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硕果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60 年来,长治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呈突飞猛进发展之强势,先后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现如今,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公路,境内有长邯,长晋,长太高速公路。
东达河北,南通河南,北衢太原直达津京。
208、309 国道已成九纵九横的道路主干架,市区道路总长度288 公里;供水,城市日综合供水能力41.28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9 立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供气,年煤气供气总量1.02 立方米,年天然气供气量51.48 万立方米,年液化气供气量3844 吨,使用户数总计10万户;公交,拥有公交车252辆,公交线路62 条,万人拥有量7.06 辆。
市区出租车1800辆。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37.97 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8%,绿地面积达到1898.07 公顷,绿地达到4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1 平方米。
长治从解放到文革前虽对市区的道路进行建设,但其规模,市民的满意度是不尽如人意的,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一条马路两行灯,三个警察管全城,四个喇叭全城听。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经过拨乱反正,我党的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
从1979 年开始,我市在完成了一、二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许多城市建设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但是历经无数次战争洗礼及“文革”破坏的上党大
地,城市千疮百孔,经济百业待兴,人民生活仍不富裕,以致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市委还是决心修路,以循序渐进以点代面的方式,其速度是可想而知的。
市区的主要干道是在原英雄街为主体辐射修成的砖块路、石子路、泥结碎路的基础上,于60—70 年代修建的,路面基本为混合车道,且路面狭窄,老化,坑凹不平,断头路,狭窄路、瓶颈路居多,由于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条件艰苦,缺乏机械作业,基本上是靠人工操作,道路的质量和平整度得不到有效保证。
路面结构也是以沥青灌入式和沥青表面处理这种落后的方式进行施工,而小街小巷更是以土路为主,城市道路的规划和格局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
市政道路建设以年平均投资192 万元的速度,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建力度。
共新增道路近8 公里,其中,英雄街长度达到近33.1公里,里面由4 米拓宽至17 米。
市区道路长度为115公里,总面积1523026 平方米,桥梁10 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使我市的城市道路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从1988 年到1997 年这十年间,市政府累计投资近两亿元,先后对市区太行东街、太行西街、英雄路、大庆路、大北街、北环路、东外环路、建华路、站前路、紫金西街、延安北路、和平东街、长太路、小西门桥、西大街、解放西街和解放东街等道路进行了拓宽、新建和改造。
路面宽度从10—12 米,道路横断形式由混合车道的一块板发展到三块板,道路设置绿化
分隔带,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实行分流,人行便道也随着道路的发展而不断
完善。
路面结构从原来的灌入式和表面处理换代归水泥稳定层加沥青混凝土。
南关和北关的瓶颈路及断头路、狭窄路得到了彻底改善。
致此,市区中心各主要道路相互畅通,成网配套。
初步形成了畅通,便捷、高效的“九纵九横“的道路格局,至1997年底,市区道路里程达到150公里,面积达到200 万平方米。
特别指出的是1992 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改造八一广场的决定,列入上党古城整容的一项重点工程。
这个占地105 亩,始建于1969 年的八一广场,经过城建职工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完成了八一广场的改造,绿化及配套工程使广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音乐喷泉,三晋最大的广场,也成为长治的象征,成为造福上党人民的一项宏伟工程。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国中等强市”和“全省一流文明城市” 的宏伟目标,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伴随着拆墙透绿工程的实施,城市建设迎来了“生态年”和“城市绿化年”。
以组建“长治市投资建设开发公司”为标志,依靠国家开发银行二十亿元的贷款,预示着长治市新一轮城市高潮已经到来。
应当说,从1998 年到2008年间,是长治市建设发展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投资最多,范围最广的11 年。
这期间,先后改造拓宽和新建了五针路、西大街、东大街、英雄南路、英雄北路、太行东街、太行西街、城东路、长兴南路、长兴中路、机场
路、延安中路、上党门
景区、滨河游园、公园南大门、长兴北路、天晚集道路、紫金东西延伸段、太长高速连接线、新区、北外环、北一环、建设了被誉为“上党第一街”的解放东西街,以及与八一广场南北相呼应,富有上党特色的城南生态苑,使市区85%的主干道旧貌换新颜;同时对90%的市区支干道进行路面翻新和
维修,对90%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拓宽,使全市区的人行便道铺上了新装。
目前,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216.8 公里,其中,主干道23 条,支干道22条,背街小巷148 条,实有道路面积305 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9.5 平方米,各种桥梁30 座。
