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科普知识:土壤的形成

科普知识:土壤的形成

⼟壤并⾮⽣来就具有肥⼒特征、能够⽣长绿⾊植物。

跟⽣物发育⼀样,⼟壤发育也有⼀系列的过程。

其中,母质、⽓候、⽣物、地形、时间是⼟壤形成的五⼤关键成⼟因素。

⼟壤的发⽣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露母岩在⽇积⽉累的风化作⽤下形成成⼟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母质在微⽣物和低等植物的作⽤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肥⼒,形成成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过程。

成⼟过程必须在⽣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因此,它只能发⽣在地球上出现⽣命特别是绿⾊植物之后,⽽且成⼟过程⼀经发⽣,便⼀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两个过程是⽆法分离的。

所以⼟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与各个⾃然要素不断进⾏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母质好⽐是⼟壤的“母亲”,是⼟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机养分的最初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成⼟过程的速度、性质和⽅向,并对⼟壤的理化性质如⼟壤养分状况有很⼤影响。

例如,湖积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的⼟壤通常⽐第四纪红壤和砖红壤发育的红壤更加肥沃。

⽓候就像雕刻师,不同的⽓候特征赋予不同地区特异的降⽔和温度等⾃然条件,从⽽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合成和转化速率也有所不同。

例如,湿润地区的⼟壤风化程度和有机质含量⾼于⼲旱地区。

⽣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物等,是促进⼟壤发⽣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壤有机质的来源,⽽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壤。

微⽣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壤腐殖质,固定⼤⽓中氮素,增加⼟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

地形在成⼟过程中虽然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但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再分配,使⼟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等条件⽅⾯发⽣差异。

时间是阐明⼟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候、⽣物和地形等对成⼟过程的作⽤随着时间延续⽽加强。

国内⼟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

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在土壤母质上发生发展的过程。

岩石的风化与崩解只是形成了土壤母质,在没有生物出现的情况下,它本身释放的某些矿质养分不断随水流失而不能保持。

尤其是风化崩解产物中不含氮素,磷素含量也很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但母质为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矿质养分满足了化能自养细菌的生长,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母质逐步累积了有机质和氮素,为低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条件,同时阻止了风化过程的养分淋溶作用使营养元素得以保存,这种养分元素不断累积的过程乃是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

成土过程必须以岩石的风化过程为基础,由于有机物质的不断累积,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发展。

任何事务都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土壤也不例外。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母质与生物、气候因素以及土体内部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转化的总体。

土壤形成过程是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基本反应过程组成的,并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中,且物质(能量)互相不能完全补偿,从而导致土壤不同的发育方向。

由于环境条件的多变性,决定了成土过程的复杂性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沉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因此,土壤发育可以理解为土壤同它所处的环境相平衡的过程,而它的具体表现则是土壤物质的转化及其迁移。

土壤发育可分为土壤的个体发育和土壤的系统发育。

右图是亚高山草甸土的断面。

土壤的个体发育是指具体的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它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程。

它只涉及到土壤的个体(即具体的个别土壤),这种个体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变或破坏。

在不存在破坏作用(如侵蚀)的情况下,这种具体的土壤个体便向着具有当地典型的土壤形成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发展,经过若干时间,由幼年土或发育微弱的土壤朝成熟阶段发展,最后进入当地土壤的行列。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4Fe+2、Mn+2(淋失)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十二)人工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 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 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 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 华北平原潮土区。
3.[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 ]
由于化合物变化引起物质形态、性质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潜育化 静水浸泡 强还原
Fe+3 (红、棕色)
Fe+2(兰灰色)
(2)潴育化 水位上升:还原水位,下降:氧化
Fe+3、Mn+4
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 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八)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在针叶林植被下的残落物富含单宁 和树脂类物质,经过真菌微生物的分解 后会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对土壤 矿物质起着极强的破坏作用。强酸性淋 溶作用条件下,土壤表层除石英外的其 他矿物均可被淋失或从土体中排出,从 而在残落物层的下部形成了强酸性的灰 白色土层即灰化层。
灰化层
11
(3)土壤粘化过程(clayification)
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级别
分类单元(七级) 土纲 12 亚纲 28 土类 61 基本分类单元 亚类 233
高级分类单元 (区域规划)
土属
土种 基本分类单元 亚种(变种)
中级级分类单元
基层分
土纲 亚纲








