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_陶红印[1]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现代汉语部分:著作类:理论语言学:《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动态论元结构假说 (The Emergent Argument Structure Hypothesis) ⑴ 动词能带的论元类型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或因先验性而确定了 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Hopper1987,Thompson Hopper未刊 稿)。 ⑵ 动词论元结构可能因语汇在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中的动态变化 而得到扩展或缩小。 ⑶ 如果动词论元结构得到扩大,其扩展路径应沿着认知上的原型 (prototypicality)原则(Rosch 1973,1978, Taylor 1995)展开。具体来说, 论元扩展从最核心到次核心,到再次核心,越接近原型的论元范畴被 扩展的可能越大。
一 指出以往论元结构研究中的不足 提出论题 二 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材料 三 提出该论题的原因和目的
全
四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 五 用共时现代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文
结 构
六 指出上述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缺陷 展开论题 七 从话语理论角度扩展论元结构假说 八 用历时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九 用跨语言语料库的证据来验证假说 结论 十 综合概括上述论证和论点
从“吃”看动词பைடு நூலகம்元结 构 的动态特征—陶红印文分析
陈芳
20905058
目录
1. 结构
2. 问题
3. 致谢
结构
一 引言
二 方法与材料
三 “吃筷子、吃刀叉”:“吃”的论元 结构 四 提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三个方面 五 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语料证据 To be continued
结构
六 “吃”的词类归属问题 七 扩充的动态论元假说 八 历史的演变 九 其他语言材料的佐证 十 结论
缓慢的和有条件的创新。
语言交际的度范畴及其语用色彩
余度 , 模糊度和规范度, 并在其度范畴内运用语言进行交
际. 才能表达 特定 的语用 含义 . 达到交 际效果 。
语言交际中的度范畴还包括言语层面上的顺畅度 , 客套度和委婉度等, 它们分别与言语生成, 礼仪性言语交 际以及言语技巧和方法有关 。适度地把握这些度范畴对 于交际同样重要。另外 , 言语 的主体是使用语言的人. 言 语的主体也有其度范畴即性度。男女两性在生理. 心理及 } 会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男女性度同样影响着言 t 语交际。这里就不一一分析。 3 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现象。 .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 足人 际交 际 的重要 工具 并对 人 际关 系产生 重要影 响 。人 们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交际中 的度范畴即为语言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12 . .模糊度 语 义模 糊 无疑 会影响 表达效果 。 因此 无论 口头或 书
面表达均应力求准确, 以免引起误解。但语言的模糊性有 时在交际中却起到了积极作用。自模糊理论问世以来, 在
语 言学领域 , 继 出现 了模糊 语 言学 , 糊语 义学 , 相 模 模糊
超度的冗 余信息则是消极的 .这就 出现 了冗余度的问 题 。 了冗 余 度外 , 言层 面上 的度 范畴还 有模糊 度和规 除 语
mx ( ai 何自然.97 。而语言的冗余度, m) 19 ) 模糊度以及规 范度等度范畴与这些 “ 合作原则” 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 遵守会话的 “ 合作原则”是使会话顺利进行的保证 , 而适 度 地违 反 “ 合作 原则 ” 可 以表达 隐 含意义或语 用 意义 一 样 ,适度地运用语言 的度范畴 也是语言交际的必要条 件。当然 . 这并不等于说凡是违反这些准则都会产生会话 含义。说话人公开违反某一条准则是为了传递一些符合 合作原则的信息 ,并且他相信听者一定能够推导出这些 信息 ( 何兆熊 ,9 5 。因此, l9 ) 当我们说某人违反了会话准
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
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作者:王元华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2期中小学语文教学早就有语用这个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之后,语用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
但是,大家对语用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不甚透彻的。
笔者试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语用这个概念进行解析,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进行阐释。
一、语用概念解析通俗层面,“语用”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缩略语。
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概念和实践来源于高考。
1985年高考出现“语文知识及运用”题,内容包括调整语段内句子的顺序、给诗歌分类、分析文段具体内容等,这是语用的雏形。
19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三大题为“现代文语言运用”题,内容包括课文细节内容的理解、歧义的分析、长句语意的理解以及将长句改为短句,大体和语言运用对应,但内容相当宽泛。
1999年后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五大题,将默写排除出去,只保留句子衔接、句子改写、内容概括、仿写等内容,这就是固定的现代文语言运用板块。
此后现代文语言运用定型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默写、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之外的部分,具体包括句子衔接(包括特定情境下上下文的应答)、句子改写、句子仿写、语病判断与修改、语段关键信息提取、特定要求的语意归纳概括、语句内容分析鉴赏、特定要求的短文写作。
这就是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语用。
语文教学因高考题型的变化相继开设了语用教学。
这里的语用即现代汉语语言运用,简称语用。
高考题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用提供了样板,奠定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用基础。
语文教学实践中所看到的语用以及一线教师研究的语用大概也就是这些内容。
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高考中的通俗概念相对的,有一个专业术语,即语用学的语用。
