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7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3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
A. 功利思想盛行
B. 亲情淡漠
C. 公民意识浓厚
D. 军纪严明
【答案】A
【解析】材料大意为: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使得秦国形成了功利思想盛行的风气,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才会出现“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春秋繁露》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论其轻。”由此可见,春秋决狱有利于
A. 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B. 确立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C. 推动法律的儒家化
D. 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答案】C
【解析】材料“《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心”体现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对西汉政治司法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儒家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主要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政治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绵阳市高中2018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
A. 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
B. 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 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
【答案】D
【详解】从雍容、华贵、高雅、宁静到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些书籍在内容气质上的变化实际上凸显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即从地域性特色到追求统一,故D符合题意;A项是表面现象的描述,没有体现实质,排除;此时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排除B;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 秦汉时期各级长官自行辟召僚属,地方属吏以功绩升入朝官的途径是比较畅通;东汉的地方属吏进入朝廷,则“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选官取士强调成绩
D. 属吏上升渠道断绝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察举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对儒学的掌握,所以“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说明儒学的地位得到巩固,故选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清代,排除B;选官取士强调成绩是在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以后,排除C;“断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3.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常被学人引为论述北宋城市繁荣。而同时期的《吕蒙正传》则记载“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这可以用来说明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乌鲁木齐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
文科综合历史
1.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A. 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
B. 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C.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规定,说明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以军功论赏的制度逐步确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得以确立,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中央集权制逐步建立,排除D项。
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这种现象说明
A. 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
B. 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
C. 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
D. 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辟土殖谷为农”和“粒食之民”等信息表明,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粮食种植在农业中具有特殊地位,人们依靠粮食赖以生存。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动力,排除A项;B 项说法绝对,古代中国农业还包括养殖业,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排除C项。
3.按照《元典章》的记载,元代路、府、州、县各级官员,要“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各级“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这种议事的方式
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保障地方官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历史部分
24.在礼崩乐坏的情势下,孔子、墨子率先对礼乐进行自觉反思.庄子则吸收了儒盟思想成果,从“人”的存在这--哲学本体论高度对礼乐教化国家意识形态运作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其精
神向度于“乐”的抒情性回归,思想关切于主体性的自由与解放。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儒墨思想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
B.诸子思想在发展中得以同化
C.战国时期儒家教化成为国家意识
D.庄子思想中具有人文主义光辉
25.在统--的帝国中,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为了防范异姓势力对皇权的觊觎,皇帝任用皇亲国戚或身边的近侍奴仆,以制约政府官员。分封各地的皇室宗亲虽没有治民的权力,但庞大的皇族势力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保障。这体现出, A.封建社会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B.“家国同构”政治格局始于统一的帝国中
C.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支持
D.血缘分封体制在封建社会得到全面恢复
26.宋代使用便钱会子,这些会子很多是豪民富户发行,后来富户向政府申请获得准许,但需要上缴三司每贯20文。未代在对盐、茶、铁、酒、香药等商品进行专卖时,采用了盐引、茶引的信用票据方式。这些做法的积极影响是
A.民问金融信用合法地位增强
B.豪民富户成为国家财政的依靠
C.宋代对商业由限制走向松弛
D.推动了饮茶之风在中国的盛行
27.明朗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朗票拟批红制度
云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21日9:00-11:30】
2021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据《左传》记载,楚人在与他国交往中,曾几次引用《诗》中词语,频率高于齐、秦等大国。同时楚人在国内议政也经常以《诗》为证。这说明
A.儒学发源呈现多元趋势
B.华夷有别观念不复存在
C.进步文化影响日益深远
D.国家统一已成各国共识
25.广西出土的一件西汉初期《东阳田器志》木牍上,记录了当地使用来自吴国东阳地区(今江苏)的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的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汉朝各地
A.农业生产力水平都有提高
B.铁质农具的制造各有千秋
C.封建生产关系已普遍建立
D.土地开发与兼并急速发展
26.唐代州县官吏的选调任用,九品以上须经过中央吏部。此后,随着道一级建制逐步固定,统领道的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这使中央政权
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凉山州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
24.《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④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5.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刑部侍郎从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垆兴甚早”。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
C.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
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6.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宋代的乡里教化
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
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
27.《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
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KS5U解析】湖南省岳阳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4.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解析】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 有益补充”可知B说法错误,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情况可知C正确;D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 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
C. 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选择加入或者脱离欧洲,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C正确;A不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历史潮流,排除;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是英国的国家利益,排除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有利,排除D。
10.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连一些国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历史12月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月)文科综合试题历
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子长著史有血有肉,“史”“我”相融,史家的“爱憎分明”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
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
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
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
2.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体现秦代整齐划一的治国理念,而他又是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理念。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权制度的理论来源
3.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这是突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故选C。
江西省九江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A.民众对日常政务 广泛参与B.宗法制下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C.分封制下对边疆统治的加强D.氏族部落民主制的剩余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居住在城郭之内的很多平民,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向“万民〞咨询,说明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氏族部落民主制的剩余影响。D正确;材料反映了小司寇向万民咨询,而不是民众广泛参与,A排除;材料说明人民对政务有一定的参与权,B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表达分封制,C排除。应选D。
