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课本实验
实验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P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30cm。
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端将下沉。
实验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课本P10如图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
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钩码重G/N 钩码升高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请你分析:(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4)在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如果要同时兼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则应选择;(5)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你还发现什么规律?(说明分析或计算什么,得到什么结论。
写出一个即可)实验3:探究斜面课本P14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时,他们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收集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1 较缓 5 0.2 2.2 1 45%2 较陡 5 0.5 3.6 1 69%3 最陡 5 0.7 4.2 1 83%(1)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得出:当斜面________时,越省力;(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还可得出:当斜面________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最大;(3)该小组又做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为0.5m和lm,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这个小车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则他们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八年级物理补充习题
八年级物理补充习题2篇晶体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通过媒质的传播。
在空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声音的传播,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声音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
本文将介绍声音在晶体中的传播以及与晶体的相关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晶体的特点。
晶体是一种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物质。
它们具有规则的晶格结构,这意味着它们的原子之间存在有序的排列方式。
晶体的晶格结构决定了声音在其内部的传播方式。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传播时需要分子或原子的振动。
在固体中,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强,因此声音能够通过固体的晶格结构传播。
当声波传播到晶体中时,它的能量会引起晶体中的原子振动。
这些振动会在晶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直至达到晶体的边界并传递到媒介中。
晶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晶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
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慢。
弹性模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晶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是由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结合力决定的。
所以,对于不同材料的晶体,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晶体中传播的声音也会受到晶格结构的影响。
晶格中的缺陷和杂质都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晶体中的缺陷和杂质会散射传播的声波,导致声音的衰减和传播的距离降低。
因此,在一些晶体材料中,声音的传播距离可能会比在其他材料中短。
此外,晶体的晶格结构还可以影响声音的传播方向。
在一些晶体中,声音只能沿着特定的方向传播,这就是所谓的声学各向异性。
这是由于晶格结构的对称性导致的。
晶体的声学各向异性是一种重要的特性,在一些科学和工程应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起来,晶体是声音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晶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取决于材料的密度和弹性模量,而晶格结构、缺陷和杂质对声音的传播会产生影响。
对晶体中声音传播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和优化声音在材料中的应用。
初三物理实验考试题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物体的机械运动?A. 直线运动B. 曲线运动C. 静止状态D. 振动答案:C2.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 物体的质量B. 物体的形状C. 物体的颜色D. 物体的温度答案:A3. 以下哪个现象不是由于摩擦力引起的?A. 汽车制动时停止B. 人走路时向前移动C. 书本放在桌子上不会滑落D. 物体在真空中自由下落答案:D4.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力的平衡条件?A.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不等,方向相反C.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D.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不等,方向相同答案:A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B.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C.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无关D.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答案:A B6.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能量守恒定律表述?A. 能量可以被创造或消灭B. 能量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C. 