土类
棕 钙 土
亚类
棕钙土 淡棕钙土 草甸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碱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红土又称第四 纪红色粘土,多呈 现红色、红棕色, 质地粘重,养分少, 分布于我国南方。
脱硅富铝 化过程
四、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命名
土壤名称的来源(连续命名和分段(独立)命名) 土纲和亚纲:由土类名称概括而成,(湿暖)淋溶土 土类和亚类:习惯名称部分采用经提炼的土壤俗名(黄) 红壤,(淋溶)黑钙土,楼土,黑垆土 土属:亚类加属性,或土种提炼 氯化物滨海盐土,黄 褐土,粘盘黄褐土 土种和变种:群众名(+地名)死黄土、刚黄土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不断分解;而与此同时,次生矿物不断地生成,从而 形成了富含粘土矿物的粘重土层,这就是土壤的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主要包括: 残积粘化(residual clayification) 淋溶粘化(eluvial clayification)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土壤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过程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5.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季节性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相对活跃的钙镁的碳酸盐发生淋溶和淀积,在土体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6.盐渍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或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地平低地,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集中,形成盐积层7.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如板结)的过程。

碱化过程与盐化有密切联系。

松嫩平原碱土发育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而厌氧,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土壤与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与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结构
1 2 3
团聚体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团聚 体是由多个颗粒聚集成的小团块,是土壤结构的 基本单位。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团聚体的形成与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和植物根系 等有关。良好的团聚体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 性和透气性。
土壤结构的分类
根据团聚体的大小和排列方式,可以将土壤结构 分为松散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 等。
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与技术
01
02
03
04
土地整理
通过土地整理和修复, 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 地利用率。
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 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 土壤污染风险。
土壤监测与评估
建立土壤监测与评估体 系,及时掌握土壤质量 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 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 据。
土壤改良技术
推广应用土壤改良技术, 如生物修复、化学改良 等,提高土壤肥力和生 产力。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 包括沙粒、粉粒和粘粒。这些颗 粒的组合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 地。
土壤分类
根据土壤颗粒的组成,可以将土壤 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每 种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 学性质。
土壤肥力
土壤质地还影响土壤的肥力,因为 不同大小的颗粒对水分、空气和营 养物质的保持能力不同。
土壤形成的过程
物理风化
母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 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碎屑。
化学风化
母质中的矿物与水、氧气和二 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分解 成新的矿物和化合物。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自然 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 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四)盐化成土过程 (五)碱化成土过程 (六)白桨化成土过程 (七)灰化成土过程 (八)熟化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 矿物开始风化,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 群落 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 高
2.斑毡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森林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森林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3.草甸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湿润草甸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湿润草甸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4.草原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5.沼泽泥炭化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亚表层中以胶膜状态包被 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 于土粒表面上的铁锰被还原, 于土粒表面上的铁锰被还原,并沿缓坡随侧向水 流或垂直水流不断淋失。随着胶膜的消失, 流或垂直水流不断淋失。随着胶膜的消失,原来 被胶结的土粒或结构体便分散成粘粒, 被胶结的土粒或结构体便分散成粘粒,悬浮于水 后粘粒随水下移并在土层中淀积, 中,后粘粒随水下移并在土层中淀积,结果使亚 表层粘粒减少,粉沙增多,土色进一步变白, 表层粘粒减少,粉沙增多,土色进一步变白,形 成下层因铁、锰和粘粒的淀积而粘化, 成下层因铁、锰和粘粒的淀积而粘化,并不同程 度地形成铁锰胶膜及结核。 度地形成铁锰胶膜及结核。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2、气候 气候是土壤形成主要的环境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密切 的因素主要有热量和降水。
返回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岩石的分解、物质的淋溶和淀积,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3、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包括绿色植物、土壤微生物 和土壤动物,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
( 1 )最初自生固氮菌的出现使母质中有了氮 素,接着地衣、苔藓植物相继出现,形成有 机物质,为高等绿色植物生长创造了一定的 养分和水分条件。 (2)植物能够选择吸收和集中土壤养分。 ( 3 )生物有机体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以及生 物的生命活动(如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和 蚯蚓等土壤动物),这些都能改善土壤的基 本性质,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 肥力得到发展。 返回 在生物的作用下,最终使母质发生了质的 变化而成为有肥力的土壤。
概念: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堆积物。母质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也叫做成土母质。

母质疏松多孔,能透水、通气,含有一定的养分,是植物 矿质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既不同于岩石,也不同于 土壤,在母质中还没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氮素,水、气、热 状况也不能很好协调,因此母质尚不具备土壤的本质特征, 即土壤肥力。
( 3 )心土层。受生产活动影响较小,对作物生长中后期的水 肥供应有重要意义。 (4)底土层。也叫生土层,几乎不受生产活动的影响,植物 根系很少,大多保持了母质的性状。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与肥力发展
形成:农业土壤是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 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肥力发展:如果按照自然规律,科学改土培肥,改造低 产田,改良盐碱地等,土壤会越种越肥沃;相反,不合理 利用土壤资源,就会导致地力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消 失。
土 壤 剖 面
1.土壤剖面与土层

