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
四、病变
1.肺气肿明显,膨胀,苍白; 重者肺水肿,充血, 气管有多量泡末样分泌物; 肺门淋巴结充血水肿 2.或有轻度胃肠卡他
五、诊断 1.临床诊断:流行特点(传播快, 平息快,夏季群发,良性经过), 症状(高热、呼吸道症状), 病变(肺充血、水肿、气肿) 可初诊
五、诊断
2.实验确诊 A:病原分离鉴定:取高热期病牛血 动物试验 小白鼠脑内接种 易感牛发病 细胞分离 B:血清学试验:双分血,检测抗体,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吸附反应
二、流行特点
1.牛易感,奶牛>黄牛,水牛有一定抵 抗力; 3-5岁>1-2岁>6-8岁, 孕牛、高产牛、肥胖牛发病较重 2.病牛,带毒牛为传染来源,吸血性,昆虫活跃时期流行; 明显周期性,3-5年流行 4.流行性,发病率高,病程短, 良性经过,病死率1% 泌乳下降及瘫痪淘汰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症状
潜伏期:3~7天,迅速传播,群发 1.突发,T40~42oC,皮温不整, 废食,反刍停止,神郁 2.流泪、涕,涎,悬挂成丝 3.呼吸迫速,张口伸舌,喘鸣,发绀 4.关节浮肿,有波动感,僵硬不愿活动, 肌肉疼痛,重者卧地,甚至瘫痪 5 孕牛流产,泌乳大幅下降,或有下痢 病程3~4天,自愈,病死率1%左右, 继发感染而复杂化
六、防制 1.牛舍周围除草,清洁卫生, 灭蚊 2.免疫预防: 灭活苗、弱毒苗、亚单位苗 联合使用, 每年2月一次
治疗: 1.对症治疗 退热镇痛、平喘、强心利尿、输氧补 液、防酸中毒、抗菌防继发感染、 放血疗法 2.加强护理:防跌倒、抗干扰 3.倒地牛及时使其站起
牛流行热
Bovine epizootic fever
又称“三日热”,“暂时热” 病毒性急性、热性、高传染性传 染病,以高热,呼吸道症状,肌肉关 节僵硬,病程短和良性经过为特点; 我国南方流行,因产乳量明显下 降和瘫痪而淘汰,对奶牛业造成较大 损失。
牛流行热发病新特征及防治措施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1 2
病例一
某养殖场出现大量牛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 状,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超过30%。
病例二
某散养户牛出现类似症状,但病情较轻,发病率 和死亡率均较低。
3
病例三
某规模化养殖场出现类似症状,但病程较短,一 周内自行缓解。
防治经验分享
预防措施
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通风良好,定 期消毒。
接种方法
根据疫苗种类和生产厂家的建议,采用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或口服等方法进行接种。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对于已经感染牛流行热病毒的牛,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如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
解热镇痛药
对于出现发热、Leabharlann 痛等症状的牛,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 疗。
抗生素
对于并发细菌感染的牛,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诊断技术与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病牛的血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以确 定病原。该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实验室条件。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病牛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判断牛是否感染过该病毒。 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检测等,对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变异研究。
治疗药物与疫苗研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牛流行热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有一些药物在实 验阶段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效果,但还需进一步验证和临床试验。
疫苗的研发与改进
现有的牛流行热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随着病毒变异和疾病流行趋 势的变化,疫苗的研发和改进也需要不断进行。新型疫苗的研究方向包括多价疫 苗、基因工程疫苗和联合疫苗等,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使用方便性。
牛流行热的诊断及防治
牛 流 行 热 的 诊 断 及 防 治
孙传 禄 孔 繁琪 z
( . 宁省 庄 河 市大郑 畜牧 兽 医站 1 6 1 ,. 宁省 庄 河 市栗子房 动物 卫 生监 督所 16 1 ) 1辽 1 4 9 2辽 14 5
牛 流 行 热 ( 名 三 日热 ) 由牛 流 行 热 病 毒 引 又 是 起 的急性 热 性 传染 病 。其 特 征 为突 然 高 热 ,呼吸 促
稠
养殖技术 问 2 1.0 员 0 01
林 格 氏液 、 钠 咖 、 生 素 B 和 维 生 素 C等 药 物 静 安 维
脉注射 , 每天 2次 。四肢 关 节疼 痛病 牛 可静 脉 注射水 杨 酸钠 溶 液 。 对于 因高热 而 脱 水 和 由此 而 引 起 的 胃 内容 干涸 , 可静 脉 注 射林 格 氏液 或生 理 盐水 2 4升 , ~ 并 向 胃内灌 人 3 5 %~ %的盐类 溶 液 l ~ 0升 。加强 消 02 毒, 搞好 消灭 蚊 蝇 等 吸血 昆 虫工 作 , 用 牛 流 热 疫 苗 应 进 行 免疫 接 种 。 此 外 , 可用 清肺 、 喘 、 咳 、 痰 、 热 和通 也 平 止 化 解 便 的 中药 , 证施 治 。如 “ 昧姜 活 汤”, 活 4 辨 九 姜 0克 ,
