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情感体验: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尤其是对古人情感的共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举例:课文中“夜游”的情境设置和作者情感的融入,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的“相与步于中庭”不仅仅是描述了一次夜游,还蕴含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愉悦心情,这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抒发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举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中,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以及竹柏影子的交错,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学生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晚上散步时,是否注意过月光下的景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晚的美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预习自测(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先学交流: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理解文意1.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朝代)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他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欣.然()遂.()寝.()藻.、荇.()()竹柏.()3.解释加点的词语。
起行()(1)欣然..(2)遂.至承天寺()(3)念.无与为乐者()(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疑难地方在课本上圈出。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6.阅读教师推荐的材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7.这篇文章虽短小精粹,感情却起伏变化,在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三个阶段的情感,并说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8.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
9.怎样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三、主题阅读,拓展延伸10.你从苏轼的哪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豪迈奔放?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怀民亦.未寝()(2)解衣欲.睡()(3)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吾两人者耳()()(4)但.少闲人..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念无与乐者”、“步于中庭”、“仰头望明月”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乐观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成就。
(2)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提炼文章主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苏轼的宁静致远、乐观向上的品质。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分享等表现。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背诵、练笔等。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课时:本节课需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2课时用于情感体验和教学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古典文学鉴赏书籍、相关学术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意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预习资料(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2.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奥妙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导,文学巨匠。
背景透视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二、基础知识学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翻译下列被圈住的字。
))))())))()()())())3、翻译下列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举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游览词赋》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领悟文章主题: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举例:文章开头以“元丰六年,余在京师”引出背景,接着详细描绘承天寺夜景,最后抒发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1)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和举例。
举例:如“藻荇”一词,教师要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6.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理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1.3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比其他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身处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生字词的掌握。
1.2文章主题的把握。
1.3写作技巧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2.2对比阅读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1.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苏轼创作本文的背景。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4.2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4.3介绍苏轼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拟人等。
5.对比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苏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5.2分享对比阅读的感悟,提高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7.1背诵并默写课文。
7.2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对比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应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比阅读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鉴赏水平。
4.课后作业应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延伸1.开展苏轼专题研究,深入了解其生平、作品、思想等。
记承天寺夜游
初二语文导学案第四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主备人:付娟时间:课型导学课审核人:(佳句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内容导航:(2分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掌握朗读节奏,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主旨,乐观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笑对人生。
【课前热身】配乐朗诵【自主学习】8分钟(一)助读材料;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年是他被贬的第四年。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
注意加线字的理解含义。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二、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找出描绘月下美景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能够表明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3.本文中“闲人”的含义。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当人生不得志时,你会怎样去面对?三、【展示提升】10分钟(一)自学疑难(二)配乐诵读(三)内容理解(我发现的重点词句)四、【课堂达标】(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相信你能完成的很好哦!)10分钟检测过程中的疑难整理:【课堂反思】(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收获:。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2.背景资料3.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难度。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在实际写作中进行运用。
(3)创意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提供写作素材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表达。
举例:课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
(3)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了解古代游记的结构、写作风格,学会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游记的起承转合,学会在写作中合理安排结构。
2.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情感变化:课文中作者的情感由喜悦转为忧伤,再到超然,这一过程较难把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记承天寺夜游》是张岱以游寺为背景,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游记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张岱通过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与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及修辞手法分析;了解作者张岱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古代游记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文学素养,锻炼写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光的描写,创造了⼀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境: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标】 1、掌握⽂⾔词汇,理解课⽂内容。
2、品味⽂中的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积极的⼈⽣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中的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字,体悟⽂⼈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积极的⼈⽣观。
【教学流程】 (⼀)导⼊:(教师唱《但愿⼈长久》,营造氛围,引⼊课题) 师:知道这⾸歌的名字是什么?这⾸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是诗⼈墨客笔下的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的名句?下⾯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写⽉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苏轼。
(板书) (⼆)解读标题。
明确:⽂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图⽚):“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句“⼀点浩然⽓,千⾥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标。
1、学⽣资料展⽰,⾛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体会层次美。
1、⾃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组再读课⽂,体会⽂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第⼆段描绘庭院⽉⾊,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北宋·苏轼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1)承天寺:(2)元丰六年:(3)户:(4)欣然:(5)行:(6)念:(7)者:(8)遂:(9)至:(10)寻:(11)张怀民:(12)寝:(13)相与:(14)中庭:(15)空明:(16)藻、荇(xìng):(17)盖:(18)也:(19)但:(20)闲人:(21)耳:二【译文】三、【拓展探究】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第一层:(_____句)第二层:(_____句)第三层:(_____句)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五【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龙井题名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②篮舆(yú):竹轿。
③天字开霁:天空晴朗。
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4分)(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2分)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2分)《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3分)参考答案【词句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拓展探究】1.'月光' 行踪,夏夜月光图,清冷皎洁,旷达心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结构: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10.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1.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2.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13.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四、【理解性默写】1.庭下如积水空明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欣然起行5.月色入户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五【比较阅读】1.(1)门(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2.A(2分)3.(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然后喝水)。
4.[答题角度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
乙文采用移步换景,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1分)。
[答题角度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1分)。
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晚环境的幽寂/幽静(1分)。
5.(2分)(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盖:大概是(4)饱:吃饱(使……饱,让……饱)6.(4分)(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分)(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
(2分)7.(3分)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