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原创精选: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原创精选: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doc

2018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原创精选专题 2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 (2017 漳·州联考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

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D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 D 项正确。

2.(2017 ·庆大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 5 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 石左右,豫章 (今江西北部 )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 斛即 1 石 )的最高记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 亩产 5 石稻”“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 A 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 C 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 A 项。

3. (2017 ·州联考赣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B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0.85 1.7 2.7 5.31 18.5 18.9频率次 / 年次 /年次 /年次 /年次 /年次 /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C.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4.(2017 江·西百所名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仿真押题练二 含答案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仿真押题练二 含答案

考前仿真押题练(二)[命题原则表]1.周王朝有严格刑罚,制定《九刑》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说明周王朝(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B.法律有鲜明阶级性C.法治与宗法制结合D.具有中央集权色彩解析:选B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能体现法家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九刑》既包括严惩盗贼,但对庶人和大夫又有区别,说明其法律带有阶级性,故B项正确;题干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没有体现宗法制和中央集权,故C、D两项错误。

2.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

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

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解析:选B 材料汉至隋“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唐朝“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币制逐渐规范,通宝钱的使用范围扩大,即表明它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故B项正确。

3.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

宋真宗时,知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

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解析:选B 草市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免除农具税和为了方便农具购买设草市体现出国家及政府官员对农业的重视,一定程度体现了农本思想,故B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等因素,故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宋朝商业环境与农具市场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18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2018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农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

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已发现1万余处,早期遗迹包括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等。

这些遗址已存在大约(B)A.十万年 B.一万年 C.八千年 D.六七千年【解析】实际考查古代农业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材料中明确提示“农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故这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迹出现时间是距今大约一万年。

2.由迁徙走向定居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成就,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解析】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故本题应选A项;B、D两项发生于定居生活后,C项属于客观因素,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最重要因素”不符,均排除。

3.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C)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的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4.北宋沈辽诗曰:“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

……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A.筒车 B.人力翻车C.耧车 D.风力水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灌溉工具筒车的特点,故A项正确。

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的一些地方()A.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3、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

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

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弱化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4、《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据此,重农抑商的理由不包括( )A.商业发展会侵夺农业劳动力 B.商业发展会淡化民众乡土观念C.商业发展会增加政府管理难度 D.商业发展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5、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A.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6、《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上篇 专题二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上篇 专题二
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6.(题点:小农经济对民众参政意识的影响 )“常态的情况下,他
们(中国古代农民)是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
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古代 中国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 B.统治阶级严酷统治镇压的结果 C.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 D.佛教、道教长期熏染的结果 )
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理知识 固基础
2.(题点:区域农业的发展)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 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省份
)
时代
汉 三国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18 2 19 10 4 1 5 1 1 1 1 1 3 1 3 4 2 1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 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 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线索三
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 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 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专题练习卷: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考点专题练习卷: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答案】C2.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

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

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来源:]A.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C.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D.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答案】A3.福清县王荣家庭,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经济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小农经济C.限制家庭手工业D.保证家庭财产共享【答案】B4.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

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表明()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5.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

“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B.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C.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答案】D6.《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

云南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云南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云南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2题;共44分)1. (2分)《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该项经济法规所产生的影响是A .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 促进冶铁技术发展C .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D .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2. (2分) (2018高一下·太和开学考)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 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 . 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 . 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3. (2分) (2019高一下·牡丹江期中)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A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 .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 .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 .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4. (2分) (2019高一上·淮安期末)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A .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B .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C .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D .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5. (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高度赞扬了我国宋朝时期的成就,“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 . 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 . “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C . 都市、庙会集会商业繁荣D . “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 (2分) (2018高一上·浙江月考) 下列材料描绘的现象出现于宋代的是()A .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B .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C .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D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7. (2分)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押题专练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1.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答案】A3.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

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解析】从材料中“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可分析出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4.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