威胁牛 , 可用 高 免血 清 进 行 紧急 预 防注射 。高 热 时 , 肌 肉注 射 复方 氨 基 比林 注 射 液 2 ~ 0毫 升 ,或 3 % 04 0
安 乃 近 注 射 液 2 ~ 0毫升 。重 症病 牛 给 予 大 剂 量 的 03 抗生素 , 常用 青 霉 素 、 霉 素 , 用 葡 萄 糖 生 理盐 水 、 链 并
病 牛 突 然 出 现 高 热 ( 0 以上 ) 一 般 维 持 2 3 4% , —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牛流行热,又称牛瘟,是一种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该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牛类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文将介绍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治办法。
一、发病特点1.病原体:牛瘟病毒属于一种RNA病毒,有多个亚型,病毒质量轻,能在外部环境中存活一定时间。
2.易感动物:牛是牛流行热的主要宿主,虽然其他与牛科动物也有可能感染牛瘟病毒,但其症状相对较轻。
3.传染途径:牛流行热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也可能通过蚊虫等昆虫传播。
进行人工授精、移植组织等操作,也有可能导致沙门氏菌的传播。
4.潜伏期:牛流行热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畜常见症状包括干咳、眼结膜炎、鼻炎、呼吸急促和体温升高等。
5.临床症状:牛流行热临床表现为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器官损害等,晚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倒地等。
6.死亡率:牛流行热的死亡率可达到80%-90%,对于小幅度流行则为10%至20%。
二、防治办法1.强化管理:对饲养场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加强环境卫生控制、建立动物检测系统等措施有助于保持动物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
2.及时隔离:出现疑似牛流行热症状的牛只,应立即隔离,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避免其与健康的牲畜接触。
家庭养殖莫将患病的动物销售给数字人群,应将其送到指定场所进行治疗。
3.控制蚊虫:养殖场可以采用纯天然植物防蚊措施,如茉莉花等当地的草草植物,也可以使用特殊的环境杀虫剂,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4.预防注射:牛流行热可选用不同的疫苗进行预防。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B超/香港牛流行热、患病牛该病强毒苗、普通牛流行热灭活疫苗等多种类型的疫苗。
但疫苗的作用并不是百分百有效的,需要结合其他措施进行育种和预防控制。
且目前尚无特效疫治技术。
综上所述,了解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对于防治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
强化管理、及时隔离、控制蚊虫、疫苗预防是防治牛流行热的主要措施。
尤其要加强养殖场的卫生和检测,切实保护动物的健康。
1牛流行热
有的可见下颌部或乳房水肿; 8. 有的可见下颌部或乳房水肿 ; 孕牛可发生流产、 死胎; 孕牛可发生流产 、 死胎 ; 奶牛泌乳 量迅速下降或停止; 量迅速下降或停止 ; 发病期尿量减 尿液呈暗褐色、混浊。 少、尿液呈暗褐色、混浊。 多数牛能耐过, 病程3 多数牛能耐过 , 病程 3 ~ 4d , 少 数病例可因瘫痪而淘汰、 数病例可因瘫痪而淘汰 、 个别病牛 可因窒息或继发肺炎而死亡。 可因窒息或继发肺炎而死亡。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1. 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 , 结合临 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 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包括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 学检查(荧光抗体技术、中和试验、 学检查(荧光抗体技术、中和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等) 试验等)。 应与蓝舌病、茨城病、 3.鉴别诊断 应与蓝舌病、茨城病、牛病 毒性腹泻-粘膜病、牛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 毒性腹泻-粘膜病、牛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
病理变化
间质性的肺气肿或水肿, 1. 间质性的肺气肿或水肿 , 肺的间质胶冻 样浸润,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红色液体, 样浸润,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红色液体,气管内 积有多量泡沫状粘液。 积有多量泡沫状粘液。 其他实质器官, 主要是肝、 肾肿胀, 2. 其他实质器官 , 主要是肝 、 肾肿胀 , 淋 巴结充血、出血,真胃、 巴结充血、出血,真胃、小肠和盲肠渗出性出 并呈现卡他性炎症。 血,并呈现卡他性炎症。 死亡牛的骨骼肌可看到坏死灶, 3. 死亡牛的骨骼肌可看到坏死灶 , 有的可 表现关节炎。 表现关节炎。
病
原
牛流行热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 病病毒属。 病病毒属。 呈弹形或圆锥形, 1.形态结构 呈弹形或圆锥形,大 小130~200nm×60~70nm,有囊膜,表 130~200nm×60~70nm,有囊膜, nm nm 面有纤突。 面有纤突。 可在地鼠的肾细胞、 2.培养特性 可在地鼠的肾细胞、 犊牛的睾丸细胞或肾细胞上生长, 犊牛的睾丸细胞或肾细胞上生长,并产 生细胞病变。 生细胞病变。
动物传染病 二、牛流行热
三、流行病学
