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最新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反思大全精彩6篇
最新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反思大全精彩6篇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反思篇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质疑,然后围绕疑点深入研读课文,逐字逐句体会、寻找答案,最后熟读成颂、升华感情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既体现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又切实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丑小鸭的种种不幸遭遇,进而感受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顽强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并且能汲取课文的精神力量来鞭策自己的学习。
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课伊始,理解了课题,简要学习了生字词后,我便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仔细品读:“‘新来了一只天鹅,一只美丽的天鹅!’孩子们在湖边叫起来。
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初读之后,学生知道这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兴奋、喜悦的心情。
但深究下去,却并不只是这么简单。
丑小鸭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现,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究竟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是什么让丑小鸭如此兴奋、喜悦呢?这些问题是打开文章思路的重要环节。
于是我引导学生针对这段话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于是课堂的教学因疑而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始激发。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总会遇上大大小小的风浪,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敢地向问题和困难挑战,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这些话既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暗中渗透了本文的精神——战胜困难、顽强生活。
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便开始分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积极从课文中寻出问题的答案,为后一环节的交流作准备。
三、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学生围绕“丑小鸭为什么会发出快乐的呼喊?他怀着怎样的心情?”两个问题,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与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将不断的深入体会丑小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而教师就在其中起点拨作用,引导学生更深透的领会文章的内涵,进而产生对丑小鸭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与丑小鸭发生强烈的共鸣,为下一步的升华感情、明理导行埋下感情的伏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6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小档案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遗骸(hái )蟾(chán)蜍(chú)褶(zhě)皱鸟臀(tún)目两栖(qī)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四、自主学习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明确: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本篇教育反思主要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展开,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最大化贡献和教师自身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回顾本课结合教材内容,我带着学生们一起探讨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科学家的工作方法以及阿西莫夫的文艺创作以及得奖原因。
由于本课的内容较为专业,学生们多有疑问,于是我在讲解过程中及时带领学生探究,引导探究,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释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时,我引导学生们通过案例来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寻找证据、提出假设、测试、获得结论,最后分享以及反思等。
二、教育反思1、学生参与程度不够高在本堂课中,一些学生不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表现得有些消极。
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可以从案例分析入手,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科学家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其次,应该加深讲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教学的针对性不够强本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且涉及的内容很多,个别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必要细致地给予解释。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此外,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科学类综艺节目或者如《大事件》、《Newton大调查》等少儿科学类读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
3、教师教学语言需要简练在讲解时,由于我想尽可能地将所有知识点讲得清楚明白,总是用比较复杂的语言来表达,导致学生在听课时有些吃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时,应该采用简练的语言,注重教学效率与效果。
4、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的研究离不开语文的支持,在本节课后,我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表述上存在一些问题。
这正体现了我们在语文教育方面还有很大一步需要跨越。
教师应该针对中考、高考等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对于阿西莫夫短文的教学,得以探究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及认知解析过程,我将以深入总结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两篇文章,以更好地收获教学见解。
我早先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教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期间始终充满思考,近来思考及汇总如下,作为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有难度1. 阿西莫夫短文内容相对复杂,学生掌握需要较高的语言功底作为支持,尤其在理解文章的全方位层面和深度方面,更为难度较高;2. 学生语言表达表达能力不足,与文章语意表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极大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二、需要重视学生学习风格1. 学生学习风格多样,容易造成学习效率低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教学活力及认知水平,如适当考虑对象、对话等学习方式;2. 在教授阿西莫夫短文时,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提供学习环境和资源,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才能;三、建立有益学习氛围1.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益学习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情绪及言行表达的氛围,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兴趣;2. 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实时反馈,完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得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四、实施系统指导1. 系统的安排,充分组合学习内容,适时安排练习和综合课后练习,持续强化学应用能力;2. 以及早报告课程教学计划,更及早地进行语言蓝图设计,加强教学内容的跟踪和规划,把握教学过程及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五、科学的论证1.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科学的论证阿西莫夫短文的教学方法,加强命题性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自学等;2. 通过方法、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资源,深入地探究阿西莫夫短文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把握教学渠道,提高救学效能。
总之,教学反思可以成为教师慎思明辨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够实现分析教学质量,挖掘自身潜能,进行教学的优化改进,而且也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能,追求自主学习,实现客观评价的有效方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反思:《社戏》是XXX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
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
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2.《回延安》教学反思:《回延安》是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XXX——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XXX,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课堂中,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本课的研究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完成的比较理想。