能量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量会减少D. 能量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总量会增加答案:B7.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电路基本组成?A. 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B. 电源、导线、开关、电阻C. 电源、导线、用电器D. 导线、开关、用电器答案:A8.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A. I = V/RB. I = V + RC. I = R/VD. V = I * R答案:A D9.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电流形成的原因?A. 导体两端存在电压B. 导体内部存在自由电子C. 导体内部存在电荷D. 导体两端存在电流答案:A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串联电路特点?A. 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B. 各部分电流相等C. 各部分电压相等D.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答案:A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时间:2015年10月13实验目的: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玻璃棒2支,橡胶棒2支,丝绸1块,毛皮1块。
实验过程:1、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手持一根橡胶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橡胶棒。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实验名称:电流和电路实验时间:2015年10月15实验目的:探究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用把导线把干电池、小灯珠、开关连接起来。
(开关断开)2、检查一遍,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小灯珠有什么现象发生。
3、断开开关,拧下一个小灯珠,再闭合开关,观察剩下的那个小灯珠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1)必须有电源;(2)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1实验目的: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2个,开关3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按照课本图15.3-3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发光的情况。
2、按照课本图15.3-4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观察各开关控制个小灯泡的情况。
实验结论: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1)必须有电源;(2)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实验名称:练习使用电流表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2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再从“–”接线柱流出。
3、必须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不清楚电流大小时可采用试触法)4、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5、读数:(1)明确所选电流表的量程。
(2)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3)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大了。
初三物理 实验专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课时声、光、热实验专题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装臵,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
他们将发声的闹铃臵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臵于O 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臵,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为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
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4)类比光的反射,你认为利用该装臵还能研究的问题时(写出一条即可)。
(5)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2、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 v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 冰3230水(15℃)1470 软橡胶(常温)40 至 50水(20℃)1480 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2)设海水温度为 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3)真空中声速是。
3、如题图2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图1(l )下面步骤a 中横线处的内容是 。
实验步骤a 、b 、c 、d 的合理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字母)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臵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臵A 1'.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臵,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臵A 2、A 2';A 3、A 3'(图乙所示)。
初三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初三物理补充习题答案初三物理补充习题答案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是一些初三物理补充习题的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节:力的作用与运动1.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50N,当用它测量物体的重力时,如果指针偏转到30N 的刻度上,这个物体的重力是多少?答案:该物体的重力是30N。
2. 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25N的水平力,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N,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是5m/s²。