• 1.易感动物: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役用黄牛,水牛较少 发病,以1—8岁牛多发,尤为3—5岁牛发病率高,而老 龄牛和犊牛较少发病。 • 2.传染源:传染源是病牛。 • 3.传播途径:经吸血昆虫(主要是库蠓和蚊)而传播, 因此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夏末秋初、高温炎热时流行。 • 4.流行特点:本病发生迅猛、传染力强,短期内可使许 多牛感染发病。本病流行还有明显的周期性,3—5年流行 1次。1970年以后,广东省有些地方的流行周期缩短至 1—2年。从我国现记载的6次大流行看,发病率高(14— 39.89%),病死率低(0.73—1.80%)。
二、病原
• 1、分类地位:牛流行热病毒又称暂时热病毒,归 弹状科,暂时热属。单股RNA。 • 2、形态特征:子弹状,病毒粒子长130-220nm, 有囊膜。 • 3、体内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发病牛的血清和白 细胞中。
• 4、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耐低温,但 对温热、酸碱及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药能将其 杀死。
• 3、有些患牛四肢关节浮肿、后肢僵硬、不愿行走、 喜卧,强迫行走则跛行; • 4、有些病牛出现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减少或绝, 反刍停止,胃肠蠕动停止,粪便在病初秘结后期 则出现水样腹泻,尿量减少、色暗褐、混浊,奶 牛泌乳量剧减或停乳,妊娠牛常发生流产、死胎。
但多数病例呈现良性经过,病程3-4天。
五、病理变化
牛流行热
一、概 述
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 流行性感冒,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 病,其临床特征是突发高热、流泪、流涎、呼 吸迫促、四肢关节障碍、后躯不灵。
本病自上世纪的40年代在我国江浙一带就 有流行的记载,一直被称为牛流行性感冒, 1976年在华北等地暴发流行并分离到病原,才 改称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
感染。以 3-5 岁牛多发, 1-2 岁牛及 6-8 岁牛次之,
传播媒介。
牛流行热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 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本病
的发生有明显的周期性,约3-5年流行一次,
一次大流行之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
牛流行热
症
状
潜伏期:3-7天,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达39.5-42.5℃,
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乳牛的产乳 量有明显的影响,而且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淘 汰,给养牛业生产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牛流行热
病 原
牛流行热病毒 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成员, 象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Onm、宽60-70nm,含单股RNA,有囊膜。 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本病毒可在牛 肾、牛宰丸以及牛胎肾细胞上繁殖,并产生
沫状粘液。淋巴结充血,肿胀和出血。实质器官
浑浊肿胀。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症和渗
出性出血。
பைடு நூலகம்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
诊 断
本病的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
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结合病畜临 诊上表现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本病 还要作病原分离鉴定,或用中和试验、补体结 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 验,必要时采取病牛全血,用易感牛作交叉保护 试验。 在诊断本病时,要注意与茨城病、牛病毒性 腹泻-粘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相区别。
牛流行热
防
制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病初可根据具体情 况酌用退热药及强心药,停食时间长可适当 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溶液。用抗生素药物
防止并发症和继发感染。呼吸困难者应及时
牛流行热
即可恢复正常,发病高,病死率低。
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乳牛的产乳量有明显 的影响,而且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淘汰,给养牛业生产 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1867年,Schweinfuth首次报道本病(非洲)并分离出 病毒。后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东印度群岛和澳洲等 地广泛流行。
1949~1951年间,日本流行本病,由于当时本病的病 原不十分清楚,曾称为“牛流行性感冒”。1971年, 在日本发病牛群中分离出了牛暂时热病毒。
91年大流行
杭州育成牛病死7.04%;有个奶牛场流产45%. 浙江、青岛、江苏黄、水牛先发病。死亡率也很高。 复发率高:淮南奶牛二场594头发病,复发166头。 初步统计经济损失一亿元。
病例介绍
2005年8~9月份,洛阳市郊区及周边靠近城区县市, 很多牛场发生该病,基本上呈流行状态。
在症状上、死亡率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孟津某养 牛户,养奶牛8头,6头发病,全部死亡;
