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厘米与米-教案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厘米与米-教案

“米与厘米"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2页《米与厘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相对比较容易。

因而教学可以从认识厘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基础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再认识米,利用已经建立的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米和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编排一些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2、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3、让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学会用厘米或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粉笔、厘米尺、米尺教学重点: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师:今天,让官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米和厘米的世界.(板书:米与厘米)师:老师提前让大家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尺子,请大家把它拿出来。

让我们来一起观察观察我们的尺子。

(刻度线,数字,单位缩写:厘米=cm)师:看来大家对尺子已经有一定了解了,接下来请大家从笔袋里拿出自己的一支笔,试试看用尺子测量你的笔的长度,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们所得的结果.(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用厘米尺量的笔的长度,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

小学数学_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八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小的物体长度用厘米。

3、借助实物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学具袋:2根1厘米长的小棒,1根2厘米长的小棒,1根4厘米长的小棒,树叶,水彩笔,回形针,燕尾夹,纸条。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生活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就连我们的人体也藏着数学知识。

教师展示“拃”的动作,与学生交流是否认识这个动作,是干什么的。

师:(伸出一拃)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我们通常把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叫一拃,来同学们也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指一指从哪到哪的长是一拃。

演示用拃如何测量物体长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学会如何用拃测量物体长度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测量课桌长度,发现问题:测出的拃数不一样。

为什么?(手的大小不一样)引出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来测量。

板书: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认识1厘米1、体会1厘米有多长师:找出学具盒的很小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用我们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这根短棒,感觉一下它的长短。

怎么样?很短。

厘米就是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单位。

把小棒从手指间拿走,自己比划一下1厘米的大小。

2、找找看我们生活中什么物品的长度或者宽度是1厘米的。

(图钉、燕尾夹的宽、星星纸条的宽、水彩笔的宽、食指的宽)(二)认识几厘米1、认识2厘米以及其他厘米。

刚刚利用1厘米的小棒认识体会了1厘米的长度,利用小组合作,连接2根小棒得出2厘米的长度。

依据连接几根1厘米小棒的经验认识3厘米、4厘米。

(三)认识直尺1、观察直尺(1):小竖线——刻度线(2):数字——刻度。

从数字0开始的,0表示起点。

(3):字母cm ——厘米2、从直尺上找1厘米学生同桌交流找1厘米学生汇报(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1大格之间都是1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篇一:《厘米、米的认识》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

小徒弟很是纳闷。

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3、认识直尺。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板书:0起点)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

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

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_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二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需要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那么要怎么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课型:重点课模式:结构式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教学意图: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二、新课(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

1cm就是1厘米。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交流展示
指导学生上台分小组展示
收获总结
1、排排队
98厘米 、10厘米、1米、72厘米、10米
()<()<()<()<()
2、解决问题
(1)小明每天上午到学校上课,下午回家,来回要走多少路?
(2)小明从家里出发,经过学校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走多少米?
3பைடு நூலகம்修改日记(对应本课的开头,前后呼应)
我这样改:
早晨,我从2()长的床上起床,用15()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75()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的课本看起来。
多媒体课件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展示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
课堂评价方式
小组评价,口头表扬,击掌鼓励
板书设计思路
复习米、厘米,掌握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
教学反思
在复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复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测量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_复习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复习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量线段的长度,能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通过估测,形成初步
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下册《复习厘米和米》——作业纸 一、 二、连一连: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二、找一找: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有两个端点 又长又短 (2)连一连 我们已经知道连接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线段。老师给你 4 个点,连接每两点你能画出几 条线段?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做在作业纸上。
师生交流讲解方法。 (3)数一数
线段还藏在下面图形中,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题目,说出由几条线段组成。学生 做在作业纸上。
师生交流讲解方法。 2、量线段(复习厘米) 我们还知道线段的另一个特征:有长有短。既然线段是有长短的,我们可以根据直尺来 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一般量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板书厘米。 (1)寻找直尺上的 1 厘米 从 0 刻度到 1 厘米或者 3 厘米到 4 厘米。 (2)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指甲盖宽度、田字格长度、图钉长度。 (3)量长方形的边长。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量一量作业纸上的长方形。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了?课 件交流。长方形中,相对的两条边长度是一样的。 (4)量铅笔的长度 请同学思考如何量这枝铅笔的长度。到展台前面测量。(0 起点或 1、2、3) 3、画线段 除了量线段我们还学会了画线段,你还记得画线段的儿歌吗? 学生唱: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1)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做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 4、回顾“米” 量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那量长的物体呢? (1)感受 1 米的长度 板书:1 米=100 厘米 (2)课件演示 1 米 (3)寻找生活中的 1 米 三、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米或厘米) 先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课件展示并交流。 (2)填上<、>或= 先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课件展示并交流。 (3)把3米,65厘米,1米,56厘米,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起来。

教案——厘米、分米和米

教案——厘米、分米和米

《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厘米、分米、米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整米数)。

