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合作持续猛增 谁是刚性兑付的终结者

合集下载

刚性兑付 信托爱恨交织

刚性兑付 信托爱恨交织

刚性兑付信托爱恨交织作者:韩启来源:《新金融观察》2016年第09期比起银行理财、保险理财,信托百万级的投资门槛算是比较高的了。

然而即便如此,信托业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

截至去年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所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突破“16万亿元”大关。

倘若将时间拉回至2012年,当年年末信托资产规模也只有7.47万亿元。

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托风险也为外界所关注。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信托兑付问题时有发生。

2012年,信托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且涉及领域众多,如房地产信托、矿业信托、艺术品信托、黄金信托等。

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信托项目风险事件又有10多起。

而在2016年,这种情况似乎仍在继续。

孰是孰非2月下旬,平安信托被曝涉嫌“欺诈客户”,一些投资者更是打出“平安信托欺诈客户”、“平安信托坑骗客户”、“平安信托金融圈套”、“平安信托,还我血汗钱”、“维权”等字样的横幅,而事件发生地就在成都。

登记来自四川成都的新浪微博网友“黄黄733”2月25日上午曾就此发了微博,并附了多张照片。

该微博网友称:“客户明确只做保本保息的低收益产品,身为平安信托的核心客户都是长期购买平安产品,并与客户经理打交道数年之久……此次平安出问题,完全是平安利用了客户的信任,刻意隐瞒产品的风险,完全背离客户初衷。

”面对该事件的发酵,涉事方之一四川光华上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月25日专门在其官网发布了律师授权声明。

该声明称,光华上智确发行了“光华上智·平安信托资产管理计划”,但并非受平安财富理财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安排。

资管合同明确约定,该资管计划全部用于认购平安财富·创宏二期信托产品的劣后信托收益权。

光华上智也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签发了划款指令授权书,将全部款项划转至信托财产专户。

值得注意的是,该声明同时强调,光华上智没有权限对信托财产进行证券交易操作,且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履行了资管合同义务,依法不承担任何责任。

浅析刚性兑付的打破任波

浅析刚性兑付的打破任波

浅析刚性兑付的打破任波发布时间:2021-09-06T05:39:28.58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5期作者:任波[导读] 刚性兑付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经实践所创造出的一项术语,其法律内涵是并不清晰,在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与信托法律关系之间混淆,使用场景也经常处于混乱之中,带有产品普及性推广作用,但不符合投资者教育的理念。

对于何为兑付,何为“刚性兑付”,何为“打破刚性兑付”,本文以监管及司法实践为基础,讨论“如何打破刚兑”。

渤海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刚性兑付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经实践所创造出的一项术语,其法律内涵是并不清晰,在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与信托法律关系之间混淆,使用场景也经常处于混乱之中,带有产品普及性推广作用,但不符合投资者教育的理念。

对于何为兑付,何为“刚性兑付”,何为“打破刚性兑付”,本文以监管及司法实践为基础,讨论“如何打破刚兑”。

关键词:刚性兑付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信托法律关系风险传导机制投资者教育赔偿责任一、刚性兑付的形成刚性兑付一词最早从2005年左右开始提出来,通俗地说,刚性兑付就是零风险加上高收益的资产管理模式。

在上一轮信托业风险处置周期中,金融监管体系在处理危机信托公司兑付事件时,逐渐形成了一种思路:强制信托公司必须运用其固有财产来进行兑付从而将大部分兑付风险集中于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

刚性兑付就是信托公司必须在信托终止时,按照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额加上一定的收益为标准而不是以终止时信托财产的价值为限向受益人支付信托利益,尤其在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以多种手段运用其固有财产或其他财产来进行兑付。

自从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之后,监管部门给出了刚性兑付的几种形式,在信托业实务当中,常见情形的刚性兑付情形包括,不公允真实的确定净值来进行保本保收益;或者提供滚动发行,用新产品募集资金兑付旧产品投资者,实现保本保收益;再就是自筹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

刚性兑付频现危机 加强风控是关键

刚性兑付频现危机  加强风控是关键

刚性兑付频现危机加强风控是关键随着最近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金融行业的不良风险显著上升。

对于日益升高的金融风险,虽然目前已经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刚性兑付危机事件一直存在。

2014年年初,规模高达30亿元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出现兑付风波,最终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兜底,而在这之前中诚信托的投资者们几乎没有人相信“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会打破一直以来的刚性兑付。

而兑付危机事件不仅仅出现在银行发行的信托方面,在P2P行业里面,兑付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