语用学的语用,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高考中的语用有相同的地方,即将话语运用于具体语境之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重点笔记
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重点笔记一、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旨在探讨语言的结构、功能、演变和使用规律。
2. 语言的特征语言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创造性和交际性等特征,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言的层次结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次结构,每个层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具体的语言系统。
二、语音学1. 语音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语音是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主要包括语音的产生、分类和规律等内容。
2. 语音的分类语音可以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语音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对于理解不同语言的语音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语音的运用语音系统是语言的基础,正确、标准的语音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也是语音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语音变化规律1. 语音演变的观点语音演变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主要有自然演变和人为干预两种形式。
2. 语音演变的原因语音演变的原因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类,其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 语音演变的类型语音演变的类型包括同化、咀嚼、发音简化、重音移位和音位交替等,这些类型在不同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四、词汇学1. 词汇的概念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包括单词和词组两种形式,构成了语言的基本载体。
2. 词与词的关系词的构词规律和词的语义关系是词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词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 词的分类词可根据词性、构词法、语义感情色调和语言长短等属性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体系能够为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指导。
五、句法学1. 句法结构的基本要素句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组合形式决定了句子的结构类型。
2. 句法关系的层次结构句法关系包括层级结构和包含关系,这些关系是句子语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句法结构的功能句法结构的功能包括构句、分句和复句等,这些功能是语法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八讲 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
一、“移位”与“易位”、“倒装”的区别 这一讲将讨论“移位理论”和“成分 移位分析”,所以也要先大致说明一下什 么是“移位”,或者“移位”与通常说的 “易位”和“倒装”有什么区别。
(一)“移位”的基本含义
说语法成分发生了“移位(movement) ”,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某个“原型结构” 中某些成分的“原始位置”而言的,没有原型 结构的原始位置,也就无所谓移位。比如假定 认为“我吃过晚饭了”和“晚饭我吃过了”本 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结构(结构理论的“层次分 析”就是这样),那就不好说有哪个成分是发 生了移位。只有承认“我吃过晚饭了”和“晚 饭我吃过了”中有一个是原型结构,才有可能 说另一个结构中的某个成分发生了移位。
再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a1.Floodwater washed the house away. → a2.The house was washed away by floodwater. b1.China invented printing. →b2.It is China that invented printing. c1.我挂墙上一幅画。 → c2.我在墙上挂了一幅画。 → c3.墙上挂着一幅画。 这些例子都必须首先使用“移位规则”,而 其他诸如“添加”、“删略”等操作则是移位过 程中连带使用的一些“附属规则”,后者要依附 “移位规则”才能操作。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语言科学 ISSN 1671-9484 CN 32-1687/G 2005年11月 第4卷第6期(总第19期)42-53[收稿日期]2005年4月11日 [定稿日期]2005年6月20日3感谢《语言科学》杂志匿名审稿专家对拙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3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提要文章分三个专题讨论了功能语法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问题:1)语法成分作用的层次。
以疑问和否定、“了”和“的”为例,观察它们在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上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2)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
以关系从句和“把”字句为例,讨论不同语体中倾向性规律的差异;3)动态的论元结构观。
以施事和受事为例,讨论高频动词和低频动词在论元结构选择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功能语法 语体 动态浮现语法中图分类号 H 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5)06-0042-121引言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在借鉴功能语法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功能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本文试图结合功能语法的基本学术理念的讨论,探讨功能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功能语法考虑的所有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法何以如此(how gra mmars come to be t he way t hey are )”的问题。