根据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知道“厘米、分米和米”的大概长度。

2、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把尺子。

3、学习如何准确的测量身边的物体。

四:教学重难点点掌握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十: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测量物体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厘米、分米和米)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

板书:cm)5、师:如果我们测量稍微长一点的物体时,一般用“分米、米”做单位进行测。

(本节课主要讲“厘米”,“分米和米”会粗略的讲一下)(二)学习新课(在最后将引出“分米”)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5篇

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5篇

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5篇我们可以使用教案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案可以用来规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教学准备棉线、中国地图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

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为什么?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二年级厘米与米的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刻度
3、认识1厘米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

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

三、新授:(一)出示教具(米尺)。

(二)知道米用m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100cm(厘米)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

(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四、巩固新知:(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二)量一量:说说你测量的方法(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想法五、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1米,切实的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1米,学生能够以此为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2课时_认识米(教学设计)
1.老师带来了用米做单位的尺子——米尺。用米尺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介绍 1 米,用字母“m”表 示。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用米尺量自己的身高,说说 1 米到身体的什么位置。 3.用米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课桌的什么位置。再比一比课桌的长有没有 1 米。 4.用手比划一下 1 米有多长。 二、观察米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观察米尺,仔细观察刻度。思考:1 米里有( )个 1 厘米。 2.用厘米尺量一量米尺,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总结:1 米=100 厘米 三、介绍卷尺和折尺 1.卷尺有多长,拉出来看看。 2.总结:这个卷尺有 3 米,上面标记了“3 米”。生活中还有“5 米”“10 米”“50 米”等数值的卷 尺呢!
(预设)生 1:我的身高是 6 个 20 厘米。 生 2:我的身高是 130 厘米。 生 3:我的身高是 125 厘米。 ......
二、回顾厘米的相关知识 1.同学们刚刚是用什么测量身高的? 2.学生说(直尺/厘米尺) 3.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用厘米尺量只适合量较短的物体,量身高很麻烦,不好算。 师:怎么办呢? 生:有没有更长的尺子? 4.引入课题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更长的尺子,用“米”作单位的。“认识米”(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 认识米 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利用米尺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知道 1 米=100 学习目标
厘米,培养量感。
3.能用米作单位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 点 知道 1 米=100 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幼儿园认识单位长度:米、厘米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认识单位长度:米、厘米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认识单位长度:米、厘米教学活动设计1. 导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认识单位长度是孩子们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通过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幼儿能够开始理解长度的概念,并学会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2. 游戏认识长度活动目的: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长度,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

活动过程:- 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比如绳子、纸条、玩具等。

- 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玩游戏,比如“找最长的”、“找最短的”、“找一个和自己身高一样长的”等。

- 引导幼儿讨论找到的物品长短的差异,并引入米和厘米的概念,例如“这条绳子有多少米长?这个纸条有多少厘米长?”- 通过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并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3. 米和厘米的故事活动目的:通过故事引入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活动过程:- 选择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长度单位的概念,比如“小鸟家族的比赛”、“小猫咪爬树”等。

- 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强调故事中出现的长度单位,比如“小鸟飞了多少米”、“小猫咪跳了多少厘米”等。

- 在讲完故事后,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涉及到的长度单位,并由幼儿自己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通过故事,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用米和厘米来描述长度。

4. 线上测量活动活动目的:通过线上游戏让幼儿学会使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

活动过程:- 在教室的电子白板上或者幼儿园的电脑上打开一个适合幼儿的测量游戏或应用程序。

- 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游戏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屏幕上不同物品的长度。

-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使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并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巩固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 在游戏结束后,讨论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的米和厘米的应用,以及他们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 总结通过以上的活动设计,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使用米和厘米来描述长度,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了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认识米”教学设计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陆丽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2.知道1米 = 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绸带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需要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很神奇。

其实,在我们的身上还藏着神奇的身体尺呢!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

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看的小明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小明一拃的长大约12厘米。

小结:通过测量,我们找到了1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

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引入,初步认识“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3.揭示课题。

米(板书)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板书)米。

4.让学生自由说说:关于“米”,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引问。

二、观察米尺,认识1米教学例题:1.观察米尺,说说看到了什么?提问:在小朋友们桌上有一把米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2.小结: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3.学生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

4.剪1米长的绸带。

(1)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

明确要求:在箩筐里拿出绸带和剪刀,同桌分分工,一个同学将绸带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绸带对准100刻度线,然后剪断。

听明白了吗?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

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比一比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②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

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

让学生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老师先不教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量,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

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用实物投影仪做示范,老师要提醒学生:对准0刻度,而且物体要放平。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
1.量一量。

A组的学生负责量度,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一起向老师汇报。

①作业本的短边长()厘米.
②橡皮长()厘米。

③铅笔长()厘米。

2.“龟兔赛跑”
出示课件,看看乌龟和小兔谁跑得远,并在活动练习纸上量出乌龟和小
兔各跑了多远。

A组和B组的学生一起合作,先由A组的学生测量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再由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要求学生看板书读: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
教学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