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解析】①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③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高考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解析版)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高考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解析版)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2.元朝赵孟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答案】D【解析】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答案】D【解析】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4.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C项正确。

5.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答案】B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6历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6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练高考1.(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 (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8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2.《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3.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4.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化B.封建制度的衰落C.民营手工业壮大D.工商业市镇兴起5.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6.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

此做法()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C.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D.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7.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

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安徽省合肥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2题;共44分)1. (2分)(原创)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 . 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B . 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C . 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D . 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考点】2. (2分) (2020高二上·汕头月考) 《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表明孟子认为()A . 实行仁政,要将出地分给农民B . 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C . 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D . 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考点】3. (2分) (2017高一下·台州月考)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 .B .C .D .【考点】4. (2分)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C . 封建小农经济D . 远古游牧经济【考点】5.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期中)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A .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 .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 .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考点】6. (2分)邓小平在一次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幅历史名画时说“从这幅画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蛮高的吗!”。

[推荐学习]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教学案

[推荐学习]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教学案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响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背景和评价;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

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

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

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

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

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

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1、灌溉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2题;共44分)1. (2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汉武帝时期,关于“阿党法“的内容,据张晏的注释是“诸候有罪,博、相不举奏,为阿党”;关于“左官律“的内涵,据服度虔的注释是:“仕于诸候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候也。

”这些规定反映出()A . 汉代監察制度完善B . 汉代人事制度细密C . 诸侯政治地位削弱D . 七国之乱后果严重2. (2分) (2020高二下·铜仁月考)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B .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 . 士得到统治者的器重D . 兼并争霸战争盛行3. (2分)以石质农具进行简单种植的原始农业经历了五六千年后,金属农具的发明,特别是铁质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四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

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牛耕技术和铁质工具B . 铁犁牛耕的采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 .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中国D . 曲辕犁是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4. (2分) (2016高一下·南宁期末)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 .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 .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C . 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 .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5. (2分)(2018·浙江模拟)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南宋时期的古沉船,后命名为南海1号。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

2018年历史高考母题题源02:古代中国的经济【母题来源一】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母题原题】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命题意图】古代农业的发展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以区域位置来考查学生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利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考试方向】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尤其是题干中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即“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母题来源二】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母题原题】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命题意图】本题的意图在于考查考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去分析归纳历史本质的能力。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6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6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

【答案】C2.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的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答案】D3.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

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康乾盛世的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明代。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发达,很多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故选D项。

A项错误,清代人口税自康熙五十年就固定下来了;B项错误,就业机会增加和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4.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解析】马克思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在东方社会的基础性地位,小农经济是东方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度则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故A符合题意。

【答案】A5.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一、选择题1.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答案】A3.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

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解析】从材料中“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可分析出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4.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

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解析】①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③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

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答案】B6.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解析】《全球通史》中的这一观点强调宋代商业出现的变革。

“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统治者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C项体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项错误。

【答案】C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解析】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D项排除。

【答案】C8.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

”这反映了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答案】D9.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

徽商的经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 )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答案】C10.《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解析】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11.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解析】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答案】B12.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陶瓷业的分工较细B.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C.工人领取计件工资D.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解析】从“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其为画作上工”,可知陶瓷业分工较细,故A项正确;从材料“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可知,陶瓷业存在雇佣工人给工人工资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工人领取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给予工资,与材料按月固定发给工资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地下印利、做坯等工”“画作上工”发给工资的时间不同可知,D项正确。

【答案】C1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答案】D14.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末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故C项正确。

【答案】C15.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解析】依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

【答案】B1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答案】A17.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

【答案】A18.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19.明中后期出现了“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择偶标准开始转变C.奢靡之风甚为流行D.传统观念遭受冲击【解析】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明中后期择偶标准,无其前期择偶标准,无法得出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反映奢靡风气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择偶标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2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21.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

”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答案】D2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解析】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C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