三位主讲人结合实际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讲述,学员们专心课,认真做笔 记。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广泛,实用性强,不仅扩充了学员的知识视 野,而且使他们对在广东省高湿高热气候条件下防治奶牛疾病增强了信 心。
一、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
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暂时热病
毒属(Ephemerovirus)的成员。
红细胞,并被相应的抗血清所抑制。
现已确定的基因有11组,其中N、M1、M2、L和G编码病毒的结构蛋 白基因。
N基因编码核蛋白(N),是转录-复制复合物的基本组成蛋白,可 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M1、M2基因编码基质蛋白1、2(M1、M2);L基因编码RNA聚合酶 大蛋白(L),对基因的转录、复制具有调控作用;N、M1和L蛋白是 病毒核衣壳的组成部分;M2是核衣壳外脂类膜的组成部分;
牛流行热.doc
牛流行热概述: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以突发高热,呼吸促迫,伴有消化道机能和四肢关节障碍为特征。
1病原学牛流行热病毒为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属成员。
只有一个血清型。
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10分钟,37℃18小时灭活;pH2.5以下或pH9以上于10分钟内使之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2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牛。
主要经血液传播,由吸血昆虫(库蠓、蚊等)叮咬传染。
本病不能通过接触传染。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黄牛和水牛。
发病率以奶牛高于黄牛、水牛,青壮牛高于老牛、犊牛。
自然条件下,绵羊、山羊、骆驼、鹿均不感染。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夏末秋初,高温炎热、蚊虫多生季节高发。
近年本病流行周期由过去10~20年缩短到6~8年或3~5年,有的地方报道2年一小流行,4年一大流行。
本病传播迅速,沿交通路线蔓延,呈流行性,且与风向一致,有时呈跳跃式蔓延。
发病率高,但多取良性经过,死亡率一般在1%。
3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7天。
病畜突然高热,体温达40℃以上,以持续24~48小时的单相热、双相热或三相热为特征。
但皮温不整,角根、耳、肢端有冷感。
眼角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
鼻镜干燥,呼吸促迫。
反刍停止,粪便干燥,有时下痢。
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僵硬(故名“僵直病”),跛行,后肢麻痹。
4病理变化肺呈间质性肺气肿,多集中在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
肺实质充血、水肿和肺泡气肿。
肝、肾轻度肿胀。
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肩前淋巴结、胭淋巴结、肝淋巴结肿大、发炎。
5诊断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查:动物接种试验(乳鼠、乳仓鼠或乳大鼠脑内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应采集病牛发热初期血液。
5.3鉴别诊断应与茨城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鼻病毒感染相区别。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信息。
病例报告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病毒源头,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病情和死亡率。
控制策略和措施
隔离与治疗
加强检疫和流通控制,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特别是对于跨区域牛群的流通要严格把控。
2023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目录
contents
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病毒牛流行热预防和控制牛流行热疫苗牛流行热治疗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牛流行热简介
01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尤其是奶牛。
该病以高热、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为特征,同时伴有眼结膜炎、鼻和口腔有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继发感染的防治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牛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补充体液等。
对症治疗
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应激,如转群、运输等,以减少继发感染的风险。
预防继发感染
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06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病毒基因组变异性和多样性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基因组研究
病毒变异与进化
要点三
病毒变异
