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分米厘米教案
米分米厘米教案
教案标题:米分米厘米教案
教案目标:
- 理解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 掌握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 理解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
- 掌握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 尺子、标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示例。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展示一张图片或实物,例如一支铅笔,让学生估计其长度,并问学生如何准确地测量铅笔的长度。
引导探究:
2. 引导学生思考,问学生是否知道长度的不同单位,例如米、分米和厘米,并让学生讨论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
概念解释:
3.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米、分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解释它
们之间的关系。例如,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示例演示:
4. 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实物或图片,例如一张纸、一把尺子等,展示给学生,
并让学生估计其长度。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实
物的长度,并将其转换为米、分米和厘米。
练习与巩固:
5.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例如将一定长度的物体转换
为米、分米和厘米,或者将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进行练习。
拓展应用:
6.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家离学校有5千米,他每天步行去上学,那么
他一天走了多少米?多少分米?多少厘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路。
总结回顾:
7.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米与厘米教案
米与厘米教案
教案标题:米与厘米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测量。
2. 能够将米和厘米进行换算,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换算关系。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 长度测量工具(尺子、米尺等)
2. 实物物体(例如书本、铅笔等)
3. PowerPoint演示或白板和马克笔
4. 学生练习册和测验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引入概念(10分钟)
- 使用实物物体,例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白板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大小?
- 引入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分别代表的长度。
活动2:测量实践(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实物物体。
- 让学生使用尺子或米尺测量每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 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一种更方便的方式来表示这些长度?
活动3:米与厘米的换算(15分钟)
- 使用PowerPoint演示或白板,展示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 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将米转换为厘米,以及如何将厘米转换为米。
-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活动4: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
-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条绳子长5米,你需要将其切成10段,每段多长?
- 引导学生使用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解决这些问题。
-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并讨论不同的解决策略。
活动5:巩固练习(15分钟)
- 分发学生练习册和测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
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
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
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
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
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
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第【1】篇〗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例1
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二、巩固练习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
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三、小结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四、作业
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第【2】篇〗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厘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厘米的意义、厘米与米的关系、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掌握厘米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厘米与米的关系,长度单位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直尺、练习本、彩色粉笔。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出示一个情境:小明家的书桌长度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 自主学习(5分钟)
3. 课堂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意义,明确厘米与米的关系,
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
4.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一
根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
5. 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内容如下:
(1)一根跳绳的长度是240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
(2)一枝玫瑰花的长度是18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1. 厘米的意义
2. 厘米与米的关系
3. 长度单位的换算
七、作业设计
1. 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60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
答案:1.2米
2.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换算成厘米是多少?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
《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
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
学设计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2页到第7页的内容。第2页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第3页的例2和例3。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研究测量和画线段。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如第7页第7小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来形成基本的技能。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研究的效果,根
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讲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看法;
3、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2、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
《厘米、分米、米》教案
《厘米、分米、米》教案
第一节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对长度单位进行正确换算。
教具学具
1.有大石头、地毯、长方形、布、竹竿的课件。
2.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如下几种实物:
一块大石头、地毯、一块长方形布、一根竹竿。
师: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如何去测量?
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拃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
(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判断谁最长)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用测量实物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标准。并有想要掌握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正确使用这些单位。
小学数学_复习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米=100 厘米
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复习厘米和米》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 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的缺乏的缘故,使他们 对厘米 、 米 这样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模糊,所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 的长度概 念,并且会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就应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实践突破。
()
()
()
()
()
三、量一量: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厘米
你能发现什么?
