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甘地被刺》教案—。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

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尾)和结构形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教学设想:1.比较阅读《心随飞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英雄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2.概括能力训练:阅读报纸的一则近期新闻,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它的特点(此时教师要有方法指导).3.作业布置:运用题——写作训练。

比较《英雄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1) 消息的概念和特点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a.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b.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c.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d.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e.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2)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a.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b.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c.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d.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三)运用训练阅读报纸的一则近期完整规范的新闻消息(包括有正标题副标题,请学生概括它的新闻写作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5甘地被刺

高中语文必修5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一、教学要求:
1、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

2、学习消息的一些写法,了解国内外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1、2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尾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如何理解甘地说“你来晚了”这句话的含义?
【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

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四)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一句话的。

按照印度的习俗,受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

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尊敬的人。

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五)课文第一段在这则消息中起什么作用?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是此消息的导语,简明扼要的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

结构特点:倒金字塔结构——把重要的放在开头,然后介绍次重要的信息,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印度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被刺事件为背景,通过分析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甘地的贡献以及这一事件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甘地的生平和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甘地被刺事件的基本情况。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观念,提高学生对暴力与和平、民族独立与团结的认识。

第二章:甘地的生平和印度独立运动2.1 甘地的生平2.1.1 简介让学生了解甘地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教育经历等基本信息。

2.1.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介绍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1.3 印度独立运动讲解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角色和贡献。

2.2 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2.2.1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让学生了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侵略、剥削和压迫。

2.2.2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介绍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领导人。

第三章:甘地被刺事件3.1 事件经过让学生了解甘地被刺的日期、地点、凶手以及事件的具体过程。

3.2 事件原因分析甘地被刺的内外部原因,包括政治、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3.3 事件影响3.3.1 对甘地的影响讨论甘地被刺对甘本人及其事业的影响。

3.3.2 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分析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暴力与和平、民族独立与团结4.1 暴力与和平让学生探讨甘地倡导的非暴力理念与现实中的暴力冲突之间的关系。

4.2 民族独立与团结分析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和团结的贡献,以及这一目标在甘地被刺后的实现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对甘地被刺事件的认识。

5.2 反思让学生思考甘地被刺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如民族独立、团结、和平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甘地被刺教案_1

甘地被刺教案_1

甘地被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

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难点】1. 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 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预习】1. 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2. 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教学过程】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

甘地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

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给哥哥钱)他始终不敢向父亲承认他所犯下的过错,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过都写在一张纸上,愿意接受父亲的惩罚,当时甘地的爸爸刚好也在生病当中,看过之后,很难过,就病重去世了。

甘地非常伤心,发誓绝对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念书,但是念得并不顺利,所以决定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

回故乡后,甘地的母亲已去世很久,大儿子也长大了。

之后,朋友邀他一起去南非。

后来,甘地回到印度,预备将家人接往南非,他也写成了一本「绿册子」,在一八九三年的五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说过、建造了一个修道院-真理修道院,在一九四四年,甘地的妻子卡丝蒂白因气管炎而去世。

