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的病毒性疾病病名和病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具有很强的嗜上皮细胞性。潜伏期平均为2~4天,有时可达一周,疫苗免疫后发病缓慢。
二、恶性卡他热(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的恶性卡他热病毒(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virus,MCFV)。本病毒是疱疹病毒中最为脆弱的一个,很难保存,也很难通过牛与牛之间进行传播,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大多数地区,牛的恶性卡他热一般都是通过接触无症状的带毒绵羊而感染。
三、牛瘟(rinderpest,cattle plague):病原体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最後一个牛瘟病毒病例在2001年被确认,2010年10月1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这种病毒已经绝迹。这是自天花绝迹以来,人类史上第二次消灭病毒性疾病,被形容是兽医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Rinderpest,字根来自希腊文,意思即是牛的瘟疫。
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MDV),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同属,有密切的抗原关系。Olafson于1946年首先发现了一种以腹泻为主的牛传染病,称之为病毒性腹泻;继之,Ramsey等于1953年又观察到牛的一种与病毒性腹泻相似的传染病,以消化道粘膜糜烂和溃疡为特征,命名为牛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从一头患粘膜病的病牛体内分离出的病毒与病毒性腹泻的病毒相同,从而把病毒性腹泻和粘膜病视为同一种病毒所致感染的2种不同表现形式。本病广泛发生于欧美等养牛业发达的国家,1980年以后逐渐引入中国。近年来,欧美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但不发病,成为本病的贮存宿主。
五、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bovine herpesvirus I,BHV-I)。病毒与马鼻肺炎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和伪狂犬病毒有部分相同的抗原成分。病毒可在神经组织中持续感染(与TK基因有关)。本病也称为“红鼻病”、“坏死性鼻炎”。
六、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暂时性热病毒属的牛暂时性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virus)。该病毒与血液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等组分相结合,只有吸血昆虫的间接传染才有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本病也称为牛暂时热(ephemeral fever)或三日热(three day fever),也称僵硬病(stiff sickness)。
七、牛副流行性感冒(parainfluenza bovum):病原体为副粘病毒科、呼吸道病毒属的副流感病毒3型(parainfluenza virus 3,PIV3)。目前认为,牛副流感是病毒、细菌、诱因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缺少其中一种因素,常不能发生典型的疾病。本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运输热(shipping fever)、运输性肺炎(shipping pneumonia)、牲畜围场热(stockyard fever)。另外,本病还有一个特点——在支气管肺炎基础上由于病情恶化而发生纤维素性肺炎。治疗本病可在早期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联合用药,具体方法是在发病之初即大量用药。
八、茨城病(ibaraki disease):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茨城病毒(Ibaraki virus)。本病曾被称为类蓝舌病(bluetongue like disease),由于咽及舌麻痹,病牛饮入的水可从口鼻返流,食管保留一定程度括约力的牛,饮水后数分钟低头时,水可从瘤胃返流,脱水、舌尖突出口腔外。国内尚未发生,但周边国家不断发生。
九、牛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emia):病原体为反转录病毒科、致瘤病毒属,C 型反转录病毒的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1878年首先发现于德国,1969年美国的Miller分离到病毒,我国于1974年首次发现本病。
十、赤羽病(akabane disease):病原体是布尼安病毒科、布尼病毒属、辛波病毒群的赤羽病病毒(akabane disease virus)。虫媒。我国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河北、陕西、甘肃、
吉林、内蒙古、安徽、湖南等地存在本病。胎儿发生关节弯曲——水脑畸形综合征(arthrogryposis-hydranencephaly syndrome)。
十一、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us):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轮状病毒(rotavirus),是Mebus等于1968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犊牛腹泻病例中发现的。我国于1981年首次从患病犊牛病例分离到本病毒。本病也称为新生犊牛腹泻(neonatal calf diarrhea)。本病可感染多种幼龄动物,成年动物多呈隐性感染。人和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在形态上无法区别。本病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3周龄以下犊牛最易感,严重的疾病出现在出生后1周内。患病的人、病畜和隐性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痊愈动物从粪中排毒至少3周。病畜痊愈所获得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对排毒时间影响不大,所以痊愈动物可再次感染。本病潜伏期为15~96小时,病程约为1~8天。一些报道指出,犊牛轮状病毒在临床上通常不单独起作用,常伴发感染冠状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或隐孢子虫等。单独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症状缓和短暂。本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研究证明,肠道局部免疫作用比全身免疫作用更有效,特别是初乳中的抗体至关重要。应该强调指出:一定量的母源抗体只能防止腹泻的发生,不能消除感染及排毒。美国有2种疫苗,一种是弱毒苗,在犊牛吃初乳前口服,2~3天即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另一种是福尔马林灭犊苗,在产前60~90天和30天给妊娠母牛注射2次,使其产生高效价抗体,通过初乳转移给新生犊牛,有效地保护犊牛安全渡过易感期。我国用MA-104细胞连续传代获得的牛源弱毒苗免疫母牛,所产犊牛30天内未发生腹泻,而对照组22.5%的犊牛发生腹泻。
十二、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病原体为朊病毒(prion)。本病又名疯牛病(mad cow disease)。
十三、水泡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人和病畜接触也可感染。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及昆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不会广泛流行,传播慢。
十四、狂犬病(rabies):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牛感染后精神食欲变差,臌气、便秘或腹泻,继而结膜潮红、起卧不安、阵发性兴奋和冲击或狂暴不安,神态凶恶具有明显攻击表现,特别是不断嚎叫,有些地区称之为“怪叫病”。有的病牛大口吃土、大量流涎、舔舐墙壁,病程为3~4天。
十五、皮肤疙瘩病(lumpy-skin disease):病原体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皮肤疙瘩病病毒(lumpy skindisease virus)。各年龄易感,一般认为接触传染或吸血昆虫叮咬传染。感染后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引起血管炎,从而有利于皮肤疙瘩病病变的发生和形成。皮肤结节最先出现的部位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继而波及全身。结节数量从1个至100个不等。病牛可能发热、食欲不振或呼吸异常,口流清涎,淋巴肿大,乳房、四肢水肿。气管或肺可能发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