3.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10N的水平力,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4N,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是3m/s²。
第二节:能量与能量转化1. 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下落的过程中,其机械能是否守恒?为什么?答案:物体下落的过程中,其机械能不守恒。
因为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而动能的增加导致重力势能的减少,两者之和并不保持不变。
2. 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下落的过程中,其总能量是否守恒?为什么?答案:物体下落的过程中,其总能量是守恒的。
虽然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是同时也有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如声能、热能等,这些能量的转化使得总能量保持不变。
3. 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下落的过程中,其机械能和总能量是否守恒?为什么?答案:物体下落的过程中,其机械能不守恒,但总能量守恒。
机械能不守恒是因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总能量守恒是因为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
第三节: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1. 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入射角为30°时,求折射角。
答案: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可以通过正弦定律计算。
设折射角为θ2,则sinθ2 = (n1/n2) * sinθ1。
由于光线从空气射向水中,所以n1 = 1,n2 = 1.33(水的折射率)。
九年级物理小实验
九年级物理小实验一、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器材。
- 弹簧测力计、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如玻璃、木板、砂纸)、不同质量的木块。
2. 实验步骤。
- 将弹簧测力计调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放在水平木板上的木块,缓慢匀速拉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1,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 保持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不变,将木块放在砂纸上,重复上述步骤,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2,比较F_1和F_2的大小。
- 在木块上添加砝码,增大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再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3,比较F_1和F_3的大小。
3. 实验结论。
-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器材。
- 质量不同的小球(如小钢球、小塑料球)、斜面、水平木板、木块。
2. 实验步骤。
- 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s_1和s_2(小球从较高处滚下时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更远)。
- 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s_3和s_4(质量大的小球推动木块的距离更远)。
3. 实验结论。
- 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三、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 实验器材。
- 电源、电压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如L_1、L_2)、导线、开关。
2. 实验步骤。
- 按照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电路中有电源、开关、L_1和L_2串联。
- 用电压表测量L_1两端的电压U_1,记录数据。
- 用电压表测量L_2两端的电压U_2,记录数据。
- 用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U,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 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 = U_1+U_2。
四、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大学物理实验补充材料0612修订版 (1)
实验4-6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1、按照如下示意图连接电路,注意温度传感器AD590和测温电压表的正负极不要接错。
压力传感器直接连接测量空气压强的数字电压表。
2、利用传感器可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进行测量(阅读课本P82),如本实验中利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将压强和温度转换为电压,利用数字电压表进行测量。
测空气压强的数字电压表用于测量超过环境气压的那部分压强,1KPa 的压强变化产生20mV 的电压变化。
温度传感器接6V 直流电源和5K Ω电阻后,可产生5mV/K (将课本中5mV/℃改为5mV/K )的信号电压,即1开尔文的温度变化产生5mV 的电压变化。
3、表4-6-1改为如下格式:表4-6-1 数据记录参考用表周围大气压强P 0/(105Pa)实验开始前测量的室温T 0/mV测量次数状态Ⅰ压强显示值 P 1/mV状态Ⅰ温度T 0/mV状态Ⅲ压强显示值P 2/mV状态Ⅲ温度T 0/mV状态Ⅰ气体 实际压强P 0+P 1/(105Pa)状态Ⅲ气体 实际压强P 0+P 2/(105Pa)γ正常关闭1 2 3提前关闭 推迟关闭说明:(1)开始实验前,预热仪器和调零后,将进气活塞和放气活塞都打开,记录此时测温电压表显示的室温T 0 。
周围大气压强值由实验老师告知。
(2)为便于比较实验结果,5次测量过程中,用打气球打气时,尽量将P 1控制在相同的值。
打气结束,将进气活塞也关闭,等待瓶内空气稳定。
(3)按照课本步骤3所述方法正常关闭活塞2测3次,提前和推迟关闭活塞2各测1次,提前和推迟的效果要明显一点。
(4)计算3次正常关闭活塞2时所得的γ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4、完成课后思考题1、2,试给出理论证明。
5、 补充思考题:本实验中测空气压强的数字电压表灵敏度为20mV/Kpa ,当数字电压表显示为温度传感器 5K Ω电阻测温电压表..6V 直流电源200mV时,待测气体压强为P0+10Kpa。
根据测量温度的数字电压表计算温度值的方法与此类似,试根据实验开始前测量的室温T0计算环境的摄氏温度值。