此前P2P平台里外贷爆发兑付问题,涉及金额约9.34亿元。

而近期,广州老牌平台盛融在线再次爆出10亿级的兑付问题,让投资者对金融市场感到担忧。

刚性兑付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神奇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也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一方面,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少被打破,一些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远低于股票、外汇、基金投资人,过于追求收益,不愿自担风险。

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或介入的预期,为吸引投资者,也会忽视项目的风险,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尽职调查和风控薄弱。

而反关P2P网贷行业,2014年网贷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99%的速度增加,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

而在巨大成交量的背后,诸多问题逐渐暴露。

据此,金钥匙网贷董事长林春浩表示,“2015年的经济可能仍处于下行通道,中小微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违约率将进一步上升,这可能导致大多数以线下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P2P平台的坏账爆发。

如果P2P企业风控能力无法保证,风险集中爆发,出现兑付危机将是大概率事件”。

为此,林春浩先生还特意举例说明怎么去预防兑付危机事件的发生。

目前深圳的常住人口数已达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70.79%。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1. 引言1.1 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概述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是指信托公司为了保障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在约定的期限内一定会按时兑付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不受市场变化、信托项目收益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信托行业。

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患。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托项目的收益难以保证,在出现亏损或者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也无法做到“刚性兑付”,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权益受损。

对于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探讨其不良影响,并寻求化解方式,以促进信托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 正文2.1 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分析1.市场需求不足:信托产品的投资门槛较高,一般需要较大的资金才能参与,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信托公司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不得不采取“刚性兑付”的方式来维持业务规模。

2.投资偏好不明确:由于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的投资偏好不明确,很多投资者只关注高收益而忽视风险,导致信托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只能选择“刚性兑付”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3.市场风险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风险逐渐增加,信托公司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往往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规避风险,只能选择“刚性兑付”来应对。

4.监管不完善:当前监管部门对于信托行业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一些信托公司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为了规避监管风险,选择“刚性兑付”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在加强监管、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的信托行业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2 不良影响分析1. 削弱市场竞争力: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导致信托公司不再以实际投资回报率为核心竞争力,而是依赖于兑付能力来吸引投资者。

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了原本的竞争优势,削弱了整个信托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诚信托刚性兑付事件发生反应分析

中诚信托刚性兑付事件发生反应分析

中诚信托刚性兑付事件发生反应分析作者:蒋烨骏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18期中诚信托兑付危机最终落定为本金安全、利息损失的结局,此事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长久以来形成的信托产品“刚性兑付”预期产生了重大冲击,也折射出中国信托产品乃至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中诚信托的具体事件出发,首先回顾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及相关产品特性等,深入分析刚性兑付产生的三大主因,并探讨了这一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方面的启示。

一、中诚信托事件概述(一)中诚信托产品介绍。

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矿产信托计划于2011年2月1日正式成立,为期36个月,到期日为2014年1月31日。

首期信托计划资金募集规模达到人民币11.117亿元。

按照合同约定,这一项目又在当月28日启动了第二期扩募,募集规模19.183亿元,总计为30.3亿元,托管银行为工行,预期收益率9.5%-11%。

银行收取发行费用4%。

信托资金将对振富集团增资用于煤炭整合中煤矿收购价款、技改投入及资源价款等支出,增资后,信托计划持有振富集团49%股权,集团实际控制人王平彦父子持有的另外51%股权也质押给中诚信托。

该信托计划尽管表面上为股权投资,但实际为附带到期回购条款的类债权融资(明股实债),回购对价是优先级资金基础上溢价17%(年化),即为融资成本,在信托计划到期前3个月,振富将回购信托计划持有的49%股权。

而在信托运行期间,振富需按约定支付股权回购保证金及股权维持费,以确保到期股权回购顺利进行。

(二)中诚信托交易结构。

(三)中诚信托刚性兑付事件发生始末。

2012年5月11日,振富集团实际控制人王平彦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山西柳林县警方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当地公安机关认定的情形是,王平彦私下以4分到5分的月息吸收了31名债权人的4.3亿元资金。

“诚至金开1号”兑付风险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2012年6月26日,中诚信托发布了《2010年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临时报告(一)》的情况说明:振富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于本年度第二季度新增3笔诉讼案件,经查均因账外民间融资所引发。

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研究

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研究

《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研究》contents •信托公司刚性兑付概述•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原因分析•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风险与挑战•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解决策略与建议•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CHAPTER信托公司刚性兑付概述刚性兑付是指信托公司在产品到期时,无论投资项目的盈亏,都按照约定的收益率和本金对投资者进行兑付。

刚性兑付是信托公司对投资者的一种保障机制,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托公司的风险和成本。