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

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

甘地四处抚慰难民受创的心。

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印度副总理又带来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但是因迟到的关系,而被枪杀,当场死亡。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第一章:甘地的生平简介1.1 出生背景1.2 早年经历1.3 印度独立运动的兴起1.4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章:甘地与印度独立运动2.1 印度独立运动的策略与目标2.2 甘地的非暴力理念2.3 印度独立运动的波折与成就2.4 甘地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第三章:甘地与国际和平事业3.1 甘地与国际社会3.2 访问非洲与支持当地独立运动3.3 促进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和平3.4 甘地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第四章:甘地被刺事件4.1 刺杀者的背景与动机4.2 甘地被刺的经过4.3 事件对印度国内的影响4.4 国际社会对甘地被刺的反应第五章:甘地的遗产与影响5.1 甘地对印度的影响5.2 甘地对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5.3 甘地生平和思想的传承5.4 甘地被刺事件的历史意义第六章:甘地被刺事件后的印度6.1 政治动荡与接班问题6.2 尼赫鲁的领导与印度政治发展6.3 甘地遇刺对印度教派关系的影响6.4 印度社会的反思与变革第七章:甘地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1 非暴力抵抗的传承与发扬7.2 甘地的信仰与精神生活7.3 甘地对环境保护的关注7.4 甘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第八章:国际社会的反思与纪念8.1 各国对甘地的评价与纪念活动8.2 甘地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8.3 甘地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8.4 甘地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第九章:甘地的家庭与个人生活9.1 甘地的家庭背景与成员9.2 甘地的婚姻与家庭生活9.3 甘地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9.4 甘地的个人爱好与生活习惯第十章:甘地被刺事件的历史教训10.1 政治暗杀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10.2 维护政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性10.3 尊重多元文化与宗教共存10.4 继承与发展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第十一章:甘地被刺事件与印度宪法的演变11.1 印度宪法的制定背景11.2 甘地对印度宪法的影响11.3 甘地被刺对宪法制定的影响11.4 印度宪法中的甘地思想第十二章:甘地被刺事件与印度教育体系的改革12.1 甘地对印度教育的贡献12.2 甘地被刺事件对教育的影响12.3 甘地教育理念在印度的实践与发展12.4 甘地教育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第十三章:甘地被刺事件与印度社会发展13.1 甘地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13.2 甘地被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13.3 甘地社会理念在印度的实践与发展13.4 甘地社会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第十四章:甘地被刺事件与印度外交政策14.1 甘地对印度外交的影响14.2 甘地被刺事件对外交的影响14.3 甘地外交理念在印度的实践与发展14.4 甘地外交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甘地被刺事件的历史意义15.2 甘地生平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5.3 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和世界的启示15.4 对甘地被刺事件的研究前景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甘地被刺”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甘地的生平、印度独立运动、甘地被刺事件的经过及其对印度和世界的影响。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甘地被刺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和平、暴力与民族独立等课题。

二、教学内容1. 甘地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家庭情况等。

2. 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角色和贡献。

3. 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

4. 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

5. 针对甘地被刺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甘地的生平事迹和被刺经过。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甘地被刺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3. 研究法: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甘地的生平和贡献。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甘地被刺事件。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甘地生平和印度独立运动的教材或参考书。

2.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图片等。

3. 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问题时的积极性。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和评价甘地被刺事件时的思维深度。

4.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甘地的生平简介和印度独立运动背景。

2. 第3-4课时:讲述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

3. 第5-6课时:讨论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

4. 第7-8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平、暴力与民族独立等课题。

5. 第9-10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甘地的生平事迹、印度独立运动、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

2. 教学难点: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和平、暴力与民族独立等课题的思考。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甘地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甘地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甘地的生平简介和印度独立运动背景。

3. 案例分析:讲述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细节。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教案: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理解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4. 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探讨小说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4. 进行文学阅读和讨论。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活动介绍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甘地被刺》这个题材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阅读理解安排学生阅读小说《甘地被刺》,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注意对关键事件和细节的分析和理解。

Step 3: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暴力与非暴力、个人权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

Step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腻、借物抒情等。

Step 5:个人思考和写作要求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撰写读后感、批评文章或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总结回顾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甘地被刺》小说文本;2. 有关甘地的资料、图片等;3. 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的指导题目。

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2. 课堂讨论和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3. 个人思考和写作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探讨文学创作与现实社会的关系;2. 阅读其他与印度独立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旗之下》等;3. 研究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和影响。

注意事项: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2. 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3.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甘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甘地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甘地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名字、出生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思考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甘地被刺的原因和影响的思考。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甘地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资源:甘地的照片或视频。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甘地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甘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

2. 引导学生了解甘地对印度独立运动的贡献。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甘地的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引导学生了解甘地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和贡献。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甘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资源:甘地的照片或视频。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三章:甘地被刺的经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甘地被刺的经过和细节。

2. 引导学生思考甘地被刺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甘地被刺的经过,包括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思考甘地被刺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甘地被刺的经过。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资源:甘地被刺的图片或视频。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四章:甘地被刺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甘地被刺对印度和世界的impact。

2. 引导学生思考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甘地被刺对印度和世界的impact,包括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甘地被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推动和改变。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甘地被刺的影响。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资源:甘地被刺的图片或视频。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甘地被刺的重要性和影响。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

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甘地的精神品质。

2.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生字词和难句理解。

2.课文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

3.甘地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2.课文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课文《甘地被刺》。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甘地的生平和影响,激发学生对甘地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甘地的了解和看法。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讨论课文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的作用。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四、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甘地的精神品质,如谦逊、宽容、坚定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甘地精神品质的认识。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讨论甘地与其他人物的性格差异。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2.学生讨论如何将甘地的精神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甘地精神品质的认识。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心理描写,讨论甘地在被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悬念设置,讨论其作用。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八课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5