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答案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一)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小芳同学在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①: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②: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③: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供她选择的导体如下表所示:她画出了如右图甲所示的电路图(M 、N 之间为导体),并正确连接了电路.请完成下列填空(只填序号):(1)要验证猜想①,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 (2)要验证猜想②,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 (3)要验证猜想③,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_____; (4)电路中,电流表与小灯泡均可用于显示电流大小,你认为,两者中,选用________效果更好.在电路中接入小灯泡还可以起到防止________的作用. (5)有同学提出,要探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老师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废灯泡的灯芯(图14-2乙),请用这个灯芯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 ①在图14-2乙中补全电路图.②说明操作、判断的方法和可能的结果.(二)探究欧姆定律如图所示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法。
(2)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a.保持______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保持______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某步骤的实验中,第一次是把15Ω的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读取电流表示数;再把1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继续进行实验……a )请你在下图中连接第一次实验所需的电路;序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 2A 镍铬合金 0.8 0.5B 锰铜 0.8 1C 锰铜 0.8 0.5D 锰铜 1.2 0.5-- 0.6 3 -- 3 15 15Ω 10Ω 5ΩC PD BAS甲 乙A 、C C 、DB 、C 控制变量 电阻 电压 小灯泡 电路短路b )当把1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按照你连接的电路,详细叙述你接下来的操作过程: 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题:09 测量物质的密度(学生版+解析版)
必刷09 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固体的密度例44.(2019·泰州)用刻度尺测出实心合金块的边长为2.00cm,用天平测量合金块的质量,示数如图所示,合金块的质量为_________g,算出合金块的密度ρ=_________g/cm3,若将此合金块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例45.(2019·兰州)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某一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的质量数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g;将该石块放入原来盛有25mL水的量筒中后,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kg/m3。
测量液体的密度例46.(2019·湖北省怀化市)小强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他取了适的的这种液体的样品倒入烧杯中。
进行实验:102345g(1)实验前,小强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___________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首先他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1=72.0 g,再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cm3。
(4)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如图丙所示)m2=_________g。
(5)他用密度公式mVρ=计算得到液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相当于_______kg/m3。
例47.(2019·齐齐哈尔)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天平和一个小塑料杯测量酸奶的密度。
实验过程如下: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塑料杯的质量为5g,将塑料杯中装满水,测出塑料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7g;再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净擦干后装满酸奶,测出塑料杯和酸奶的总质量为95g,则塑料杯中酸奶的质量为g,酸奶的密度为g/cm3。
测量气体的密度例48.(2019·温州)气体的密度与压强有关。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物理实验报告1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钟表。
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水60 20 3 25食用油60 20 3 30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答:因为沙子比热容较小,同样吸热,升温较多。
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评语:物理实验报告2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组成串联电路实验目的:1、能自己独立并熟练地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2、知道开关在串联中的作用;3、亲自体验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器材:电池盒、干电池、小灯泡2只、导线4根、开关1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
3. 学习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即重力加速度g。
根据物理学原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1/2gt^2。
三、实验器材1. 自由落体仪2. 秒表3. 米尺4. 记录本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自由落体仪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至水平状态。
2. 将米尺固定在自由落体仪的正下方,确保米尺的零点与自由落体仪的起始位置对齐。
3. 用秒表记录自由落体仪释放物体后,物体通过米尺的时间。
4. 重复步骤3,进行多次实验,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时间。