刚性兑付的定义信托公司的历史发展投资者偏好刚性兑付的背景刚性兑付的影响对信托公司的影响01对投资者的影响02对行业的影响03CHAPTER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原因分析信托公司自身的原因信托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信托公司声誉风险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足1投资者预期与投资行为的原因23一些投资者缺乏理性,对信托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更注重短期收益,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风险。

投资者缺乏理性一些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尤其是老年人和机构投资者,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信托产品。

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低当信托产品出现违约时,投资者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会采取维权措施,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

投资者维权意识法律法规与监管环境的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信托业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不够严格,使得信托公司有进行刚性兑付的空间。

监管环境宽松刚性兑付的惯性CHAPTER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风险与挑战短期债务风险如果信托公司主要依靠短期债务融资,刚性兑付会增加短期债务的偿还压力,增加违约风险。

资金流动性不足刚性兑付要求信托公司在项目违约时立即支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可能造成信托公司资金流动性不足,影响其正常运营。

资产质量下降为了满足刚性兑付要求,信托公司可能降低项目筛选标准,增加不良资产的风险敞口,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信托公司的流动性风险03风险传递效应信托公司的信用风险01债务违约风险02投资风险放大信托公司的声誉风险信任危机如果信托公司无法履行刚性兑付要求,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其信任度下降,影响其声誉和业务发展。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信托业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发展与保障着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对于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信托产品出现了“刚性兑付”现象,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不良影响和化解方式三个方面,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以期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成因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市场需求低迷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部分信托公司难以找到适合的投资项目,资金运用效率降低,信托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下降。

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信托产品的稳定性,一些信托公司选择以“刚性兑付”来维持客户信心,这也就是说即便投资收益不足以支撑兑付的时候,也要按规定兑付本金和收益。

2.监管要求目前我国的监管政策对于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导向性。

信托公司如果出现逾期兑付或者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都会招来监管的强制介入和处罚,甚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面临关闭的风险。

所以为了避免监管风险,一些信托公司也会选择“刚性兑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市场竞争压力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促使“刚性兑付”现象的一大因素。

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和资金,一些信托公司会在承诺兑付时给出更多的承诺,这样一来,即便投资项目收益不如预期,也要选择“刚性兑付”来维持信誉和客户关系。

二、不良影响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的出现,给市场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1.扭曲市场风险定价“刚性兑付”现象助长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扭曲了市场风险定价。

投资者对于投资产品的风险容忍度降低,导致了市场上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受宠,一些实际上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也得以通过信托产品分层优化,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

2.损害投资者利益“刚性兑付”现象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于投资项目的效益和市场的回报,而一旦信托产品不再按照实际回报来兑付,投资者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收益。

谁是压垮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是压垮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是压垮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最后一根稻草?——《用益财富内参》第6期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信托业维持了“刚性兑付”的做法,助推了信托等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刚性兑付”实则难以为继。

信托产品并非储蓄,没有刚性兑付的义务。

随着理财产品集中投入的行业效益发生变化,打破刚性兑付只是迟早的事。

监管层也应转变监管方式,把监管重心从产品的结果转向过程,让信托行业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在卖者有责的基础上实现买者自负。

用益财富研究院金融风险调研组认为,2014年预计出现“重大风险”的10类信托产品包括:(1)第三方理财机构“唯利代销”的中小型信托公司的融资类信托产品;(2)盲目相信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的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3)与中小型开发商“饥不择食”合作的房地产融资类信托产品;(4)盲目相信中小银行兜底能力的“通道类”信托产品;(5)过高估计央企偿债意愿的产融结合投资类信托产品;(6)盲目相信担保方实力的工商企业融资类信托产品;(7)自上而下“空降的”急办的领导钦点型信托产品;(8)核心业务团队“突然跳槽”之前的隐患型信托产品;(9)向“包装过度”的民营企业提供过桥融资的信托产品;(10)“总以为牛市将至”的证券类“典当型”信托产品。

在“金融理财前沿”栏目中,第6期《用益财富内参》共刊载了8篇文章,《国内18家券商2014年经济展望报告大集合》一文对安信证券、申银万国、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平安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中航证券、招商证券、银河证券、兴业证券等共计18家券商的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报告进行了总结。

《信托风险事件惊吓金融同业:金元惠理子公司叫停一资管计划》一文对“金元惠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发现融资人及其实际控制人涉嫌虚假陈述,主动叫停了一项处于募集期的资管计划,并对投资者进行补偿。

”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资金分流将对信托产品借新还旧构成威胁》一文指出,2014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大量理财资金流向互联网平台,信托将从资金“洼地”变成“平地”。