《甘地被刺》课堂实录课前播放《新闻60分》片段师:(导入)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屏幕上播映的是什么节目呢?现在很多人每天都有一个必修课,就是看新闻,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最新资讯。

大到9.11恐怖袭击,小到汕头的创卫行动,新闻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顾问,拒绝阅读新闻,就像拒绝呼吸新鲜空气,脑袋很快会受到亚健康状态的威胁。

所以如果我们想远离“井底之蛙”的尴尬,就不能拒绝跟新闻的亲密接触。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单元的几篇课文,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课本上的一则消息,进一步来掌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和它的一些表现手法。

请大家打开课本51页,下面先考考大家筛选信息的能力,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将文章压缩为一则不超过30字的简明新闻。

生1: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一印度教徒刺杀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

(教师板书)师:大家觉得这样压缩准确吗?有没有包含了新闻的基本要素?生:没有说出事件发生的地点。

师:那么我们可以如何修改呢?生:改为“甘地在波拉宫遇刺身亡”。

师:把地点表述为“波拉宫”过于具体了,而且“波拉宫”并不是一个有名的建筑,读者很难明确它的位置,所以我们应该把“波拉宫”所在的城市说出来,这样读者更容易获取准确的信息。

大家一起把压缩后的简明新闻说出来!生: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

(教师更正板书)师:很好!现在我们把这则简明新闻跟课文比较一下,很明显课文的内容更充实,那是因为课文在交代了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什么内容的描写呢?生:人物语言,行动……师:对,也就是增加了对“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指我们描写的人物、事件等对象身上富有特征性的细枝末节,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还有场景等等。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赏析《甘地被刺》这则消息中的细节,请大家先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细节,想想它在这则新闻中起了什么作用,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自由交流,等一下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他的心得。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学习甘地被刺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和平主义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2 教学目标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甘地及其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作用掌握甘地被刺的历史事件及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甘地被刺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甘地的生平和思想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二章:甘地的生平2.1 甘地的家庭背景介绍甘地的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以及他们对他的成长和思想的影响。

2.2 甘地的教育经历介绍甘地在印度和英国的教育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3 甘地的早年经历介绍甘地在早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他在南非的经历,以及他期间提出的非暴力抵抗思想。

2.4 甘地与印度独立运动介绍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提出的“真理力量”和“非暴力不合作”等口号。

第三章:甘地被刺的背景3.1 印度独立运动的进展介绍甘地被刺前印度独立运动的进展情况,包括民众的抗争活动、国大党的政治斗争等。

3.2 甘地与国大党的关系分析甘地与国大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3.3 甘地被刺前的紧张局势分析甘地被刺前印度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紧张局势,以及这种局势对甘地的威胁。

第四章:甘地被刺事件4.1 事件经过详细描述甘地被刺的经过,包括刺客的背景、行刺的原因和过程等。

4.2 事件影响分析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影响,包括对国大党的领导地位、民众抗争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4.3 事件后的印度独立运动介绍甘地被刺后印度独立运动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大党在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甘地的思想遗产5.1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深入分析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世界和平运动的影响。

语文:《甘地被刺》学案(粤教版必修5).doc

语文:《甘地被刺》学案(粤教版必修5).doc

甘地被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一甘地。

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应试练兵场】一、基础训练1、指出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 、噩耗仓晚褥dao 发生骚乱sao 悲倾欲绝tongB 、刹那cha瞻仰zhan 摩肩接蹲zhong忧心忡忡chongC . 着落(zhdo) 蛊惑(gu) 铿光瓦亮(cheng) 引吭高歌(hang)D . 骁勇(xiao) 要ft(xie) 万马齐蜜(yin) 洗洗涮涮(shuan)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赔偿娇揉造作寥廓闲情逸志B . 煦暖. 绵里藏针靓丽待价而沽C . 寒怆得鱼忘筌俾益. 正襟危坐D . 谗言死心踏地深邃黄梁美梦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⑵大型盆景可以用来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⑶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