5. 使用米尺测量物体落下的距离,记录下来。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释放时间(s) | 落下距离(m)------- | -------- | --------1 | 1.00 | 0.502 | 1.20 | 0.723 | 1.40 | 0.984 | 1.60 | 1.285 | 1.80 | 1.60六、数据处理1. 计算每次实验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a:a = 2s/t^2a1 = 2×0.50/1.00^2 = 1.00 m/s^2a2 = 2×0.72/1.20^2 = 0.60 m/s^2a3 = 2×0.98/1.40^2 = 0.50 m/s^2a4 = 2×1.28/1.60^2 = 0.40 m/s^2a5 = 2×1.60/1.80^2 = 0.33 m/s^22. 计算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 = (a1 + a2 + a3 + a4 + a5) / 5 = 0.50 m/s^2 3. 计算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 = s/t^2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1 = 0.50/1.00^2 = 0.50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2 = 0.72/1.20^2 = 0.50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3 = 0.98/1.40^2 = 0.50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4 = 1.28/1.60^2 = 0.50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5 = 1.60/1.80^2 = 0.504. 计算平均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平均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 =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1 +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2 +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3 +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4 +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比值5) / 5 = 0.50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实验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较为接近,平均加速度为0.50 m/s^2。
专题09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解析版)-2023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专项突破
专题09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①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txv ∆∆=,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 为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方案二:利用摆球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数据处理]1.摆球速度的测量:gh v 2=,式中h 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 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方案三:利用光滑桌面上两小车相碰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实验器材]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个整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txv ∆∆=算出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1.小车速度的测量:txv ∆∆=,式中①x 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 为小车经过Δx 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之欧阳光明创编
实验2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参考课本P36、37页欧阳光明(2021.03.07)[TFG1005 DDS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波形的选取:按按键 [shift]+[正弦波] ;按按键[shift]+[方波];按按键[shift]+[三角波]。
输出10KHZ频率:[频率]+[1]+[0]+[KHZ]输出10V电压:[幅度]+[1]+[0]+[V]频率39.82KHz~40KHz的调节:[频率]+[4]+[0]+[KHZ]+[<],使40000.00HZ的数字末尾的光标向左移位到十位数的上方,再调节右上方的“微调手轮”,即可测出“声速换能器”的实际谐振频率。
显示A通道输出信号:[A]主通道显示B通道输出信号:[B]副通道复位信号或重开电源的输出(默认)信号为:A通道 1KHz、1Vpp 正弦波。
实验6 声速测量声速测量实验中,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正弦波约40KHz、10Vpp)输入到“SW3型声速测定仪”左侧的“发射”端接口,而将声速测定仪右侧的“接收”端接口接入到示波器的“CH2”输入通道(或“CH1”输入通道)。
由于声速测定仪左侧上接口“发射”端与下接口“发射波形”端之间有衰减器,在相位比较法的测量时“发射波形”端接口只能接示波器“CH1”输入通道(或“CH2”输入通道)。
● 实验分析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实验思考要点:1、超声波发射器产生超声波是应用压电换能器的逆压电效应;接收器接收超声波是应用压电换能器的正压电效应。
2、如何选择超声波的最佳测量频率,使两压电换能器有谐振状态?(P59页)3、本实验选择在超声波范围内测量,有什么好处? (P59页)4、两压电换能器的端面为什么要平行?5、为避免压坏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开始操作时,应注意如何调节它们的距离?(提示:开始调节接收器与发射器靠近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绝对不能相碰。
)6、如何防止读数鼓轮的回程误差?7、读数鼓轮如何读数?分度值是多少?最小有效数位在哪一位? 8、测量超声波的波长和声速时,应用振幅极大值、相位比较法两种实验方法。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大学物理实验学生预习补充材料
实验3-1 落球法测量液体的黏滞系数本实验中小钢球的直径不需要测量,给出理论值为d=1×10-3m。
【思考题】1.为什么小球放进液体中时,应尽量靠近蓖麻油表面并使其沿圆筒的轴线下落?2.测量小球下落时间,不应从液面开始计时,而是要从小球下落一段距离开始计时,为什么?实验3-2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实验前需预习的其它内容:游标卡尺的用法(资料自查) 注意:1.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课本P101注意事项。