对信托产品风险和刚性兑付现象的深刻思考

对信托产品风险和刚性兑付现象的深刻思考

对信托产品风险和刚性兑付现象的深刻思考备受关注的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在最后一刻以刚性兑付结束,而此事件背后所反映的该类产品风险却不容忽视。

本文从评级角度对信托产品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解构,对信托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刚性兑付现象作了一些思考,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压着相似的韵脚。

近期,备受金融市场关注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事件虽然几经曲折,但在最后一刻与接盘方达成一致,如期向投资者兑付全额本金,再次让市场对打破信托行业刚性兑付的预期落空。

然而,兑付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并不能打消市场的担忧情绪。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调结构的背景下,包括信托行业在内的影子银行体系所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事实上,该事件暴露出的风险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刚性兑付更是我国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难以破除的“魔咒”。

基于此, 本文对信托产品风险和刚性兑付现象进行了探讨。

从评级角度分析信托产品风险虽然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信托产品并未评级,但信托产品背后的风险与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评级角度来看,无论是配置领域与产品结构设计,还是信托公司的尽职调查与后续管理,均会对信托产品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风险暴露在以上几方面均有所体现,因此对该事件进行研究对于整个信托产品的风险分析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一)配置领域基本面变化对信托计划风险有重要影响不同信托产品的风险都与投资项目紧密相关,包括宏观经济周期性、行业景气度、产业政策等基本面的变化都会通过投资项目进而对信托产品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信托产品投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矿产类领域,这些领域都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诚至金开1号”属于典型的矿产类信托产品,该类产品有其自身的风险特征。

首先,矿产信托对宏观经济波动及政策变化更为敏感。

除宏观经济景气因素外,国际资源价格波动、区域性政策调整、环保及安全生产等政策变动都可能对矿产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

【5a版】政信类信托风控措施

【5a版】政信类信托风控措施

建立风险准备金
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
政信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方应按照监管要求和合同约定,按期提取风险准备金, 用于弥补产品可能出现的亏损或兑付违约等情况。
风险准备金的监管和使用
发行方应制定风险准备金的监管和使用制度,确保风险准备金的专款专用,并 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实行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标准
政信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方应根据产品的风险程度、投资范围 、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对产品进行分级管理,不同 级别对应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政信类信托将更加多元化 ,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 共服务项目等领域,还将拓展到 环保、医疗、教育等更多领域。
02
风控措施概述
风控措施的意义
保障投资者权益
政信类信托产品的风险控制对于 保障投资者的权益至关重要。有 效的风控措施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
防范市场风险
政信类信托产品的市场风险不容忽 视。通过实施综合的风控措施,可 以降低市场风险对投资者和市场整 体的影响。
完善制度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06
未来展望与建议
政信类信托的未来发展趋势
刚性兑付逐渐打破
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加强,政信类信托的刚性兑付有望在 未来逐渐打破,推动市场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
随着投资者对政信类信托产品的逐渐熟悉,其风险意识将 不断提高,对产品的选择将更加谨慎,推动市场向更加健 康的方向发展。
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级别的政信类信托产品,发行方应采取相应的风险 控制措施,如限制投资范围、设置止损线、限制杠杆比例等 。
限制杠杆比例
杠杆比例限制

什么叫打破刚性兑付?

什么叫打破刚性兑付?

什么叫打破刚性兑付?最近,资管新规出台,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资管计划、集合理财进行了规范,社会关注度非常之高,讨论也很多。

这个新规有两个焦点:1、首先是打破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产品,也要净值化管理,参考公募基金的模式,亏了就是亏了,不得再保本保息。

其他如信托等也是一样,如果出现违约,逾期了就是逾期,坏账就是坏账,发行机构不得垫付,不得代为偿还。

谁敢这么干,可以举报,要追究责任。

2、其次是去杠杆,去通道。

即要降低整体经济的负债水平,违规发放出去的贷款,要收回,是坏账的,及时暴露出来,走正常处置流程,不要捂着,风险越积越大。

即“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

”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这个定义中,虽然提到的是信托公司,实际上不单是信托产品,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某些私募基金、P2P,都有隐性的兜底承诺。

所以,刚性兑付可以泛指保本保息的承诺。

一般在非标准化的债权类的投资品种上,比较常见,例如某个信托产品是定向为某个房地产企业募集资金的。

而像公募基金、或者股票,由于非常标准化,可以随时赎回或者卖出,则很少会有保本一说。

刚性兑付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是:1、不保本,就不敢买。

普通投资者无法辨别投资对象的好坏、优劣,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机会了解足够的信息,如果没有刚兑承诺,投资者不敢购买此类产品。

