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
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
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
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
古诗词默写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2、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3、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4、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5、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国恒亡。
6、子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_ ,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
9、,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西江月》表现诗人陶醉于丰收喜悦之中的诗句是 , 。
11、《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是 , 。
今天常用来比喻人在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2、《过故人庄》中描写把酒闲话的句子是 , 。
1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轻辞富贵、情重故乡的诗句是 ; , 。
14、万里赴戎机, 。
,寒光照铁衣。
15、《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 , ; , 。
16《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 , 。
17《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18、《如梦令》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 。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与礼
姚伟钧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用简陋的生活方式对鬼神表示敬意,请求神的庇佑。
C。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被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B.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C.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D。 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对现实的重视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 --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第八中学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命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也许,我们总会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一些曾经的人、事、物、景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蓦然回首,有些记忆是如此的弥足珍惜,因为这些不仅是以往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还有可能为现在和将来的生命增添色彩。
你所失去的最有意味的是什么呢?现在想起来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呢?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然后以所组成的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
很久没有了【答案】很久没有听雨声了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因此,中午突如其来的沥沥的雨声着实让我有些意外。
爷爷奶奶惊呼“下雨了”,慌不迭地去收未干的衣物,我则靠在墙上,呆望窗外的一片朦胧。
刚开始只是断继续续的滴答声,渐渐地,刷刷的雨声便盖过了街道上其它的声音,整个世界都淹没在这神奇的乐曲中了。
雨声虽大,但却并不觉得嘈杂,反而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
如同跳跃的音符,雨声很自然地谱成了一首曲子,能弹出这曲子的琴和手,想必只有的神妙的自然和沧桑的岁月吧。
历朝历代写雨的诗不少,但不论是谁,写雨的诗往往都十分朴实,抒发着一种幽微的情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最好的例子。
雨,本身就是一首诗。
看着窗外少有的寂寥,听着窗外时密时疏的雨声,还有泥泞的路,零落的花,以及在雨中匆匆前行的路人,心会在忽然间静下来,想起生活中那些隐藏得很深的东西。
雨天里,在家中默然端坐,窗外的一切都仿佛遥不可及,只能供人遐想,而浸润在雨声中的遐想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雨,这大自然的精灵,无形中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也在无形中打开了人的心扉。
不论是谁,在雨声的包围中总是容易产生一种怅然的孤独感,因而那些听雨的人往往敏感而善思,他们特有的想象与一种不可名状的安然融在一起,凝成一种无声的企盼。
清凉的雨浇灭了人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带来了一种和谐的安宁,给每个人留出了一个自我的空间。
在雨天手不释卷,会感到身心超常地清爽;看着雨景念起许久不见的友人,会立即冲到电话旁;伴着雨声激扬文字,就连字句也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
【题文】写作
以“那一刻,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抓住题目进行构思立意。
《那一刻,让我感动》是一篇记叙文。
审题时,要重点分析“那一刻”,“那一刻”可以指生活中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件发生时刻,也可以是我们阅读经历中一个感人的人物行为节点,还可以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一刻感动,甚至可以是浮士德“太美了,请停留一会儿”这一呐喊撼动内心的时刻,故选材是可以非常广泛的,可根据“让我感动”的表现进行谋篇布局,可以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可适当运用恰当的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可运用一些诗词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标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
【结束】。
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年级:高一科目:语文A卷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侦缉.(jī)慰藉.(jí)内讧.(hîng)同仞敌忔.(kài)朝谇.夕替(suì)B. 巨孹(bî)揣度.(duï)侪.辈(chái)循规蹈矩.(jù)郁邑侘傺.(chì)C. 联袂.(mâi)消弭.(mí)责难.(nàn)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D. 泥淖.(nào)木讷.(nâ)忸怩.(ní)方凿圆枘.(ruì)葳蕤.生光(ru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慰藉(jí)——(jiè);B项,循规蹈矩(jù)———jǔ;C项消弭(mí)——mǐ。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揽茞.(chǎi)横亘.(gân)秕.糠(bì)插科打诨.(hún)博闻强识.(zhì)B. 伶俜.(pīng)匀称.(châng)羞赧.(nǎn)封妻荫.子(yìn)刍荛.之见(ráo)C. 遗.施(wâi)船舷.(xián)横.祸(hâ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D. 否.泰(pǐ)县掾.(yuàn)剔.除(tì)身陷囹圄.(yǔ)度德量.力(liàn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插科打诨(hún)——hùn;B项,匀称(chèng)——chèn;D项剔除(tì)——tī。
3. 下列各组词书写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A. 重迭针砭独辟溪径川流不息黄粱美梦B. 水笼头杀戮世我桃园金榜题名走投无路C. 挖墙角寒喧一诺千斤一胫而走额手称庆D. 发韧坐阵鞭辟入理共商国事蛊惑人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 . 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B . 伴着 执使 转交 管理 C . 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D . 随着 执使 移交 管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B .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C .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D .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是狂笑,有时太息。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B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D.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
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
高中语文必修1(1)1.下列各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A 汇聚—会聚雾霭—和蔼翱翔—遨游B 濡养—相濡以沫—耳濡目染C 驰骋—松驰—奔驰D 淳厚—醇厚—纯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生机勃勃:生命力强,富有朝气。
B.鬼斧神工:形容天然形成的美,胜过人工。
C.相濡以沫: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D.独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的设计筹划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浑浑噩噩:愚昧无知或者糊里糊涂的样子。
B.玉树临风:比喻男人的身姿挺拔。
C.一塌糊涂:形容乱到极点,糟到极点。
D.海市蜃楼:比喻渺小虚幻的东西4.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新奇气息也没有的。
B.他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C.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