2.游标卡尺左端标识的数字(如0.02或0.05)即为x δ值,据公式x K L L δ+=0进行测量。
3.表3-2-1中,金属载物盘的质量、几何尺寸以及转动惯量理论值不用测量;木球的直径D=13.000cm ,金属细杆的长度L =61.000cm ,这两项可以不必测量。
4.3-3-2中,注意理论值的计算公式滑块I mx T K I 224'2252++=π中,2m 指两个滑块的质量之和,注意测量并记录滑块质量m 1、m 2。
5.转动惯量测试仪显示的是摆动10个周期的时间,记录数据时需要除以10。
6.游标卡尺使用完毕应及时放回盒中,不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天平使用完毕后应将横梁固定,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7.因为本实验所用仪器种类较多,为便于以后的同学实验,做完实验必须清点仪器是否齐全,从其它实验台上借用的仪器需及时归还,摆放好仪器后请老师检查。
8.数据处理时注意:扭摆常数K 值需根据P35公式22112'4T T I K -=π先计算出;转动惯量理论值和实验值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填入表格,并计算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百分比误差。
【思考题】1.在测量形状规则的物体的转动惯量时,若物体在载物盘中放置不平稳,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2.扭摆角度的大小对测量会产生什么影响?实验3-3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思考题】1.影响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如果金属圆环不清洁、水不够纯净,将会给测量带来什么影响?所测 值将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光电门实验3-5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一、实验提示1.向贮气瓶充气时不能充太多,保持压强在130-150mv之间,防止因压强过大而爆掉。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示例(含数据处理)
【实验题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1. 掌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几种常用测长仪器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物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掌握测质量的方法。
3. 学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会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和分析,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应记录具体型号规格等,进实验室后按实填写)直尺(50cm)、游标卡尺(0.02mm)、螺旋测微计(0~25mm,0.01mm),物理天平(TW-1B 型,分度值0.1g ,灵敏度1div/100mg),被测物体【实验原理】(在理解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原理,主要公式、重要原理图等)一、游标卡尺 主尺分度值:x=1mm,游标卡尺分度数:n (游标的n 个小格宽度与主尺的n-1小格长度相等),游标尺分度值:x nn 1-(50分度卡尺为0.98mm,20分度的为:0.95mm ),主尺分度值与游标尺分度值的差值为:nxx n n x =--1,即为游标卡尺的分度值。
如50分度卡尺的分度值为:1/50=0.02mm,20分度的为:1/20=0.05mm 。
读数原理:如图,整毫米数L 0由主尺读取,不足1格的小数部分l ∆需根据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线数k 和卡尺的分度值x/n 读取:nxk x n n kkx l =--=∆1 读数方法(分两步):(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读数.(2)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k 读出不足一分格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即: nxkl l l l +=∆+=00,对于50分度卡尺:02.00⨯+=k l l ;对20分度:05.00⨯+=k l l 。
实际读数时采取直读法读数。
二、螺旋测微器原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 ,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
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mm ,而微分筒每转一格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50=0.01mm 。
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 ,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物理补充习题答案物理补充习题答案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的学习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然而,有时候我们在解答习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寻求一些指导和答案。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物理补充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学篇1. 一辆质量为500kg的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停下来,求刹车过程中小汽车所受到的平均力。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m为质量,a为加速度。
刹车过程中小汽车的速度从30m/s减小到0,所以加速度a=(0-30)/t,t为刹车的时间。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500*(-30/t),即平均力的大小为500*(-30/t)N。
2. 一个质点以初速度v0沿着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后速度变为v,求质点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平均加速度。
答案:由于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平均加速度为0。
二、热学篇1. 一块质量为0.2kg的铁块以10m/s的速度与一个质量为0.5kg的铝块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求碰撞后两块物体的速度。
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的总动量相等。
设铁块的速度为v1,铝块的速度为v2,根据动量守恒可得0.2*10+0.5*0=0.2*v1+0.5*v2。
由于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所以动能守恒,即0.2*10^2+0.5*0=0.2*v1^2+0.5*v2^2。
解以上两个方程可得v1=10-2v2,代入第二个方程可得v2=6m/s,代入第一个方程可得v1=-2m/s。
2. 一定质量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从20℃升高到60℃,求水的比热容。