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是由不同的物质和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岩石和地形。

这些因素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降水和温度是气候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土壤形成的速率和性质。

降水可以溶解和运输土壤中的溶质,并影响岩石和土壤颗粒的风化和侵蚀。

温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从而影响土壤中的化学过程。

水:水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是岩石风化和碎屑物质运输的重要介质。

水能使土壤中的岩石颗粒被剥离和移动,进而形成沉积。

水还可以运输溶解的物质,如有机物和离子,进入土壤中。

此外,水还能影响土壤的排水性,有助于形成不同种类的土壤。

岩石:岩石是土壤形成的起点。

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物理因素如气候和水,以及生物因素如植物根系的作用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可以通过分解和磨碎岩石颗粒来促进岩石的风化。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渐形成了岩石颗粒的混合物,这是土壤的基础。

地形:地形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地和山谷的地形产生不同的土壤类型。

山地上陡峭的坡度使得水的流动更快,有利于土壤的侵蚀和移动。

山谷地形反而形成了水分和养分的堆积,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是指岩石的化学组成和风化作用。

化学反应对土壤中的成分组成和性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岩石的化学组成:不同类型的岩石有不同的化学组成,这直接影响了土壤的性质。

富含矽酸盐的岩石通常风化较慢,因此形成的土壤富含矿物质。

而富含碳酸盐的岩石易于溶解,形成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酸性。

风化作用:风化是化学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是指温度变化、水的冷缩膨胀和物理分离等因素引起的岩石颗粒破碎。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和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新的矿物质和溶解的物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

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

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时间因素—发育程度。

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

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当然人类也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而土壤系统等又对人类的耕种有一定影响。

1 / 1。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

地壳是由大块坚硬的固体岩石形成,然后外层慢慢碎裂,越来越小,最后形成石块,卵石和沙砾。

苔藓类生物在空气中获得太阳能,进而分解岩石。

当苔藓死后变成粉末状,这种粉末中包含它们从岩石中吸收的矿物质,经过多年堆积,最后变成土壤。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各种土壤,然而,由于地球表面成土条件的多种多样,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又有其特殊的成土过程,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几种主要的成土过程予以介绍。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

包括着生蓝藻、绿藻、甲藻、硅藻等岩生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

这一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盐渍化形成过程: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

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的易溶性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中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碱化过程是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其前提是土壤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较高,它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碱化层。

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

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降水将易溶性盐类从土体中淋失,而钙、镁只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

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被钙或镁所饱和,在雨季向下移动的钙淀积在剖面的中部或下部,形成钙积层。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

由于那里化学风化作用盛行,使原生矿物强烈分解,次生粘土矿物大量形成,表层的粘土矿物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

白浆化过程: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

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

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壤,强调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土壤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特别对农业土壤来说,它是一个主导因素。

3.叶尼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发展①补充了成土因素公式他认为成土因素公式应为:s=f(d,o,r,p,t,……)很明显,A.他将地形列入了公式;B.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其他成土因素。

②补充发展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的学说他认为生物作为主导因素,不是千篇一律的。

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上,往往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

这五大自然成土因素都可以成为主导因素。

相应出现五大函数式:s=f(cl,o,r,p,t……)——气候函数式s=f(o,ol,r,p,t……)——生物函数式式中优劣因素放在右侧括弧内的首位。

在叶尼成土因素公式中有其他成土因素的位置,到底其他因素指什么呢据最近研究,苏联学者柯夫达提出了地球深层因素,如火山、地震等对土壤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过渡:总之,成土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共有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一个人为因素,即:土壤形成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那么这些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下边我们就分别讨论之。

首先讨论气候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气候对土壤形成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地理分布气候因素主要是水热条件,水热条件是所有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A.它直接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据报导,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的速率就增加1-2倍。

B.它还对植物、地形、母质等其它成土因素产生影响。

从而对土壤形成产生间接影响。

所以气候因素是直接和间接影响成土过程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我们知道,气候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性,例如从北到南、从山下到山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由于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就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使土壤也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

2.影响风化壳类型及其厚度水热条件不同,土壤矿物质的风化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厚度必然不同。

由图可以看出,从苔原带到热带森林或者从荒漠带的热带森林带,水热条件越来越好,对矿物的风化作用越来越强。

A.在苔原带和荒漠带,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风化壳较薄,而且多为岩石碎屑。

B.在热带雨林带,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烈。

形成的风化壳厚度很大,而且岩石矿物风化程度较深,形成许多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铁铝氧化物。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在不同气候带,植被类型不同,那么每年植物生长量和进入土壤的残体量也不同,就森林来说,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残体数量是: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寒带针叶林按道理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应该热带砖红壤为最多,寒带灰化土为最低。