研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演化,分析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毒进化
对病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化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病毒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病毒变异与疫苗研发
研究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的影响,探讨疫苗的持续保护力和更新换代。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xx年xx月xx日•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病因与诊断•牛流行热治疗方法目录•牛流行热预防措施•牛流行热案例分析•牛流行热未来趋势预测01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Reovirus)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
定义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中以亚洲最为常见。
分布疾病定义与分布特点本病以突然出现高热、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为特征。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空气飞沫、污染物和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疾病特点与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牛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热(40-42℃),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口腔及眼、鼻有粘性分泌物和粘稠样的粪便。
危害本病可导致妊娠母牛流产、不孕和公牛睾丸炎,同时也会降低乳牛的产奶量和肉牛的肉质,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与危害02牛流行热病因与诊断1病因及致病机制23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是引起牛流行热的主要病原体。
病毒病因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有直接接触感染的报道。
传播途径奶牛、肉牛及黄牛等成年牛均易感,但以3-8岁的青壮年牛最为易感。
易感动物诊断方法与误诊分析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需要注意与牛瘟、牛流行性感冒等类似疾病的鉴别。
实验室诊断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方法进行确诊。
误诊分析若仅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易造成误诊,应注意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
010203病理变化与诊断标准次要病理变化如口腔、眼结膜充血,鼻和眼分泌物增多等。
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肺部出现水肿、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肝、肾等实质器官变性、坏死。
03牛流行热治疗方法牛流行热会导致牛出现高烧和脱水症状,因此需要给牛补充足够的体液,以维持其生命体征。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一些昆虫如蚊、蝇等可能是传播病 毒的媒介,通过昆虫叮咬感染动物 的血液或被污染的昆虫叮咬其他动 物而传播病毒。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进行复制,导致细胞破 裂和死亡。
免疫逃逸
病毒具有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病理变化
06
结论与展望
对牛流行热的认识和防控经验总结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 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牛,尤其是肉牛和奶牛
。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 、呼吸困难、肌肉颤抖和消化紊
乱等。
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接种疫苗、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牛舍通风换气
、及时隔离和治疗病牛等。
未来研究和挑战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牛流行热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 径,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牛,制定更加科学有 效的防控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牛 流行热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室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血液、组织等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 毒分离和鉴定,确定病毒的种类和基因型。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牛的血清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病毒抗 体,以确定牛是否感染过该病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 核酸片段,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牛流行热。