答案:根据热平衡定律,加热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水的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变化。
设水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为ΔT,则有m*C*ΔT=Q,Q为吸收的热量。
代入已知条件可得m*C*(60-20)=Q,解得C=Q/(m*ΔT)。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热学实验-带答案(基础)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九年级物理热学实验(基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实验题1.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将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记录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计热量损失)。
(1)实验时,选用初温和______均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
(2)加热10min,甲吸收的热量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吸收的热量。
(3)若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______液体升高的温度大些。
(4)甲、乙两种液体中,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小梦所在的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中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2)该实验若选用(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3)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实验小组应选用(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4)如图丙所示是小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5)在第2min该物质处于,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质量m/g温度升高10℃用时/s 温度升高15℃用时/s温度升高20℃用时/s沙子30 64 89 124水30 96 163 220(1)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_____________(选填“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实验数据记承如上表所示。
(2)在此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水和沙子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 。
物理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 v = gt,其中 v 为速度,g 为重力加速度,t 为时间。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计时器、小车、斜面、刻度尺、铁块、细线等。
2. 材料:铁块、细沙、木板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斜面角度,使铁块能够沿斜面下滑。
2. 在斜面底部放置计时器,并调整至零位。
3. 将铁块放在斜面顶部,用细线将其与计时器相连。
4. 释放铁块,启动计时器,记录铁块通过斜面底部的时间。
5. 重复步骤3和4,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6. 将铁块换成小车,重复步骤3至5,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铁块通过斜面底部的时间(s) | 小车通过斜面底部的时间(s)-------- | ---------------------------- | ----------------------------1 | 1.2 | 1.52 | 1.3 | 1.63 | 1.4 | 1.74 | 1.5 | 1.85 | 1.6 | 1.9六、数据分析1. 铁块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铁块通过斜面底部的时间的平均值,即:t_avg = (1.2 + 1.3 + 1.4 + 1.5 + 1.6) / 5 = 1.45s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 = gt,可以计算铁块在斜面底部时的速度:v_avg = g t_avg = 9.8m/s^2 1.45s ≈ 14.31m/s2. 小车实验数据分析:同理,计算小车通过斜面底部的时间的平均值:t_avg = (1.5 + 1.6 + 1.7 + 1.8 + 1.9) / 5 = 1.7s计算小车在斜面底部时的速度:v_avg = g t_avg = 9.8m/s^2 1.7s ≈ 16.66m/s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物理实验——补充材料(H)-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实验2 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参考课本P36、37页[TFG1005 DDS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波形的选取:按按键 [shift]+[正弦波] ;按按键[shift]+[方波];按按键[shift]+[三角波]。
输出10KHZ 频率:[频率]+[1]+[0]+[KHZ] 输出10V 电压:[幅度]+[1]+[0]+[V]频率39.82KHz ~40KHz 的调节:[频率]+[4]+[0]+[KHZ]+[<],使40000.00HZ 的数字末尾的光标向左移位到十位数的上方,再调节右上方的“微调手轮”,即可测出“声速换能器”的实际谐振频率。
显示A 通道输出信号:[A] 主通道 显示B 通道输出信号:[B] 副通道复位信号或重开电源的输出(默认)信号为:A 通道 1KHz 、1Vpp 正弦波。
实验6 声速测量声速测量实验中,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正弦波约40KHz 、10Vpp )输入到“SW3型声速测定仪”左侧的“发射”端接口,而将声速测定仪右侧 的“接收”端接口接入到示波器的“CH2”输入通道(或“CH1” 输入通道)。
由于声速测定仪左侧上接口“发射”端与下接口“发射波形”端之间有衰减器,在相位比较法的测量时“发射波形”端接口只能接示波器“CH1”输入通道(或“CH2”输入通道)。
实验分析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实验思考要点:1、超声波发射器产生超声波是应用压电换能器的 逆压电 效应;接收器接收超声波是应用压电换能器的 正压电 效应。
2、如何选择超声波的最佳测量频率,使两压电换能器有谐振状态?(P59页)3、本实验选择在超声波范围内测量,有什么好处? (P59页)4、两压电换能器的端面为什么要平行?5、为避免压坏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开始操作时,应注意如何调节它们的距离( 提示:开始调节接收器与发射器靠近时,发射器和接收器绝对不能相碰。
)6、如何防止读数鼓轮的回程误差7、读数鼓轮如何读数分度值是多少最小有效数位在哪一位8、测量超声波的波长和声速时,应用 振幅极大值 、 相位比较法 两种实验方法。
9、驻波共振(即振幅极大值)时,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两端面距离的改变与声波波长的关系式2λ=nl n 。