其实不然,因为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水热条件不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不同。

一般来说,热带>温带>寒带。

结果,虽然热带有机质累积较多,但因分解快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而寒带有机质累积较少但因分解慢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

总之,气候条件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

4.影响土壤内部物质迁移过程在不同气候带,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内部物质的淋溶、淀积程度不同。

由图上可以看出:A.在湿润地区,如在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区。

由于土壤水分多,土壤的盐基离子(即K+、Na+、Ca2+、Mg2+、NH4+……)遭到淋溶,排出土体进入地下水。

B.在半旱地区,如矮草地区。

由于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只有易溶性盐分(如NaCl、KCl)遭到淋洗排出土壤,而CaCO3表层淋溶,下层淀积,出现一个碳酸盐淀积层。

C.在干旱地区,如沙漠灌丛地区。

由于降水稀少,土壤淋溶作用微弱,易溶性盐和CaCO3表层积聚,不发生移动。

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由湿润到干旱,土壤内部物质的迁移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迁移必然影响到土壤的性质,如灰化土在湿润地区,盐基离子遭到强烈淋洗,土壤中H+多,必然呈酸性。

在干旱地区,H+少必然呈弱碱性。

三、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也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因为生物的出现使土壤具有了肥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生物作用在土壤中的作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富积亲生性元素,利用太阳能合成土壤有机层所谓亲生性元素即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在母质中,其亲生性元素是分散的,含量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另一方面,母质中缺乏某些亲生性元素,如母质中不含氮素,而氧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鉴于以上原因,母质是不能生长植物的或者植物生长不好。

自从出现了植物之后,才能把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地吸收起来,富积于土壤表层,进一步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元素。

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将大量的太阳能以有机质的形成累积在土壤之中。

过渡:但是不同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因而对土壤形成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2.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有很多,我们仅将森林和草原植被加以对比,看看它们在土壤形成中有何不同。

①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的特点A.年凋落物总量大,且热带常绿林>温带夏绿林>寒带针叶林B.有机残体以枯枝落叶为主这是因为木本植物都是多年生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每年仅死亡其一小部分枝叶和花果,根系虽然伸展很深,但并不是每年死亡更新积存数土壤有机质。

所以,木本植被的凋落物主要是枯枝落叶。

C. 土壤有机质表聚化由于木本植物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积累于土壤表层。

在这一层,有机质含量相当高,但它的厚度不大,这种情况称为土壤有机质表聚化。

D.灰分和氮素含量较低而单宁树脂类物质含量较高且针叶林较阔叶林更甚。

所谓灰分是指植物残体经灼烧后残留下来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类。

一般植物灰分含量不超过10%。

木本植物灰分和氮素含量较低,针叶林较阔叶林灰分和N含量更低,这是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一个特点。

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单树脂类物质含量高。

木本植物化学组成上的这两个特点对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性质有巨大影响,现说明如下:单宁,树脂类物质极难分解,参与其分解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

在真菌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酸性较强的有机酸。

而木本植物灰分含量低即盐基离子少,不能有效地中和酸性物质,致使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多数森林土壤pH值都在酸性范围之内。

刚才说过,针叶林灰分更少,而单宁树脂类更多,那么,土壤的酸性更强,在强酸性环境下,岩石矿物可以彻底分解,产生酸性淋溶,导致所谓灰化现象的发生。

形成灰化土,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学习中要详细讨论。

②草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特点与木本植物相比较,草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绝对数量少,且干草原小于草甸草原。

B.有机残体以死亡的根系为主这是因为,草本植物大多数是一年生的,其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一起死亡,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但是草原植物有机残体量主要是根系,一般根系重量占植物量的80-90%。

C. 土壤有机质层深厚,向下逐渐过渡。

D. 灰分和氮素含量较高而单宁、树脂类物质含量较低单宁树脂类物质少,易分解,适合细菌的活动。

在细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少,而且灰分含量高,酸性可以得到中和,一般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

(二)土壤动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三)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四、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是在母质上发育而形成的,所以母质物理化学性质必然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例如砂岩风化后形成的母质,石英颗粒较多,质地较粗,那么在砂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来说,质地也较粗。

相反,在泥页岩风化物上形成土壤,质地必然偏细。

(二)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着土壤的化学组成不同类型的母质其矿物化学组成不同,那么它必然影响土壤的矿物化学组成。

例如在基性岩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盐基含量就高于酸性岩石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