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

(1)承天寺:

(2)元丰六年:

(3)户:

(4)欣然:

(5)行:

(6)念:

(7)者:

(8)遂:

(9)至:

(10)寻:

(11)张怀民:

(12)寝:

(13)相与:

(14)中庭:

(15)空明:

(16)藻、荇(xìng):

(17)盖:

(18)也:

(19)但:

(20)闲人:

(21)耳:

二【译文】

三、【拓展探究】

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

第一层:(_____句)

第二层:(_____句)

第三层:(_____句)

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五【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2分)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3分)

参考答案

【词句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