而这恰恰是形式语法学者并不引导人们去考虑的,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属于人的天赋的。
形式派语法学者把语言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结构原则控制的,自身具有一致性和简明性。
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寻求对系统组织的解释;而功能派语法学者则宁愿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他们认为语言的内部远远不是完美组织的,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组织形式,其实都是产生于语言的生态环境中。
所谓语言的生态环境,指的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服务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互动的功能,以及它所负载的全部的认知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语言使用技巧关键词:《红楼梦》认知语用观认知与推理语用技巧摘要: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
他俩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如果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更大的语境,直至使话语在这种语境中具有最佳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话语的最准确的理解。
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一些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认知推理,寻找关联,从而看出了曹雪芹轻车熟路的语言使用技巧。
一、认知语用观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来的关联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专门针对和用以修订或取代Grice合作原则的一个核心理论。
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指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另一种是推理模式。
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二位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为此,该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C.Levinson评论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很有争议的书。
作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的一般理论上来”。
它主要不是讨论如何通过语用学理论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
在第二版中作者又将原来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口语操作指南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分析[权威资料]
口语操作指南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分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口语形式的操作语体语料,分析了操作语体中的论元结构。
研究发现,口语操作语体中的论元结构特征为:一是以单论元(包括零论元),即(X)+V为基本格式;二是及物动词的施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三是突出及物动词的受事。
比较了书面语和口语形式的操作语体中论元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导致这些共同点和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发现交际因素对论元结构影响显著。
关键词:口语操作指南语体论元结构书面语操作指南语体1.引言当前,不少语法学家对语体的认识还局限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基本区别。
对此,陶红印(1999)指出,语体实际上还有进一步分类和从多角度分类的必要,以语体为中心的语法研究应该是今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基于这一观点,本文以作具体的语体为中心讨论其论元结构。
该语体正是被Werlic等学者加入传统语体类型的操作指南语体(procedural discourse)。
在Werlich(1983)的书中,该语体被称作“instruction”。
一些学者对操作指南语体作了一定分析、研究,(比如Longacre,Farkas),但鲜少有利用这一语体进行语法的研究,中文操作指南语体的研究更少,陶红印(2007)曾经研究过中文操作指南语体中的论元结构,但是他只分析了书面形式的操作指南语体,其研究发现是否适用于口语形式的操作指南语体未知,下面通过分析口语形式操作指南语体中的论元结构,将分析结论与陶红印的研究发现(2007)进行比较解决这一未知。
2.操作指南语体操作指南语体(下文简称操作语体)指的是用书面语或口语指导用户(读者/听者)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语言形式(Farkas,1999)。
例如菜谱、电子产品使用手册、在线帮助等。
这个语体类型的确立以篇章的功能为基准,而非以媒介为基准。
Longacre(1983:第一章)归纳了这一语体的具体话语特征,这里仅就相关部分做简单介绍:(一)缺乏对话。
【doc】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
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语言研究)2ooo年第3期(总第4o期)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红印康乃尔大学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以静态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本文主张,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本质上有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会因语言运用,借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产生论元结构变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动词的高频性.结合"吃"在实际语料中的用法,我们论证下列观点:第一,频率越高的动词论元结构越不稳定.第二,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经常和典型论元相结合,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相结合.第三,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会涉及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第四,论元结构的扩大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以不妨碍交际为前提,因此在时间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句法构造上有特别标记.