5.从修辞角度考虑,下面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B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C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D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6.下列有语病的一项是:()A.前几天,电影《英雄》的男主人公陈道明来宁签名售书,受到南京影迷热烈欢迎。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保安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他们擅自打人的行为是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D.我在记忆的浅海里穿梭,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7、(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思与学的关系的句子是,。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9、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不为,。
内蒙古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赤峰呼市校际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甲: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
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
乌兰察布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乌兰察布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7高三下·宜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
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
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
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
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
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
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
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
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
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
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请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题目,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绿叶对根的情意绿叶不是无情物,奋力生长更为根。
——题记夏日是炎热的,窗外健壮的大树上,茂盛的绿叶。
绿叶绿幽幽的,如搽了油般,长满了大树。
绿叶拼命地允吸着根的养分,却在秋天悄然落地,曾不吝情去留,他们似乎不懂得根的情意。
“你说我养你有什么用!”愤怒的咆哮,如电闪雷鸣般劈入耳,妈妈很生气,或者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愤恨,对我的一种无奈,“整天只知道惹我生气,我生你养你容易吗!我想要的是什么!”如雷贯耳的愤怒。
妈妈的表情很痛苦,看着妈妈,有种痛苦的感觉,有些难受。
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进入初中以来,或许是青春期的到来,叛逆在我的心里滋长,妈妈生气的次数如初中的试卷般。
其实我也不想惹妈妈生气。
“不,我有用,我只是想……算了,不说了,回屋了。
”我低着头,欲言又止,不知背后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总是不听妈妈的话,妈妈也总是生我的气。
第二天早上,十点多了,早已睁开眼,但总也听不到那个熟悉的声音,甚是奇怪,要是以前,我也许会不耐烦的转个身继续睡。
耐不住饥饿的进攻,起床寻找食物。
打开对面的门,哥哥还在睡觉,真懒。
走过客厅,可怕的寂静,似乎这个空间只有我一个人的存在——缺少了以往的动静——打扫卫生来回走动的脚步声。
恐惧让我加快脚步向厨房走去。
饭桌上没有熟悉的早饭,只好随便吃点。
耐不住好奇,再次绕过客厅,打开主卧的门,妈妈还在睡觉吗?但表情却非常的痛苦,怎么了?摸着妈妈的额头,好烫!妈妈发烧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赶忙去找退烧药,经过客厅,在厨房倒了一碗开水,小心翼翼穿过客厅,怕惊醒妈妈。
这才发现,剩下的只是我忙碌的脚步声。
来到妈妈床前,放下水和药,“妈,妈,起来啦,来吃药。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无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分值 150分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兰察布分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分值150 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
砚的历史可谓久远。
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
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
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
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
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
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
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
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
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
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
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
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
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
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
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
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
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
文士做的砚台为自己的创意,因此雕饰虽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
文人爱砚,大文豪苏东坡可谓藏砚、赏砚的领军人物。
纵观苏东坡一生,写就的砚铭有近30首,几乎占了他全部铭文的一半,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我生无田食破砚”,足见其爱砚之深。
这种对文物的痴念,是只有太平文人才会有的。
时至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离乱,文人砚开始寄托爱国报国之铮铮豪情。
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
世人皆言,“文人砚发端于宋,兴于明清。
”明清时,砚制虽基本承沿宋习,但受社会风尚市井民俗化趋势的影响,分岔路而行:一条是题材多样、工艺自由的世俗化路线;另一条便是文人砚更趋成熟,如自然随形砚开始出现,线条追求含蓄和意味,书画及文学的成分更重。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已将砚石之天然与文人之性灵逐渐融合成趣,不但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更让砚拥有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农民靠耕种田地维持生计。
而文人则不仅依托“砚田”谋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借助“砚田”著书立说,寄寓人生理想。
B.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砚台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磨器,古人通过它将
‘些有色崖颜料研碎、磨细,添加水分后供书写用。
C.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方研磨盘是我国最早的砚,它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的,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D.到了唐代,砚台的制作工艺越发精巧,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注重砚台的实用效果,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自这一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隋唐时期,砚主要是文人的一种书写工具,缺乏艺术价值;隋唐之后,砚的实用性逐渐被艺术性所取代,人们更看重其收藏价值。
B.宋词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为砚台的雕刻制作提供了更大的题材空间,砚的做派出现明显的分化,文人砚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C.太平治世,文人藏砚赏砚,多抒发闲情逸致;离乱之时,很多文人借砚台刻文明志。
因此,文人爱砚也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制砚匠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制作的砚更注重雕饰,而文人砚将砚石的天然性和文人的性灵自然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砚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隋唐发达的经济和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为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重视文治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B.古砚经历了从追求实用到强调艺术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古代文人往往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砚台。
C.明清时期市井民俗化的社会风尚促使砚制出现显著的区分,文人砚逐渐走向成熟,更加注重自然随形,追求含蓄和意味。
D.匠人砚和文人砚在铭文和创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今人研究古砚,可以依据铭款和创意的不回特点来辨识匠人砚和文人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