10.在欧洲历史上某本著作中,作者把修道院描绘成了俗人的乐园和学校,那里唯一的院规就是“干你愿意干的事〞。这本著作是
A. 普罗泰戈拉的?论神?B. 拉伯雷的?巨人传?
C.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D.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作者把修道院描绘成了俗人的乐园和学校〞 “干你愿意干的事〞来看,这本著作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可知这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B正确;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A排除;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C排除;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代表作,D排除。应选B。
2020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20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必须写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考证出甲骨文中的夏字,如图,以“人在烈日下”之形,表示“炎热的夏天”之意,有夏字的卜辞,疑似都是表示贞人的人名,到东汉许慎对夏字解释时才增加了“中国之人”的释义。据此可知的是
A. 有夏一代的历史存在
B. 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C. 商人曲解夏朝的历史
D. 汉朝时推行文字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人在烈日下’之形,表示‘炎热的夏天’之意”“东汉许慎对夏字解释时才增加了‘中国之人’的释义”可知,“夏”字的内涵在后世的社会发展中被不断地丰富,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这反映了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故选B;甲骨文中的“夏”字并没有国家或者民族的含义,且我们也不能仅凭一个字的内涵就确定某一段历史的真伪性,夏朝是否存在,还需更多的直接性的证据支撑,排除A;“夏”字表示“炎热的夏天”之意,这是符合象形文字的造字规则的,并不存在曲解的说法,排除C;许慎个人不代表政府的行为,由此我们无从得知汉朝时期是否推行过文字改革,排除D。
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二
文科综合历史
1.《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史称“国人诽谤”;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加强西周中央集权
B. 体现了西周平民政治特点
C. 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
D. 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的历史,如材料“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可知,凸显出了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这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故D 选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故A选项错误;平民政治是指平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西周时期不是平民政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施政过程中积极听取规劝和建议及了解民意的特点,无法得出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
2.
根据上表的历史记述,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汉初
A. 诸侯国为经济恢复作出贡献
B. 各诸侯国为谋反而积蓄实力
C. 全国各地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D. 煮盐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是指汉初王国、侯国的诸侯、列侯都对本国的老百姓采取优抚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招致天下亡命,安置流亡人户,使人民积极从事生产,以发展王国经济。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指文景期间安抚流民,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指的是汉朝地方王侯经济发展;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是指吴王刘濞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吴王濞就这样通过种种优待国民的办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促进了吴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可得出诸侯国为经济恢复作出贡献,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汉朝时期地方王侯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法得出各诸侯国为谋反而积蓄实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王侯经济发展富足的状态,没有涉及全国人口自由流动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指的是吴王刘濞通过种种优待国民的办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煮盐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问题,故D选项错误。
陕西省汉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汉中市2019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
文综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 加强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可知,西周的统治者通过对上层管理者庄严的册封仪式加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制,不能体现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A;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商朝也是贵族政治,故其“开始确立”属于用词不当,排除C。
【点睛】学习历史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要学会历史的分期,把握好阶段特征。本题的BC两个选项,就可用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很快予以排除。
2.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C. 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D. 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两汉的监察官选任到明代的监察官选任可以明显看出,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这折射出古代政
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A;材料只提到监察官的选任,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显然不适用于当今,排除D。
2020届河南省六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0届河南省六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解析版)
1.商代统治者事事必问鬼神,以至于每事必占卜,而周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礼制和人的主宰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周代
A. 确立了君权至上观念
B. 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
C. 推行了等级分封制度
D. 建立了宗法血缘秩序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相比于商代,周代更加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这主要是宗法血缘秩序建立的影响,因此D 选项正确;周代君主权威有限,君权至上观念尚未确立,A 选项错误;周代尚未破除封建迷信思想,B 选项错误;重视人伦秩序与推行等级分封制度无关,C 选项错误。故选D 。 2.汉武帝时期,在京师设平准官,统一掌管由天下运至京师的货物,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汉武帝这一措施
A. 保证了京师的物质供应
B. 有利于市场物价的稳定
C. 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D. 削弱了诸侯王经济力量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平准法,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这有利于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物价的稳定,因此B 选项正确;京师的物资供应不只是由平准法实现,不能得出该措施保证了物资供应,A 选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平抑物价,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C 选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并非针对诸侯王,D 选项错误。故选B 。
3.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意在
A. 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 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
C. 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陕西省咸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2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26.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27.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