第五,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关键词:动词"吃"论元结构动态特征中图分类号:H043;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0)03—0021.18 一引言当前对动词论元结构(或称配价结构,argumentstructure)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静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判断它的论元结构的主要方面(论元数目与论元的语义类型)(参看沈阳,郑定欧1995所收论文).本文则提出,动词的论元结构其实是开放型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制于实际的语言运用的;静态的研究方法(不管这种方法是句法的,语义的,还是脱离实际篇章材料的所谓"语用'的)不能揭示这个基本的语言事实.本文以汉语的"吃"这个动词①为例,试用篇章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手段,力求定量地分析历时和共时语料库中的实际用例,说明动态的语言学观念对汉语动词论元结构的研究有促进作用.普通语言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动词的论元结构有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人们早就注意到,根据动词的论元结构的不同,可以对动词进行有意义的分类.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动词的句法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跟动词的语义有关,例如汉语的"结婚"和英语的marry 都要求论元是复数所指(Jespersen1924,Teng1975,陶红印1986).不过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在不同的语言中,语义上大致相似的动词可能有很不相同的句法表现(Rosen1984),例如英语的marry可以有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Imarriedher,Wemarried),而21?汉语的结婚只有不及物的用法;另如汉语的"走"只有不及物的用法,而英语的walk 除了不及物用法外还有及物的用法(Heiswalkingthedog;I'11walkyouhome).另外,类似的论元成分在不同语言的论元结构和句法中的地位也可能不同,例如汉语可以有"我在家"和"我在家看书",其中的处所成分"家"可以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成分(coreargument,如前旬),是边缘成分(oblique,peripheralargument,如后旬),而在英语中这类成分只能是边缘成分.基于这些现象,以结构为取向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动词论元结构问题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论元结构对动词进行详细的再分类(中国的语言学家在这方面对汉语有大量的研究;英语方面最近有Levin1993影响较大);研究语义结构和作为句法表现的论元结构的对应关系(Fillmore1968);研究人类语言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普遍规律和类型区别(Dowry1990);动词论元结构的心理现实及习得规律(Pinker1989).这种研究方法常常带有以下的主要特点.第一,注重静态的动词语义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动词论元结构看成是静止不变的或泾渭分明的.在分析动词的论元结构时,常见的方法是拿可能的论元类型(施事,受事,工具等)往动词上面逐层上加,最后得出最大的可能数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第二,脱离实际的言谈,篇章语料,所用例子一般是内省的或书面语言的某些片断.即使用到实际的篇章材料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少看到有人在连续的言谈篇章中根据实际材料穷尽式地总结论元结构的类型.第三,缺乏历史的观念,很少从历史变化的角度考察论元结构的规律.这里要声明,我们谈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并不是说传统的方法毫无可取之处,而是想强调,只停留在传统的静止的研究方法上是不够的.本文尝试用言谈功能主义的一些思路,对目前尚未得到深入讨论的论元结构的动征加以阐发.直接对本文有启发作用的是下面的两项研究.Hopper(1997)指出,实际语料中的述语部分常常是由多项低度及物成分构成,传统上所理解的论元结构不能解释真实言谈中动词结构的表现.Thompson和Hopper(未刊稿)也指出,英语中的及物不及物的概念对实际言谈材料用处不大,因为在言谈中两者的边界常常不清,及物性论元结构的边界也不易判定.本文希望能结合汉语的问题对论元结构的研究方法作一些新的探索.二方法与材料本文暂且沿用传统上所说的动词论元结构的说法,把跟动词论元结构相关的问题理解为动词及其支配成分的关系,主要包含支配成分的数目以及支配成分的类型.支配成分的数目包含单项,多向(一位,多位)以及单数复数等概念;支配成分的类型主要指句法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以及指人,指物等范畴.有时候论元结构关系也被说成"选择限制"(seleetionalrestrictions,Chomsky1965))或次范畴(subcategorization).但如前所述,我们的研究兴趣并不在于简单地说明一个动词可能的支配成分的数目以及支配成分的类型——尽管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是要指出动词论元结构具有不定性,动态性.研究论元结构变化这类问题涉及的方法论问题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构成有用的证据?我们认为,证据可以是来自两个方面的,一是历时的语言材料,二是篇章内部的证据.从逻辑上来说,谈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最好的证据理应是历时的材料.不过本文将着章内部的证据,辅以历时的证据.主要原因是,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很难在历时材料中找到内容,篇幅和语体都类似的篇章.而这些条件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只能举出若干个22?孤立的例子而不能做穷尽式的比较,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优势就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Biber,Conrad,Reppen1998).另外,历时的语言材料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说明结构变化中的时间因素.但我们认为时间因素只是其中之一.要显示结构变化中的其它因素(特别是我们所要说明的语用因素),可能共时的(即篇章内部的)证据更为有用一些.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语汇成分在不同的断代语言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讨论同一个语汇成分的历史变化时,不能简单地从频率上比较不同阶段的用法,而频率又是本文论证中的一个重要依据(详下).当然历时和共时两者绝对不是互相排斥的.本文就打算同时利用两方面的材料来说明论元结构的变化特征.利用同一语篇内部的证据来分析论元结构的变化,在具体方法上来说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比较:不同动词的比较和同一动词的不同用法的比较.