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 生和传播。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牛流行热的爆发与控制
爆发
牛流行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常常在牛群中突然爆发。该案例将详细描述牛流行热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和 症状表现。
牛流行热的诊断措施与防控方法 - 养牛技术
牛流行热的诊断措施与防控方法-养牛技术肉牛流行热也叫做牛三日热、暂时热或者僵硬病,是由于感染牛暂时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肉牛、奶牛以及水牛都能够感染。
任何品种的肉牛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比较容易在早春、深秋时节发生。
多种因素都可引发该病,如环境温度骤然发生变化,缺乏营养,环境阴冷潮湿、卫生过差等。
该病会对牛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死亡。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流行热的诊断措施与防控方法。
1、临床症状该病具有2~7天的潜伏期,主要特征是一过性高热,呼吸器官障碍,体质虚弱。
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只有个别ILIJ现发病,之后会逐渐增多。
病牛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0~42℃,流泪,结膜潮红,有黏液性泡沫从口流出,鼻镜干燥,有水样鼻液排出,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呼吸加快,达到60~100次/min,心跳加速,达到100~130次/min。
张口伸舌,伸直头颈,呈明显的腹式呼吸,发出如拉风箱粗厉的喘气声。
停止反刍,胃肠蠕动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排出少量干硬粪便,有些则胃肠蠕动机能亢进,排出稀粪,有时甚至排出水样粪便。
减少排尿,排出暗褐色的浑浊尿液。
妊娠母牛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产死胎。
泌乳母牛产奶量明显降低,有时日产奶量至少减少5 kg,部分甚至停止泌乳。
有些病牛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震颤,走动僵硬或者跛行,往往由于较难站立而卧地不起,有时会由于跛行瘫痪而只能够被淘汰,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而出现继发感染,最终发生死亡。
最急性病牛,发病经过2~5 h就会发生死亡,个别经过12~36 h才会死亡。
2、实验室诊断血液学检验,即抽取处于高热期疑似病牛的血液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明显的白细胞象变化,尤其是幼稚型杆状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且超过10000,血浆纤维蛋白水平达到正常值1~3倍以上,同时血钙水平降低20%~35%,血浆碱性磷酸酶也有所下降。
血清学诊断,即取处于发病期和恢复期病牛各1份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特异性血清抗体。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口腔和眼部粘膜病变、呼吸道症状和全身性病理变化。
牛流行热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分娩产生的分娩物以及饮用被感染的水源等途径传播,对牛群健康和生产造成巨大损害。
本文将从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1. 高度传染性牛流行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患病的牛只能通过密切接触、空气传播以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给健康的牛只,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疫情。
在牛流行热疫情流行期间,牛只之间的交叉感染率较高,易造成大规模的传染链反应。
2. 急性发病牛流行热的潜伏期较短,患病牛只很快出现高热、厌食、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和生活质量。
患病的牛只很快进入临床期,病程急剧,很快就会出现死亡或者症状加重。
3. 全身性病理变化牛流行热病毒主要影响牛只全身系统,引起高热、口腔和眼部粘膜病变、呼吸道感染、心脏炎症以及神经系统受损等全身性病理变化,对牛只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二、防治措施研究1. 疫苗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牛流行热的主要措施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牛只的免疫能力,减少疫情的扩散。
定期对牛只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牛流行热的发病率,减轻疫情对牛只健康和生产的危害。
2. 强化环境卫生管理牛流行热病毒主要通过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加强牛舍和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是预防疫情发生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污物,保持空气流通和光照,加强消毒和防疫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在牛舍内的传播。
3. 加强疫情监测和早期报警及时发现疾病传播和病毒变异现象是预防牛流行热的重要环节。
加强疫情监测和早期报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蔓延趋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