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8: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2019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
晋城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科综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井田制度的瓦解
B. 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劳动人口的增长
D. 耕种技术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等信息可知,由休耕恢复土地肥力,到连种不需要恢复土地肥力,可知耕种技术的进步,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耕种制度,与土地制度无关,A错误;材料与经营模式无关,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劳动力人口的增长,C错误。
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种思想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政治需求
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可知,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B 正确;古代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A 错误;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不是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要突破其局限,C 错误;董仲舒的思想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D 错误。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部分
1.商人不仅沿袭了夏人创造的青铜合范铸造技术,
而且维承和发展了青铜礼制以及铸刻族徽的文化习俗。周族则通过与夏人和商人联姻实现了彼此血终上的融合认同。春秋早期,单一家族组织的族徽最终消亡。上述变化反映了
A. 礼乐制度得到了传承
B. 分封制成为核心制度
C. 宗法制度的逐渐形成
D. 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
2.以“大汉”“皇汉”“圣汉”“强汉”自称的汉代“虽然也有边患,
但魄力究竞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反映出
A. 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B. 发达的农耕文明
C. 鲜明的文化自信力
D. 独尊的儒学思想
3.魏晋前的四百年里,对良吏的评价标准以施行仁政与打击犯罪相并举。魏晋以降,政治环境的动荡与财政的紧张使统治阶层难以实行有效的吏治,对贪婪聚敛的行为也不加控制,吏治每况愈下,廉洁作为良吏的特征表现的明显。良吏群体特征的变化
A. 体现明显的时代特征
B. 催生门阀士族的制度
C. 导致选官制度的改革
D. 造成社会局势的动荡 4.明万历年间,
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 有助于
A.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 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 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 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5.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 1908年10月,熊成基带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 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成为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问题。“表面上势同水火,两不相容,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礼”与“法”是不同的治国策略,有本质不同
B. 儒家与法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C. “礼”与“法”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本质相同
D. “法”继承了“礼”的规范性但又突破了其保守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经历了礼治向法治的转变,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法治思想是对礼治强调规范的继承,同时礼在于维护旧贵族统治具有保守性,而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更具有进步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探讨二者的本质问题,故排除AC项;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相互融合的说法与材料“势同水火,两不相容”冲突,排除B项。
2.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B. 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 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
D. 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是借助新疆铁犁考古发现与内地铁犁形制差异,以此发现新疆铁犁明显由内地传入,且由于涉及开发边疆、军事屯田,往往政府将最先进的工具率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屯垦戍边,故选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
3.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A. 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
B. 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
C. 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 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以抗击疫情热点出发,联系古代中国救灾措施。通过唐代各道救济区域分布表的分析,北方各道接受救济明显高于南方,并非南北灾害发生频率不同,而是封建统治者在救济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保护统治中心,使得救灾政治色彩浓厚,故C正确,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力量,排除D项。
4.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
B.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 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
D. 实际上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清朝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强调天下就是中国,这种认识与宋代的认识有所不同,而这一变化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故选C;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A错;B项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
5.随着洋务企业的发展,周围农业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大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这一现象
A. 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B. 加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步伐
C.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推动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得知,因为洋务企业的发展使部分城市的工人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故选B;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在鸦片战争后的外商企业中,A错误;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D项排除。
6.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A. 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 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斗争策略
C. 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D. 证明了“天运”纪年法的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对于信奉天运思想的民间秘密会社组织具有一定号召力,有利于团结反清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属于当时的斗争策略,故选B;这一做法属于斗争策略,不能反映孙中山封建思想残余,A错误;三民主义的缺陷是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土地纲领,所以排除C;这一做法不能证明“天运”纪年法的正确,故D项错误.
7.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 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随着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蒋介石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费调拨围剿红军而非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 1951 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
A. 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起步
B. 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C. 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
D.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答案】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