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有其意义的。

尤其是当发行产品的机构,本身存在较大道德风险,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如果没有这种承诺约束,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机构逃脱管理不善的责任,或者故意坑害投资者的利益。

2、人人如此,不得不从。

当市场上,众多机构,只要有一家是刚兑的,其他家即使内心不情愿,也不得不跟进,否则就没有人会去买他家的产品。

这不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因为一家很垃圾的公司,水平很差,但是承诺了保本,就能轻易吸引到投资者,而另外一家专业水平很高,但是在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投资者根本不愿费精力去分辨优劣。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一、刚性兑付现象的成因1. 信托产品结构问题一些信托产品的设计存在缺陷,例如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错配,无法及时变现以兑付本金和利息;另外还有一些高收益承诺的信托产品,其实际投资风险被低估,导致无法实现高收益承诺。

这些都是刚性兑付现象的主要成因之一。

2. 市场环境变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刚性兑付现象的成因之一。

宏观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投资市场变动等都会对信托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信托产品的兑付能力。

3. 风险管理不善一些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对于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不当,导致了信托产品的风险集中暴露和兑付能力不足。

二、刚性兑付现象的不良影响1.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刚性兑付的现象使得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受到影响,导致信托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为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2. 影响信托公司声誉一旦发生刚性兑付现象,信托公司的声誉将受到损害,而信托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健性和可信度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3. 影响投资者利益刚性兑付会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导致投资者本金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或者未能按期获得预期收益,从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积极性。

刚性兑付现象给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带来了不良影响,信托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化解方式来应对这一问题。

三、化解刚性兑付现象的方式1. 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信托产品的审慎监管,规范信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督促信托公司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信托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2. 提高透明度加强对信托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信托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性,从而提高市场对信托产品的认可度。

4. 增加产品多样性提高信托产品的多样性,深入挖掘和开发真正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信托产品,以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和兑付能力。

5.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信托公司的准入门槛管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信托公司的资本实力,遏制一些非规范、低端信托业务的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和服务水平。

信托刚性兑付必将打破

信托刚性兑付必将打破

信托刚性兑付必将打破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4年第10期梳理2012年以来的信托违约风险事件,你会发现信托违约不是今天才有的。

据统计,2012年以来,被报道出现违约风险的信托产品共有20款,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和资源领域。

投资与理财记者陈伟针对信托行业日益增加的风险,央行在4月2 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提出,刚性兑付增加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并引发道德风险,应予以有序打破。

这个说法,无疑让信托投资者和整个行业捏了一把汗。

曾经被标榜为刚性兑付的信托产品,如今被视为增加了金融风险。

央行报告指出,刚性兑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

其次,刚性兑付对投资者产生的误导也非常严重。

央行指出,刚性兑付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刚性兑付长期不破,使得一些理财投资者过于追求高收益,却不愿自担风险,如不能按照预期兑付,他们甚至去堵机构网点,要求机构偿付资金。

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的预期,也会忽视项目风险。

的确,刚性兑付的信托产品,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投向高收益的信托市场,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使得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同时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市股市低迷。

而且这类高收益信托产品往往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调控领域,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

信托违约或暴露“庞氏骗局”梳理2 01 2年以来的信托违约风险事件,你会发现信托违约不是今天才有的。

据统计,2012年以来被报道出现违约风险的信托产品共有20款,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和资源领域。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李宇嘉认为,过去,违约之所以能够摆平,一方面的原因是房地产回暖,大规模流动性注入,另外就是政策监管不足,可以让信托公司以延期兑付、滚动和“拆东墙补西墙”等多种腾挪术解决。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

浅析信托业“刚性兑付”现象成因、不良影响及化解方式作者:王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9期摘要:在资管新规颁布以前,我国信托行业普遍存在着信托公司对其主动管理的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这种刚性兑付行为客观上推动了信托行业整体信用的短期重建与短期“弯道超车”,但也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与金融同业秩序的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信托业逐步“去刚兑化”,信托公司应逐步化解并理性引导和管理客户预期。

关键词:资管新规;刚性兑付;行业信用;预期管理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161-02一、刚性兑付历史背景分析信托行业发展起源于中世纪西方十字军东征时期,东征战士互相委托财产于战友,以备自身战死沙场而无法传承遗产于后人。

后来西方信托制度伴随着英美衡平法系逐步成为西方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故西方信托业发展的基础乃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契约精神的委托-受托代理文化及相应制度安排。

就此制度设计安排而言,信托行业所起作用更多是财产隔离的制度优势与受托理事的制度安排。

新中国信托业发展起步于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成立,该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募集海外资金。

