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文 检测题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认为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A. 马自身不努力B. 伯乐不常有C. 马不善于表现D. 马的才能不足答案:B2. 在“马说”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比喻是指:A. 真正的马B. 有才能的人C. 马的品种D. 马的主人答案:B3. “马说”一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的命运是:A. 被埋没B. 被重用C. 被误解D. 被忽视答案:A4. “马说”中,作者通过“马”来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 马的品种B. 马的饲养C. 人的才能D. 人的命运答案:C5.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所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中,作者认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________”。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马说”中提到,对于“千里马”的发现需要“________”。
答案:伯乐3. “马说”中,作者通过“千里马”的比喻,表达了对________的渴望。
答案:有才能的人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因为“________”。
答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 “马说”中,作者认为“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在于“________”。
答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马说”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批评的,认为他们不能识别和珍惜“千里马”,导致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2.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想要传达什么信息?答案:作者通过“马”的比喻,想要传达的是社会中对有才能的人的不公和忽视,以及对发现和重视人才的渴望。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哪种人的赞美?A. 有才能的人B. 有地位的人C. 有财富的人D. 有权力的人答案:A2. 在《马说》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伯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A. 善于发现马的潜力B. 善于驾驭马C. 善于训练马D. 善于买卖马答案:A3. 根据《马说》的描述,马的哪些特质是作者所赞赏的?A. 外表华丽B. 速度极快C. 忍耐力强D. 能负重远行答案:C4. 《马说》中,作者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千里马很常见,伯乐很少见B.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发现这些才能的人很少C. 马很多,但能跑千里的马很少D. 伯乐很多,但千里马很少答案:B二、填空题5. 《马说》是一篇______文,通过马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______的赞美。
答案:寓言;有才能的人6. 在《马说》中,作者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喂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的能力7. 作者在《马说》中提到“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答案:怎么能要求马跑千里呢?三、简答题8. 请简述《马说》一文中,作者对“千里马”的描述。
答案:在《马说》中,作者将“千里马”比喻为有才能的人。
千里马不是靠外表华丽或速度极快来定义的,而是靠其内在的忍耐力和能负重远行的能力。
作者通过这种比喻,强调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而那些能够发现并利用这些才能的人(伯乐)更是难得。
9.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伯乐”的描述是什么?答案:在《马说》中,作者提到“伯乐不常有”,意指能够发现并欣赏有才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伯乐不仅需要有眼光,还需要有智慧和胸怀,才能识别并培养那些有潜力的“千里马”。
四、论述题10.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马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篇一」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见,通“现”,表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骈死(________)②见(________)③等(________)④策(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 马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______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______的眼光。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量惊人B. 行千里C. 速度极快D. 耐力持久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会如何?A. 被埋没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C. 被当作赛马D. 被当作战马三、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看法。
2. 根据《马说》,分析韩愈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四、论述题1. 结合《马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人才的重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马说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指的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
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伯乐之所以能识别千里马,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3. 韩愈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二、选择题1. A. 食量惊人(《马说》中并未提及千里马食量的特点)2. B. 被当作普通的马使用三、简答题1.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千里马是具有非凡才能的马,而伯乐则是能够识别并珍惜这种才能的人。
他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批判。
2. 根据《马说》,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认为只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才能识别并培养人才,而没有伯乐,人才就会被埋没,这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四、论述题1. 韩愈在《马说》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发现并培养人才。
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忽视人才的社会现象。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要有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4?《马),。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秦章。
③谢:谢罪。
④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qiào: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不饱,力不足(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表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说》文言文 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含答案)
《马说》文言文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含答案)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课改区)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2)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2)其真无马邪?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1、A 12、(1)有时(2)喂13、(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14、(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06年曲靖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马说综合检测题及其答案
《马说》综合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本试卷满分100分,(2)做题时间:下午3:50-5点,共70分钟(3)上传完成试卷到语文群。
(4)发送答案后根据标准算分(5)成绩接龙到语文群里。
(6)校正答案。
一、单选题一个空3分,共39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 故.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 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骈(pián)死一食或尽粟(sù)一石B.才美不外见(jiàn) 食(shí)之不能尽其材C.鞭策(cè) 槽枥(lì)之间D.伯(bó)乐其真无马邪(yé)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3)虽有千里之能千里:(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5)策之不以其道策:道:(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公将鼓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
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补充后不少于七言)有__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用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善待人才。
答案】B解析】本文通过讲述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被埋没的故事,反复强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于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也借此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因此,选项B正确。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
文章借助千里马的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头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这两句话都暗示了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人才的才华。
接下来,文章用“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有千里马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才,如果没有明主的正确引导,也会被埋没。
最后,文章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表现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和对千里马才华的浪费。
整篇文章都是通过千里马这个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来发掘和培养。
只有明主能够正确引导人才,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千里马的形象,表达出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的意思。
文章简练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篇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1一、填空《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 (1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4、解释下列多义词(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 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6)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 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9)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5、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本文的主旨是: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二)(一) 《马说》(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三)【甲】《马说》【乙】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对马的态度是怎样的?A. 欣赏B. 批评C. 漠不关心D. 既欣赏又批评答案:D2.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匹能跑千里的马B. 比喻有才能的人C. 一种特殊的马种D. 一个地名答案:B3.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里的“伯乐”是指什么?A. 一个古代的马贩子B. 一个善于识别马的人C. 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D. 一个地名答案:C二、填空题1.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______文,通过______来表达对人才的重视。
答案:议论;马的比喻2.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能跑千里而只是单纯地饲养它三、简答题1. 简述“马说”中韩愈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只有伯乐这样的识才之人才能发现并培养千里马,即只有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才能识别并利用人才。
2.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重视的?答案:韩愈通过比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和利用人才的人,才能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论述题1. 论述“马说”对当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启示。
答案:在当代社会,韩愈的“马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正确地识别、培养和使用。
社会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才得以发挥其潜力,同时也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物,能够发现并培养人才,使他们能够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思考题1.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千里马”和“伯乐”?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和社会现象进行回答。
)通过以上练习题及答案,考生可以对“马说”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启示。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检测题一、《马说》选自《韩愈文选》 ,作者是韩愈,唐代的著名文学家。
世称昌黎先生,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之首。
与柳宗元共倡导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1.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3.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5.才美不外见:表现在外面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7.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8.食之不能尽其才: 竭尽它的才能9.鸣之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10.执策而临之面对 11.其真无马邪难道12.其真不知马大概、其实13.是马也这,这样的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五⑴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是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著称。
⑵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⑶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⑷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六1.表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七.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八、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选用人才,知人善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才美不外见.()(3)安.求其能千里也()(4)执策而临.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指出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并指出作者集中抨击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4分)①伯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5分)1.(4分)(1)一同死(2)同“现”,表现(3)怎么(4)面对2.(4分)(1)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韩愈,代,
二、一词多义:
1.策:①执策.而临之②策.之不以其道策①②
2.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以①②
3.之:①虽有千里之.能②马之.千里者之①②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④
4.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之而不能尽其材③食不饱食①②③
5.其.:①其.真无马邪②其.真不知马也其①②
6.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故虽有名马虽:①②
三、通假字:
1.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食:材:
2.才美不外见. 3.其真无马邪.见:邪:
四、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作动词)策:
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尽: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辱:
五、解释下列加点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祗:骈: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或.尽粟一石称:或: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策之不以其道.且:等:道:
7.执.策而临.之 8.是.马也执:临:是:
六、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七、内容理解:
1.主旨: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
2、写法:托物寓意,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C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