这一点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将会体现出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合适的多种语言的材料作为佐证,虽然它们对说明汉语中的现象可能只有间接作用,我们排斥.本文所用到的语料包括下面一些.当代:张辛欣,桑哗《北京人》.《北京人》一书虽然包含作者对不同方言区的人的采访,但是经过作家加工了的,其语言介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四十年代:老舍《四世同堂》;晚期近代汉语: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古和早期近代汉语:《世说新语》,王梵志诗,寒山拾得诗,《祖堂集》,《五灯会元》,《老乞大》和《朴通事》.除此之外,在举例时我们有时也会用到其它历史材料.②三"吃筷子,吃刀叉":"吃"的论元结构谈论元结构的变化,动词"吃"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直接引发本文作者对这个题目产生兴趣的是下述事件.曾经有人于1998年初在美国中文电子讨论网上提到在某个出版物上面看到有这样的句子:1)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在西方人们喜欢吃刀叉,而小孩子会吃勺子.该作者要求汉语语言学家对此旬的合法性发表意见.讨论的结果是,尽管发问者已经在书面材料上看到这样的句子,多数人还认为不合法,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应该是合法的.意见颇有出入.造成这种意见分歧的原因当然不难理解.象"吃"这类动词,正常的论元结构大概可这样来表述:施事+(工具,处所等)+吃+受事("固体可吃类物品")(如:他[在餐馆][用手]吃了一顿北京烤鸭)而上述第一个例句的结构("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实际上是把工具成分("筷子""刀叉")放在动词后,造成这些成分和受事成分的句法表现十分相似,使人很容易把它们与受事成分等同看待,因此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类用法称作"伪受事":施事+(介词结构)工具+吃+受事(外部形式)一施事+吃+工具(无介词结构)(理解结构)一施事+吃+伪受事现在的问题是:汉语中能不能把不带介词结构的工具格放在受事的位置上?既然母语说者的语感不一致,我们就需要参考实际的语料来加以判断.通过对《北京人》的穷尽分析,我们发现"吃"出现396次,其中工具作为伪受事的用法在23?语料库中没有用例;但是语料库中显示的"吃"的受事类论元类型非常复杂,有一些可以说超出了动词语义的选择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核心论元和非核心论元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换句话说,现代汉语语料中有证据显示"吃"的论元结构正在产生变化.表一《北京人》中"吃"的用法的分布当然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伪受事"的用法.大致来说,广义的伪受事含以下类型:a)"吃"+抽象工具,例如:2)解放,得意宫和荣宝斋合并入了公家,胡三吃定息,吃千数块钱吧.b)"吃"+处所:3)进驻北京,和"大串联"的"红卫兵"一样,专吃接待站.天天吃,谁管?咱是"毛主席请来的革命小将".4)实习期间吃医院食堂,我的菜金老是不够吃的.c)角色不清.其中有些"受事"表达"生活依赖对象"的意义,大概也可看成是一种抽象"工具":5)这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多数靠岳父.有人吃老本,有人吃老丈人.我不安心于此.6)今儿在"三红接待站"吃,就是"三红"观点的,明儿上"井岗山兵团后勤部"吃,就是"井岗山"的,吃谁说谁好,7)胡三哇,现在住市里,天津卫.我还吃过他的请,他生活不错的.显然,这些伪受事用法不符合动词的语义结构所期待的论元成分及其句法位置.从传统的静态的研究方法来看,这些现象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释.人们往往会说这只不过是一些"特殊用法",或者叫比喻说法(Lan1994),不能跟正常用法相提并论.本文不同意这种就事论事的说法.比喻的说法是有用的,但为什么比喻会发生在"吃"这样的词上而不是其它?目前成系统的解释也不多.我们认为只有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论元结构,这些用法才能得到有机的和统一的解释.四动态论元结构假说我们认为动词的论元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句法语义现象,而是随实际语言运用而不断变化的(emergent).我们可以把这个说法称之为动态论元结构假说(TheEmergentAr.gumentStructureHypothesis).对这个假说我们想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内涵.1.动词能带的论元类型及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或因先验性而确定了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Hopper1987,Thompson和Hopper未刊稿).2.动词论元结构可能因语汇在心理词典(mentallexicon)中的动态变化而得到扩展或缩24?小.Bybee(1985,1995)指出,假定人们在认知上有一个词典,这个词典的功能是汇集并组织个人的词汇方面的知识.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典中的条目实际上是动态的,就是说,并不是每个词条在我们的心目中都享有平等地位:使用率越高的词,语法语义灵活性就越高,其特性就越容易发生变化,产生语法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这些词就越容易跟别的词不同(Bybee和Scheibman1997,Syl~e和Thompson将出).Bybee对此用雕刻(etching)来作比方:一个物件没有经常被雕琢把玩,这个物件的形状就会相对稳定.相反,一个物品被雕琢的次数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这个物件变形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离它原来的模样就会相去越远(如(本文作者所作的)下图所示).如果我们把语言运用比作雕琢,这个道理也应该适用于句法问题,包括动词及其论元结构.图一心理词典的动态模型(右图深色暗点代表高频率语言运用的效应)3.如果动词论元结构得到扩大,其扩展路径应沿着认知上的原型(prototypicality)原则(Rosch1973,1978,rayIor1995)展开.具体来说,论元扩展从最核心到次核心,到再次核心,越接近原型的论元范畴被扩展的可能越大.根据动态论元结构假说,我们可以对论元变化作出如下的预测.第一,高频动词常常有特殊的句法表现,它们的论元结构也较不稳定.第二,我们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应该经常和典型论元相结合,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相结合.第三,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应该包含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第四,论元结构的扩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但这种结构变化应该以不妨碍交际为前提,因此在时间上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句法构造上应该有特别标记.第五,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语义变化和句法变化不一定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五动态论元结构假说的语料证据实际的语料支持上述预测.