大都市的喧嚣—给人以繁华之感,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营造即使/也B.应对创造即使/也C.应付创造尽管/但D.应对营造尽管/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高中语文必修五《8 甘地被刺》蔡厚财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8 甘地被刺》蔡厚财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甘地被刺【教学目标】1、运用新闻的读写常识对新闻进行逐一解读: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尾2、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3、从新闻特点入手把握优秀新闻的价值4、认识圣雄甘地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1、运用新闻读写常识解读消息2、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3、从新闻特点入手把握优秀新闻的价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经过了预习,用两分钟介绍甘地,教师重点补充甘地在印度宗教团结上的重要作用,以便理解消息内容。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

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

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821人死亡,2万人受伤。

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

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

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

据说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

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甘地呼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

他号召印度教徒都应该赎罪,并首先从自己做起,决定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

二、一理——理清结构1、关于标题和导语(板书)标题:人物和事件(板书)导语:(1)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欲绝,孟买骚乱。

揭示主题,开门见山。

2、关于主体:(板书)主体:(2~15)甘地被刺的来龙去脉。

时间、地点、凶手具体情况的叙述和补充3、关于结尾:(板书)结尾(第16段)噩耗使印度上下惊恐不安。

深化主题,后续伏笔。

4、关于倒金字塔结构作者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消息放在最前面(第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第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第16自然段),这体现了消息在主体部分也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甘地被刺》教案2

《甘地被刺》教案2

《甘地被刺》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领导人——甘地,知道他的非暴力抵抗理念对印度独立运动的推动作用。

2. 通过学习甘地被刺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和平、非暴力理念的认同。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甘地的生平事迹及非暴力抵抗理念。

2. 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

3. 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及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及世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甘地的生平事迹、非暴力抵抗理念,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及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一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甘地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一理念。

4. 甘地被刺:讲解甘地被刺的经过及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甘地被刺事件对印度及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甘地被刺事件的了解,以及对非暴力抵抗理念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甘地的纪录片,加深对甘地生平事迹和非暴力抵抗理念的了解。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印度独立运动及甘地的历史地位。

3. 开展班级辩论赛,让学生就甘地非暴力抵抗理念在当代世界的适用性展开讨论。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教案

《甘地被刺》最新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感情与态度目标:领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沉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信息的构造特点,比较信息与通信的不一样,学会信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专心感觉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评论动人肺腑的人物甘地。

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信息的各因素,能剖析信息的不一样构造形式,能详细地域分通信与信息的不一样。

二、教课重难点:1.掌握信息的各个构成部分(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尾)和构造形式 ( 金字塔式、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联合 )2比较信息与通信的不一样。

三.教课时数:两课时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研究教课假想:1.比较阅读《心随翱翔》和《甘地被刺》剖析信息的构造特点,比较《英豪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剖析信息与通信的不一样。

2.归纳能力训练:阅读报纸的一则近期新闻,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它的特点(此时教师要有方法指导).3.作业部署:运用题写作训练。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

以激情导入为喜悦点,走进甘地,认识甘地平生以及资料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要点难点研究人物,时间,地址,事件发生的原由、经过和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从遣辞造句上领会精华的新闻语言。

(三)以解读点击连结为切入点本文是篇事件信息,联系《真切快速地报导生活》一文,谈谈这篇信息的各个构成部分在哪里?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正文、背景、结尾以及倒金字塔的构造形式 )板书该板书学生不单一目了然地揭露了这则信息的内容、构造,同时也以特别直观的形式图解了倒金字塔构造的特点,便于学生轻松自如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

第二课时(一)导入:联系上节课内容。

(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心随翱翔》和《甘地被刺》剖析信息的构造特点 ( 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联合 )比较《英豪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剖析信息与通信的不一样。

1) 信息的观点和特点信息只报导事情的概貌而不叙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快速流传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宽泛、最常常采纳的新闻基本体裁。

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教学目标:1.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2.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

3.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难点:1. 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2. 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甘地。

甘地,印度国大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者,享有“圣雄”称号。

1915年回到印度,参加了争取印度独立的民族运动。

1920年,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印度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主张印度人自己纺纱织布,不穿、用英国的机织布,以此来维护民族经济,反抗英国的殖民掠夺,因此他把提倡手纺车运动列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身亡。

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

二、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噩.耗è悲恸.欲绝tòng 骚.乱sāo 晚祷.dǎo 一刹.那chà摩肩接踵.zhǒng 瞻.仰zhān 忧心忡忡..chōng2.词义惊惶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