市区通往外界的高速路有三条,长太高速路,长晋高速路、长邯高速路。
市内“三河一渠”的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完毕,为市民又增添了三处休闲之处。
市区南护城河原是一条排污沟,蚊蝇滋生,污染环境。
市政府
1984 年开始对其治理。
工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共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生物氧化塘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该工程不仅治理了污水,减轻了漳泽水库污染负荷,而且在长达2500 米的河岸种植了花草树木,修建了护栏,护墙,休闲亭阁,风景自成一体,为城市文明建设增添了光彩。
黑水河贯穿市区南北,是我市主要河道之一。
市委、市政府从
2002年10月起投入了300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治理。
全长2362.8米。
2003年,月截污管网完工并实现通水。
2004年12月综合治理工程主体全部竣工。
2005 年8 月黑水河景区绿化、美化、亮化等扫尾工程全部完成。
先后投入5000万元,共计绿化面积7 万平方米,亮化面积5 万平方米。
2006 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石子河从1996 年起政府开始进行分段改造,东起十中桥,西止潞泽桥,全长4868 米,全部采用石挡墙,混凝土栏杆。
2002 年全部改造完成,实现了截污管网的全面竣工和投入使用。
东防洪渠近年来得到有效治理。
长治供水设施始建于1941 年,管道是日伪时期日本人铺设的,供水站是台上供水站。
先后隶属于日伪长治县政府,民国长治县政府,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三专区长治市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治市政府。
长治解放后,人口增加,新兴工业的兴起,以及水质超标,供水量小,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从长治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初,原大北街现长兴中路一带仍使用日伪时期的旧管道,之后对老旧设施进行了全部改造。
在现代化城市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在污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未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处于城市下游的漳泽水库,导致水质污染的恶性循环。
城市安全供水优质供水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设施分辛安泉引水一期工程和辛安泉引水二期工程建设。
辛安引水一期工程是一项长距离、高扬程的城市供水工程。
1985 年6月20日,列为山西省重点工程的辛安引水一期工程开工,于1987 年12 月30 日全面竣工,完成投资4400 万元,新增日供水能力8.64 万立方米,敷设输水管道45.36 千米,受益人口约40 万。
供水范围包括城区、马厂、故县、黄碾、潞城市及沿途三十多个村庄。
辛安引水一期工程的投产,改变了长治市大部分居民饮用污染超标的地表水状况,也扭转了过去单水源供水时有停水的被动局面,成为长治供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1985 年辛安引水一期工程开工之时,市区配水管网与辛安输水管线建设同步进行,由二水厂向主城区铺设2条配水管道,分别向南和向北向西延伸,与旧管道连接。
至1992 年,市区管网建设初具规模,构成东西汇流,双向供水的环状格局。
城区东西方向沿城北街、太行街、紫金街、府
后街、东大街、西大街、解放街、城南街铺设5 条配水干管,使供水管网四通八达,形成了大小环状结构,向四周辐射的供水管网布局。
2001 年辛安引水二期扩建改造工程,于6 月9 日开工,次年9月29日实现主城区通水,完成投资14793.26万元,新增加供水能力8.64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24.26万立方米,在辛安二期扩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之时,又新铺了1条输水管道,与辛安引水一期工程输水并网联通,使城市安全供水得到保障。
从建国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管网建设飞速发展,从少到多,从疏到密。
管材从单一的普通铸铁管发展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球墨铸铁管,PP—R管和PE管等多种管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有的供水管网又显滞后,成为新的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003年8月27日,长治市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经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立
项。
该工程总投资5926 万元,工期三年,改造供水管线总长
93.215KM,工程于2004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日前项目共完成投资近5100 万元,更新、改造城市管网63KM 。
这一工程的实施,一是管网漏失率明显下降,二是供水管网压力明显增大,绝大部分用户都能直接饮用到自来水。
截至2008 年,长治市管经75 毫米以上输配水管网总长312.65KM,供水区域达到60平方公里。
(三)
长治市城市煤气工程筹建于1986年5 月,1988年4 月,长治市煤
气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1990年4 月24 日,市政府在郊区马厂举行气源厂奠基仪式。
由当时的市委书记张正书、市长杨月生为煤气工程奠基。
气源厂位于长北合成西路,工程概算投资7486.50万元,占地面积198760平方千米。
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气源厂1 号焦炉及配套设施顺利完工,市区86 公里的中低压管网及调压设施也已完工。
1992 年1 月23 日,焦化厂1 号焦炉生产出第一炉焦炭和煤气,标志着长治煤气工程正式投入试生产阶段。
1992年3 月25 日,焦化厂开始向市区输送煤气,第一期86 公里中、低煤气管网正式投入运行,首批800余户居民开始使用煤气。