本节先检讨共时的即封闭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证据,后面再谈历史材料以及别的语言的材料.这里我们拿《北京人》一书作代表.下面给出的统计和由此所作的讨论都是根据此书来的.我们首先借助电脑软件对《北京人》一书作了全面的词(字)频统计.结果显示,"吃"的25?确是一个高频动词.《北京人》一书中出现有超过一千个动词成分,"吃"排在第45位.就所有类型的语词的使用频率来看,"吃"是全部约2700个词中的第140个最常用词.这两项排序应该都能说明"吃"的高频性.原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在超过一百万词的现代汉语语料基础上对词频作了详尽的统计,其结果也显示,"吃"是一个频率非常高的语词.④这为我们的论点提供了独立的数据."吃"在现代汉语中的高频性奠定了它的变化的论元结构的基础.从"吃"所带的论元的典型性类型来看,不同类型的论元的出现频率也符合我们的预测.这里我们可以假定,跟"吃"这个动作有关的论元应该包含下面一些:典型论元:施事,受事(又分可食用物品和不可食用物品);次典型论元:处所(这里指提供食物的处所,而不总是"吃"的动作发生的处所);其它类型:工具,方式等.下表显示,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大大超出非典型论元的出现频率.表二各类受事统计甲:典型食物(包括类推意义上的)211/252(84%)植物,叶子"饭"65蛋带专名的食物23(动物吃)人早中晚三餐22根肉19水果粮食13面条糖和糖果8土面和面包7罐头"菜"7豆子糠6其它草6蔬菜,青菜5动物(鸡,鸭等)4乙:非典型食物和非食物441/252(16%)3药73奶43水33油32汤22酒222财富,收入,利息类72处所.5(依靠)人4请3批评1第三,"吃"作为一个高频动词允许特别的句法表现形式.本文开头给出的例子2)一7)已经显示了这点.具体来说,这些例子表明"吃"的受事在两方面呈扩大的趋势:一方面,代表非典型食物的名词成分可以以受事身份出现(如利息,生活所依靠的人等),另一方面,边缘的论元成分(如处所)也被当作受事对待.(5)动词的高频效应更能够体现在"吃"和语料库中的其它动词比较之中.例如,"喝"这个动词虽然在语义类型上和"吃"应该很接近,但是它的频率较低,句法上也不象"吃"那样可以带非典型论元作为受事."喝"在所有动词成分上排第245位,在所有词类中排第674,这两方面都远远不及"吃"."喝"在《北京人》中出现67次,所有的受事都是典型的饮品类液体材料,如水,酒,咖啡,饮料,奶等.再如动词"(包)装",在动词中只占排第200位,在所有词中也只占第554位.它在《北京人》一书中出现34次,受事类型也都在正常的范围. "写"的情况和"吃"类似."写"也是一个高频动词,它在动词中排第52,所有词中排第26?163,在匕京人》中共出现372次.它的受事也有扩大的现象,如"写毛笔",就是把工具作受事.现在看"吃"的受事扩大的路径.如果读者同意我们的假设,把(跟食物的来源有关的)处所看作属于"吃"的所有可能论元中的第二核心层,工具等是更远一层的论元,那么原型性原则似乎对说明论元扩展的路径是有效的,即扩展(这里主要指受事的扩展)是沿核心向外逐层展开,而不是杂乱无序的.如下图所示:图二论元扩大的路径与典型化原则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在匕京人》一书中发现不少处所成分占据受事宾语位置的例子.虽然我们没有发现一例典型的工具类成分(刀叉等)作受事的例子.不过根据前面提到的中文网上发问者所说的,在书面材料上已经看到了有如"吃筷子,吃刀叉,吃勺子"那样的用法,说明(典型,具体的)工具当作受事这种现象已开始有书面记录了.而汉语语法论着里以"吃大碗"作为工具宾语的例子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参看孟琮等所编的《动词用法词典》.在另一方面,我们的确在语料库中能见到不少"抽象工具"成分作受事例,如"利息","老丈人"等.要了解这里产生语法化的机制,比喻化(metaphor),或者更具体地说,隐喻化(metonymy)(Lak和Johnson1980)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可以推见,因为提供食物的处所经常和食物有关连,人们在心理上就自然地把这类处所比作食物本身.同样,因为工具常常是"吃"为过程的必要构件,工具类成分也容易和食物连在一起.尤其是象"碗"这类盛食物的器皿,常常在"吃"的事件中出现在人的视觉范围内,在我们的经验中跟食物形影不离,也就很容易被喻化为食物.以上这些变化可以说是隐喻的结果,而把"利息","老丈人"等看作"食物",则差不多可以说是明喻了.本文前面也曾根据动态论元结构的假设指出,作为语言结构的重要变化,很难设想动词论元结构的变化会在干扰言语交际的情况下发生.换句话说,论元变化应该以不干扰交际为前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影响交际,又能实现言语结构的创新呢?答案似乎是:缓慢的和有条件的创新.关于创新的缓慢性以及时间因素我们会在本文后面的历史部分详述.现在只谈语料库内部的证据,即句法上的标记.我们发现,很多非典型受事必须对称连用,而不是出现在一个简单的孤立句中.而且有趣的是,对称连用经常发生在"工具"类成分上,27?包括具体工具和抽象工具.处所类"伪受事"则无此需要.如前面提到的句子中有这样的格式:8)吃谁说谁好I有人吃老本,有人吃老丈人.在中国,人们喜欢吃筷子;在西方,人们喜欢吃刀叉.这些句子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对举格式.这种对举的现象确实能把典型受事和非典别开来.例如不能孤零零地说"人们吃刀叉"或说"小孩子会吃勺子".从交际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举格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外部标记,它可以指示受话人(或读者)把非典型受事句按非典型受事(而不是真正的受事)的意思去理解,从而不至于给交际带来太大的困惑.(z)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在句法上"伪受事"成分不可能获得汉语典型受事的最典型句法特征——不能加名量词修饰:"*吃一家接待站,*吃一个老丈人,*吃一份定息,*吃他的一个请",而只能受动量词或时量词修饰"吃一年/次接待站,吃一回/三年老丈人,吃两年定息,吃他的一次请".@这一点对汉语功能语法学家来说是不奇怪的,因为汉语里名量词修饰的常常是有指名词,动量词修饰的是无指名词(张伯江1997).最后我们来看看高频动词与意义的变化."吃"在现代汉语里有"接受","挨"等被动的意思,匕京人》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9)让他下来,怕他出危险.那场事故,雷达兵吃了批评,有些人还背了处分.这里被动接受的意思可从后句的"背"看得出来.我们在后面第八节还会看到,这种被动意义在近代汉语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事实上其常见性还超出了现代汉语中的情形. 意义的改变还可以从"吃饭"这个高频组合上看得出来.因为"吃饭"本身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它们经常在一起使用慢慢地就发展出了独立于构成部分的意义.例如"吃饭"有"生活,生存"的意义:1O)他们那一辈儿不识字不吃亏,全凭技术吃饭,我们这一辈儿不成.在"生活方式"这种意义下,"饭"前常常有各类修饰语(最着名的当然是"吃大锅饭"):11)运输是力气活儿,倒是省心,吃大锅饭.生活上还真紧紧巴巴的.12)我们吃开口饭——也就是沿门乞讨.上面这两个例子也涉及到了习语俗语的问题.其实,意义的改变也常常体现在构成习语俗语的能产性方面.由"吃"构成的习语数量非常之多,仅《北京人》一书就有39例.这里所说的习语包括"吃亏""吃苦"等词,因为从来源上看它们实际上都是从"吃"的意思演化而来的.其中,吃苦18例;吃+补语9例;吃饭6例;吃亏3例;吃+其它3例.有意思的是, "写"也能构成不少习语俗语,如"写检讨,写检查"有"反省""自我批评"等意思.看来构成习语是高频动词的特征之一.事实上,类似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在多种外族语言的"吃"类词上(参看第九节).综上所述,用动态的观点看论元结构,偏离典型用法的现象可以得到较为完满的解释.也就是说,论元结构不再被看成是铁板一块,简单地由语义而决定的,它可能产生扩大或缩小现象.扩展时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扩展的前提之一是,动词必须是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活跃分子;扩展的方向遵循原型性原则.同时,扩展也是有时间和句法上的附加条件的,不能给交际造成困惑.28?六"吃"的词类归属问题。