4. 加强免疫力和营养调理加强牛只的免疫力和营养调理,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是预防牛流行热的重要措施之一。
奶牛流行热的防治
环境调控
保持牛舍通风良好,降低温度,减轻奶牛应 激反应。
饮食调整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充足饮 水,增强奶牛免疫力。
观察记录
密切观察奶牛病情变化,记录体温、食欲、 精神状态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奶牛流行热的控制与扑灭
疫情报告与调查
及时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疑似奶牛流行热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确保疫情得到及时关注和处理。
详细调查
疫情接到报告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了 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牛数量、症状等信息。
隔离封锁与消毒
隔离封锁
确诊疫情后,应立即对病牛所在场所进行隔离封锁,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与病牛有过接触的牛只进行隔离观 察。
消毒措施
对病牛所在场所、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工作应定期进行,直 至疫情解除。
03
奶牛流行热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01
02
03
优质饲料
提供营养均衡、全面的饲 料,增强奶牛的体质和抵 抗力。
清洁卫生
保持牛舍干燥、通风,定 期清除粪便,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和传播。
减少应激
避免奶牛受到过度拥挤、 高温、噪音等应激因素的 影响,降低疾病发生的风 险。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奶牛年龄 、品种等因素,选择合适 的流行热疫苗。
部分感染奶牛会出现乳腺红肿、疼痛等乳 腺炎症状。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通过采集病牛样本,如血液、 鼻拭子等,进行病毒分离和鉴
定,以确认病毒存在。
血清学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病牛血清中的 病毒抗原,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试验等 。
牛流行热防治要点.doc
牛流行热防治要点概述:进入夏季,牛流行热是牛极易流行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壮年的黄牛和乳牛,黄牛易感性较强,哺乳母牛症状较严重,犊牛发病率较低。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牛流行热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进入夏季,牛流行热是牛极易流行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壮年的黄牛和乳牛,黄牛易感性较强,哺乳母牛症状较严重,犊牛发病率较低。
本病常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日即恢复正常,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牛流行热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牛流行热病毒。
本病毒主要侵害牛,各种牛均可感染发病。
该病毒主要存在病牛高热期血液中,也可随鼻汁、粪便及其他排泄物排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所以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于7月份开始流行,9~10月为高发期,约于12月停息。
本病毒耐寒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
牛流行热发病快,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口水样粘液,呈线装;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每分钟80次以上,肺部肝诊,肺泡音高亢:后肢微肿并有痛感,不愿行走,喜卧、不赶不起,起后站立不稳,强行驱赶步态不稳,后肢上提困难,呈擦地行走;排粪多为便秘呈现黑褐色,夹有粘液,尿量减少,孕牛有流产,病牛经及时综合治疗2—3天可恢复采食。
牛流行热诊断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致死率低,故结合临床症状:如一过性高热,呼吸促迫,跛行等,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但确诊还需依靠实验室诊断。
还可通过分离病毒、动物接种试验及血清学诊断技术来确诊本病。
牛流行热防治防治:(1)预防:免疫接种:用弱毒苗接种,共注射两次间隔期为一个月,免疫期为六个月自然发病的牛康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病有一定的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蚊蝇,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流行热病毒(弹状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发病急骤、病程短促,传播迅速、流行面广,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硬、跛行或瘫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发病历史
本病于l867年首发于南非,至今已流行于非、亚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我国江苏可追溯到1934年,1976年以前称“感冒”,误诊为由牛流感病毒引起。
1977年分离出毒株,才确诊为牛流行热.