惊慌、惶恐,不知所措。

摩肩接踵:踵,脚跟。

肩挨肩,脚碰脚。

形容人多,拥挤。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第2~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

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人物:甘地。

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导语、主体、结构等;
2、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新闻语言;
教学方法:
发现、品读、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在这旖旎的春光中我们一起打开一扇新闻的窗口;请大家翻开课本51页,投影“甘地被刺”(板书);
齐读注解①;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好新闻”好在哪里。

(板书)
一、说一说
⑴甘地的主要经历;
⑵新闻要素及有关特点;
学生课前搜集、发现有关资料,课堂展示;(分组展示)
学生举手,请两位同学到讲台说一说;
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①本文的结构;②本消息的要素;③本文的写法;
(提醒同学们边读边划一划体现要素的词语、句子,轻声读出来)
明确:文章第1段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它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中心,便于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投影)
2—16段是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导语先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主体再对事实进行展开,具体客观的写出事情的真相,以事实揭示事件的社会价值. (投影)这则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

(投影)
老师:从结构、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讲究了什么?同学们议论,老师板书、投影,
讲究布局谋篇;
二、读一读
1、课文怎样描写甘地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语段?读一读,请学生读出来。

)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拨)
学生甲:多年苦行,经常绝食;双手加额,宽恕凶手
衰弱不堪的身躯;爱穿土布印度袍
他说:“你来晚了”
学生乙:如春风野火,人们像潮水
老师:说的好,作者这样写甘地,运用了些什么写法呢?
学生:行为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老师:这也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老师: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朴素、艰苦,胸怀宽广;
老师:对,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位为了民族独立,艰苦卓绝,殚精竭虑,胸怀宽广,不屈不挠,视死如归,赢得广大人民热爱和景仰的“圣雄”。

(投影)
老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投影、板书)
2、全班齐读第1段;
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学生读,老师:嵌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这样的主
观抒情句子,效果如何?
老师:新闻开头的括号里的是什么?学生:是电头;
老师:需不需要读呢?学生明确要读;
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
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是抒情句;
老师:对,这样的语句煽情,主观,削弱了表达的力量;但注意到,在客观描写中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譬如:
请同学们朗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议一议: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老师:“举国”是用在什么场合?如:举世无双、举国欢腾;“悲恸”与“悲痛”,哪个程度更深?“恸”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很悲伤;
老师:不错,书面语的运用,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
3、请女生读第2段;
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投影)
老师:“(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表明作者是哪里人?
学生:美国人;
老师:好,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体会为什么要具体到“分”?
老师深情读: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投影)
学生:表明历史性的时间;
老师:是的,这段文字具体到分,是对时间的精确叙述,表明事件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说明消息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文字的凝重感;
4、男生读
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第6段)
老师:我们看到这段文字是写甘地被刺中的具体过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学生:用了动词,并且是不同的动词运用;
老师:对,“射穿”、“命中” 、“击穿” 、“射透”,几个动词的变换运用,达到表述准确简洁而不呆板的客观性效果;客观带来了真实,强化感染力;(投影)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叙述客观,准确(投影、板书)
5、(先请一名女生个别读)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第13段)
老师:她读的好不好?
大多数学生:好;
(一两个学生回答说不好;请其中一个学生来读),老师:你认为怎样读才读的好呢?
学生:要读慢一点,感情才更好地表达;请该同学读;
读完后,学生鼓掌
老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有排比的修辞运用;
老师:好,描写的手法,我们看“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景的描写,同时,“夜幕”、“堆积的忧伤”运用比喻、移用的修辞方法,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具体可感;
老师比较:“在月光…笼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夜“比做“幕”更
沉更重;“忧伤”“堆积”,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有的,有的,有人…”,排比铺述场景;
老师: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表达了人们悲伤的感情;
老师:回答的好!这一切充分表达了人们失去甘地后内心悲恸的感情;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全班再齐读这一段;
老师:这段文字美不美?
学生:美,沉重的美;
老师:是的,从中我们看出好新闻好在,行文优美;(投影、板书)
三、议一议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好新闻好在哪里?
(投影)
讲究谋篇布局
注重细节和场景
叙述客观、准确
行文优美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甘地被刺》,来进一步体会好新闻的好;
全班齐读;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