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知识归纳总结
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知识归纳总结Language and writing ar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poken, written, or signed symbols used by people to express thoughts and feelings. Writing i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in which symbols are used to create meaning. Both language and writing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onveying information,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connecting people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ocieties.语言和书写是人类交流的基本要素。
语言是一种口头、书面或手势符号系统,人们用它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书写是语言的视觉表现形式,其中使用符号来创造意义。
语言和书写在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以及连接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人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se language and writing, individuals need to hav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grammar, vocabulary, punctuation,and syntax. Grammar refers to the rules that govern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and how words are used in a language. Vocabulary encompasses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at a person knows and usesin their speech and writing. Punctuation is the use of symbols likecommas, periods, and question mark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Syntax refers to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and phrases to create well-formed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为了有效地使用语言和书写,个人需要对语法、词汇、标点符号和句法有扎实的了解。
论元语用意识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语境衔接
论元语用意识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语境衔接摘要:任何言语的选择都受制于元语用意识的支配。
同样,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也离不开交际主体的语用意识, 因此被称为“元语用指示语”。
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特征不仅体现在对语篇内连贯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在对语篇外连贯性的推动作用。
连贯的实现离不开语境,根据张德禄等学者提出的语篇-语境衔接论,话语标记语的语境衔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语境衔接,情景语境衔接,文化语境衔接。
关键词:语篇语境衔接语言语境衔接情景语境衔接文化语境衔接Textual-Contextual Cohesion of Discourse Marker in theLight of Metapragmatic AwarenessAbstract: Any choice of language is affected by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The same is that the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can not leave communitors’ pragmatic awareness. Therefore, discourse markers are called metapragmatic indicator. Not only are textual-coherent features of discourse markers presented in advancing coherence inside the discourse, but also are presented in promoting coherence outside the discourse. The realization of coherence is related with context closely. According to textual-contextual cohesion put forward by Professor ZhangDelu, cohesion means are mainly 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 linguistic-contextual cohesion, situational-contextual cohesion, cultural-contextual cohesion.Key words: textual-contextual cohesion linguistic-contextual cohesion situational-contextual cohesion cultural-contextual cohesion1. 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特征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是指为了更好的实现语篇的连贯,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短语或者小句,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语义标记和语用标记。
论元结构的互动性与层次性
例如: ( +, ) — —? 我没有 我四个多月没有吃过肉。— 吃过肉。 ( ++ ) — —? 我没有 我没有给杂文报投过稿。— 投过稿。 (+,) 、 (++) “ 没有” 例 例 中的 限定的分别是时间 “ 四个多月” “ 杂文报” , 和与事 这两个论元也分别是 两个句子的核心细节义, 不能隐去, 否则构式义改变。 -$ 在句式中表示非核心细节义的论元如果隐 去, 会导致句式义量变, 量变不会改变构式的基本类 型。如存现句中的时间论元, 表示的是非核心细节 义, 隐去会使构式发生量变, 不会发生质变, 即不会 改变构式类型。 二. 论元结构的层次观与语用层面的论元结构 语言有结构功能、 交际功能、 社会文化功能。王 “ 事实上, 远新指出, 语言三个方面的功能之间是一