、病原学
1.分类地位
单股负链RNA病毒目,
弹状病毒科,暂时热属,弹状病毒。
单股RNA-
只有一个血清型本病毒有血凝性抗原:鹅、鸽、马、豚鼠、小鼠的红细胞
二、病原学
2.形态特点
弹状,中等大小,有囊膜,130-220nm、
宽60-70nm
弹状病毒电镜照片
3.培养特性
牛肾、牛睾丸、牛胎儿肾细胞上繁
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
4.抵抗力
不强,对热敏感,耐低温,一般消
毒药液
5.存在部位
病牛的血液中,血清和白细胞
高热期的病牛血液静注易感牛
3-7d后可发病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是牛,尤其奶牛和黄牛,水
牛一般不易感。
羊感染但不发病。
故要注意避免牛羊混养!
奶牛、黄
牛(易感)
羊犊牛
青壮牛
(易感)
老牛高产牛
(易感)孕后期牛(易感)
牛(易感)
水牛(牛流行热易感动物图表)
2.传染源及途径
传染源:病牛,羊是天然储主。
传播途径:吸血昆虫叮咬
(牛流行热传播途径图表)
吸血昆虫(传播媒介)
牛虻、蚊、蝇
1.叮咬
2.体内增值
3.再叮咬病牛(传染源)易感的健康牛
(易感动物)
3.流行特点
呈流行或大流行
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明显的周期性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四、症状
1.潜伏期2-11d,病程短,一
般为3-7天,三天最多见.
2.全身症状:体温突然升高;皮温不整;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厌食、反刍停止;肌肉震颤;
3.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水肿。
鼻漏,但鼻镜干燥;流涎
4.呼吸困难:喘、腹式、呻吟
5.有些出现关节肿胀,跛行,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运动失调,站立不稳,有些臥地不起.
6.发热期尿量减少
7.泌乳停止或减少,孕牛可流产。
8.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一般呈良性经过,但也有因瘫痪而淘汰,呼吸困难而死亡的
五、病变
1.主要在肺脏,肿胀,可见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图)
2.心肌、心内膜出血(图)
3.其他脏器有充血和出血点。
六、诊断
1.现场诊断
现场综合诊断(为主)+治疗性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分离病毒,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琼扩试验
3.鉴别诊断
茨城病:咽喉、食道麻痹;咳嗽;流行
季节和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粘膜病:腹泻严重,口腔糜烂;病程长,
渐进性消瘦
牛鼻气管炎:寒冷季节鼻气管炎发病
率低,呼吸道严重,无跛行等全身症状(图)
七、防治
1.治疗:对症治疗
①强心:20%安钠加20—30ml静注
②缓解酸中毒碳酸氢钠5%200—500ml
③补液糖盐水5%糖+生理盐水4000ml以上,或林格氏液500ml×6,
④退烧安乃近3%(安基、安替比啉)30ml
⑤还可加Vc、V
B 族镇痛(安痛定(20-40 c.c、10
%水杨酸钠200-300ml静注).
如有脑水肿(右旋糖苷)乌洛托品(利尿),
呼吸困难:尼克刹米10-20ml肌注。
肺水肿:20%甘露醇100ml.
⑥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青、霉素,各800万单位)
2.预防:一般措施
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
消灭蚊蝇
避免牛羊混养
疫苗
国内外曾研制出弱毒苗和灭活苗及亚单位疫苗。
近年来研制出病毒裂解疫苗,在部分省区使用,取得一定效果。
根据流行规律,做好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
常发区除做好人工免疫外,还须注意卫生、消毒,扑灭吸血昆虫。
对受威胁牛群可采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小结
本病是由弹状病毒引起牛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只感染牛,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秋季发生,往往呈流行性或大流行,发病急,病程短,良性经过。
本病重点是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症状及防治措施。
思考题
1)简述牛流行热的流行和临诊特征?
2)如何防制牛流行热?
back
back
back
泡沫样流涎back
流涎back
肺充血出血,间质增宽back
心肌出血next
心冠脂肪出血next
心内膜出血back
next
next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