此后地方政府陆续成立地方性信托公司,如上海信托、湖北信托等企业。

除极少数信托公司担负起国家层面对外融资任务(上海信托曾发行过海外熊猫债)外,绝大多数信托实际为地方政府重大经济建设投融资平台。

1988年行业公司数目曾达至顶峰的1 000余家。

信托业经过三次行业整顿,在“一法三规”制度规范下,有效牌照缩减至68家。

信托公司剥离非信托主业的投资业务后,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功转型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营业务基本分为主动管理资金信托和银信合作通道业务。

就前一类业务而言,委托人主要是高净值自然人客户与工商企业客户。

为了重塑信托公司在理财市场中的信用,业内普遍对于此类项目委托人本金及收益采取了保本保收益的做法,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刚性兑付”。

理财日记精选:正确认识信托及刚性兑付

理财日记精选:正确认识信托及刚性兑付

理财日记精选:正确认识信托及刚性兑付继年初中诚信托30亿的信托项目到期出现兑付风险开始,2021年已经发生了多起刚性兑付事件。

近日,又一起信托刚性兑付事件发生。

陕西省国际信托公司近日披露,因为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陕国投以自有资金约2.1亿元受让“福建泰宁南方林业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现对投资者的刚性兑付。

理解信托和刚性兑付信托的本质是得人之信,受人之托,履人之嘱,代人理财。

受托人(信托公司)的报酬仅仅信托财产的管理费,其以受益人利益化和信托合同要求管理资产,在履行了谨慎投资、恪尽职守等职责的情况下,不对投资的损失承担责任,信托财产的损失和收益都归受益人(投资者)所有,这是信托的最基本思路。

刚性兑付,指的是信托到期后,必须偿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无论中途发生什么风险。

换言之,在此情况下,投资信托产品事实上是“高收益、零风险”。

为什么信托会出现刚性兑付之说?我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

从这个的角度说,信托公司并不赋有“刚性兑付”的义务。

近年来宏观经济逐步下行、股市持续低迷,在这种投资环境下,信托产品却能以8%、10%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一路前行、发行数量也在持续扩大。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刚性兑付”产生的。

从原则上来讲,任何在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投资行为必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并且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我国的信托产品却违背这个规律。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在信托制度、管理水平、投资者服务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而我国的信托行业因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落后,而且信托牌照非常稀缺,信托公司为了维护自身信誉,不得不促使刚性兑付持续下去,否则一旦产品到期不能兑付,不但信托产品的发行公司在市场声誉受损,信托行业在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也会下降;另一方面,从监管层面来讲,因为对参与信托计划的投资者人数有严格限制,并且还设置了较高的投资门槛(最低金额很多于100万元人民币),如果产品到期无法兑付,这些高净值的投资者势必会引起市场的风波,不利于金融市场甚至社会的稳定,所以出于维稳的考虑,需要刚性兑付。

《2024年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范文

《2024年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范文

《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传统的“刚性兑付”观念逐渐被打破。

这一变革在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对企业的融资成本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刚兑”打破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的现象,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二、背景与概念解析“刚性兑付”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债务违约时,为维护自身声誉和避免风险扩散而采取的保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方式。

这种兑付方式在过去的金融市场中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债务中。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监管的加强,这一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三、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债务违约现象。

这些违约事件打破了过去的“刚兑”局面,使市场更加理性地评估风险和回报。

通过对这些违约事件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企业融资成本结构的明显分化。

四、融资成本结构分化的原因1. 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随着“刚兑”观念的打破,市场对风险的评估更加理性。

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而非仅仅依赖政府的隐性担保。

2. 信用评级的影响:信用评级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违约事件后,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

3. 政策导向的调整: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显著。

政府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质企业,导致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降低。

五、影响分析1.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打破“刚兑”有助于市场更加理性地评估风险和回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优质企业能够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

3. 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部分企业而言,违约可能导致其融资难度增加、成本上升。

但同时,这也为那些经营良好、风险控制得当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六、对策与建议1.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市场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金融市场刚性兑付ppt课件