10、在同一时刻,发射面与接收面两处声压振动的相位差φ= 2 π l / λ ;发射面与接收面两处声压振动的相位是同相位ϕ = 2 n π 时,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改变的距离与声波波长的关系式 l n = nλ ,(n=1、2、3、…) 。
11、驻波共振法测量中,当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幅度极大时,移动接收器使再连续显示20次波形幅度极大,则接收器移动的距离是波长的 10 倍。
12、相位比较法测量中,当示波器显示向右直线时,移动接收器使再连续显示6次同向直线,相位改变 12 π,则接收器移动的距离是波长的 6 倍。
13、振幅极值法测量时,在示波器上可明显地观察到声压振幅随距离的增长而衰减,为了提高测量灵敏度,当声压振幅不够大时,应如何调节示波器(提示:为了提高测量灵敏度,使接收波形的垂直幅度适当大,应把示波器的偏转因数适当调大还是调小)14、把干燥空气看作理想气体时,声速的理论值计算式为 001T t V V += 。
数据处理——参考格式 1.振幅极大值法测量声速谐振频率f o = kHz (测量前、后的平均值),Δf = 0.10k Hz表17-1 振幅极大值位置测定法测量声速的测量数据 (读数鼓轮:Δl = mm 即分度值) 序号 1 2 3 4 5 6 l i (mm ) 序号 7 8 9 10 11 12 l i (mm ) δl i =l i+6-l i (mm )λi (mm )备注:l i 为峰值时接收器位置; l i+6-l i 为6个半波长的距离,故i i i l l -=+662λ ① 用逐差法计算声速测量值 (以下必做数据计算)=-=⨯=171126 l l l λδ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 = (mm ) ,其它δl i 同理计算记录于上表。
=⨯=11 62l δλ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 = (mm ) ,其它λi 同理计算记录于上表。
==∑=661i iλλ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 = (mm )② 计算声速测量结果 =⋅=f v λ 代入数据的计算式 = (m/s ) ③计算测量不确定度)16(6)()(612-⋅-==∑=i iA S u λλλλ= = mm ,=-=+)(62)(6i i B B l l u u λmm l 3108.201.0332332-⨯=⨯=∆仪)()()(22λλλB A C u u u +== = (mm ), 而 )(012.0302.03)(kHz f u u f B f ==∆==相对不确定度E=λλλλu u f u v u f v≈+=22)()(×100%= = , 则 vu v u vv ⨯== = (m/s ) 所以,声速测量结果表示为 v =( ± )m/s P=68% 2.相位法测量声速谐振频率f o = kHz ,Δf = 0.10k Hz表17-2 相位法测量声速的测量数据表 (读数鼓轮Δl = m m )(每隔2π测一次)备注: l i 为峰值时接收器位置,则l i+6-l i 为6个波长的距离。
① ==∑=661i iλλ = (mm )② 声速测量值为 =⋅=f v λ = (m/s ) ,③声速理论值 : 在标准状态下,0℃干燥空气中声速为v 0=331.45m/s 实验室温度t = ℃,查表:空气中声速为 v 理= = (m/s ) ④声速的测量值与理论值的比较、计算百分误差 =⨯-=%100理测理v v v v E 。
⑤计算测量不确定度 (选做数据处理))16(6)()(612-⋅-==∑=i iA S u λλλλ= = (mm ) ,)(261)(61)(26i B i i B B l u l l u u ⨯=-=+λ)(仪mm l u l i B 3104.101.0362362)(62-⨯=⨯=∆== )()()(22λλλB A u u u +== = (mm )而 )(012.0302.03)(kHz f u u f B f ==∆==,相对不确定度E=22)()(λλu f u v u f v+== ×100%= , 则 vu v u vv ⨯== = (m/s ) 声速测量结果表示为 v =( ± )m/s P=68%【例如: v =(338.6±1.3)m/s (P=68.3%),相对不确定度E=1.3/338.6=0.39% 】实验12 霍尔效应【实验内容】1.测定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 H和判断霍尔元件的类型表1 测定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 H的测量数据记录表霍尔片所在的位置x= mm、y= mm;励磁系数p= KGS/A,I M=0.600A,磁感应强度B= KGS画出判断霍尔元件的类型的示意图。
列式子计算霍尔元件的灵敏度K H = mV /(mA• KGS),2.测绘霍尔元件的U H-I S曲线(参考表格)霍尔片所在的位置x= mm、y= mm;霍尔元件灵敏度K H = mV /(mA• KGS),I M= 0.800 A以I S为横坐标,绘出U H-I S图,验证I S与U H的线性关系,列式计算直线斜率a;由直线斜率与磁场的关系a=K H B及其已知的K H,列式计算磁感应强度B。
3.测绘霍尔元件的U H-B曲线和电磁铁的B-I M曲线(参考表格)霍尔片所在的位置x= mm、y= mm;霍尔元件灵敏度K H = mV /(mA• KGS),I s= 8.00 (mA)绘制霍尔工作电流为8.00mA时的U H-B图;另绘制电磁铁的B-I M图,列式计算B-I M图的直线斜率P。
4.测量霍尔系数R H和电导率σ(自拟表格)实验14 非平衡电流电桥原理与应用教材上的电源电压4.5V (太大),在室温30℃时,流过Pt100的电流约为4.5/2/117=19mA (室温30℃时)、Cu50的电流约为4.5/2/57=39.5mA ,超过热电阻的额定电流容易烧坏;流过电阻箱“×100”欧姆档电流过大容易烧坏(“×1000Ω”或“×10000Ω”更容易烧坏)。
注意事项:1、在图2电路中,电源电压U S 改为1.000V (或0.500V )。
连接好电路后,先选择电压表2000.0mV 量程,将接线板上的转换开关打向左侧“U S ”,准确调节电源电压U S 为1.000V (或0.500V );再将接线板上的转换开关打向右侧“U 0”,适当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测量电桥输出电压U 0。
(若电流大,传感器自身会发热,影响测量效果。
)2、由于标准温度探头和待测传感器不是在加热板的同一位置上,尽量恒温测量,减小两个传感器的温差随即误差。
【实验内容】1、根测量电路原理图,搭接非平衡电桥测量电路 ,其中R 1、R2、R 3用电阻箱设置,Rx 为铂电阻Pt100(或铜电阻Cu50)(已装在加温筒内);(要求10分钟内搭接完)2、记录当时室温温度t 0,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或应用公式)1(0t R R x α+=计 算)室温下的Pt100或Cu50热电阻的电阻值R x0值,作为下一步预调平衡时调节R 1的参考值;3、室温状态下,预调电桥平衡:把R 1调置为上一步骤的热电阻室温阻值R x0,看电桥是否处于平衡;不平衡时,调节R 1使之处于平衡,并记下电桥平衡时的R 1即R x0值;4、对热电阻加温打开加温控制器,先设置加温最高的温度,然后把加温开关打向合适档位开始对Pt100(或Cu50)热电阻加温(在加温过程中视温度变化快慢可随时改变加温档位),从温度30℃开始,每升高5℃,记录相应的电压表显示的U 0值;(记录表参考如下表一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卧式非平衡电桥测量Pt100电阻(或铜电阻Cu50)的温度特性(室温:t0= , R1=R x0= Ω,R2=R3= 300.0 Ω,U=1.000V)根据测出的U0值,计算△R x和R x值填入上面的数据记录表(要求写出有关的计算式)。
用坐标纸作图描出R x~t图线,并图解计算出铂电阻Pt100(或铜电阻Cu50)的温度系数αα Pt100=3.908×10-3/℃(厂家提供的α Pt100=3.850×10-3/℃)(或αCu50=4.28×10-3/℃)比测,与理论值较计算百分相对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