四、画线段:
1、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段。 巩固练习:
2、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一、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米、厘米)
1、一张贺卡宽 8(
)
2、文具盒长 24(
)
3、同学们的手掌宽约 5(
先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课件展示并交流。
(4)一根绳子长 91 厘米,剪去 20 厘米,还剩多少厘米?一根长 1 米的绳子,第一次
用去 20 厘米,第二次用去 40 厘米。
教案——厘米、分米和米
《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厘米、分米、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整米数)。根据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
1、知道“厘米、分米和米”的大概长度。
2、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把尺子。
3、学习如何准确的测量身边的物体。
四:教学重难点点
掌握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十: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测量物体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厘米、分米和米)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小学数学_《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字母表示
2.掌握厘米和米的关系,会换算
3.会进行简单计算
4.认识线段:会量、会画
【教学重点】
掌握厘米和米的关系,会换算
认识线段:会量、会画
【教学难点】
掌握厘米和米换算的关系,会运用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答题卡。
2.学生准备:复习厘米、米的基本知识,知道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昨天,小明写了一则日记,今天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看一看小明这篇日记是怎么写的。(找生读)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7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m的课本看起来。
同学们都笑了,为什么笑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日记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同学们感受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复习厘米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微视频。(播放微视频:复习厘米)
辩一辩:这样测量橡皮的长度可以吗?(小组讨论)
生答:生一:不可以,0刻度没有对齐。
生二:可以。用6-2=4厘米
2.课堂练习:
(1)铅笔长()厘米
(2)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长()厘米高()厘米
(3)填一填约()厘米约()厘米
约()厘米约()厘米
(4)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同学们更进一步掌握厘米这一单位,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三、复习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微视频。(播放微视频)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学生动手画)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进步掌握米这一长度单位,理清米和厘米之间的大小,单位之间的换算;画线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六测量支玉珍《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身上藏着神奇的身体尺呢!我们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在测量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小结: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通过测量,我们找到了1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引入,初步认识“米”。
师: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这把学生尺来量一量吗?谁来帮支老师量一量?
师:我看他俩测得太慢了,干脆我自己测吧!老师拿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小结:是啊,学生尺太短了,看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还用厘米作单位太小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师:米(板书)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板书)米。
3. 关于米,你们想知道什么?
小结:那1米有多长呢,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米。
二、观察米尺,认识1米
1. 观察米尺,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在同学们桌上有一把米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追问: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
小结:在米尺上,有刻度线,有0到100这些数。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1米也可以写成1m。(板书:1米1m)
2.师:谁能指着米尺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米?
指名一人说说。
在你的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米。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50–52。
【教材简解】: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了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这些为本课建立长度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
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体会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测。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对数
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设计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充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刻度
3、认识1厘米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第一单元 第02课时 认识米(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米教学设计
故事引入,感受测量工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既复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复习时所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了问题意识,即测量起来麻烦、不好算。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测量的便捷,自然导入新课。】
一、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长度的视频。
二、量身高
1.同学们,请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互相测量同桌的身高。(同桌互测)
2.学生汇报身高。
(预设)生1:我的身高是6个20厘米。
生2:我的身高是130厘米。
生3:我的身高是125厘米。
......
三、回顾厘米的相关知识
1.同学们刚刚是用什么测量身高的?
2.学生说(直尺/厘米尺)
3.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用厘米尺量只适合量较短的物体,量身高很麻烦,不好算。
师:怎么办呢?
生:有没有更长的尺子?
4.引入课题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更长的尺子,用“米”作单位的。“认识米”(板书课题).
学习任务一: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和“比一比”来初步感知“1米”。再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和用厘米尺测量米尺来直观发现1
米=100厘米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用米作单位的尺子除了米尺,还介绍了卷尺和折尺,让学生明白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一、初步感知1米
1.老师带来了用米做单位的尺子——米尺。用米尺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介绍1米,用字母“m”表示。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用米尺量自己的身高,说说1米到身体的什么位置。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比一比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②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设计意图:老师先不教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量,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用实物投影仪做示范,老师要提醒学生:对准0刻度,而且物体要放平。)(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
1.量一量。
A组的学生负责量度,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一起向老师汇报。
①作业本的短边长()厘米.
②橡皮长()厘米。
③铅笔长()厘米。
2.“龟兔赛跑”
出示课件,看看乌龟和小兔谁跑得远,并在活动练习纸上量出乌龟和小
兔各跑了多远。
A组和B组的学生一起合作,先由A组的学生测量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再由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要求学生看板书读: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