金融市场刚性兑付ppt课件

监管层默许该规定的原因,是监管层要求确保兑 付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新业务,让投资者消除疑虑, 也是为了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防止因信托投资 亏损诱发群体性事件。
于是。。。
于是。。。
于是。。。
于是。。。
刚性兑付的影响
影响一
无风险利率判定出现误 差
影响二
投资风险无法合理界定
影响三
阻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 展
政绩和 市场脱钩
解决的 方向
投资者 教育
坚持改革
中立的
信用评 级
正在努力中。。。
2014年3月4日晚间,*ST超日 (全名: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 “11超日债”本期利息将无法于 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 额支付,仅能够按期支付共计人 民币400万元。至此,“11超日 债”正式宣告违约,并成为国内 首例违约债券。
影响四
社会稳定
How to resolve “刚性兑付”
Why?how?What?
Why? Why?
Why?
政府大量的运用国家信用进行债务背书
银行和信托为首的大型金融机构因监管要求 和报表的美化 评级机构的不中立和金融行业市场化不够
长期以来欠缺的投资者教育
解决的方向
摒弃“把丑闻掖着藏着”的旧思维,树 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宣传收益与风险对 等,强调公平,合法,公开,允许个人 和企业破产,加强行业监管,肃清不良 风气
自2014年金融改革步入深 水区至今,据统计,事实 性构成违约的信托,银行 理财,交易所债券,数量 已超过20起,刚性兑付已 经事实性打破,但相关的 法规和投资者的教育仍然 仍重道远。。。
THANK YOU
组员: 尹高峰24 胡琦22 胡智敏28 柏林21 张乐23 徐丽25

信托风险频现,刚性兑付有变

信托风险频现,刚性兑付有变

信托风险频现,刚性兑付有变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二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信托资产达到55382.2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2366.13亿元,增幅达4.46%,信托管理资产规模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信托业风险不断凸显,引发业界关注。

信托业风险是否真的到了不可控的地步,多米诺骨牌要倒下了么。

个别信托产品风险频现上半年,一度受到市场热捧的房地产信托、矿产资源信托及艺术品信托风险凸显,令业界充满担忧。

个别信托产品风险凸显:在房地产市场受到持续严厉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信托提前兑付,个别房地产信托则延期兑付;中诚信托30亿矿产信托陷高危迷局;雅盈堂事件暴露出艺术品信托在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高风险。

是房地产信托的集中兑付期,而房地产正面临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市场风险不断显现并加剧,房地产信托面临集中兑付风险。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数据,到期的房地产信托资金量将达到2500亿。

部分信托公司不看好房地产后市,为避免到期难以兑付的情况出现,上半年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提前终止清盘。

与此同时,个别到期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则延期兑付。

虽然在刚性兑付机制下,房地产信托不能兑付的情况不会大规模出现,但是个别信托产品仍面临兑付风险,而提前终止和延期兑付也都给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业界对房地产信托担忧加剧。

房地产信托收紧之后,矿业因成为难得能支撑信托融资高成本的行业受到信托公司欢迎。

然而矿产资源本身的属性,使得它在某些方面的风险或许比房地产还要高。

6月份,中诚信托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因被曝融资方涉及账外民间借贷而使得矿产信托兑付风险被市场关注。

“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成立于2月1日,信托计划项下资金用于对山西振富集团增资,首期信托募集资金规模为11.17亿元;当月28日启动第二期募集资金19.183亿元,两期产品共募集资金30.3亿元。

这起事件因涉及金额巨大被市场广泛关注。

事实上,矿产资源信托的风险年初已有显现。

《2024年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范文

《2024年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范文

《打破“刚兑”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分化——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改革,传统的“刚性兑付”观念逐渐被打破。

这一变革在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对企业的融资成本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刚兑”打破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的分化现象,并基于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进行深入分析。

二、背景介绍在过去的金融市场中,“刚性兑付”一直是市场参与者的共识,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债务,往往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标的。

然而,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和金融监管的加强,这一观念逐渐被打破。

国有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债务违约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企业融资成本结构的分化趋势。

三、理论框架与假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和金融监管的调整,企业的融资成本开始出现分化。

我们假设这种分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市场对风险的重新评估以及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经验证据来验证这一假设。

四、经验证据与分析(一)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现象逐渐增多。

这些违约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也反映了市场环境和金融监管的变化。

这些违约事件成为打破“刚兑”观念的重要推手。

(二)企业融资成本结构的分化在“刚兑”观念被打破后,企业的融资成本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仍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另一方面,信用状况较差的企业则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

这种分化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

(三)影响因素分析1. 企业信用状况:企业的信用状况是影响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

在“刚兑”观念被打破后,市场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获得了更低的融资成本。

2. 市场风险偏好:市场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

打破刚性兑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浅析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制度建构

打破刚性兑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浅析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制度建构

打破刚性兑付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浅析打破刚性兑付
的监管制度建构
段丁;段维明
【期刊名称】《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刚性兑付”是困扰国内资本信用市场发育的痼疾。

近年来在我国金融领域,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严重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