至于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过程中,值得肯定和反思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我采取了“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与合作研究的积极性,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2.课堂讨论和学生交流是学生互助进修的好形势,但关键在于教师选取的讨论或交流的问题的价值。
问题,必须是有“问”的价值,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
3.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课堂中言语不够简练。
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进修、不断提升自己。
4.《灯笼》教学反思:中文从文言到白话,得承认是进步,但这进步不应以丢掉汉语的简约特点为代价,所以白话文也应该简约,也能够简约。
白话文若要具备简约、厚重、丰腴、隽永的特点,就要在大家都能读懂的前提下努力压缩文字,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保留一些文言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与反思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流逝、携带、劫难、致密、天衣无缝”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安排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
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安排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2.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行文思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初中教学反思-《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短文两篇》教学反思一(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习的主体DD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
教师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积累语言、赏析语言整合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这一学生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第二篇短文中,教师又将学心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小组合作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自悟自得,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2)关注学生体验。
关注学生体验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
另一方面,组织思维工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编写《读书名言精评》,与培根“对话”,比较阅读,自拟名言等,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3)充分利用课文价值。
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教者是善于利用教材的人,以其独特的眼光,穿透文字表面,发掘到了教材独特的价值:一是知识积累的价值。
教师选择了读书名言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择比较阅读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知识。
二是美育的价值。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作者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导入新课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2.了解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6则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反思《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6则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6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6则1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
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意。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
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
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
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6则2优:▲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内容把握好,课堂设计新颖,将科普文章讲的`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且点拨到位。
▲以央视栏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学生归纳写作内容、说明顺序作了很好的引导。
▲能联系生活,适当开发资源,课堂容量大。
▲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全面,语言简洁到位,并不乏妙语,有自己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
▲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较好。
不足:▲阅读时间太短,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重点句段的锤炼不够。
▲还应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图片资料作辅助,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理解更清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5 大自然的语言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案】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符合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泼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局部,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别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冲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拟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及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的科学原理。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究的精神。
第1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有》一、导入新课播放大陆漂移视频恐龙在地球上足足生存了一亿四千多万年之后,竟突然全部都神秘的消失了。
在六千七百万年前,暴龙之类的肉食龙类、脚龙类、鸭嘴龙类和鸟脚龙类还相当繁盛,然而两百年之后竟全部都绝迹了。
在六千五百万年前之后所形成的岩层中就再也没有恐龙的化石,不只陆地上的恐龙如此,甚至在空中飞行的翼龙类、在水中游泳的蛇颈龙类和沧龙类也随之消失,就连水中的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菊石类等也不例外。
根据化石显示,这些集体死亡事件是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科学家们对那么多动物死亡的原因至今仍然感到迷惑。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明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大陆漂移2.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明确:地质学(板块理论)和生物学(恐龙)3.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明确: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明确: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简短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简短1. 引言阿西莫夫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不仅写了许多经典的科幻小说,还撰写过一些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短文。
这里我们将对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进行教学反思。
本文将对这两篇短文进行简要介绍,并分享我对这些短文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希望通过这些反思,可以对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2. 短文一:《引导还是灌输》这篇短文主要探讨了教学中引导与灌输的区别和重要性。
阿西莫夫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他以夸张的语气写道:“人的头脑就像一座水坝,当知识以大量的信息流来冲击时,它们也就溃堤了。
”我对这篇短文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性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当一个学生被纯粹的知识灌输所取代时,他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将受到限制。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致力于提倡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这样的引导性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短文二:《阅读的力量》这篇短文通过描述一个小女孩的阅读经历,强调了阅读的力量和重要性。
阿西莫夫认为,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写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世界和观点,拓宽我们的眼界。
”我对这篇短文深有同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策略。
例如,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此外,我还组织了一些阅读活动,如阅读角落的布置和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与反思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反思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可是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教学有语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他们什么?2、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第二个问题。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