间的友谊,还有苦难生活带给他的精神财富。

后来二黄毛和元贞的结局让作者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所以要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师:刚才同学们所领悟到的这些句子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蕴涵着作者对这第一本书永志不忘的情怀,他是作者终身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第一,第一盒蜡笔,第一封信,第一本相册,第一份满分的试卷。

那么现在就请你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谈一谈你的第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多媒体显示。

)生:我第一次挣钱。

我出去打了一次工,虽然挣的钱不多,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师:看来同学们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可人间的真情又怎能在这几分钟之内说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思路整理清晰,形成文字,写在作文本上。

师:这节课我们在诗人牛汉的带领下一起感受了这第一本书的魅力,书中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无字的书等待我们去欣赏、去体味。

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爱吧!【教学反思】散文之美在于它是作家内心流淌出来的华丽抑或朴实的文字,它能够折射出作家心中那个编织已久的情结。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

牛汉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

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涵的意义。

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感悟这份生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漫画导入,概括课文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

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体察情感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

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

【教学评析】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用心,特别是以德国卜劳恩《父与子》的漫画导入,选择了与本课有关的学生熟知的形象,可以说突破口准确而新颖。

其次,教学流程流畅。

本节课有层次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围绕这本书写了哪些事情?(整体感知课文);哪些事能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探究课文);哪些语句能够表达作者对这本书的情感?(体察情感);结局怎样?(拓展延伸)。

整个设计非常清晰。

同时,师生对话也不错,如在教师提问“哪些词语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的时候,老师有具体的启发,学生说“灯下补书”,老师追问:“这个父亲一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样,就让学生拓展了想象,补充了细节,父亲的形象充实、丰满起来了。

还有,当“我”把书送给乔元贞的时候,老师问作者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也很到位。

最后,本节课因材施教,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地位,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