央行早就呼吁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段丁;段维明
【作者单位】[1]武汉工程大学城市与建设学院;[2]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3.9
【相关文献】
1.AI理财时代:r打破刚性兑付,重销售转向重服务 [J], 陈杰
2.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信托业刚性兑付潜规则能否被打破?r——结合长安信托-煤炭资源产业投资基金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案例分析资管新规 [J], 梁智杰;葛梦迪
3.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强化依法依规监管的思考 [J], 董良;董少广
4.打破刚性兑付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 [J], 杜小光; 李亚伦
5.打破刚性兑付下居民理财风险防范 [J], 吴丽榕;袁凤林;朱秋霞;刘宸至;王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信合作持续猛增谁是刚性兑付的终结者
“刚性兑付”的神话一旦被打破,裸泳者将更快浮出水面。

据外媒报道,中国银监会将允许信托公司暴露风险,并希望利用市场机制化解兑付危机,终结信托“刚性兑付”。

一方面,正逢兑付高峰的房地产信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另一方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有意接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信合作类项目规模在二季度猛增744亿,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下降趋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信托。

在刚性兑付神话破灭的背景下,无论是何种信托形式,都不会也不应享有特权;无论是房地产信托抑或是基础设施信托,都将是买者自负风险。

打破刚性兑付
据信托公司人士称,“银监会希望信托公司如果是合规合法尽职尽责操作的话,出现收益不好或者没有收益的情况,就不要再刚性兑付了”,且“希望按照信托公司自身的风险控制,用市场机制去解决”。

市场对此消息的反应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大为肯定监管当局终结刚性兑付的做法,让信托业务回归本质,买者需风险自负。

另一派则对潜在的信托风险暴露表示了担心,尤其是对何种项目可以不再刚性兑付的认定,还无法明确界定。

对此,资深信托专家刘擎指出,打破刚性兑付、信托投资者自负盈亏的前提是信托公司合规合法、尽职操作。

从目前市场上曝出风险的多个房地产、矿产、艺术品信托个案情况看,信托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违规、不尽职,比如尽职调查未尽职、信息披露不足、违规销售、夸大宣传、甚至与融资人的串通。

如果这样的违约过错存在,打破了双方平衡的原定的法律关系,信托公司恐怕还要负担加重的法律义务,比如所谓刚性兑付。

此外,从实务角度论证信托公司是否合规合法尽职操作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不是一般投资人能做到,举证非常困难。

待到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兑付问题时,必然还会有一系列的疑惑等待信托公司作出解释。

房地产信托裸泳?
关于终结刚性兑付的消息一出,业内人士纷纷将矛头指向房地产信托。

2012年,房地产信托迎来集中到期兑付高峰,仅第三季度到期规模就达1000亿元。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测算,7-9月平均每月到期房地产信托规模在300亿元,为年内最大高峰。

上半年,已有两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出现问题。

一是华澳信托于2010年8月26日成立的“华澳-长信2号”,融资方实德实际控制人被拘留;二是吉林信托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的“吉信-南京联强”,产品到期融资方无力还款。

信托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房地产信托面临不小的兑付压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开发
商,本身资金实力就薄弱,对商业银行开发贷和房地产信托融资依赖度高,房地产调控之后部分三四线城市住宅销售并不乐观,开发商资金回笼速度放缓,中小开发商若再得不到银行资金的有力支持,其到期信托项目最容易出现问题。

今年2月底3月初,房地产信托曾有回暖之势,大量房地产信托宣布提前到期。

这种非正常的做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警觉,故意隐瞒投资项目和为以前的信托项目接盘的情况绝非少见。

普益财富信托研究员范杰认为,由于房地产调控持续以及经济低迷,房地产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资金需求依然旺盛。

下半年,房地产信托成立数量和规模增长会相对缓慢,基础设施领域信托则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政信合作”不是护身符
事实上,今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面临集中到期,各地保增长项目又纷纷上马,新的资金缺口已近倒闭致政信合作发行量激增。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政信合作类项目的规模猛增744亿,达到3254亿元,占比上升至5.88%,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自7月以来,信托公司每周新发行信托产品中,基础设施领域信托数量已连续五周排名第一,超过工商企业信托及房地产信托。

随着刚性兑付神话的破灭,房地产信托或将经历一段低谷,而基础设施信托因为有地方政府显性或隐性做担保,似乎更容易为投资者接受。

新浪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郭乙臻认为,政信合作类信托设计中或明或暗地加入了政府信用,但其实并无中央政府的强力担保,仅是从项目指向和对接公司上引入了政府信用的背书。

因此,此类项目在求偿顺序上和地方债等政府信用强的产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尤其是银监会表态允许信托公司暴露风险之后,信托产品不再受刚性兑付的约束,政信合作产品也不应有特权”,上海一信托公司高层这样表示。

来源:上海证券报
/12/0806/00/886DS6B400253B0H.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