!""# $ "% $ &" 收稿日期:
。 袁毓林用 “ 层级配价 ” 来弥补
使之更精细、 准确, 但同时也使语 配价语法的缺陷, [ )] 法系统变得较为烦琐 。 潘海华使用词汇映射理
“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 ( "#’(("%) ) ; ( "*’*#" ) 项目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 ( &#*) $ ) , 作者简介: 朱军 安徽无为人,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语法学和语言理论研究。
+ + 论元结构 ( 75:4C>6@ ?@54F@45> ) 是现代语言学的 重要课题, 是生成语法中论旨原则和投射原则的重 论元结构理论后来逐步被其他语法理 要组成部分, ( 有时也可以是 论所接受和改进。 配价语法把动词 形容词、 名词) 作为一个小句的核心, 其他的成分都 , ( 论元结 是围绕 在 动 词 周 围 共 同 构 成 一 个 小 句 。虽然生成语法和配价语法中的论元结构并不 构) 完全一致, 但都认为论元结构取决于动词的词汇语 义特征或配价能力。生成语法认为论元的论旨角色 ( 主要是动词) 是由述语 指派的, 所以述语相应地就 二元述语、 三元述语, 这就是述语的 分为一元述语、 词汇语义特征, 与其他词汇特征一起被记载在词库 的词条下。配价语法认为那些围绕在动词周围的名 根据强制性程度的不 词性成分就是动词的补足语, 同, 补足语分为必有补足语与可有补足语, 根据补足 语数目的不同, 动词就有一价、 二价、 三价的区别, 也 有部分学者认为还有零价动词与四价动词, 但并没 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 价” 在汉语的配价语法研究中, 动词 的确定标 准是一个难题, 各种看法有一些出入
陶博吾语用艺术浅析
文本之外别无世界——陶博吾语用艺术浅析赵感鹤陶博吾先生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神话,为了这个神话他用诗文、书法和绘画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
要解读陶博吾的神话,那就必须进入他穷毕生之力所构筑的符号世界。
在踏入陶博吾先生的精神世界之前,我们应当找到方法,而在诸多方法论当中,释义学和语言学相对适用。
一、关于语言学中国人对语言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但仅限于母语。
语言学成为一种方法,一门科学,那是西方人的智慧。
语言学既是一门科学,一种方法论,那就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在对陶博吾先生提供的各种文本进行分析之前,最好对语言学里的几个重要概念作简单回顾,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分析。
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哲学,也称分析哲学,是哲学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高度。
1913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逝世,1916年学生们把他的讲稿编辑出版,这就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
《教程》问世后,门前冷落,40年后人们才开始重视这部遗著。
直到1957年索绪尔诞生100周年之际,人们才把20世纪语言学奠基人的荣誉颁给了他。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者按:建国前陈望道、方光焘诸先生已率先译介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才被引介到中国,并在艺术界暴发过激烈论战。
语言学如今在中国虽说尚未成为显学,但作为方法论,从事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者,绕过索绪尔是难以想象的。
索绪尔解决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以象棋为例,把象棋规则比做语言,而把具体对弃中各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做言语。
感谢索绪尔,为我们举出如此生动的例证,把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关系讲得如此通俗。
搞清楚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我们十分有利,否则我们彼此之间沟通将有障碍。
语言学实际上包含了语法学、语用学和语义学,并在此基础上另行细分。
语言有三维:句法、语用和语义(请看附图一)。
请注意图例中黑暗部分,维特根斯坦在试图划分思想和语言界线时对此提出了一个术语——逻辑图像。
语言描写三原则(文雷元周)
让你的文张会说话迁安教师进修学校徐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
老舍先生曾经也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
”由此可见语言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怎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呢?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三个原则:一、形式规范,用法灵活。
语言描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引语和提示语。
引语指引用的人物原话,反映到书面即引号之内的内容;提示语则在引号之外交待说话者及其情态。
按提示语和引语位置的不同组合,语言描写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1、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说”后用冒号。
如:例①、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2、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说”后用句号。
如:例②、“一点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3、提示语在中间,前后都有引语,“说”后用逗号。
如:例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4、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
如:例④“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应该注意的是,使用这种形式时应能根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或者语境很清楚没有必要点明说话者。
(例①至例④均出自教材《皇帝的新装》)。
以上,是语言描写的四种基本形式。
在写作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用不同形式,灵活运用。
请看下面一段语言描写:例⑤、“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选自教材《羚羊木雕》)上例中,为了突出万芳看见“我”后的惊奇(“奇怪的看着我”),选用了“提前引后”式;为了突出“我”内心的难过和无奈(“慢慢”、“掏出小刀”),选用了“提中引前后”式;为了表现万芳听到“我”要索回礼物时的震惊和急于明白原因,则省略了提示语,句子结构更显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