市内管网输配压力分为中、低两级。
1992 年4 月中旬,长治市煤气公司正式成立。
1993 年11 月17日,由于种种原因焦化厂1 号、2 号焦炉停产,造成市区全部停气达25 天的事故。
1996 年9 月13 日,长治市煤气公司正式更名为长治煤气化总公司。
1997 年,长治市被国务院列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后,为消化长治煤气化总公司在基建时的贷款和挂账利息,由市政府协调,总公司同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长钢兼并煤气焦化厂协议,并在1999 年9 月23 日将总公司焦化厂正式移交给长钢(集团),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张怀文、副市长李清廉、马和平等出席了交接仪式。
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原有的产供气体系被人为割裂,产供气之间的矛盾给分离后的两个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不协调,城市供气系统中的隐患层出不穷。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2001 年10 月24 日,市委市政府对总公司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
当时任长钢煤气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高度堂被任命为长治市煤气化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为实现产供气的一体化管理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实现了煤炭资源与煤气资源的合理利用。
2002 年4 月29 日,长治煤气化总公司和长钢煤焦气化有限公司实现成功整合。
两企业重新整合后,走上了供气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的轨道。
长治煤气工程投入使用数年后,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福利用户的增加,煤气大量富余的局面开始改变,高峰供应能力不足,局部管网压力不足的现象逐渐显现。
从1999 年开始,冬季用气紧张、高峰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2001 年,供气紧张的局面影响到用户发展,安全生产的形势也非常严峻。
山西省天然气来源主要为西气东输西线陕—京线及东线,东线经过与长治相距不远的晋城市,但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燃气发展精神,长治不能享用。
长治煤气化总公司于2002 年开始组织实施煤层气项目。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
项目投资规模2000 万元,可供用户2 万户,投资700 万元。
2003 年11 月23 日,成功从晋城引进了天然气,市区两大街2000 户居民首批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
煤气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2008 吨,减少飞灰量1.82 万吨,减少炉渣量8.8 万吨,减少城市运输量万吨公里,节省工日万工日,省汽油4628 吨。
长治煤气化总公司现年产22万吨焦炭的气源厂内设两座36 瓦、2.8M 双联下喷单热式焦炉及化产品回收,煤气化配套设施。
煤气净化设施有初冷塔2 座,脱苯、洗氨、电捕焦油器、干洁脱硫等。
年供气量1.02立方米,日可向城市供气13万立方米,年天然气供气量54.48 万立方米,年液化气供气量3844吨。
使用户数总计10 万户。
长治煤气化总公司下属液化气公司始建于1989年10月,是长治市唯一一家经省锅检修注册、合法经营液化气单位。
位于长治市西南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内设液化石油气罐瓶车间一座,40 吨储罐两座,20
吨储罐1 座,5 吨残液罐一座,10吨槽车2 部,月供气100余吨,用户2 万户。
(四)
长治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前身是由交通局于1958年7 月开办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站,建站开始有公共汽车2 部。
1964年公共汽车增加车6 部,营运线路由市区扩展至近县。
1966年9 月,由城建局代管公共汽车站。
1968年6月18日正式成立公共汽车公司,隶属城建局。
公交汽车
14部,营运线路9 条。
其间开通了我市第一条公交线路1路车,象征我市公交零的突破。
后又开通2、3 路,当时公共汽车公司的任务是保证正常发车,新拥有的车辆也基本能满足乘客的需求,由于正处于“文革”之初,从当时的形势和资金而言公司还属“一穷二白”的状况,也没有正式的领导班子。
1970 年公司组成了正式的领导班子。
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
营运车辆增加至20 辆,营支线路总长304 公里,年运乘客140.05 万人次,年营运里程96.2 万公里。
随着人们出行乘车的频率加大,增加车辆增加线路已迫在眉睫,但公司底子薄,司乘人员少,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公司的领导针对这一问题,除向政府伸手求援得到资金支持增加38 部车外,又从外单位调进一批司机,保证了原有线路和新开线路的正常运行。
1976年1月,车辆增加至43台,年运营里程延伸至128.5公里。
粉
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1977 年长治公交有了新的起色,除各项工作恢复了正常外,还对原有不适应发展的东西进行了改革。
1978 年,将2 个汽车队改为2 个汽车场,将票务、站务划归车场管理。
车场场部设在发车场便于指挥,并设置中间站和两头调度站。
在线路开发上,在原有8 条线路的基础上先后开通荫城、韩店、慈林山,长子宋村、屯留县、苗庄、壶关县,潞城微子镇后开通山化,出现了公交历史上线路最多的局面。
还将八一广场停车场移到市中心英雄广场;将1路车由原来的北董至八一广场延伸至液压厂;将2 路车由原来的火车站至八一广场延伸至自行车厂,增开了313 路,山西化肥厂至南关停车厂。
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推动下,1984 年,营运车数
73 台,营运线路16 条,线路总长度489公里,日行驶趟数191 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